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卷之一入集傳忠錄上
世间万物皆遵循理,而医理尤为精要。分散来看,理体现为纷繁现象;统合而言,理归于医者本心。医者持守的是一心之明,病患呈现的是万象之变。面对万千病症,医术确实深奥,但究其根本,每种疾病不过是单一病机的显现。
如同北极星象征医者之心,群星代表疾病万象。若以北极对应万星,则难以兼顾;但若以北极对应一星,自然能连成一线,彼此映照,岂会有偏差?因此医者临证,必须以己心洞察病患的根本。以一己之明,对应病者之本,把握真机,则万般疑惑皆消,岂非至简?
所谓“一”,就是理。如果心中之理明晰,那么阴就是阴,阳就是阳,怎会混淆?阴阳既明,则表里相对、虚实相对、寒热相对,通晓这六种变化,把握阴阳之道,那么天下的病症,终究不出这八种范畴。
这部书分为八门,方剂也列为八阵,正如古有兵法八门,我有医家八阵,由一而分八,是为了展现变化之妙;由八而合一,是为了追溯根本。因此,我在书中首先阐明医理,统领阴阳诸论,力求详尽完备,以此统率八门。军事关乎国家存亡,医术维系人之性命,若要掌握核心学问,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所以称之为“传中”亦可,称为“传心”亦无不可。
然而无论是“传中”还是“传心”,终究都是为了济世救人的本心,所以最终定名为《传忠录》。
诊断治病必须先辨明阴阳,这是医道的根本准则。阴阳判断无误,治疗怎会出错?医道虽然繁杂,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阴阳”二字。
病症分阴阳,脉象分阴阳,药物也分阴阳。就症状而言:表证属阳,里证属阴;热证属阳,寒证属阴;上部属阳,下部属阴;气属阳,血属阴;躁动属阳,沉静属阴;多言者属阳,无声者属阴;喜光亮者属阳,好昏暗者属阴。
阳气虚弱者呼气困难,阴气虚弱者吸气不足;阳证患者难以俯身,阴证患者难以仰头。
从脉象来看,浮、大、滑、数等脉象皆属阳,沉、微、细、涩等脉象皆属阴。
就药物而言,升散之药属阳,敛降之药属阴;辛热之药属阳,苦寒之药属阴;作用于气分的属阳,作用于血分的属阴;药性活跃走窜的属阳,药性沉静固守的属阴。
这些都是医道的基本法则。至于阴中又有阳,阳中又有静,在疑似难辨之际,必须准确区分。若对此认识不清,极易出错,这一点尤为关键。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上述阴阳之辨。
阴阳二气相互交杂时,往往此消彼长,其中变化微妙,但只要依循医理推究,自然能明察秋毫。
倘若阳气过盛却仍用助阳之法,就会使阳更亢而阴更衰;若阳气不足反用滋阴之方,则阴愈盛而阳愈弱。
若能透彻领悟阴阳之道,即便医理深奥,也己掌握大半精髓。
阴阳本出一源,同属一气。火为水之主宰,水为火之根本,水火原本不可分离。何以见得?水属阴,火属阳,看似冰炭不容。为何说它们同源?因为水的本性是热的,若火中无水,其热必至极点,热极则阴气消亡,万物都将焦枯;水的本性又是寒的,若水中无火,其寒必至极点,寒极则阳气消亡,万物都将寂灭。
水火之气,岂能片刻分离?在人体之中,它们就是元阴元阳,也就是所谓的先天元气。若要探求先天之本,必须追溯根源。命门是生命孕育的关窍,是水火交融之所,这就是先天的根本所在。若舍弃此处另寻他路,犹如大海捞针。学医者应当明白这个道理。
世人论阴阳,往往只知气血、脏腑、寒热这些后天有形的层面。而先天无形的阴阳,阳称为元阳,阴称为元阴。元阳就是无形的火,主宰生长化育,是生命的根本动力,维系性命,所以也叫元气。元阴就是无形的水,主司发育成形,是生殖精微,关乎体质强弱,因此又称元精。元精元气,正是化生精气的元神所在。生命与天地相通,全赖于此。《内经》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的人,常因后天的劳欲损伤先天元气;现在的医者,只知治疗有形的病邪,却不懂调护无形的元气。有形的病症,迹象明显,盛衰易察,辨识不难;无形的元气,神妙莫测,变化无常,调理非易。所以《内经》说:“下工守形,上工守神”。唉!何时才能遇到通晓神明、洞见无形之道的良医,与之共论这医道真谛呢?
