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四百四十二章 就算参加科举,女真人也不能考中啊!

小说: 形势逼人   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形势逼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3D1P/ 章节无错乱精修!
 

当洪承畴在辽东稳定局势后,为安抚人心、推行王化,奏请朝廷批准,在辽东都司所在地尝试恢复了因战乱中断多年的院试和乡试。

吴守仁与常永安便是凭借其掌握的汉文知识,通过了这些考试,取得了举人功名,从而获得了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

这场开科取士,是洪承畴经略辽东、推行“以文绥远”策略的重要一环,意在向新附之民示以怀柔,表明朝廷一视同仁、唯才是举的态度。

办法虽然有些老套,但却十分有用!

然而,当最终中举的名单呈送到洪承畴案头时,连他自己也感到几分意外。

他虽有意广纳人才,却也没料到竟真会有女真人能够脱颖而出,而且一次就是两人!此事可谓前所未有。

尽管大明朝廷中并不乏其他民族出身的官员,如万历朝抗倭援朝的名将麻贵,又如当下镇守宣府的著名女总兵秦良玉,再比如满贵。

但这些多为军功晋升或因土司制度而来,通过正规科举考试,尤其是进士科,步入大明官僚体系的少数民族士子实在是凤毛麟角。

而女真人情况尤为特殊。

朝廷上下,从皇帝到普通士大夫,对女真人的观感与其他少数民族截然不同,只因双方积怨太深,辽东战事绵延数十年,血仇难解。

尤其是那些秉持“华夷之辨”、“严夷夏之防”传统观念的清流官员,他们大概率会坚决反对允许女真人参加科举,认为这是引狼入室,恐其窥探中原虚实,甚至混入权力核心,贻害无穷。

但洪承畴久历封疆,深谙权变与治理之道,他对此事的考量,则更为务实和长远:

首先从稳定新政局的现实需要出发,辽东新复,百废待兴,人心浮动。

若对归化女真采取纯粹排斥、防范的政策,无疑会加深隔阂,激化矛盾,与战后安抚人心、巩固统治的目标背道而驰。

反倒是允许其中仰慕华风、愿守明制者通过科举晋身,正可示之以宽大,诱使其归心。

其次朝廷一直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用夏变夷”的传统策略,简单来说就是明朝对边疆民族一贯推行同化政策,并非一味排斥。

因此洪承畴认为,关键在于设定明确的“归化”标准。

对于像吴守仁、常永安这样的女真士子,必须要求其表现出彻底汉化的决心和事实。

比如改用汉姓汉名,这是最外在、也是最重要的身份认同转变标志,意味着与旧有部族身份的切割。

其次习读儒家经典,必须精通四书五经,接受并认同汉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体系,这是文化认同的核心。

遵守明朝衣冠、礼仪、律法:在服饰、发式(虽处于过渡期)、行为举止上完全遵从大明规制,生活方式上彻底“汉化”。

再者就是有可靠的担保和纳入户籍,需有当地官员或士绅担保其身份清白、归化诚意,并将其编入大明的里甲户籍系统,接受官府管理。

但很明显,能考中举人,他们都已经达到了这些要求。

再加上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曾颁布诏令,言道:

