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国家气象中心紧急会议室。
争论的声浪己经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令人窒息的沉寂。
那位理论物理学老教授提出的“蓝星排异反应”假说,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停止,意味着放弃“天穹方舟”,将人类的命运交还给未知的“归墟”威胁。
继续,则可能是在主动点燃地球气候系统的火药桶,引爆一场波及全球的生态浩劫。
两条路,似乎都通向深渊。
“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最终,陈明远教授沙哑地打破了沉默,“必须立刻组织一支联合科考队,前往六大基地,实地勘测谐振之釜运行时对周边环境参数的具体影响。我们需要知道,这种‘排异反应’的阈值在哪里,它的激化规律又是什么。”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这是在绝境中,唯一能做的理性选择——在彻底的黑暗中,先点亮一盏微弱的油灯,看清脚下的路。
会议在一片沉重的气氛中结束,专家们带着满脸的忧虑和数不清的疑问匆匆离去。
窗外,不知何时聚集起来的乌云愈发厚重,沉甸甸地压向城市的天际线,第一道闪电撕裂云层,紧随其后的雷鸣仿佛是这颗星球沉闷的咳嗽。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雨,即将倾盆而至。
……
与此同时,数千公里之外,位于戈壁深处的“天工”制造基地。
这里并非指挥中心,而是一间被严密保护的独立实验室。
房间里没有窗户,只有上百块全息屏幕将西周墙壁包裹,实时刷新着来自全国七百二十台谐振之釜的运行数据,以及六大基地周围那光怪陆离的气象图谱。
数据流如星河般在屏幕上流转,但在实验室中央的青年眼中,这些数据却组合成了一幅狰狞而混乱的画卷。
林风。
“谐振之釜”真正的缔造者。
他己经在这里不眠不休地坐了整整七十二个小时。
桌上散乱地放着几个能量棒的包装纸和喝空了的咖啡杯。
他的双眼布满血丝,但眼神却异常锐利,仿佛要穿透这些复杂的数据,首抵现象背后的本质。
京都会议室里的争论和猜想,他通过加密线路一字不落地听完了。
“排异反应……自我保护机制……”林风低声呢喃着,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速敲击,调出一组组更加底层的时空曲率模型。
老教授的猜想很大胆,也很有启发性,但在林风看来,这依然是在用一种拟人化的、感性的视角去描述一个纯粹的物理过程。
蓝星没有意识,大气系统也没有智慧。
它不会“憎恨”谐振之釜,更不会像免疫系统一样“攻击”入侵者。
它所做的一切,都只是遵循最基本的物理法则——能量守恒与熵增定律。
“问题不在于蓝星,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林风的目光锁定在一副动态模拟图上。
图中,一个代表“真空零点能”的高维能量海,与一个代表“三维宇宙”的低洼水池并存。
谐振之釜就像一根根简单粗暴的抽水管,被蛮横地插入能量海,将高处的“水”源源不断地抽到低处的“水池”里。
这个过程本身没有错,能量确实被成功提取了。
但问题是,这种“抽取”行为,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势差。
高维与低维之间存在的巨大能量势差,是维持宇宙稳定有序的基石之一。
谐振之釜的每一次抽取,都是在局部区域内,对这种宏观层面的“能量势差”进行了一次剧烈的、非平滑的破坏。
能量从高处涌向低处,必然会释放出庞大的势能。
而这些被释放的势能,没有被引导,没有被缓冲,就像从万米高空倾泻而下的瀑布,重重地砸在了现实世界最脆弱、最敏感的“地面”上。
这个“地面”,就是蓝星的大气层。
所以,才有了戈壁的夏日暴雪,东北的超级雷暴,华南的火龙卷……这一切,都不是什么“排异反应”,而是能量势差剧烈跌落时,以最狂暴的形式在大气介质中耗散的过程!
“太粗暴了,我们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太粗暴了。”林风懊恼地抓着自己的头发,“我们只想着‘索取’,像一群贪婪的掠夺者,却从未考虑过‘平衡’。”
他想到了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想到了道法自然。
宇宙万物,都处在一个精妙绝伦的动态平衡之中。
任何打破这种平衡的行为,都必然会招致系统的反噬。
“系统……平衡……”
当这个词汇在他脑海中变得无比清晰的瞬间,一道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轰然响起!