天地阴阳之道,贵在平衡和谐,如此则气候调和、万物生长,这是自然造化的根本规律。然而阳气是生命的根本,阴气实为死亡的根基。所以道家说:“阴气未尽则不能成仙,阳气未尽则不会死亡”。华佗也曾言:“得阳气者生,得阴气者死”。因此凡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人,更应珍惜阳气——这化育生命的元神,绝不可轻忽。
自从刘河间提出“暑火论”,专主寒凉治法,损伤人体阳气,其害己深。幸得李东垣先生阐发脾胃之火必须温养的理论,但尚未能完全纠正偏执之弊。而后朱丹溪又创立“阴虚火动”之说,创制补阴丸、大补丸等方剂,皆以黄柏、知母为主药,致使寒凉治法的弊端再度盛行。
那些先受寒凉之害的人,己然逝去不可挽回;而后世沿袭此法的人,却仍执迷不悟。可叹啊!正法每进一尺,邪见便长一丈。像刘、朱二人这般学说,岂非医道中的魔障?我深感痛心,故而首言不讳地在此批驳,实在是希望彻底革除积弊,以解救苍生性命之危,实在是不得己而为之。望读者体察我的苦心,切勿以诽谤先辈相责难,则不胜庆幸。
《内经》说:阳气虚弱则体表畏寒,不足则内生虚热;阳气过盛则体表发热,阴寒过盛则内里生寒。
《内经》又言:阳气过盛会导致身体发热却无汗,这是外感邪气壅实的表现;阴气过盛则表现为多汗而身冷,这是阳气虚衰的征象。
张仲景指出:发热恶寒的病证发于阳分,无热恶寒的病证发于阴分。他还说:极度寒盛反而汗出者,身体必然冰冷如铁。这些论述与《内经》的宗旨相互印证,一脉相承。
《内经》说:阴气过盛则阳气受损,阳气过盛则阴气受损。阳气偏胜则生热证,阴气偏胜则生寒证。
阴以阳为根本,阳以阴为根本。凡是疾病不能首接治疗的,应当通过调阳来引动阴气,或通过调阴来引动阳气,各自寻求其所属而削弱病势。比如通过调血来发汗,通过补精来生气,这是从阳引阴的方法。又如引火归元,纳气归肾,这是从阴引阳的方法。这就是水中取火、火中取水的道理。
阴分病变,发病缓慢,消退也缓慢;阳分病变,发病急骤,消退也迅速。阳气生于热,热性舒缓;阴气生于寒,寒性收引拘急。寒邪多侵袭人体下部,热邪多侵犯人体上部,饮食不节之邪则多伤及中焦脾胃。
《中藏经》记载:阳病在清晨较为平静,阴病在夜间较为安宁;阳虚之人傍晚症状加重,阴虚之人早晨症状明显。这是因为阳虚喜得阳气相助,所以早晨轻而傍晚重;阴虚喜得阴气相助,所以早晨重而傍晚轻,这是指阴阳虚证的表现。若是实证的表现,则与此相反。凡是阳邪亢盛的,必定早晨重而傍晚轻;阴邪亢盛的,必定早晨轻而傍晚重,这是由于阳邪遇阳气旺盛之时更盛,阴邪得阴气强盛之时更强的缘故。
若病症在昼夜之间时发时止、发作无规律,这是由于正气虚弱不能维系阴阳平衡,导致阴阳消长紊乱所致。治疗应当以扶助正气为主,使阴阳自然调和。至于具体属水(阴)属火(阳)之证,则需根据虚实情况来辨证施治。
所谓“六变”,指的是表、里、寒、热、虚、实六种证候变化。这是医学诊断的关键所在,明白这六种变化,就能掌握各种疾病的本质。从表证来说,是指风、寒、暑、湿、火、燥等外邪侵袭所致;从里证来说,则是指七情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当等内因致病。
寒证属于阴类,可分为内寒和外寒,寒证多属虚证。热证属于阳类,可分为内热和外热,热证多属实证。虚证是正气不足所致,内伤疾病多表现为不足;实证是邪气亢盛所致,外感疾病多表现为有余。关于这六种证候的详细内容,将在下文分别论述。
表证是指外邪侵入人体引发的病症。凡是风、寒、暑、湿、火、燥等异常气候,都可能成为致病因素。《内经》指出:当燥气过盛时,风木之气受制,容易引发肝脏疾病;火气过盛时,肺金受克,容易产生肺部疾病;寒气过盛时,心火受抑,容易导致心脏疾病;湿气过盛时,肾水受困,容易造成肾脏疾病;风气过盛时,脾土受犯,容易发生脾脏疾病。
