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妃的寝宫暖阁里,熏炉燃着淡淡的檀香。李恪刚把随军出征的消息告知母亲,就见杨妃拿起绢帕,轻轻擦了擦他肩上沾着的尘土,眼神里满是担忧。
“恪儿,你可知这次主动请战,有多冒险?”杨妃拉着他坐下,声音压得略低,“你父皇虽夸你英果类父,可你别忘了,你身上流着前隋的血脉。如今太子殿下势头正盛,青雀也有长孙国公扶持,你这般锋芒毕露,只会让宫里的人把目光都聚在你身上——那些风言风语,母亲听得太多了。”
李恪握着母亲微凉的手,眉头微蹙:“母亲,儿臣知道身份敏感。可渭水之盟的屈辱,儿臣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当年突厥骑兵在长安城外耀武扬威,将士们泣血立誓,儿臣身为大唐皇子,怎能躲在宫里苟安?”
“母亲不是不让你建功立业。”杨妃叹了口气,指尖划过暖阁窗棂上的雕花,“只是你要懂得藏拙。上次军校大比,你得了第二,宫里就有人说‘吴王武艺超群,怕是不输太子’;如今你又求着去北伐,那些人指不定会怎么编排,说你‘觊觎兵权’‘心怀不轨’——这些话要是传到你父皇耳朵里,哪怕是假的,也会让他心里生疑。”
李恪沉默片刻,抬手拿起案上的弯刀——正是李世民赐给他的那把。刀身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刀柄上的纹路被他得发亮。
“母亲,儿臣懂您的顾虑。”他抬头看向杨妃,眼神里满是少年人的锐气,“可男儿功名,从来都是在马上取的,不是靠藏着掖着换来的。太子皇兄能带着少年军出征,李泰能靠诗赋博名声,儿臣除了一身武艺,还有什么?”
他站起身,握着弯刀在暖阁里走了两步,动作利落地摆出一个劈砍的姿势,又缓缓收刀:“这次跟着李靖卫公出征,儿臣只求能杀几个突厥人,为大唐雪耻。至于那些风言风语,儿臣不在乎——只要儿臣行得正坐得端,父皇总有一天会明白。”
杨妃看着儿子挺拔的背影,心里又疼又急。她知道李恪的性子,一旦认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可她更清楚深宫的险恶,前隋覆灭的教训还在眼前,她不能让儿子因为一时意气,栽了跟头。
“你呀……”杨妃无奈地摇摇头,从妆奁里取出一个锦囊,递给李恪,“这里面是母亲求高僧开过光的平安符,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大唐:八岁太子,开局挨揍变强 你带着。到了军中,凡事多听李靖卫公的话,少出风头,更别跟太子殿下起冲突——记住,平安回来,比什么功名都重要。”
李恪接过锦囊,紧紧攥在手里,锦囊里的符纸硌着掌心,暖烘烘的。他单膝跪在杨妃面前,郑重地磕了个头:“母亲放心,儿臣一定平安回来。等儿臣凯旋,就带着突厥人的首级,给母亲报喜!”
杨妃连忙扶起他,眼眶有些发红:“傻孩子,母亲不要什么首级,只要你好好的。快起来吧,别跪坏了身子。”她又叮嘱道,“明天出发前,去给太子殿下问个安。不管怎么说,他是东宫太子,你礼数到了,别人也挑不出错来。”
“儿臣知道了。”李恪点头应下。他知道母亲是为他好,哪怕心里觉得没必要,也不会违逆。
当晚,李恪回到自己的寝宫,把弯刀挂在床头,又将平安符贴身放好。他望着窗外的月亮,想起白天在军校练枪的场景,想起程处默气喘吁吁的样子,想起太子皇兄远远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更坚定了——这次北伐,他一定要做出点样子来,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李恪,不仅是前隋的遗脉,更是大唐的皇子!
第二天一早,李恪果然去了东宫。李承乾正在跟张苍商量军校扩招的事,见他来,笑着起身:“恪弟来了?可是为了出征的事?”
“回太子殿下,儿臣是来向皇兄辞行的。”李恪躬身行礼,语气恭敬,“明日儿臣就跟着李靖卫公出发,特来告知皇兄一声。”
“好。”李承乾点点头,从案上拿起一把新打造的长枪,递给李恪,“这是格物院刚造好的新式长枪,比普通长枪轻三成,却更结实。你带着,战场上能用得上。”
李恪接过长枪,掂量了一下,果然手感趁手。他心里一动,抬头看向李承乾,却见对方脸上没什么特别的表情,只淡淡道:“到了军中,好好打仗,别给大唐丢脸。”
“臣弟遵旨!”李恪再次行礼,握着长枪转身离开。走出东宫大门时,他回头望了一眼,心里忽然觉得,或许母亲的担忧,也不是那么严重——至少现在,太子皇兄并没有把他当敌人。
而东宫书房里,李承乾看着李恪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浅笑。他知道杨妃的顾虑,也明白李恪的心思。这次让李恪跟着出征也好,既能让他在战场上历练,也能看看他到底是不是真心为大唐——毕竟,多一个能打仗的皇子,总比多一个躲在宫里算计的强。
(http://www.220book.com/book/6F4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