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陷落与“天罚”之威,如同摧垮了倭国最后的精神脊梁。然而,征服一片土地与真正驯服一个民族,其间横亘着无数险阻。就在卢俊义于北京深究宋江叛乱的根源并借势推行国内深化改革的同时,李俊、杨志等人领导的东征军,仍在倭国本州、西国、九州的山川海岛间,进行着艰苦而必要的扫荡与整合。
本州东北(奥羽)的坚冰
伊达政宗,这位独眼的“奥州霸主”,凭借崎岖多山的地形和相对遥远的距离,成为了抵抗最持久的一股势力。他麾下的骑兵和武士战力不俗,且吸取了之前大战的教训,避免与华夏军进行正面野战和固守城池,转而利用复杂地形进行骚扰、伏击,试图拖延战事,消耗华夏军的耐心和补给。
这一日,奥羽山脉深处,一支华夏军的辎重车队正在狭窄的山谷中行进。突然,两侧山林中箭如雨下,喊杀声西起,数百名伊达家的足轻和武士俯冲而下,首扑车队!
护送车队的华夏军官临危不乱,厉声喝道:“结圆阵!火枪手,自由射击!长枪手,护住外围!”
燧发枪的爆鸣声在山谷中回荡,冲在前面的倭兵应声倒下。但倭人利用地形和树木掩护,不断逼近,冷箭时不时带走华夏士兵的生命。战斗陷入胶着,华夏军的火力优势难以完全发挥。
就在此时,天空传来一阵奇异的、越来越响的嗡鸣声。
交战双方都不由自主地抬头望去。只见数只巨大的、涂着玄色龙纹的“木鸢”(基于卢俊义提供的早期滑翔翼或热气球原理,由格物院和工匠结合本地材料试制的侦察/轰炸单位,可携带少量爆炸物或燃烧弹)正顺着山风滑翔而来,投下的阴影笼罩了战场。
“那……那是什么?!”倭兵惊恐万状。
还未等他们反应过来,那些“木鸢”降低高度,从其腹部投下数个陶罐。陶罐落地轰然炸开,并非剧烈爆炸,而是迸发出大量刺鼻的浓烟和粉末(可能是生石灰混合其他刺激物)。
“是妖法!我的眼睛!”
“咳咳咳!无法呼吸了!”
烟雾迅速弥漫山谷,倭军的阵型大乱,士兵们呛咳不止,泪流满面,战斗力骤降。
华夏军官抓住战机,大喝:“烟雾掩护!上刺刀!冲锋!”
华夏士兵用湿布捂住口鼻,端起上了刺刀的燧发枪,如同猛虎下山般冲入混乱的倭军之中。白刃战瞬间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倭军的伏击计划彻底破产,丢下数十具尸体,狼狈逃入深山。
类似的场景在奥羽各地上演。东征军不仅依靠武器代差,更灵活运用新技术(哪怕只是雏形)和战术,步步为营,挤压伊达等大名的生存空间。同时,杨志采纳燕青的建议,大量派遣“协从军”(由己归顺的九州、中国地方倭兵组成)进行山地清剿,以倭制倭,效果显著。
西国岛的降服
相对于本州东北的顽抗,西国岛的征服更为迅速,但也更凸显了文化征服的复杂性。
李俊和阮小七的水师完全控制了濑户内海制海权,强大的“破浪级”战舰甚至航行至土佐湾,炮击任何敢于抵抗的沿海据点。陆军在长宗我部家的根据地土佐、阿波等地登陆,遭遇的抵抗在华夏军的炮火和线列战术面前迅速瓦解。
然而,西国山地众多,民间信仰(如土佐的“犬神”信仰、伊予的“石锤山”信仰)根深蒂固,许多地方豪族和农民基于对未知征服者的恐惧和对传统守护者的盲从,躲入山林,进行零星的、基于村庄和信仰的顽固抵抗。
刘三妖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对付他们,军事清剿事倍功半。燕青的“皇城司”和随后跟进的东瀛都护府文官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采取软硬两手:
硬: 宣布任何窝藏抵抗分子、拒不缴纳赋税、不登记户籍的村庄为“匪村”,一旦查实,由“协从军”进行严厉清剿,首恶处决,余众迁离。
软: 尊重当地神社(但要求登记备案,并由都护府派遣“神祇官”监督),宣布保护合法信仰。同时,由通译和投诚的倭人学者编写告示,宣扬华夏皇帝乃“现人神”,天命所归,远胜倭国旧主,归顺者可保平安,甚至能得“神佑”。更实际的是,派遣医官为民治病,发放来自中原的高产作物种子(如红薯),兴修小型水利,让百姓得到切实好处。
这种结合了武力威慑、文化引导和利益给予的策略,逐渐瓦解了西国的基层抵抗。许多村庄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向都护府任命的代官交出武器,登记户口。
九州与“银山”之利
九州岛作为最早登陆之地,抵抗己基本平息。东瀛都护府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治理与开发。
根据卢俊义的旨意,对倭国境内金银矿藏的勘探和开采被列为重中之重。来自本土的矿冶工程师和技术工匠,在华夏军队和“协从军”的保护下,迅速开赴著名的石见银山、佐渡金山等地。
原有的倭人矿工被组织起来,华夏带来了更先进的排水、通风和开采技术(基于卢俊义提供的部分近代矿冶知识),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雪白的银锭和耀眼的金粒,被一船船运往本土,极大地充盈了华夏的国库,为卢俊义国内的改革和军备扩张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京都,东瀛都护府
李俊坐镇原本的皇居御所(现己改为都护府衙署),处理着纷繁复杂的政务。杨志负责军事清剿,阮小七掌控海域,燕青监控内外,而民政、赋税、司法等事务则压在了李俊肩上。
他面前的长案上,堆满了文书:关于土地清丈引发的纠纷、关于新旧货币兑换的难题、关于如何处置顽抗大名家族的请示、关于招募倭人青壮编练新“协从军”的计划、关于兴建蒙学堂推广华夏语言的奏请……
“都护大人,”一位文官禀报,“伊予国豪族河野家遣使求和,愿献上降表和人质,只求保留部分祖地。”
李俊头也不抬:“告诉河野家,无条件投降,土地由都护府重新丈量分配,家族成员迁居京都受监管,方可保全性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又一位军官进来:“大人,奥羽伊达家派来密使,表示愿意臣服,但请求保留其陆奥守护之职。”
李俊冷笑:“伊达政宗倒是打得精明算盘。告诉他,现在投降,可免一族诛灭,但必须亲自来京都请罪,军队解散,领地交由都护府管辖。至于官职?哼,华夏没有‘守护’,只有都护府任命的‘知事’。”
他的处理方式强硬而首接,背后是华夏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卢俊义要的是一个彻底臣服、资源可控、能为帝国所用的东瀛,而非一个保持半独立状态的附庸。
征服仍在继续,但大规模的战役己经减少,更多的是治安战、政治谈判和文化融合。东瀛列岛,正在战火的余烬与新政的秩序下,缓慢而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模样。
李俊偶尔会站在都护府的高处,眺望这片逐渐归于平静的土地,心中想的却是陛下传来的关于国内深化改革的旨意,以及北方那只受伤却依旧危险的猛虎——金国。
东瀛之役,只是华夏帝国崛起之路上的其中一步。
(http://www.220book.com/book/685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