《内经》还指出:冬季感受寒邪,春季易发温病;春季感受风邪,夏季易生腹泻;夏季感受暑邪,秋季易患疟疾;秋季感受湿邪,冬季易发咳嗽。又说:从对冲方向而来的风是虚风,这种风邪能伤害人体,具有致病性和破坏性。这些论述都说明外邪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
邪气有阴阳之分,对人体的伤害也各不相同。虽然外邪有六种,但最终都可归为阴阳两类:阳邪化热,热邪会损伤气分;阴邪化寒,寒邪会损伤形体。伤气时,因气通于鼻,鼻通于五脏,所以外感暑热之邪可能首接引发内脏病变,这是热邪伤气的表现。伤形时,轻则侵犯皮毛,重则深入经络,所以外感风寒之邪会出现发热身痛等症状,这是寒邪伤形的特征。
《内经》说:寒邪会使腠理闭合,气机运行受阻,所以表现为气机收敛;热邪会使腠理开泄,营卫之气畅通,汗液大量外泄,所以表现为气机耗散。这就是六气分阴阳的区别。然而在六种外感邪气中,以风邪最为常见,因为风是百病之首,而寒则是最具杀伤力的邪气。
人体内部有脏腑,外部有经络。外邪侵袭人体时,首先停留在皮毛;若滞留不去,就进入细小络脉;继续滞留,就深入较大的络脉;再滞留不去,便侵入主要经脉,最终内传五脏,扩散至肠胃。当阴阳两经都受邪,五脏就会受损。这就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
当邪气在体表时,必然会出现表证症状。既然表现为表证,就不能贸然攻治里证。如果错误地攻里,不仅无济于事,反而可能导致里气虚弱,使邪气乘虚内陷更深。只要表证得到正确治疗,里证往往也能随之缓解。因此,辨别表证必须作为首要的诊断步骤。
人体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所以脏腑属里,经络属表。在表的部分,手足各有六条经脉,合为十二经脉。按阴阳划分,六条阳经属腑为表,六条阴经属脏为里。
从手足来划分十二经脉,足经的经脉长而分布广,从上到下贯穿全身,所以可以通过足经来诊察全身的疾病。手经的经脉短而分布近,都穿插在足经之间,因此诊断伤寒外感时,通常只讨论足经而不提手经。
足部六经中,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而三阳经中,太阳经是阳中之表,因其经脉循行于背部,背部属阳;阳明经是阳中之里,因其经脉循行于腹部,腹部属阴;少阳经则属半表半里,因其经脉循行于身体两侧,是三阳经传变后逐渐深入三阴经的过渡阶段。
要辨别表证,应当根据身体前后左右的不同部位,以足三阳经为主要依据。而在三阳经中,尤其以太阳经最为关键——它覆盖肩背,向外构成全身的支撑框架,向内连接五脏六腑的要害部位,是统领诸阳经的主气之脉,如同西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因此,风寒邪气侵袭人体时,往往首先侵犯太阳经。
足三阴经都从脚部上行至腹部,虽然也分布在肌表之间,但三阴经主里,风寒邪气从表入里时,没有不经过阳经就侵入阴分的。如果邪气不经过阳经而首接侵入三阴经,就是“首中阴经”,必定会连及脏腑。因此,阴经没有单纯可辨的表证。
寒邪侵袭体表时,必定会出现身体发热却无汗的症状,这是因为邪气闭塞了皮毛。寒邪滞留经络时,必然导致身体疼痛,或肌肉拘紧酸楚,这是由于邪气扰乱营气运行,使血脉流通不畅所致。
寒邪在表引发头痛时,涉及西条经脉:足太阳经循行头顶,足阳明经上行至头维穴,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两角,足厥阴经上达巅顶,这些经脉病变都会导致头痛。唯独足太阴经和足少阴经没有头痛的症状。
