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演武场旁的临时工坊里,墨松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把刻刀,细细打磨着一块硬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他满是老茧的手上,刀刃划过木头的声音清脆悦耳。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木鹰就出现在他手中,翅膀上的纹路清晰可见,连眼睛都透着几分灵动。
“老丈,您这手艺也太神了吧!” 程处默凑过来,眼睛瞪得溜圆,伸手就要去拿木鹰,“这木鹰做得跟真的一样,要是能飞就好了!”
墨松轻轻拍开他的手,眉头微皱:“此木鹰为校准器械之用,非玩物也。”
程处默讪讪地收回手,嘿嘿笑道:“老丈别生气,我就是觉得好看。对了,您啥时候能把咱们的木人桩修好啊?没有木人桩,我这拳头都快痒死了。”
墨松站起身,指了指旁边堆放的木料:“这些木料质地坚硬,需先浸泡三日,再经过九道工序处理,方能用于制作木人桩。急不得。”
这时,李承乾走了进来,正好听到两人的对话。他看向墨松,笑着说道:“老丈做事讲究,难怪能做出如此精细的活计。”
墨松转过身,对着李承乾躬身行礼:“见过殿下。”
李承乾摆了摆手,目光落在工坊里的各种工具和半成品上。他注意到,角落里放着一个奇怪的木制机关,上面有许多齿轮和绳索,看起来像是某种传动装置。旁边还有几张图纸,上面画着一些复杂的结构,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尺寸。
“老丈,这是您设计的机关?” 李承乾指着那个木制机关,好奇地问道。
墨松点了点头:“此乃‘蓄力机关’,可用于提升重物,省力且高效。老夫年轻时,曾用类似机关帮农户灌溉农田,事半功倍。”
李承乾眼睛一亮,蹲下身仔细观察那个机关。他发现,机关的齿轮咬合精准,绳索的缠绕方式也很有讲究,显然经过了反复调试。这种设计虽然简单,却蕴含着巧妙的力学原理,与现代的一些机械装置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丈,您这机关设计,倒是与墨家的‘非攻节用’理念不谋而合啊。” 李承乾不动声色地说道,目光紧紧盯着墨松的反应。
墨松的身体明显僵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恢复了平静:“殿下说笑了。老夫只是个普通工匠,不懂什么墨家理念,这些不过是老夫多年经验的积累罢了。”
李承乾笑了笑,没有继续追问,而是拿起一张图纸:“老丈,这张图纸上画的是什么?看起来像是一种改进后的弩机。”
图纸上画的弩机比普通弩机多了几个部件,箭槽的设计也更加合理,旁边还标注着 “射程增三成,力道加两成” 的字样。墨松看到图纸,眼神柔和了许多:“此乃老夫早年设计的改良弩机,可惜当时无人赏识,未能投入使用。”
“为何无人赏识?” 李承乾问道,“这弩机设计精妙,若是能批量生产,定能提升我军的战斗力。”
墨松叹了口气:“当时的将军认为此弩机制作复杂,成本过高,且不符合传统形制,不愿采用。后来天下大乱,这设计也就搁置了。”
李承乾心里暗暗可惜,这么好的设计竟然被埋没了。他看着墨松,认真地说道:“老丈,如今大唐初定,正是用人之际。您的这些设计,若是能加以改进,应用到军事和民生中,定能造福百姓,助力大唐强盛。孤希望您能放开顾虑,将您的技艺和理念传承下去,为大唐贡献一份力量。”
墨松沉默了片刻,目光落在那张弩机图纸上,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情绪。他想起了年轻时,师傅教导他 “墨家之徒,当以天下为己任,兴利除害,兼爱非攻” 的情景,也想起了这些年西处漂泊,空有一身技艺却无处施展的无奈。
“殿下,” 墨松缓缓开口,声音有些沙哑,“老夫祖上确曾研习墨家典籍,老夫也略知一些墨家的理念。只是这些年,墨家日渐衰落,老夫不愿提及,以免惹来麻烦。”
李承乾心中一喜,看来自己猜得没错,墨松果然与墨家有关。他连忙说道:“老丈不必担忧。孤敬重墨家的智慧和理念,也欣赏您的技艺。孤希望能为像您这样有才华的工匠提供一个平台,让您的技艺得以发挥,让墨家的智慧得以传承。”
他顿了顿,又道:“孤打算在东宫设立一个‘格物院’,专门用于研究和改良各种器械、技术,无论是军事装备还是民生工具,只要有价值,都可以进行研发。孤想请老丈担任格物院的首席工匠,负责指导工匠们研发和制作,不知老丈是否愿意?”
