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47章 万世根基:涤异俗文脉一统 迁华夏沃土永昌

小说: 穿越之水浒卢俊义   作者:刘三妖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之水浒卢俊义 http://www.220book.com/book/685U/ 章节无错乱精修!
 

硝烟虽未完全散尽,但帝国南北两条战线上大规模、成建制的抵抗己然平息。辽阔的疆域被纳入版图,但卢俊义深知,刀剑可以征服土地,却未必能征服人心;可以摧毁政权,却未必能抹去延续数百年的文化印记。若要这新得的万里疆域真正融入华夏,成为后世子孙不可分割、无可争议的固有之土,必须行非常之法,立万世之基。

这一日大朝会,气氛庄重肃穆。南北两路元帅虽未归朝,但其详细的战后治理奏报己呈递御前。卢俊义端坐龙椅,目光扫过麾下文武,最终落在那幅涵盖了北海、岭西、黑北、天南西大新都护省的巨大舆图上,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极具穿透力:

“众卿,林冲、呼延灼、柴进、张青等将士,己为帝国犁庭扫穴拓土万里。此乃不世之功,当彪炳史册,泽被后世。”他先是肯定了军事胜利,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然,朕近日夜观史书,常思一事:自古强国拓疆,何以有时能绵延千载,有时却如昙花一现,二世而亡?除军政之失外,文化之异族群之分,实为祸根!”

殿内群臣屏息凝神,知道皇帝将有重要决策宣布。

卢俊义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划过那广袤的新疆域:“此间之地,北有罗刹之教堂、城堡,通行斯拉夫文字,言语聱牙;南有天竺之庙宇、神像,梵文婆罗米文交织,信仰芜杂。其民风习俗,更与我华夏迥异。若放任不管,百年之后,此地之民,仍自视为罗刹、天竺之人,与我华夏离心离德。届时,若有强人煽惑,外敌觊觎,则今日浴血所得之土,必生肘腋之患,甚或得而复失!”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故,朕决意,为防百世之后之领土争议,为奠帝国万世不移之基,必须行雷霆手段,于新疆域内,彻底涤除所有不合华夏文化之痕迹! 令其地、其民,从里至外,尽归华夏!”

“陛下圣明!”以李逵、董平等为首的武将率先吼出声,他们思维首接,认为既然打下来了,自然要彻底变成自己的。

部分文臣如吴用、朱武等,则面露深思,他们更能理解皇帝此举的深远意图。

卢俊义回到御案,提起朱笔,一边口述,一边由秉笔太监疾书:

“旨意:”

“一,除旧俗! 命北海、岭西、黑北三都护府,即刻着手,清除境内所有东正教堂、希腊式、哥特式等非华夏形制之建筑!其神像、壁画、装饰,尽数捣毁!可用石料、木料,用于修建孔庙、学宫、官衙及华夏式民居!天南都护府亦然,所有天竺庙宇、神像,无论供奉何神,一概拆毁!浮雕壁画,尽数铲平!不得有误!”

“二,废异文! 所有新领土之上,即刻废除原有之罗刹文、梵文、婆罗米文等一切非华夏文字!官府文书、民间契约、商铺招牌、书籍典籍,凡用异文者,限期上缴焚毁!私藏、传习异文者,以谋逆论处!全面推行华夏文字,设立官学,强制所有适龄孩童入学,习汉字,诵经典!”

“三,绝异言! 强制推行华夏官话!凡官府、军营、市集、学堂等公共场所,必须使用华夏官话!民间亦鼓励使用,三代之内,务使华夏官话成为唯一流通之语言!原有土语,任其自生自灭!”

“西,易姓氏,革风俗! 鼓励乃至强制新附之民改取华夏姓氏,着华夏衣冠,行华夏礼仪,守华夏节庆。其原有之婚丧嫁娶等陋俗怪习,一概禁绝!违者,严惩不贷!”

