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棋推演的硝烟散去,指挥员们带着满脑子的新思路和协同意识返回了各部,边区的军事训练因此注入了更多科学的味道。而在另一条战线上,那股学习知识、普及文化的热潮,依旧在持续升温。
扫盲班让很多人认识了字,但如何让这些刚刚脱盲、甚至文化水平稍高一些的干部群众,真正理解并爱上那些看似枯燥的科学技术,成了一个新课题。
抗大的夜校里,虽然教员们尽力讲解,但诸如“摩擦力”、“杠杆原理”、“化学反应”之类的名词,还是让许多习惯了枪杆子和锄把子的学员听得云里雾外,哈欠连天。甚至有人私下抱怨:“学这玩意儿有啥用?能当饭吃还是能打鬼子?”
这个问题反映到了主席那里。主席听了,笑着对周总说:“恩来啊,看来我们的科学教育,不能光是板着面孔讲课,还得想点办法,让它活起来,有趣起来。能不能用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编成故事,演成戏?”
周总眼睛一亮:“主席这个主意好!鲁艺的同志们就在延安,可以请他们帮忙,把一些科学原理编成秧歌剧、快板书,或者搞成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
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文艺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鲁艺的师生们和抗大的技术教员们坐到一起,开始头脑风暴。
几天后,抗大的夜校窑洞焕然一新,临时挂起了幕布,点起了汽灯,变成了一个小剧场。第一期“科学故事会”正式开演。
第一个节目是秧歌剧《摩擦力的妙用》。演员们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现没有摩擦力时人走路打滑、拿不住碗的滑稽场面,又展示了利用摩擦力刹车、磨刀的好处,歌词简单易懂:“摩擦力呀是个宝,生活生产离不了,太小太大都不好,科学利用效率高!”
第二个节目是快板《说说杠杆那点事》,把撬石头、用剪刀、玩跷跷板都归功于杠杆原理,噼里啪啦一顿说唱,又热闹又明白。
第三个节目更首接,是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演示:教员用醋(酸)和小苏打(碱)混合,瞬间产生大量气泡,模拟了一次“火山喷发”,把台下观众看得目瞪口呆,惊呼连连。
李云龙也被赵强拉硬拽来“接受教育”。他本来百般不情愿,打算溜号,却被那“火山喷发”吸引住了,瞪着眼睛问旁边的教员:“哎!这冒泡的玩意儿,能用来炸鬼子炮楼不?”
教员哭笑不得:“李团长,这是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不是炸药……”
李云龙略显失望:“哦……不过挺唬人的。”
弹幕笑喷:
“李云龙:一切为了打鬼子!”
“科学实验秒变军火评估!”
“这科普方式接地气!”
“鲁艺yyds!”
演出大获成功!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的兴趣。以往晦涩难懂的原理,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课后,很多人围着教员问东问西,讨论的热情空前高涨。
这种形式很快被推广开来。各部队、各单位的俱乐部都开始搞自己的“科学故事会”。战士们自编自演,虽然粗糙,但效果很好。有人用扔手榴弹的动作讲解抛物线,有人用保养枪支来说明润滑防锈的重要性。
甚至民间艺人也参与进来,将一些农业技术知识、卫生常识编成传统曲艺形式,走乡串户地进行表演宣传,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主席在一次观看演出后,高兴地对鲁艺的同志们说:“你们这个工作做得好!这就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科学普及服务。看起来是演戏,实际上是在做一件大事情,是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周总也鼓励道:“要继续探索,形式可以更多样,内容可以更丰富。要让科学知识像春风化雨一样,滋润到每个人的心里去。”
李云龙回去后,居然也琢磨着让团里的文艺骨干编个节目,讲讲步话机怎么用,火箭筒要注意啥。虽然最终编出来的节目更像军事教学,但起码态度是端正了。
赵刚对此十分惊喜:“老李,你这进步可真不小!”
李云龙嘴硬:“俺这是……这是为了战斗总结!寓教于乐嘛!”
林启明看着这用文艺形式点燃的科学热情,心中颇感欣慰。系统中,因“创新科普形式”、“激发学习兴趣”、“破除迷信思想”而获得的爱国值在稳步增长(+32000点!当前:495000 + 32000 = 527000点!),但他更高兴的是看到科学以一种如此鲜活、如此有生命力的方式,融入到边区军民的文化血液中。
知识的传播,不再仅仅是课本和课堂,更变成了歌声、笑声和惊叹声。这条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科学普及之路,让科技的星火,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在这片土地上蔓延开来,照亮了更多人的心灵,激发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无限潜能。
(感谢喜欢铜草花的唐茗微送来的为爱发电,加更送上。帅哥美女们,加更挑战继续,当天每三个为爱发电次日加更一章,上不封顶,谢谢支持)
作者“双目非林”推荐阅读《直播长征我的爱国值能换百万物资》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69B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