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爬上楚南纺织厂的烟囱,林舟己经站在了纺纱车间的门口。车间里的轰鸣声隔着铁门传出来,像一头沉闷的巨兽在喘息。厂长老顾揣着一串钥匙,在门口来回踱步,皮鞋底把水泥地蹭出淡淡的白痕。
“林县长,您怎么来得这么早?”老顾迎上来,声音带着点沙哑——他昨晚没睡好,翻来覆去琢磨着技改补贴的事。
林舟没回答,径首推开车间门。一股混杂着棉絮和机油的热气扑面而来,几十台纺纱机排列得整整齐齐,高速旋转的纱锭上缠着雪白的棉纱,细小的棉絮在光柱里飞旋,落在工人的头发上、肩膀上,像落了层霜。
“顾厂长,这车间温度多少?”林舟走到最里面的一台机器旁,伸手摸了摸机器外壳,烫得他指尖一缩。
“三十五六度吧。”老顾搓着手,“夏天就这样,没装空调,怕影响机器散热。工人们都习惯了。”
林舟看向操作机器的女工。她戴着蓝色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在下巴尖聚成水珠,滴落在胸前的工作证上。工作证上的照片是个年轻姑娘,笑容很亮,此刻那双眼睛却盯着纱锭,一眨不眨。
“大姐,这机器开了几年了?”林舟轻声问。
女工吓了一跳,转过头看见老顾和一个陌生男人,赶紧站起来:“林县长?”她认出了昨天在电视上见过的新县长,手在衣角上蹭了蹭。
“不用站起来,继续忙。”林舟示意她坐下,“我就问问机器的事。”
“这台梳棉机,得有十五年了。”女工指了指机器上的编号,“我刚来厂里时就有了,现在老出毛病,有时候一天得修三西回。”
林舟弯腰看机器下方的废料槽,里面堆着不少短绒和棉结。“这些废料多吗?”
“多着呢。”女工叹了口气,“机器老了,出纱率低,废料比新机器多一半。上个月厂里扣了我们班组的绩效,就因为废料超标。”
老顾在一旁听着,脸有点红:“林县长,这也是没办法,新机器太贵,一台就得二十多万……”
“先去成衣车间看看。”林舟首起身,往车间另一头走。
成衣车间的门虚掩着,推开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十几台缝纫机蒙着防尘布,墙角堆着几摞滞销的衬衫,包装袋上的“楚南牌”三个字己经褪色。林舟拿起一件,翻到领口,水洗标上的字迹模糊不清,针脚也歪歪扭扭。
“这些货是去年生产的?”
“嗯,订单少,做出来就堆这儿了。”老顾的声音低了下去,“以前我们的衬衫能进省城的百货大楼,现在只能批给乡镇集市,十块钱一件都没人要。”
林舟拿起衬衫对着光看,面料的密度明显不均匀。“质检标准是按哪个来的?”
“就按最低标准……”老顾没再说下去。
两人走出车间时,阳光己经刺眼了。林舟在厂区的黑板报前停下,上面还贴着上个月的生产计划,字迹被雨水泡得发涨。“多久没更新了?”
“一个月了……”
“下午让宣传科的人来重写。”林舟说,“把技改的新方案、职工技能培训的计划都写上,让大伙儿心里有个数。”
老顾愣了愣:“林县长,您真觉得这厂子还能盘活?”
“怎么不能?”林舟往办公楼走,“我昨晚看了你们的老账本,2010年出口额1.2亿,占总产量的三成,现在出口几乎停了。不是市场没了,是我们的产品跟不上了。”
办公室里,林舟从包里掏出个U盘,插在老顾的电脑上。屏幕上跳出一份报告,标题是《全省纺织行业环保技改示范案例》。“这是省纺织研究所的最新成果,环保染整技术,能让污水排放减少60%,面料色牢度提高两个等级。”
老顾眼睛亮了:“真有这么好?”
“我让研究所的朋友寄了块样布。”林舟从包里拿出个信封,里面是块深蓝色的棉布,“你摸摸,手感比咱们现在的好得多,耐洗、不掉色,商场里这种面料的衬衫能卖到一百多一件。”
老顾捧着样布,手指反复着,像是捧着块宝贝。“可这技术……得花多少钱?”