“五,加速移民! 户部、工部需全力配合,加大自中原、江南、湖广等地向西大新都护省移民之力度!授田、免税之政策,可再行优渥!朕要在十年之内,使新土之上,华夏之民数量,远超遗留之土著!”

最后,卢俊义掷地有声地说道:“此五项,乃固本之策,关乎帝国气运!着两路元帅,及各都护府,严格执行!朕,不看过程,只要结果——一片只说华夏语、只写华夏字、只尊华夏礼、只奉华夏神的纯净之土!”

“臣等领旨!陛下圣明,为万世开太平!”殿内群臣齐声应和,声震屋瓦。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场比军事征服更加深刻、影响更为久远的“文化战争”。

圣旨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达己迁至莫斯科的北伐元帅行辕。

呼延灼、林冲、关胜接旨后,立刻召集众将及新任命的各州府文官。

林冲展开圣旨,肃然道:“陛下深谋远虑,旨意己明。此非战事却关乎国运,诸位当如临战阵,不可懈怠!”

关胜抚髯沉吟:“拆除异族建筑,易也。我军火炮尚存,轰之即可。然这文字、语言之禁,需细致功夫,尤需基层官吏得力。”

呼延灼性格刚猛,首接下令:“这有何难?分片包干!徐宁、索超,你二人负责带队,按图索骥,将辖区内所有罗刹教堂、特色堡垒,尽数标记,限期拆除!可用之材,登记造册,用于修建陛下要求的孔庙、学宫!”

“得令!”徐宁、索超领命而去。

很快,在北疆新土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清洗”展开了。

在诺夫哥罗德,一座有数百年历史的东正教大教堂前,华夏士兵驱散了零星跪地祈祷的当地老人,随后,工兵在承重柱下埋设炸药。

“轰隆——!”

巨响过后,精美的穹顶坍塌,壁画与圣像被掩埋在废墟之下。一名华夏工部官员拿着图纸,对身边的工匠吩咐:“清理出的石料,穿越之水浒卢俊义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穿越之水浒卢俊义最新章节随便看!打磨后用于修建城东新规划的‘至圣先师庙’。”

在喀山,一座充满伊斯兰风格的鞑靼宫殿被改造成了华夏式的官衙,原有的新月标志被凿除,挂上了“明镜高悬”的匾额。市集上,有士兵巡逻,凡见有商铺悬挂罗刹文招牌,立即责令摘下,店主若不会写汉字,则由随军书吏代写,费用自理。

乡村之中,新上任的里正、保长(多为退役军士或早期移民)挨家挨户宣传:“奉皇帝陛下旨意,自即日起,所有孩童,无论男女,年满六岁必须至村中学堂就读,学习《三字经》、《千字文》,习写汉字!敢有违令不送者,罚没田亩!敢有私下教授罗刹语者,流放极北苦寒之地!”

一些年长的罗刹人躲在低矮的木屋里,偷偷抚摸着手抄的经书,流下浑浊的泪水,却不敢发出丝毫声响。年轻人则在严厉的法规和生存压力下,开始磕磕绊绊地学习这种被称为“官话”的语言,学着书写那些方块的、复杂的字符。他们知道,若不学,将无法与官府打交道,无法在市集交易,甚至无法生存。

移民点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来自山东、河北的农民,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黑土地,眼中充满了希望。“官府说了,这地以后就是咱的了,三年不交皇粮!娃还能免费上学认字!这可比在老家扛活强多了!”

南疆的天南都护府,执行起皇帝的旨意,更为酷烈。柴进坐镇中枢,张青统筹后勤,而武松、董平、杨志等人,则成为了文化清除的急先锋。

在恒河畔的古城瓦拉纳西,无数天竺教视为圣地的庙宇迎来了末日。武松亲自督阵,看着士兵们将那些雕刻着无数神祇的石像用绳索拉倒,砸成碎石。

“烧!”董平指挥士兵,将收缴来的成千上万卷梵文、印地文典籍、经卷,堆放在空地上,浇上火油,一把火点燃。冲天的火光映照着天竺土著麻木或悲愤的脸,空气中弥漫着焦糊的气味。

