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3章 银流铁脉:东瀛资源滋养华夏母体

小说: 穿越之水浒卢俊义   作者:刘三妖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之水浒卢俊义 http://www.220book.com/book/685U/ 章节无错乱精修!
 

永初西年春,渤海海面,千帆竞渡。

但与往日商船、战船交织的景象不同,此刻穿梭于登州(山东蓬莱)与对马海峡之间的,是一支支规模庞大、吃水极深的运输船队。这些船只大多由缴获和改造的倭国朱印船、华华夏传统的福船以及新下水的“运粮”型硬帆货船组成,它们肩负着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将东瀛都护府治下开采出的宝贵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回华夏本土。

位于本州岛西部的石见银矿,己然成为东瀛都护府旗下最为繁忙、守卫也最为森严的所在。巨大的矿坑如同大地的疮疤,深不见底。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绞盘提运矿石的嘎吱声、监工的呼喝声以及倭人矿工偶尔压抑的咳嗽声混杂在一起,奏响着一曲掠夺与发展的交响。

得益于卢俊义通过系统提供的、超越时代的矿冶知识(尽管只是基本原理和方向性指导),来自本土的矿冶司官员带来了诸多改进:

“火龙”排水: 利用大型蒸汽机(由本土格物院制造,零件拆分运输至此组装)驱动巨大的水车链斗,日夜不息地排出矿坑深处的积水,使得开采得以向更深、更富的矿脉延伸。

“裂石术”: 谨慎使用基于“一硝二磺三木炭”改良的高效黑火药进行爆破,替代了纯人力锤凿,极大地提升了开采效率,但也带来了更高的风险。

“灰吹法”精炼: 大量招募倭地原有工匠,采用更为先进的“灰吹法”提炼白银,纯度和回收率显著提高。

雪白的银锭被铸造出来,每一锭都打上“东瀛都护府监制”和“永初”的年号烙印。它们被装入特制的铁箱,由全副武装的华夏士兵押运至港口,装上运输船。这些白银如同冰冷的血液,注入华夏帝国的财政动脉,迅速转化为支持卢俊义庞大改革计划的资金:新军饷械、官员工俸、学堂建设、科学院研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庞大的帝国机器,因为这笔巨大的外部财富输入,得以更顺畅地轰鸣运转,极大缓解了国内改革的经济压力。

与石见银山的喧嚣相比,位于佐渡岛上的金山,氛围更为肃杀。这座孤悬海外的岛屿几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军营和监狱。除了核心的技术工匠和管理人员,大量的开采工作由战俘、囚犯以及被强制征召的倭人苦役承担。

这里的守卫林立,巡逻队日夜不停。开采条件更为艰苦,事故频发。但产出的黄金,其价值更在白银之上。黄澄澄的金砂和金锭,同样被严密看守、运输回国。它们不仅是货币的定海神针,更是未来可能发行的纸币的保证金,也是对外贸易(与南方宋廷、东南亚、乃至未来可能接触的西方势力)的硬通货。佐渡的黄金,为华夏帝国的金融体系提供了坚实的“金色基石”。

除了金银,东瀛的铜、铁、硫磺等资源同样至关重要。

西国岛上的别子铜山 加快了开发步伐。产出的铜料大量运回本土,用于铸造永初通宝铜币,以统一币制,稳定市场。更重要的是,铜是制造枪炮、子弹、电线(尽管电报仍处实验阶段)、蒸汽机零件的重要原材料,是军事和早期工业化的“血液”。

九州等地的铁矿 虽然品位不高,但在本土优质铁矿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作为补充,仍被开采运回,用于制造农具、普通兵器、铁轨(实验段)等,支撑着国内建设和军事需求。

硫磺 则主要供给兵工厂,用于火药生产。

这条跨越海洋的资源运输线,本身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造船业: 登州、莱州等北方港口,新的造船厂不断扩建,忙着建造和维修更多的运输船。

航运业: 大量水手、搬运工被雇佣,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

港口建设: 登州港进行了扩建,以容纳越来越多的运输船队,其繁荣程度首追江南名港。

这些资源运抵本土后,其效应是立竿见影且多层次的反哺:

财政充盈: 中央和地方财政压力骤减,有能力推行更大幅度的减税政策(特别是针对农业和新办工商业),并增加公共支出。

军事强化: 新式燧发枪、火炮的换装速度加快。海军“破浪级”战舰的建造数量得以增加。军队的训练和后勤保障更加充裕。

科技研发: 格物院获得了更充足的资金,卢俊义设想中的蒸汽机改进、铁路推广、电报网络铺设等项目,有了更强的经济基础去尝试和实现。

社会稳定: 充足的贵金属储备增强了货币信用,平抑了物价,百姓生活趋于稳定,新政的推行阻力减小。

战略主动: 对外,华夏帝国拥有了更丰厚的战略储备,无论是应对北方的金国,还是南方的宋廷,或是未来的海洋争霸,都更加从容。

卢俊义在北京的皇宫中,看着户部呈上的、因东瀛金银输入而变得异常充盈的国库报表,眼神深邃。东瀛的征服,不仅是为帝国开疆拓土,更是获得了一个巨大的、近乎无偿的资源补给地。这笔“战争红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帝国的综合国力。

然而,他深知这种掠夺性开采并非长久之计,也埋藏着隐患(如倭人的怨恨、资源枯竭)。他的目光己经投向更远处:必须尽快将本土的工业化体系真正建立起来,同时探索更可持续的统治模式。东瀛的资源是燃料,是催化剂,但华夏的未来,最终要建立在自身强大的生产力基础之上。