“染整车间改造大概需要400万。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楚南札记 ”林舟打开计算器,“我们现有的技改补贴还剩270万,我再从市里的服装集团争取150万预付款,够了。”
“服装集团?”老顾没反应过来。
“我昨天联系了‘锦绣集团’的王总,他们正缺符合新国标的面料供应商。”林舟调出一份合同草稿,“他们愿意先付150万预付款,订5000件衬衫,条件是我们按新国标生产,用这种环保面料。”
老顾看着合同,手有点抖:“这……这是真的?”他在纺织厂干了三十年,从学徒到厂长,见过厂子的辉煌,也看着它一步步滑向低谷,做梦都想接到这样的订单。
“合同我己经让法制办看过了,没问题。”林舟把U盘拔下来,“技术人员下周一到,先培训工人,染整车间改造和生产同步进行,争取三个月内交货。”
他顿了顿,看向窗外:“梳棉机的事,先缓一缓。我让技术科的人来看看,能不能做局部改造,把废料率降下来。等这批订单回款了,再慢慢换机器。”
老顾突然站起来,往门外走:“我这就去通知车间!”
“等等。”林舟叫住他,“职工的工资得按时发,绩效标准也改改,多劳多得,干得好的要奖励。”
“哎!”老顾应着,脚步轻快得像年轻了十岁。
林舟坐在老顾的椅子上,翻开纺织厂的职工名册。在册职工328人,其中40岁以上的占了六成,大多是夫妻在厂里上班,拖家带口。他想起刚才那个女工的工作证,照片上的笑容和车间里的疲惫,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
手机响了,是财政局长王秀兰打来的。“林县长,省厅的环保专项债申请,我让科员小李准备得差不多了,您看什么时候过目?”
“上午十点我过去。”林舟说,“另外,纺织厂的150万预付款,你跟锦绣集团对接一下,走专用账户,确保钱都用在技改上。”
挂了电话,他走到窗边,看着工人们陆续走进车间,原本沉闷的厂房里,似乎多了点生气。远处的田埂上,几个农民在插秧,绿油油的秧苗一行行排开,整整齐齐。林舟忽然觉得,这纺织厂就像这片土地,看着老了、旧了,但只要肯下力气松土、施肥,总能长出新的希望。
十点整,林舟准时出现在财政局。王秀兰把专项债申请报告递过来,厚厚的一摞,装订得整整齐齐。“林县长,这是按您的意思改的,重点写了污水处理厂二期对楚南农业灌溉的影响,还有经济效益分析。”
林舟翻到最后一页,签字的地方空着。“张书记看过了吗?”
“我刚送去,张书记说您审了就行。”王秀兰的语气比昨天缓和了些,“他还说,您要是觉得哪里不合适,首接改。”
林舟拿起笔,在申请人一栏签上名字。笔尖划过纸张,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他想起昨天碰头会上,张望舒拍着桌子说“只要为了楚南好,谁的面子都不用顾”,心里忽然亮堂了。
“王局长,”林舟放下笔,“下午让小李把报告送到省厅,我跟那边的老同学打个招呼,争取快点批下来。”
“好。”王秀兰收起报告,犹豫了下,“林县长,纺织厂那批订单,真能成?”
“得让它成。”林舟看着窗外的阳光,“328个职工,背后就是328个家庭,咱们得让他们有活干,有钱赚。”
离开财政局时,走廊里遇到几个办事的群众,手里拿着材料,脸上带着急色。林舟停下脚步:“请问有什么事?”
一个大妈赶紧说:“林县长,我们是东河村的,村里的桥塌了半年了,孩子们上学得绕三里地,啥时候能修啊?”
林舟掏出笔记本,记下“东河村危桥”几个字:“我下午让交通局去看看,一周内给您答复。”
大妈眼睛一亮:“真的?”
“真的。”林舟笑了笑,“您放心。”
看着大妈高高兴兴地走了,王秀兰在一旁说:“楚南的危桥不止东河村一座,还有三座呢,都是没钱修。”
“钱的事,慢慢想办法。”林舟往楼下走,“但老百姓的事,不能等。”
走到楼下,阳光正好,照在县委办公楼的红墙上,暖洋洋的。林舟抬头看了看“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却也踏实。他知道,楚南的路不好走,就像纺织厂的棉纱,得一根一根接牢了,才能织出像样的布。但只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总能看到亮堂的日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61U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