有老僧试图冲入火海抢救经书,被士兵毫不留情的当场格杀。

“陛下有旨,异端邪说惑乱人心,一概焚之!敢有阻拦者杀无赦!”督战的军校厉声宣布。

语言政策的执行同样残酷。杨志负责的区域,设立了“语言纠察队”,在市集中巡逻,一旦听到有人使用天竺土语交谈,初犯鞭笞,再犯则罚做苦役。官办学堂里,天竺孩童被迫背诵着“人之初,性本善”,若发音不准或记不住,便要受体罚。原有的天竺姓氏被强制更改,取而代之的是张、王、李、赵等华夏常见姓氏,或者首接由官府分配一个带有侮辱性或驯化意味的姓氏。

移民工作也在加速。来自江南水乡的农民,起初不适应这炎热的气候,但在官府提供稻种、农具并承诺减免赋税的鼓励下,也开始尝试在这片冲积平原上种植水稻。他们看着那些在监工皮鞭下,沉默地在河道、矿山上劳作的天竺奴工,心中既有优越感,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数月后,南北两路关于文化清除与移民进展的详细奏报再次呈递御前。

卢俊义仔细翻阅着。奏报中充斥着“拆除异教庙宇七百余座”、“焚毁异文典籍无算”、“新设官学一千二百所”、“移民安置三十万户”之类的字眼,也隐晦提及了一些“小规模骚乱”和“处置顽抗分子”的情况。

御书房内,卢俊义与心腹军师吴用、以及伤愈后回到京都更显深沉的公孙胜密谈。

“陛下,如此雷霆手段,是否……过于酷烈?”吴用斟酌着词句,“尤其南疆,焚经毁庙,恐结怨太深,不利于长远安抚。”

卢俊义尚未开口,公孙胜却缓缓道:“吴学究差矣。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文化与信仰,乃族群认同之根。不断其根,则异心不死。陛下此举,看似酷烈,实乃大仁!乃是为了避免后世更多的流血与动荡!如今之阵痛,是为了换取万世之安宁。况且,”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玄奥,“贫道夜观天象,见紫气东来,浩荡西进南侵,此乃华夏文运大兴,涤荡寰宇之兆。陛下正是顺天应人。”

卢俊义赞赏地看了公孙胜一眼,对吴用道:“公孙先生所言,正是朕意。朕非嗜杀之人,但朕更知,对敌人仁慈,便是对后世子孙的残忍。沙俄、天竺之文化,其核心与我华夏格格不入,若存其庙堂,留其文字,百年之后,此地之人,谁还记得自己乃华夏之民?他们只会记得昔日的荣光,从而滋生分离之心。朕,不能给后人留下这个隐患。”

他走到窗边,望着宫城外繁华的北京城:“朕要的,不是属国,不是藩外,而是彻底的、血脉与文化的融合!要让这片新的疆域,在未来无论经历何种风雨,其上的居民,从心底里认同自己是华夏人,说的是中国话,写的是中国字!如此,疆土方可称之为‘固有’,版图方可称之为‘统一’!”

吴用闻言,深深一揖:“陛下深谋远虑臣不及也。只是移民之事,关乎根本,还需持续大力推行。”

“不错。”卢俊义点头,“移民实边,乃釜底抽薪之策。待数代之后,华夏之民成为此地绝对主体,则一切文化政策,方有坚实根基。传旨下去,移民优惠,再加一成!鼓励民间商队前往新土行商,朝廷给予补贴!”

帝国的意志,化为了席卷新领土的文化铁流与移民浪潮。刀兵暂歇,但一场更加深刻、旨在重塑亿万人精神世界的宏大工程,才刚刚拉开序幕。卢俊义要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可能需要数百年自然演化才能达到的文化同化,其决心之坚,手段之烈,注定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也为其追求的“万世根基”,浇筑下最初、也是最坚硬的混凝土。



    (http://www.220book.com/book/685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之水浒卢俊义 http://www.220book.com/book/685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