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里亮起的电灯,像一颗投入平静池塘的巨石,在陕甘宁边区激起了远比预期更为深远的波澜。那稳定而耀眼的光芒,不仅照亮了手术台和合作社的机床,更仿佛照亮了人们心中某个从未被触及的角落。
最初的新奇过后,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这宝贵的电,除了照明和驱动有限的机器,还能做什么?如何让这来之不易的光芒,惠及更多方面?
答案,很快就在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被提了出来。主持会议的毛主席抽着烟,望着窗外依稀的灯光,意味深长地说:“电力是个好东西,能驱动机器,更能驱散愚昧。我们红军,不仅要当战斗队、生产队,更要当一支学习队。我看,这电灯,正好可以用来办夜校!让我们的干部战士,还有愿意学习的群众,晚上都能认字、学文化、懂道理!”
这个提议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洛甫(张闻天)同志补充道:“我们不仅要扫盲,还要进行技术培训。合作社那些机器,需要懂原理的人来操作和维护。卫生部的新设备,也需要更专业的医护人员。电力给了我们延长学习时间的可能!”
一首负责政治工作的罗荣桓同志立刻接话:“主席和洛甫同志说得非常对!我建议,立刻筹办总部机关夜校和专业技术培训班。各部队,尤其是干部,要带头参加!”
命令下达,各部闻风而动。当然,反应各不相同。
李云龙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摆弄一支新缴获的钢笔,差点把笔尖戳断。
“啥?夜校?学习?”他脸皱得像苦瓜,“老子带兵打仗还行,坐那里之乎者也,这不是要俺老李的命吗?不去不去!”
赵刚推了推眼镜,严肃地说:“老李,这是总部的命令,也是为了提高部队素质。你是团长,必须起带头作用。你看人家丁伟、孔捷那边,都己经开始报名了。”
“他们爱去就去!俺不去!”李云龙梗着脖子,“有那功夫,俺多练会儿兵多好!”
正巧林启明拿着份清单进来找李云龙签字,是关于一批合作社新工具分配的。李云龙像是抓到救命稻草,一把拉住他:“兄弟!你来得正好!你快跟老赵说说,咱们团战斗任务重,是不是没空去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学习?”
林启明看着李云龙那副如临大敌的样子,心里暗笑,面上却故作沉思,然后忽然眼睛一亮:“团长,参谋长,说起学习……我这两天还真有点新‘感觉’。”
李云龙一听“感觉”二字,条件反射似的来了精神,暂时忘了学习的事:“哦?又有啥好东西?”
赵刚也好奇地看过来。
林启明压低声音,神秘地说:“我总觉得,咱们存放旧文书档案的那几个窑洞,还有合作社库房底下,好像……不光是石头黄土。里面说不定埋着些……能帮咱们更好学习的好东西?比如,能让字印得又快又多的机器?或者能让大家都有的写、有的看的家伙事?”
李云龙虽然对学习本身头疼,但对“挖宝”过程极其热衷,立刻拍板:“学习用的好东西那也是好东西!走!看看去!要是真能弄到让老赵他们省点事的玩意儿,也算功劳一件!” 他心想,有了这些东西,说不定就能少上两节课?
赵刚无奈地摇摇头,但也跟着去了。他知道,只要是林启明的“首觉”,准没错。
三人来到那几处窑洞。林启明意念微动,开始了针对性的“文化教育”扶持兑换。爱国值充裕(56000点)!
【油印机(手推式,耐用型)及大量蜡纸、油墨】x 500套!爱国值-4000点!(教材复制)
【耐用钢笔、铅笔、墨水】x 10000套!爱国值-3000点!(书写工具)
【简易黑板、粉笔】x 500套!爱国值-1500点!(教学必备)
【基础识字课本、算术教材、技术手册】x 10000册!爱国值-5000点!(知识载体)
【甚至……一批地球仪、简易地图、化学元素周期表挂图】爱国值-2000点!(开阔眼界)
【以及……少量望远镜、放大镜】爱国值-1500点!(观察世界)
总计消耗:-4000-3000-1500-5000-2000-1500 = -18500点!爱国值余额:56000 - 18500 = 37500点!
很快,战士们就从那些尘封的角落“发掘”出了大量的印刷设备、文具和教材!当一台台油印机、一捆捆蜡纸、一箱箱笔墨纸砚、还有成摞的新教材和挂图被搬出来时,所有负责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同志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太好了!有了油印机,我们就能自己大量印制教材和文件了!”
“这么多笔和本子!战士们再也不用在地上划拉了!”
“还有地图和地球仪!太好了!”
负责筹办夜校的徐特立同志闻讯赶来,看到这些物资,高兴得连连拍手:“雪中送炭!真是雪中送炭啊!启明同志,你又立了一大功!这下我们的夜校和培训班,就能真正办起来了!”
很快,总部机关的大窑洞里,夜校正式开课了。晚上,电灯通明,下面坐满了来自各部门、各部队的干部战士。
徐特立、成仿吾等“教授”轮流上台,从最简单的识字开始教起。油印机日夜不停地工作,散发出淡淡的油墨清香,将一篇篇课文、一份份技术要点送到学员们手中。
弹幕纷纷感慨:
“知识就是力量!边区开始点科技树了!”
“油印机是革命的神器啊!”
“李云龙:逃课计划失败……”
“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李云龙果然没能逃掉,被罗荣桓亲自“请”到了夜校第一排。他如坐针毡,拿着铅笔像拿着烧火棍,对着识字课本愁眉苦脸。旁边的赵刚则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做笔记。
林启明也被拉来听课,不过他更多时候是在协助操作油印机,或者给技术人员讲解那些兑换来的简易说明书。
看着李云龙那副痛苦的样子,林启明课后悄悄塞给他一个小本子和一支钢笔:“团长,慢慢来。以后打仗,光会冲锋不行,还得会看地图、算坐标呢。”
李云龙撇撇嘴,但还是把本子和笔揣进了兜里。
夜校的效果是显著的。战士们识字率开始缓慢提升,一些有基础的干部开始学习更复杂的战术理论和基础科学知识。
合作社的技术工人通过培训,更能理解机器的原理,操作和维护水平大大提高。卫生部的医护人员也开始系统学习新的护理知识和药理知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这窑洞里不灭的电灯和油印机的沙沙声,正点燃着另一场更为深远、关乎国家未来的革命——知识革命。
一天晚上,毛主席悄悄来到夜校窗外,看着里面灯火通明、认真学习的身影,听着那朗朗的读书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对身边的周总理说:“恩来啊,你看,我们这里,既有革命的熔炉,也有了文化的摇篮。有了这些,我们就不怕任何困难,就能孕育出无穷的力量。”
周总理点点头:“是啊,润之。启明同志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资,更是一种新的可能。”
林启明并不知道首长们的评价,他正看着系统里因“推动根据地教育发展”、“提升军民文化素质”而持续增长的爱国值(+12000点!当前:37500 + 12000 = 49500点!),心中琢磨着:下一步,是不是该考虑一下,如何让信息传递得更快一些了?比如……无线电?
他看着夜灯下努力学习的人们,仿佛看到了未来无限的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69B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