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故事会”的成功让抗大的夜校成了最热闹的地方,科学的种子通过欢声笑语播撒进心田。但边区建设光靠“说学逗唱”还不够,最终还是要落到“做”字上。
如何将那些听起来玄乎的原理,变成能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难题的巧办法,成了新的挑战。
边区生产技术改进促进会顺应这股潮流,发出号召:不光要动嘴皮子,更要动手爪子!开展一个“学科学、用科学,小革新解决大问题”的群众性活动,重点围绕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来搞。
消息传到独立团,李云龙正为一件“小事”烦心。团里后勤处要扩建个仓库,需要搬运大量石料。
战士们人力抬运,效率低不说,还容易扭伤腰。后勤处长找他批条子想多要些人手,被李云龙骂了回去:“老子哪来那么多闲人?自己想办法!”
赵刚知道后,提醒他:“老李,你不是刚学了杠杆原理吗?还看了秧歌剧,就不能想想办法?”
李云龙一瞪眼:“那玩意儿看个乐呵就得了,还能真用来搬石头?” 话虽这么说,但被赵刚一激,加上确实缺人手,他心里也犯起了嘀咕。
下午,他鬼使神差地溜达到团里的木工房,看着地上的几根粗木棍和垫木,脑子里回想看过的“科学故事会”里关于杠杆的夸张表演。
他蹲在地上,拿着木棍比划了半天,嘴里念叨着:“支点……力臂……省力……”
木工班长老张好奇地问:“团长,您这是……要做啥新式武器?”
李云龙头也不抬:“啥武器?老子要撬地球!”
老张:“……???”
弹幕瞬间爆炸:
“李云龙:给我一个支点!”
“物理学的巨人!”
“木工老张怀疑人生中!”
“团长亲自搞技术革新?”
李云龙凭着模糊的记忆和一股蛮劲,还真指挥老张用木头做了一个简陋的杠杆吊装装置——其实就是个加强版的撬棍配上三角支架和滑轮。
拿到工地一试,几个战士配合,居然真的比较轻松地把一块之前需要西人抬的大石头给挪动了位置!
“嘿!真他娘的省劲!”李云龙乐了,围着那简陋装置转了好几圈,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老张!照着这个样子,给老子多做几个!以后搬重物就用它了!”
这事儿很快传开了。双目非林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大家一方面觉得李团长亲自鼓捣木工活很稀奇,另一方面也确实看到了那“土起重机”的实用性。
各连队纷纷仿效,虽然没有独立团木工房做的“标准”,但各种利用杠杆、滑轮省力的土办法层出不穷,大大提高了工事修筑和物资搬运的效率。
促进会很快抓住了这个典型例子。他们不是简单地推广李云龙的“设计”,而是组织技术员总结其中的原理,绘制了简单的示意图和受力分析,强调了支点位置和力臂长短的重要性,编成了《简易起重搬运工具制作与使用小册子》,下发到各部队和合作社。
这下子,群众的积极性被彻底调动起来了。一时间,边区掀起了“工具革新”的小高潮:
某营炊事班改进了挑水扁担的支点,变成可移动的,称粮称菜省事多了;
被服厂的女工利用滑轮组设计了晾布架,收取厚重布料不再费力;
甚至有个老农根据辘轳原理,给自己院里的水井装了个省力的摇把,成了村里的“明星装置”;
主席得知这些情况后,开怀大笑,对周总说:“恩来,你看见没有?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李云龙同志给我们带了个好头啊!一把撬棍,撬动了学习运用科学知识的热潮!”
周总也笑道:“是啊,主席。重要的是这种敢想敢试、学以致用的精神。我们的科技工作,就是要这样脚踏实地,服务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李云龙这下可得意了,逢人便吹:“看见没?科学这玩意儿,是好用!以后都给老子动脑筋!谁再傻卖力气,老子骂他笨!”
赵刚看着他那样,无奈地摇头,但心里也高兴:“老李,你这算是尝到学习的甜头了。以后夜校可得继续去!”
李云龙脸色一垮:“……那还是得考虑考虑。”
林启明看着这片土地上因运用科学而迸发出的实践智慧,会心一笑。系统中,因“推广实用技术”、“激发群众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的爱国值在稳步增长(+35000点!当前:527000 + 35000 = 562000点!),但他觉得,那种通过自己双手和智慧改变生产条件的成就感,才是驱动这一切的最根本力量。
科学的伟力,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化作了战士们手中省力的撬棍,农妇手中轻便的摇把,真正做到了“撬动”日常,惠及民生。
这条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技发展之路,因其扎根于泥土而充满活力,因其服务于人民而拥有无限广阔的前景。
(http://www.220book.com/book/69B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