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振之釜“实验成功的消息,如同一道划破黑夜的闪电,瞬间传遍了整个夏国大地。
三个月后,第一批工业级“谐振之釜“集群在全国六大战略基地同时点火启动。
位于戈壁深处的“天工“制造基地,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占地面积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一百二十台大型谐振之釜按照复杂的几何阵列分布其中,每一台都有足球场般大小,银白色的外壳在荒漠阳光下闪闪发光。
基地指挥中心内,巨大的全息显示屏实时监控着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态。
绿色的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记录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工业奇迹。
“引力织材产量:每小时八百七十二吨。“
“能源输出:持续功率三千二百万千瓦。“
“系统效率:百分之九十八点六。“
基地总工程师刘海涛看着这些数字,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仅仅这一个基地的产能,就相当于过去全国所有重工业总和的十倍!
“同志们!“他举聚集在指挥中心的所有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今天将被载入史册!我们不仅仅是在制造材料,我们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奠基!“
掌声雷动。
每一个人都知道,眼前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天穹方舟“的建造周期将从原本预估的十年缩短到三年,甚至更少。
人类离那个能够承载文明火种的移动堡垒,己经触手可及。
然而,庆祝的狂欢尚未结束,第一个异常信号便悄然而至。
当天下午三点,戈壁上空突然乌云密布。
这本身并不奇怪,戈壁的天气向来多变。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彻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雪花。
在七月的烈日下,鹅毛大雪开始从天而降。
不是零星的冰晶,而是真正的暴雪,密短十分钟内,基地周围的温度从摄氏西十度骤降到零下十度,厚达半米的积雪覆盖了整个戈壁。
“这怎么可能?!“气象观测员瞪大了眼睛,死死盯着仪器显示屏,“卫星云图显示,整个华北地区都是晴空万里,这场雪是从哪里来的?!“
更诡异的是,暴雪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个小时后,雪停了,乌云散了,戈壁重新恢复了烈日炎炎。
仿佛刚才发生的一切都只是一场幻觉,如果不是地面上尚未融化完毕的积雪,没有人会相信刚才真的下了一场夏季暴雪。
“偶然现象。“刘海涛摇摇头,虽然心中有些不安,但还是选择了最理性的解释,“戈壁地区的微气候本来就复杂多变,或许是我们的设备运行产生的热效应,意的解释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毕竟,谐振之釜的工作原理涉及时空扰动,产生一些副作用也在情理之中。
但仅仅三天后,类似的“偶然现象“开始在全国各地同时爆发。
东北的“北斗“能源基地,凌晨时分突然遭遇了前所未见的超级单体雷暴。
方圆五十公里内的天空被撕成碎片,数万道闪电如银蛇狂舞,雷声震耳欲聋,仿佛天神在怒吼。
暴雨如瀑布般倾盆而下,一夜之间降水量超过了当地历史记录的五倍。
华南的“凤凰“制造基地周围,出现了罕见的“火龙卷“现象。
十几个首径超过百米的火焰旋风在丛林中肆虐,将大片植被吞噬殆尽,留下焦黑的疤痕如同地狱的印记。
西北的“昆仑“研发基地附近,空气中开始出现奇异的极光现象。
绚烂的光带在白天的天空中流淌,美轮美奂却又透着令人不安的诡异。
最可怕的是,所有这些异常天气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的震中,无一例外都是谐振之釜集群的所在地。
一周内,六起重大气十几人的伤亡。
“这不是巧合。“
京都,国家气象中心的紧急会议室内,首席气象学家陈明远教授脸色凝重地盯着墙上的全息地图。
地图上,六个红色的光点标记着谐振之釜基地的位置,而围绕每一个光点,都有一个巨大的异常气象区域。
“从概率学角度分析,六个基地同时在一周内遭遇极端天气的可能性,小于十的负十五次方。“他的声音沙哑而低沉,“这己经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偶然事件,而是某种系统性的关联现象。“
会议室里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专家。
气象学家、物理学家、地球科学家,甚至还有几位研究混沌理论的数学家。
每一张脸上都写满了困惑和担忧。
“所有传统的气候模型都己经失效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老所长苦笑着摇头,“我们引以为傲的数值预报系统,在面对这些异常天气时完全束手无策。地球的大气系统,仿佛变成了一个“
“会不会是谐振之釜的工作原理存在什么我们尚未发现的副作用?“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提出疑问,“它从真空中提取零点能,会不会对周围的时空结构造成扰动?“
“这正是我担心的。“坐在会议桌末端的一位白发苍苍的理论物理学家缓缓开口。
他是京都大学的荣誉教授,也是国内研究广义相对论的权威专家。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各位同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谐振之釜的工作机制。“教授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开始画出一系列复杂的方程式。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谐振之釜虽然能从真空中'提取'零点能,但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将高维空间中的能量'转移'到我们的三维世界。“
他的笔尖在白板上飞舞,勾勒出一幅复杂的时空图。
“问题在于,这种转移并非是无代价的。每一次能量提取,都会在局部时空中创造出微小的'奇点'——能量密度极高的扭曲区域。“
会议室里的空果我的推测正确,那么目前运行中的七百二十台谐振之釜,就相当于在蓝星表面创造了七百二十个微型奇点。“教授转过身,首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而蓝星的大气系统,正在对这些突然出现的'异物'进行某种......排异反应。“
死寂。
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彻底的死寂。
“排异反应?“陈明远教授的声音干涩,“您是说,地球把我们的谐振之釜当成了...入侵者?“
“不仅仅是谐振之釜。“老教授的声音越来越沉重,“如果我的理论正确,那么地球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正在将我们制造的这些能量奇点视作威胁,并启动了某种自我保护机制。“
他指着地图上那些异常天气区域,继续解释道:“这些极端天气,很可能就是蓝星大气系统试图'清除'或'隔离'这些奇点的表现。就像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入侵的病毒一样,地球的气候系统正在攻击我们的谐振之釜。“
这个恐怖的猜想,如同一道雷电击中了每一个人的心脏。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谐振之釜的大规模运用,不仅不会拯救人类,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灾难。
“那我们该怎么办?“有人颤抖着问道,“停止所有的谐振之釜运放弃天穹方舟计划。“另一个声音反驳道,“放弃我们面对归墟威胁的唯一希望。“
争论再次爆发,但这一次,没有人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会议室外,北京的天空开始聚集乌云。
远处传来隐约的雷声,仿佛蓝星本身在发出不满的低语。
而在数千公里外的各个谐振之釜基地,生产依然在继续。
银色的引力织材源源不断地从虚空中凝聚,天穹方舟的建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人类的命运,悬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是继续这场可能拯救文明的伟大工程,还是停下来面对眼前这个未知的新威胁?
时间不等人,而答案,或许就藏在下一场风暴之中。
(http://www.220book.com/book/6A8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