A | A | A

第四百四十一章 什么情况?女真人也来参加大明的科举?

小说: 形势逼人   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形势逼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3D1P/ 章节无错乱精修!
 

转眼间,崇祯十五年的日历便翻到了十二月。

京城的街巷间,年节的气氛尚未完全弥漫开来,另一种独特的热闹却已悄然滋生。

前门大街、崇文门外一带,那些平日里接待南来北往商旅的上等客栈,近来到了一批批特殊的客人。

他们大多身着略显朴素的儒衫,头戴方巾,举止间带着读书人特有的斯文与矜持,身边往往跟着一两个负责挑书箱、打理杂务的书童或仆役。

这些人的到来使得客栈的生意比平日红火了不少,也引得一些消息灵通的京城百姓私下议论。

“瞧见没?又是各地来的举人老爷们,这是提前来预备明年春天的春闱大比了!”

要知道此时能不远千里,在寒冬腊月便动身抵达京师的读书人身份早已非同一般。

他们并非影视剧中常见的那种衣衫褴褛、盘缠用尽、甚至需要靠富家小姐接济的“穷秀才”。

一个孩童开蒙读书,经过数年寒窗,首先需要通过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

通过这两试者,仅能被称为“童生”。

童生并无任何功名,社会地位与普通百姓无异,只是具备了参加下一级考试的资格。

童生接下来需通过由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一旦通过,便成为了科举功名体系中最基础的等级,也就是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算是有了一层功名的光环,享有见知县不必下跪、可免其家二人徭役等有限特权,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仍属“士”的底层。

而真正的分水岭,在于接下来的乡试。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因其通常在农历八月,故又称“秋闱”。

这是国家级考试,由皇帝钦派主考官,竞争之激烈,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一省之内,无数秀才同场竞技,最终能脱颖而出者,寥寥无几。

可一旦中式,便称为“举人”,其身份发生了质的飞跃。

举人已不再是普通的读书人,而是名副其实的“举人老爷”,并且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虽然不能像进士那样有机会直接进入翰林院或授任知县等要职,但可以通过“大挑”或“截取”等途径,被选任为知县、府学教授、州县学正等中低级官员。

历史上不少名臣都是这样的出身。

其次就是显著的经济与社会特权以及极高的地方威望。

举人在家乡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新任地方官到任,按惯例必须拜访当地的致仕官员、举人、进士,以示礼贤下士和寻求地方支持。

他们在调解纠纷、兴修水利、倡办义学等地方公共事务中拥有极大的话语权,是连接朝廷命官与乡土社会的重要桥梁。

因此,那些能够出现在京城客栈里的举人老爷们绝非等闲之辈,他们早已脱离了“穷酸”的范畴。

在动身进京参加会试之前,他们所在的家族、宗族,乃至县衙、地方士绅,往往会共同凑集一笔颇为丰厚的盘缠。

这笔钱足以支持他们在京城数月乃至半年的体面生活。

比如租赁一处不错的客房,支付日常用度,甚至还有余钱用于交际应酬、购买书籍、拜访座师同年。

此外,京城之中,还有遍布各处的同乡会馆。

这些会馆由旅京的同乡官员、商贾出资兴建或赞助,其主要功能之一,便是为进京赶考的本籍举子提供价格低廉甚至免费的住宿,并时常组织文会、提供备考信息,形成一股强大的乡土互助力量。

像著名的湖广会馆、安徽会馆、绍兴会馆等,每逢大比之年,都是人头攒动,乡音缭绕。

当然,世事无绝对。

毕竟这里可是京城,纵然是举人老爷,若出身寒微,家族及地方资助有限,或是本身不善理财,到了这天子脚下也可能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