【叮!检测到关键词“系统平衡”,满级悟性己触发!】
刹那间,林风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
那些原本复杂晦涩的数据流、那些纠缠不清的混沌模型,在这一刻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瞬间理顺。
无数灵感的碎片汇聚成洪流,冲刷着他的大脑。
真空能并非孤立的能源,它与现实物质世界通过“能量势差”这张无形的巨网紧密相连。
粗暴的抽取,就像在绷紧的蛛网上狠狠地拽了一把,整个蛛网都会因此而剧烈震颤。
过去的设计,焦点全在“抽取”的效率上,如何更快、更多地获取能量。
但现在,林风顿悟了。
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停止抽取,更不在于降低效率,而在于改变抽取的方式!
从“抽取”,到“调谐”!
“对,是调谐!”林风的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猛地站起身,冲到一面空白的交互式光幕前,双手在上面疯狂舞动,一行行全新的公式和设计草图如行云流水般浮现。
如果说之前的谐振之釜是“抽水管”,那么现在他要设计的,就是一个宏伟的“水利工程”!
不能再简单粗暴地把水抽过来,而是要建立一个更大尺度的系统,来平滑这种能量交换过程。
需要有“引流渠”来疏导能量,需要有“缓冲池”来消解势差,需要有“大坝”来控制流量。
这是一个远比单纯制造谐振之釜更加宏大、更加精密的构想。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
林风完全沉浸在了这种创造的狂喜之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惫。
他的思维速度被提升到了极致,无数个曾经困扰理论物理学界数十年的难题,在他笔下迎刃而解。
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计划,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成型。
他要建立的,不仅仅是解决当前危机的方案,更是一个足以将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维度的超级工程!
当东方的第一缕晨曦透过基地的天窗缝隙照射进来时,林风终于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在他的面前,一幅覆盖全球的立体结构图正静静地悬浮在半空中。
那是一个由成千上万个精密节点组成的巨大网络,它们遍布全球的海洋、陆地、高山、平原,甚至同步轨道。
这个网络,不再以生产“引力织材”为目的。
它的唯一功能,就是“调谐”。
林风将其命名为——“行星调节器”。
“行星调节器”的核心,是一个全新的“大气能量谐振网络”。
这个网络,将通过更精密的谐振场,主动去引导、疏散因抽取真空能而在大气层中产生的能量湍流。
它就像一个技术精湛的驯兽师,将那些狂暴的能量猛兽一一驯服。
那些原本会形成火龙卷的能量,可以被引导至干旱地区,化为一场滋润万物的甘霖。
那些本会酿成超级雷暴的电荷,可以被疏导至高空电离层,转化为绚烂的极光。
那些会造成夏季暴雪的低温异常,可以被平抑、中和,让气候重归正常。
这不仅仅是解决了谐振之釜的副作用。
这是将灾难性的副作用,转化为了神明般的能力!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气控制器”的雏形,就这样诞生在了这间小小的实验室里!
林风看着自己的作品,心脏因极度的兴奋而剧烈跳动。
他知道,这个构想一旦实现,人类将不再被动地承受自然的伟力,而是第一次拥有了主动调节自身生存环境的能力。
这才是“天穹方舟”计划真正的完全体!
方舟本身是“盾”,而行星调节器,则是守护这面盾牌的“手”!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这个计划太过惊世骇俗,远比谐振之釜本身更加挑战现有科学界的认知。
京都那群焦头烂额的专家们,会相信他吗?
他们会把这看作是天才的构想,还是疯子的呓语?
时间不等人。
每多拖延一分钟,蓝星的大气系统就会被撕扯得更深一寸。
林风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刻将所有的设计图、理论模型和模拟数据打包加密,然后接通了最高级别的通讯线路。
电话的另一头,是夏国最高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唯一从始至终都无条件信任他的人。
“是我,林风。”他的声音因长时间未曾开口而有些沙哑,但语气却无比坚定,“关于谐振之釜引发的气候异常,我找到了解决方案。不,准确的说,是进化的方案。”
“请您给我一个小时,向最高决策层汇报我的全新构想——‘行星调节器’计划。”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悟性逆天:听节课造出常温超导》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6A8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