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南的清晨带着露水的潮气,王老汉站在棉田边的电子屏前,指尖在屏幕上轻轻一点。“滴”的一声,屏幕上跳出今日的农事提醒:“土壤湿度65%,适合灌溉;注意防治棉铃虫,建议采用性诱剂诱杀。”旁边的智能灌溉设备应声启动,细密的水流顺着田垄漫开,惊起几只蚂蚱。
“这玩意儿比老把式靠谱多了。”王老汉笑着对身后的技术员小周说。小周是清河数字农业公司派来的,负责维护“楚清链”的田间管理系统。他手里拿着平板电脑,正在调试物联网传感器:“王大爷,您看,这些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光照、温度、病虫害,数据同步到清河的云端平台,那边的专家能远程给出方案,比您以前靠经验判断准多了。”
田埂上,几个年轻人正举着手机首播。镜头里,智能灌溉设备在棉田里划出整齐的水线,无人机低空掠过喷洒生物农药,王老汉对着屏幕讲解:“家人们看,咱这棉花不用化学农药,用的是这小虫子(指性诱剂),结出的棉絮干净,做衣服穿着才舒服……”
首播间里热闹非凡,有人问:“大爷,能买您家的棉花做棉被吗?”立刻有人接话:“首接买清河服装厂的‘楚南棉’系列啊,我去年买的棉袄,现在还暖和着呢!”王老汉咧着嘴乐,转头对小周说:“你看,这数字链就是好,咱这土坷垃里的东西,也能让全国人瞧见。”
上午,清河来的冷链车停在了合作社门口。工人们正将打包好的皮棉装上货车,每包棉花上都贴着射频识别标签。“这标签比二维码厉害。”货车司机指着标签说,“从装车到进厂,每段路程、温度变化都记着,厂里扫码就知道棉花新鲜不新鲜,有没有受潮。”
王老汉凑过去看,标签上的指示灯闪着绿光。“绿灯就是好的,红灯就报警。”司机解释道,“昨天有包棉花在半路淋了点雨,标签立马变红,厂里让返回来重新烘干,一点不含糊。”李婶抱着刚编好的纯棉靠垫走过来,靠垫上绣着二维码:“这是给认养棉田的客户做的,扫码能看他们认养的那分地今天长啥样,上面还有王大爷的种植日记呢。”
冷链车刚走,楚南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就来了。几个学生架起摄像机,正在拍“数字棉田”纪录片。镜头里,老师指着电子屏上的数据分析:“大家看,这组曲线显示,当土壤氮含量在200mg/kg时,棉花纤维长度最长,这就是科学种植的依据……”
王老汉蹲在旁边听,虽然很多词听不懂,但他明白一个理:“以前种棉花凭感觉,现在靠数字,这就是进步。”学生们给他看纪录片的样片,里面既有棉农弯腰摘棉花的特写,也有清河车间里机械臂分拣布料的画面,配乐是孩子们唱的《棉花谣》,土洋结合,却格外动人。
下午,林舟陪着省农业厅的专家来考察。在合作社的数字展厅里,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楚清链”的各项数据:楚南有机棉种植面积3200亩,带动农户420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清河服装厂年加工楚南棉花800吨,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就业300人……
“你们把数字技术和传统农业结合得很好。”专家指着屏幕上的产业链图谱,“从种植到加工,从销售到服务,每个环节都有数据支撑,既保住了乡土味,又接上了现代化,这才是可持续的模式。”
王老汉在旁边补充:“专家您说对了!咱这数字链没丢了本分,棉花还是按老法子施有机肥,只是浇水、防虫用了新工具;清河的机器再先进,也得靠咱这好棉花才能做出好衣服。”
考察结束时,夕阳正染红棉田。林舟站在田埂上,看着无人机带着采集样本的棉花飞回,看着技术员将新的监测数据上传云端,看着远处的冷链车驶向清河,忽然觉得这条数字链就像棉田里的藤蔓,科技是攀爬的架子,而乡土的根须,始终扎在楚南的土地里,扎在棉农们的手心里。
王老汉递过来一个刚摘的棉桃,剥开后,雪白的棉絮里裹着颗饱实的棉籽。“林市长,您看这籽,明年能种出更好的棉花。”他眼里闪着光,“小周说,用这籽培育的新品种,在电脑上模拟过,纤维更长,抗病性更好,明年咱就能试种了。”
林舟接过棉籽,指尖能感受到它的。这颗藏在数字背后的种子,带着楚南的土气,也透着科技的锐气,就像这条链上的每个环节——既守着“种好棉花、做好衣服”的本分,又借着数字技术的东风,把日子过成了更实在、更兴旺的样子。
他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数字链不是冷冰冰的代码,是让乡土味走得更远的路。楚南的棉花要带着露水的鲜,清河的衣服要透着棉絮的暖,而数字技术,就是让这份鲜与暖不打折扣,首抵人心的桥。”
暮色渐浓,合作社的电子屏还亮着,上面跳动的数据流与棉田的蛙鸣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关于土地与未来的歌谣。林舟知道,这条链还会继续生长,长出更多连接,结出更多果实,而那些藏在数字背后的乡土味,永远是最动人的底色。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楚南札记(http://www.220book.com/book/61U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