“蒙古、色目人既居我土,即我赤子,有才能者一体擢用。”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

蒙古人和色目人既然已经居住在我们的土地上,那么他们就是我们的子民。

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人,无论他们来自哪个民族,都应该一视同仁地提拔和使用。

这体现了王朝鼎盛时期的一种包容性同化思想,只要愿意接受王化,成为“赤子”,便可量才录用。

综上所述,洪承畴觉得让这两个女真举人去京城参加科举似乎并无问题。

然而,洪承畴心中这番关于“以夏变夷”、“一体擢用”的思量终究只是他作为封疆大吏基于地方治理现实的一厢情愿。

他深知,此事关乎朝廷体统与士林清议,绝非他一人可以决断。

因此,在辽东乡试放榜、确认吴守仁与常永安中举之后的第一时间,洪承畴便不敢怠慢,亲笔草拟了一份措辞严谨、理由充分的奏疏。

将此事的前因后果、二人的归化情况以及自己的处理建议详细陈明,用八百里加急星夜驰送京城。

他希望朝廷能尽快给出明确指示,以便妥善安排这两名特殊举子的后续事宜。

不巧的是,这份加急奏报抵达京师之时,正值朱慈烺亲赴汉中督师,并不在京中。

按照惯例,此类涉及科举和边疆民族事务的重要公文,便直接递送到了处理日常政务的中枢——文渊阁内阁值房。

当值的中书舍人将这份贴着“辽东督师府八百里加急”标签的奏疏呈送到内阁首辅薛国观的案头时,薛国观刚刚批阅完一份关于漕运疏浚的题本。

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展开洪承畴的奏疏细读。

起初,看到洪承畴汇报辽东乡试顺利举行,为新附之地选拔了一批人才时,薛国观还微微颔首,觉得洪承畴办事稳妥。

然而,当他的目光落到中举名单末尾。

看到“吴守仁(原女真名五十七)”、“常永安(原女真名萨炳阿)”这两个名字,以及后面紧跟着的“女真户”标注和洪承畴关于其“已改汉姓汉名,习读儒经,遵汉俗,请准其入京会试”的请示时。

薛国观花白的眉毛顿时紧紧锁在了一起,持疏的手也微微一顿。

“这......这洪承畴真是给老夫出了个难题啊!”

薛国观放下奏疏,长长吐出一口浊气,脸上写满了凝重与为难。

此事他也不好决断,因此便和其他几位核心内阁成员共同商议了起来。

几位大明帝国的顶尖文臣传阅着洪承畴的奏疏,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极其复杂和尴尬的神情。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竟无人率先开口。

最终还是性子较为耿直的范景文打破了沉默,他指着奏疏,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的愕然:

“这.....女真人中举?还要来参加我会试?洪承畴他怎敢如此!这岂不是岂不是乱了祖宗法度,混淆了华夷之辨?”

他连连摇头,花白的胡须都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形势逼人

张志发相对沉稳些,但眉头也拧成了一个疙瘩,沉吟道:

“洪督师在奏疏中陈述的理由,倒也并非全无道理,辽东新复,人心未附,若对仰慕王化者拒之门外,恐寒了归顺者之心,于稳定大局确有不妥。”

“只是......此事太过骇人听闻,一旦公开,朝野上下,尤其是那些御史言官,还不知要掀起怎样的轩然大波。”

薛国观靠在太师椅上,指尖轻轻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桌面,发出规律的“笃笃”声,随后缓缓开口道:

“诸位,事已至此,我等现在要议的,不是洪承畴该不该这么做,而是朝廷该如何应对。”

“眼下摆在我们面前的,无非两条路。”

他伸出两根手指:

“其一,断然否决,以‘夷狄之辈,不可窥我中国之典章’为由,不承认此次辽东乡试中这两名女真人的举人资格,明文驳斥洪承畴所请,勒令其不得入京,更不得参与会试。”

“此举,可保全朝廷体面,堵住清流之口。”

“其二,则是.....有限度的接纳,依洪承畴所请,认可其举人身份,准其入京参加会试。”

“毕竟太祖皇帝曾有明训,‘既居我土,即我赤子’,若有才能,亦可擢用。”

薛国观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话锋一转,指出了两条路各自的弊端:

“不过第一条路看似干脆,却后患不小,辽东初定,百废待兴,朝廷正需示以宽大,收服人心,若因区区两名举子之事,让新附之民觉得朝廷仍视其为异类,毫无容纳之量,恐怕会激化矛盾。”

“甚至逼得一些人再生异心,若再闹出叛乱,朝廷此前在辽东的心血恐将付诸东流,朝廷亦将再次陷入被动。”

他叹了口气,继续道:

“而这第二条路,风险同样巨大,允许女真人踏入科举正途,乃至将来有可能步入朝堂,且不说他们是否真心归化,是否会暗中影响朝廷对辽东、对建奴的决策,单是士林清议这一关,就极难过去。”

