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爬上楚南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楼,三楼的阶梯教室里己经坐满了人。前排是楚南各村选送的棉农代表,后排挤着清河服装厂的技术工人,林舟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屏幕上正播放着一段视频——去年此时,王老汉蹲在棉田里,对着撒农药的喷雾器发愁,而黄志强在车间里对着不合格的面料皱眉,两段画面交替闪现,最后定格在“产业链协同”西个大字上。
“大家看,”林舟拿起激光笔,指向屏幕,“楚南的棉花再好,若清河的工艺跟不上,终究成不了优质品;反过来,清河的设备再先进,没有好原料,也只能做低端货。这就像拼图,少了哪一块都不完整。”
台下的王老汉摸了摸后脑勺,去年他还在抵触“有机种植”,觉得不打药会减产,如今手里攥着刚发的技能证书,坐得格外端正。旁边的黄志强穿着工装,笔记本上己经记了半页,他刚带了三个徒弟,全是楚南的年轻人。
“今天这堂课,咱们不讲理论,只解决实际问题。”林舟切换幻灯片,调出一组数据,“这是上个月的质量报告:楚南有机棉的合格率从78%提到了92%,清河童装的客户投诉率降了60%,关键就在于两点——标准化和互通性。”
他示意王老汉起身,笑着问:“王大爷,您说说,现在给棉花测湿度用的是什么仪器?”
王老汉站起来,声音洪亮:“是您说的那个‘智能湿度计’,插土里就能连手机,数据实时传到合作社的后台,超标了就提醒浇水,比以前凭感觉靠谱多了!”
“这就是标准化的第一步。”林舟点头,又看向黄志强,“黄厂长,你们车间刚上的‘面料溯源系统’,怎么实现和棉田数据对接的?”
黄志强翻开笔记本:“我们在每批面料上打了二维码,客户扫码能看到棉花的种植记录,工人扫码能调阅楚南的质检报告,哪批棉花纤维偏短,我们就调整纺纱的牵伸倍数,现在次品率降了一半。”
台下响起一阵议论,棉农们凑在一起看手机里的种植后台,工人师傅们对着面料样本讨论起工艺参数,原本泾渭分明的两拨人,渐渐聊到了一块儿。
课间休息时,王老汉拉着黄志强的胳膊,手里举着手机里的棉花照片:“黄厂长,你看我这新摘的棉桃,纤维长度是不是比上次长了点?能做你们那个高端线的面料不?”
黄志强放大照片仔细看,又翻出车间的参数表比对:“还差两毫米,但比上个月进步大了!下个月我派个技术员去田里看看,说不定能调整工艺适配这种长度,做成专门的儿童款。楚南札记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楚南札记最新章节随便看!”
林舟看着这一幕,走到窗边。楼下的操场上,楚南的年轻人正在跟着清河来的师傅学缝纫,穿针引线的动作还很生涩,却学得专注;另一边,清河的技术工人拿着土壤检测仪,正听农技员讲“如何从土壤数据预判棉花品质”,笔记本上画满了曲线图。
“林市长,您看这个!”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跑进来,举着平板电脑,“刚收到的订单,有客户指定要‘楚南-清河联名款’,还加了备注,说要在吊牌上印上棉农和工人的名字。”
屏幕上的订单详情里,“共创者”三个字格外显眼。林舟接过平板,递给围过来的众人:“这就是市场给我们的反馈——消费者认的不只是产品,更是这条链上每个人的用心。”
下午的实操课搬到了校外的实训基地。棉农们操作智能灌溉设备,看着手机上的土壤数据调节水流,旁边的工人师傅同步演示如何根据棉花的含杂量调整清棉机参数;另一边,几个年轻人用3D建模软件设计新款童装,模特身上的图案融合了楚南的棉田风光和清河的车间元素。
王老汉看着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虚拟吊牌上,笑得合不拢嘴:“活了大半辈子,种的棉花能印上名字卖全国,值了!”
黄志强拍着他的肩膀:“以后咱搞个‘共创墙’,把每批货背后的棉农、工人名字都写上,让大家知道,好东西是一群人攒出来的。”
夕阳西下时,实训基地的大屏幕上跳出实时数据:楚南至清河的棉花日均运输量较去年增长180%,联名款预售量突破五万件,带动楚南新增就业岗位47个,清河车间的计件工资平均提高15%。
林舟站在人群外,看着棉农和工人们交换联系方式,看着年轻人围着设计图讨论细节,忽然想起刚接手这项工作时,有人说“楚南的土坷垃和清河的流水线捏不到一块儿”。如今看来,所谓产业链,从来不是硬凑的组合,而是让每个环节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价值,像齿轮一样,带着彼此往更稳、更远的地方转。
“林市长,”一个年轻棉农跑过来,手里拿着刚画的设计草图,“我想在棉花图案里加个齿轮,代表咱和清河的工人一起使劲,您觉得行不?”
林舟看着草图上缠绕的棉线和齿轮,笑着点头:“不仅行,还要做得更醒目——这才是咱这条链的样子。”
夜色渐深,实训基地的灯还亮着,楚南的棉田数据和清河的生产进度在屏幕上同步跳动,像一条流动的光带,连接着两个曾经遥远的地方。林舟知道,这条链上的故事,才刚刚展开新的章节。
(http://www.220book.com/book/61U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