墨松听到 “格物院” 三个字,眼睛猛地亮了起来。他一生追求的,就是能有一个地方,让他尽情发挥自己的技艺,研发出对百姓、对国家有用的东西。如今李承乾的提议,正好契合了他的心愿。
“殿下所言当真?” 墨松激动地问道,声音都有些颤抖。
李承乾郑重地点了点头:“孤一言九鼎。只要老丈愿意,格物院的一切资源,都可以任由您调配。材料、人手,孤都会尽力满足。”
墨松看着李承乾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工坊里的工具和图纸,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对着李承乾深深一揖:“老夫愿为殿下效力,为大唐效力!”
李承乾大喜过望,连忙扶起他:“老丈不必多礼。有您相助,孤的格物院定能早日成事。”
程处默在一旁看得云里雾里,忍不住问道:“殿下,你们说的墨家是什么啊?很厉害吗?还有那个格物院,是干啥的?”
李承乾笑着解释道:“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尤其擅长制作各种器械、机关,在当时影响很大。格物院就是专门研究这些技艺的地方,将来不仅能制作更好的训练器械,还能研发新的农具、兵器,甚至是改善民生的工具。”
程处默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听起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那以后是不是能有更厉害的武器?比如能一下子打穿突厥人铠甲的弩箭?”
墨松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若有足够的材料和时间,老夫或许能研发出这样的弩箭。”
李承乾拍了拍程处默的肩膀:“看到了吧?只要咱们好好努力,将来别说打穿突厥人的铠甲,就算是打败突厥,也不是不可能!”
程处默兴奋地挥了挥拳头:“好!那我以后一定好好训练,等老丈研发出新武器,我第一个去试试!”
众人都被他的样子逗笑了,工坊里的气氛顿时轻松起来。墨松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地方,墨家的智慧,或许能在自己手中,为大唐的繁荣富强贡献一份力量。
接下来的几天,墨松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木人桩的制作中。他严格按照自己的工序,先将木料浸泡在特制的药水中,去除杂质,增强韧性。然后经过刨、削、磨、刻等多道工序,将木料加工成所需的形状。每一个步骤,他都做得一丝不苟,甚至连木人桩上的穴位标注都清晰准确。
李承乾经常来工坊查看进度,有时还会和墨松讨论一些器械改良的想法。他提出的一些理念,比如在木人桩内部加入弹簧装置,增加缓冲力,减少训练时的损伤,让墨松眼前一亮。墨松按照这个想法进行尝试,果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殿下,您这个想法太妙了!” 墨松拿着改良后的木人桩,激动地对李承乾说,“加入弹簧装置后,木人桩不仅更耐用,还能根据训练者的力道调整反馈,大大提升了训练效果。”
李承乾笑了笑:“这不过是孤偶然想到的。老丈能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才是真的厉害。将来咱们的格物院,就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
墨松点了点头,眼神坚定地说:“殿下放心,老夫定不辜负您的期望。老夫还想将墨家的一些经典典籍整理出来,传授给年轻工匠,让墨家的技艺和理念得以传承。”
“好!” 李承乾高兴地说道,“孤会让人去收集墨家典籍,全力支持老丈的工作。咱们不仅要打造出最好的器械,还要培养出最优秀的工匠,让大唐的格物之术,领先于天下!”
此时,程处默和尉迟宝琳等人正在演武场上,兴奋地围着刚做好的木人桩。程处默一拳打在木人桩上,木人桩微微晃动,发出 “咚咚” 的声音,拳头传来的力道恰到好处,既不会觉得太硬,也不会太软。
“这木人桩也太好用了!” 程处默忍不住赞叹道,“比之前那些破木桩强多了!老丈的手艺真是没话说!”
尉迟宝琳也上前试了试,点了点头:“确实不错。有了这木人桩,咱们以后训练起来就方便多了。说不定用不了多久,咱们的武艺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李恪走过来,看着木人桩,若有所思地说:“这木人桩的设计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精妙的道理。墨老丈不仅手艺高超,在器械设计上也很有见解。殿下能请到这样的人才,真是少年军校之幸,大唐之幸。”
李承乾听到这话,心里很是欣慰。他知道,找到墨松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格物院的建立,越来越多有才华的工匠和学者将会加入进来,为大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他自己,也将在这条道路上,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让大唐变得更加强大,让百姓过上更加安稳的生活。
夕阳西下,李承乾站在工坊门口,看着墨松还在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属于大唐的辉煌未来,正在由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一点点地编织而成。而他,将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推动者,带领大唐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玩里漉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6F4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