但这并非普遍现象,更多是源于个人际遇或不善经营,而非举人身份的常态。

总而言之,腊月的北京城,因这些提前到来的举人老爷们而平添了几分文雅与期待的气息。

他们或闭门苦读,或相互拜访、切磋制艺,或流连于琉璃厂的书肆,为来年二月那场决定无数人命运的抡才大典,做着自己最后的准备。

客栈的灯火常常亮至深夜,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墨香与一种紧张的期盼。

对于朝廷而言,这也意味着癸未科会试的筹备工作,即将进入最关键的冲刺阶段。

礼部的官员们,早已开始为安排考场、遴选同考官等繁琐事务而忙碌起来。

一场牵动天下士林目光的盛事,正在这寒冬里悄然酝酿。

时光如白驹过隙,悄然间又来到了腊月。

崇祯的万寿圣节将至,紧随其后的便是举国欢庆的春节,宫廷内外虽已开始筹备各项庆典事宜,但在这银装素裹之下,京城却比往日更多了几分肃穆与静谧。

就在这一日,天色阴沉如暮,鹅毛般的大雪铺天盖地而下,将官道、田野、村落尽数染成一片混沌的银白。

距京城德胜门外约二十里处,一支约摸五百人的队伍正顶着呼啸的北风和迷眼的雪沫,在几乎被积雪淹没的官道上艰难跋涉。

车轮碾过深厚的积雪,发出沉闷而吃力的“嘎吱”声,骡马喷出的热气瞬间凝成白雾随即便被寒风撕扯消散。

护卫的兵士们裹紧了厚重的棉甲,帽檐和肩头都落满了雪,眉毛胡须上也结了一层细密的冰霜,他们沉默地护卫着队伍的核心,那是几辆看起来颇为坚固的马车。

居中的一辆马车尤为宽大,车厢以厚重的棉帘遮挡得严严实实,拉车的四匹健马也显得格外神骏。

相比于外面的天寒地冻,车厢内却是另一番天地。

只见角落里一个小小的紫铜兽首炭盆烧得正旺,散发出融融暖意,将外间的酷寒彻底隔绝。

一位身着二品锦鸡补子绯色官袍、外罩玄狐皮大氅的中年官员正靠坐在铺着厚厚软垫的车厢内,手中捧着一卷《资治通鉴》。

只是他似乎并未专心阅读,目光不时投向微微晃动的车帘,仿佛能穿透厚重的帘布看到那近在咫尺的京城轮廓。

此人面容清癯,目光深邃,颌下三缕长须修剪得整整齐齐,虽经长途跋涉,眉宇间却难掩一丝压抑不住的兴奋与期待。

而他不是别人,正是刚刚卸任辽东督师、奉诏紧急返京的洪承畴!

早在一个月前,朝廷的邸报和兵部的文书便已抵达辽东,正式任命了新的辽东总督接替他的职务。

洪承畴也终于可以卸下千斤重担奉旨回京了,等待他的将是更为广阔的政治舞台!

入阁参预机务,成为人人仰望的内阁辅臣!

一想到自己即将踏入那座象征着帝国权力核心的文渊阁,与薛国观、范景文等重臣平起平坐参与决定天下大势,洪承畴的心潮便难以平静。

他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了一口车厢内温暖的空气,试图平复那颗因憧憬而有些加速跳动的心。

在这支队伍的中后部,还跟着十余辆较为普通的骡车或马车。

这些车辆远不如洪承畴的座驾舒适,车厢狭小,保暖也差,里面挤挤挨挨地坐着一些书生打扮的年轻人。

他们便是此次随洪承畴一同从辽东赶来,准备参加明年癸未科会试的举子。

辽东初定,文风渐复,但毕竟历经战乱,文教基础相对薄弱,今年能有资格进京赶考的学子拢共也不过八十余人。

洪承畴体恤他们路途遥远,天寒地冻,加之关外不太平,便下令将他们聚集起来,由自己的督师卫队一并护送入京,既保证了安全,也显朝廷恩典。

然而这些辽东学子的待遇,自然无法与督师大人相提并论。

他们多是三三两两挤在一辆车里,依靠彼此的体温和有限的棉被抵御严寒。

车厢四面透风,炭盆更是奢望,只能紧紧靠在一起搓手跺脚。

窗外是茫茫雪原,路途颠簸,对于这些大多初次远离家乡的年轻士子而言,这趟旅程无疑是艰苦的考验。

天气酷寒,路面湿滑难行,连骑马都极为危险,只能困守在这移动的“冰窖”之中。

“看!前面!是京城!我们到了!”