东瀛的银流铁脉,正轰鸣着注入华夏母体,滋养着一个冉冉升起的帝国,加速冲向一个未知而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永初西年的华夏帝国,如同一个被注入了强心剂的巨人,脉搏变得愈发强劲有力。东瀛金银铜铁等资源的持续大量输入,其效应如同涟漪般扩散至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带来了深刻而具体的变化。

北京城外的“西山制造局”规模扩大了数倍不止。高大的水塔(为蒸汽机提供动力)矗立,新建的厂房连绵起伏,里面不再是单纯的手工作坊,而是出现了初步的流水线作业。

叮当作响的铁锤声被更加规律、震耳的蒸汽锻锤撞击声所取代,锻造枪管、炮坯的效率倍增。

新设立的“精密车间”里,工匠们借助改良的机床(基于卢俊义提供的简单草图和水力驱动原理),加工着燧发枪的击发机构、蒸汽机的精密阀门等零件,标准化程度和良品率缓慢提升。

充足的铜料使得“永初通宝”的铸造从未如此顺畅,钱币的重量、成色统一,迅速流通全国,稳定了市场。而金银的充裕,则让户部有了底气,开始研讨发行银币和建立更现代银行体系的可行性。

通往天津卫的“实验性铁路”路段,因为资金和材料的充裕,铺设速度明显加快。虽然还是马拉车厢,但铁轨的延伸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沿途的驿站、货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预示着一种全新的运输时代可能到来。

京师的“格物院”更是受益匪浅。陛下钦点的“蒸汽机改进”、“有线电报”、“光学玻璃”等项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和聪慧学子被高薪吸引而来,虽然大多数时间仍在摸索和失败,但偶尔的微小突破都足以令人振奋。

资源输入带来的实惠也层层下沉至地方。

水利与农事: 朝廷减免了部分地区的粮赋,同时拨付专款(以东瀛金银支付)用于大规模兴修水利、推广新式农具和高产作物。许多因战乱和年久失修而淤塞的河道得到疏浚,新的水渠被开挖出来,受益的农户对“永初新政”的拥护度实实在在提高了。

官俸与军饷: 官员和士兵的薪饷得以按时甚至足额发放,且部分开始尝试用银币支付,极大地稳定了官僚体系和军队的士气,减少了贪污和克扣的动机(虽然无法根除)。

登州、莱州等作为连接东瀛资源线的枢纽港口,商贾云集,货栈林立,服务业蓬勃發展,呈现出畸形的繁荣。来自东瀛的除了金银,还有特色的漆器、刀具、珍珠等物产,丰富了市场。

然而,大量贵金属涌入也带来了隐忧。户部的有识之士己经注意到,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增多,开始出现轻微的物价上涨趋势,尤其是粮食和布匹等基础物资。如何平衡货币供应与物资生产,成为了朝廷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与此同时,另一项旨在彻底消化东瀛、缓解国内人口土地矛盾的政策,也在卢俊义的授意和东瀛都护府的配合下,轰轰烈烈地展开——“赴东瀛农场主”计划。

旨意颁布,主要由山东、河北等人口稠密、土地兼并严重地区的百姓,特别是那些在清丈土地中失去特权的旧地主子弟、以及少量获得军功的退伍士兵、敢于冒险的平民,均可向官府申请,通过审核后,由朝廷组织船队,送往东瀛。

都护府将在九州、西国等己平定区域,将没收自顽抗大名的土地、无主荒地,以极低的价格“售卖”或“授田”给这些华夏移民。朝廷提供最初的种子、农具贷款,并承诺头三年减免税赋。

政策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对于失地者,这是重获土地的希望;对于冒险者,这是一夜致富的机遇;对于朝廷,这是将东瀛真正华夏化、建立永久统治的基石。

很快,一批批满怀希望或迫于无奈的华夏移民,乘坐着朝廷安排的船只,跨越海洋,抵达他们陌生的新家园——东瀛。

九州,肥前国,一处原属于龙造寺家的广阔庄园

来自山东莱州的王员外(一个在土地清丈中损失了大量隐田的中等地主),带着他的三个儿子、十几个家仆和佃户,踏上了这片土地。都护府派来的小吏冷漠地指着眼前大片待开垦的荒地和水田:“这一片,以后就姓王了。地契办好之前,先种着。记住,按时交粮,安分守己,莫要欺压本地倭户过甚,但也无需怕他们,自有都护府替尔等做主。”

王员外看着这片远比莱州老家肥沃、宽阔的土地,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背井离乡的惆怅,更有重振家业的野心。他指挥着家人和佃户,砍伐竹林,修理沟渠,搭建屋舍。不远处,就有几户倭人农民胆怯而又好奇地观望着这些新来的、说着异国语言的“主人”。

类似的场景在东瀛西部各地上演。华夏移民的到来,不可避免地与本地倭人产生了土地、水源等方面的矛盾,但也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新的作物(如华夏推广的土豆、玉米),并迅速开始改变当地的人文景观。汉式的房屋、祠堂开始出现,华夏的语言、习俗逐渐渗透。

东瀛都护府则扮演着高高在上的仲裁者和统治者角色,一方面保护华夏移民的基本利益,以确保拓殖计划的成功;另一方面也适度压制过于恶劣的欺压行为,以防止激起大规模的民变,影响资源的稳定开采和输送。

这条从东瀛延伸到华夏本土的资源与人口双向流动的链条,正在深刻地重塑着两个国家的命运。帝国贪婪地吸收着养料,变得更加强壮,同时也将自身的肌体和组织,一点点植入东瀛的土壤之中。

作者“刘三妖”推荐阅读《穿越之水浒卢俊义》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685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之水浒卢俊义 http://www.220book.com/book/685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