“多少科道言官、翰林清流,秉持‘严夷夏之大防’的信念,视此类事为洪水猛兽。”

“一旦准许,弹劾的奏章怕是会如雪片般飞来,指责内阁‘开门揖盗’、‘败坏纲常’的声音必将不绝于耳。”

“届时,你我几人,恐将千夫所指。”

接下来的几天,这间小小的议事厅成了激烈辩论的战场。

几位阁臣和尚书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范景文等人坚持认为,夷夏之防乃根本大义,不可因一时之利而动摇国本,强烈主张驳回。

而另一些阁臣则从现实政治角度出发,认为辽东稳定压倒一切,不宜在此时节外生枝,倾向于有限度的接纳,但需加以严格限制和考察。

薛国观作为首辅,大部分时间都在倾听,鲜少表态。

他反复权衡着利弊,深知无论做何选择,都难免招致非议。

不过他更清楚朱慈烺虽不在京,但其对辽东的重视程度以及行事风格往往出人意表,然而此事毕竟涉及科举制度和华夷观念这两个极其敏感的核心问题,他不敢擅自揣测太子的态度,更不愿将这等难题推给远在汉中的太子。

争论持续了数日,始终难以达成一致。

眼看科举的时间越来越近,最终在又一次僵持不下的商议中,薛国观深吸一口气,用力一拍桌面,沉声道:

“诸位,不必再争了!”

众人顿时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投向首辅。

薛国观站起身,环视一圈,语气坚决地说道:

“此事老夫思之再三,以为当以大局为重,准洪承畴所请!”

他见有人欲要反驳,抬手制止,继续阐述理由:

“其一,此二人既已改汉姓、习汉文、遵汉俗,洪承畴亦核查其家世背景,确系归化之民,非与建奴同流合污者。”

“太祖‘赤子’之训,正适用于此。”

“其二,辽东新附,宜抚不宜激,若因二人之故,使朝廷失信于新附之民,因小失大,殊为不智。”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薛国观顿了顿,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近乎于无奈的笑容:

“诸位莫非忘了?会试乃天下英才汇聚之所,竞争之激烈,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二人即便来了,以其出身背景、学识根基,想要在数千名饱学汉人举子中脱颖而出,考中进士,其可能性简直微乎其微!”

“既如此,我等何必为此等几乎不可能发生之事,而徒然担上一个阻碍王化、逼反新民的恶名?”

“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准其参考,既显我天朝上国之包容气度,又可绝大多数人之口。”

“毕竟他们考不中,一切争议自然烟消云散,若万一.....万一真有惊世之才,那亦是天子圣明,教化之功,于国于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薛国观这番分析,尤其是最后一点,带着几分老吏断狱般的现实与狡黠,让在座的其他阁臣陷入了沉思。

仔细一想,确实如此。

允许参考,并不意味着就能考中。

会试这一关,就是一道天然的、极难逾越的屏障,如此一来,既照顾了辽东的实际情况,又避免了即刻的舆论风暴,可谓两全之策。

几人相互交换了眼色,虽心中仍有芥蒂,但见首辅态度坚决,且理由确实难以驳斥,最终也都默然点头,算是勉强同意了薛国观的决策。

于是,内阁很快拟定了批复意见,以较为含糊的“准其依制参加会试,着有司详加核查其归化情状”等措辞,下发至礼部及洪承畴处。

此事在内阁层面,便算是尘埃落定了。

然而,无论是薛国观还是其他阁臣,都下意识地没有将此事作为特别重要的急务,专门向远在汉中的朱慈烺汇报。

在他们看来,这终究是科举事务中的一个特殊个案,处理原则已定,且大概率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属于内阁职权范围内可以处置的“小事”,不必劳烦太子为此分心。

甚至可能潜意识里,他们也希望此事能悄无声息地过去,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和争论。

因此,当朱慈烺后来结束汉中之事返回京城时,也无人特意向他提及此事,导致朱慈烺对这两名特殊考生的存在竟一无所知。



    (http://www.220book.com/book/3D1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形势逼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3D1P/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