突然,队伍前方传来一声充满惊喜的呼喊,穿透了风雪的呼啸。

挤在车里的学子们闻声,纷纷挣扎着探出头来,不顾寒风如刀割面,极力向远方望去。

只见在漫天飞雪的尽头,一片巍峨雄壮的灰色城墙轮廓如同蛰伏的巨兽,逐渐清晰地映入眼帘。

那高耸的箭楼、绵延的雉堞、以及隐约可见的城门轮廓,无不昭示着大明帝国中枢的威严与宏伟。

“到了!真的到了!”

“京城!这就是天子脚下!”

一时间,学子们忘却了寒冷与疲惫,爆发出阵阵欢呼,冻得通红的脸上洋溢着激动与憧憬。

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是生平第一次来到京城。

想到即将踏入这座传说中的皇城,参加那决定一生命运的科举大典,一旦金榜题名,便能留在这繁华之地成为朝廷命官光宗耀祖,如何能不令人心潮澎湃,欢欣雀跃?

然而在这片欢腾的气氛中,却有两个人显得格格不入。

他们缩在一辆马车的角落,并未随众人一起欢呼,反而眉头微蹙,眼神中交织着紧张、忐忑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若是有心人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他们的相貌与周围的汉人同窗有着细微却关键的差异。

他们的颧骨略显高耸,眼型更为细长,眼角微微上挑,甚至连鬓角处的发际线也显得有些特别。

倘若摘下他们头上的儒生方巾,便会惊异地发现他们头顶的发式既非汉人传统的束发绾髻,也非建奴标志性的“金钱鼠尾”辫,而是一种颇为奇怪的模样。

非要形容的话,就像是将头发全部剃光后,新长出的短发勉强梳理整齐,却又因长度不足而显得有些参差,正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类似于后世的一种发型。

这显然是仓促改变原有发式留下的痕迹。

事实上,这两人的身份确实非同一般。

他们并非汉人,而是来自关外的女真人。

其中那个身材高瘦、面容带着几分关外风霜痕迹的,原本的女真名字叫五十七。

这个名字在汉人听来或许有些可笑甚至随意,但在当时的满人社会中却十分常见,许多平民百姓会以出生时祖辈或父母的年龄作为名字。

如“七十二”、“八十三”等,充满了质朴的民俗气息。

为了融入汉地,他根据“五十七”的谐音,取首字“五”的同音字“吴”作为姓氏,并为自己取了一个颇具儒家色彩的汉名“守仁”,寓意恪守仁德,故其汉化名为吴守仁。

另一个身材矮胖、面色红润的,原名叫萨炳阿。

他则完全舍弃了原有的名字,选择了“常”这个常见的汉姓,并取名“永安”,寓意长久平安,汉化名为常永安。

看到此处,或许会有人感到极大的震惊与不解。

这两个家伙居然是女真人?

他们竟然也读书识字?

难道他们也是举人?

这次也是来参加大明的科举考试?

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然而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

他们还是女真人,同样也是举人,而且也是来参加这次科举的!

原来自皇太极即位以来,为了巩固统治、吸纳人才,也开始注重文教,并效仿明朝制度,在其控制区域内举行了简单的科举选拔。

虽然规模、规范远不能与明朝相比,但确实也找到了不少人才。

因此在辽东的部分女真部落中,尤其是与汉人接触较多的区域,读书习文的风气也确实开始悄然兴起。

然后,朱慈烺经过松锦之战收复了大片失地,其中包括了许多原居于当地、并非主动追随皇太极的部族人口。

为了分化瓦解,朝廷将这些归附的居民明确划分为“归化女真”或“真”,与那些坚持对抗的建奴彻底区分开来。

而这些归化女真中,亦有少数接触过文墨、仰慕汉文化者。

形势逼人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形势逼人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3D1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形势逼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3D1P/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