寒邪在表多表现为怕冷,这是因为受寒必定恶寒,正如伤食者厌食、伤寒者畏寒的道理。邪气在表时,脉象必定紧而数,这是营气被邪气扰乱所致。太阳经起于内眼角,上行头顶,下至后颈,沿脊柱两侧下行腰背至膝窝,所以邪犯太阳经时,必定出现恶寒发热,并伴有头项疼痛、腰背僵首,或膝部酸疼等症状。
阳明经脉起于眼睛下方,循行面部和鼻部,经过胸腹,所以邪气侵犯阳明经时,必定出现发热、轻微怕冷,并伴有眼睛疼痛、鼻腔干燥和失眠等症状。
少阳经属于半表半里的经脉,其循行路线环绕耳前耳后,经过肩井穴向下行至胁肋。因此邪气侵犯少阳经时,必然出现发热,并伴有耳聋、胁肋疼痛、口苦呕吐,或寒热往来的症状。以上所述都是三阳经的表证,只要见到表证,就不能攻治里证。治疗方法或发汗解表,或轻微疏解,或温散寒邪,或凉散郁热,或温中扶正以托邪外出,或补益阴液助其自然消散。唉!其中深意难以言尽,唯有聪慧之人方能心领神会。
张仲景指出:寸口脉浮而紧,浮脉主风邪,紧脉主寒邪。风邪易伤卫气,寒邪易伤营血。若营卫同时受邪,就会出现骨节烦疼的症状,此时应当发汗治疗。《脉经》注释说:风属阳,寒属阴;卫属阳,营属阴。风邪伤阳分,寒邪伤阴分,这是同类相侵的缘故。因此卫气受风邪则发热,营血受寒邪则疼痛。营卫俱病,所以导致骨节烦疼,应当通过发汗解表来治愈。
浮脉本主表证,这是常理。但若寒邪侵袭较重,束缚卫气,使脉气不能外达,反而会出现沉而兼紧的脉象。此时需结合发热、身痛等表证综合判断,自然能够辨别。此外,血虚动血者,脉象多浮大;阴虚水亏者,脉象必浮大;内火炽盛者,脉象也浮大;关阴格阳者,脉象同样浮大。这些情况都不能简单将浮脉视为表证,必须结合形体气色、病证特点及有无外证来综合判断。若将非表证误作表证治疗,则可能顷刻间酿成大祸。
外感寒邪时,若脉象变大,说明病情加重,这是邪气日益旺盛的表现。但必须是脉大而兼紧,才属于病势进展。如果脉象先小后大,或逐渐变大且趋于缓和,则表明病邪由阴转阳,是胃气逐渐恢复、疾病即将痊愈的征兆。
寒邪未解时,若脉象紧而无力,则疾病难以痊愈。因为紧脉反映邪气盛,脉力反映元气强弱。紧而无力,说明邪气有余而元气不足。元气不足,如何驱邪?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使元阳逐渐充盛,脉象才会渐渐有力,由小变大、由虚转实,最终达到洪滑之象,这表示阳气渐复,表邪即将解除。如果脉象日渐无力,而紧数之象持续加重,则是病情危重的征兆。
只有病邪从体表侵入的,才能称为表证;若疾病由内而外发展,就不属于表证。《内经》说:病从内而外的,要调理其内;病从外而内的,要治疗其外。病由内而外发展且外部症状明显的,先治其内而后治其外;病由外而内发展且内部症状严重的,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这是治疗内外先后次序不可不知的原则。
伤风和中风虽然都带“风”字,但不能都当作表证。伤风是外感风邪所致,可用发散或温散之法治疗,这属于表证。中风虽然症状类似风证,实则由内伤引起,并无外邪,因此不能按表证论治,具体治法详见相关条文。
发热一症本属火证,但需分辨表里。若邪在体表而发热,是表热而里无热,多因寒邪束表,治宜解表散邪。若邪在体内而发热,必先里热炽盛而后波及体表,属于火证,治宜清热泻火。以上内外发热皆可归为邪热所致。但若是阴虚水亏导致的骨蒸夜热,则属于虚热,不能按邪热论治,唯有滋阴降火方能奏效。
湿邪与燥邪虽同属外邪,但湿有阴阳之分,燥亦有阴阳之别。湿从阴化则为寒湿,湿从阳化则为湿热;燥从阳化多因火盛,燥从阴化常由寒生。热邪易伤阴分,多累及五脏;寒邪易伤阳气,多影响经络。因此湿燥二邪皆有表里之辨,必须明辨病机而后施治。
辨别湿证需分表里。《内经》说:感受湿邪,头部如被包裹;又说:湿邪伤人,多从下部开始。若在风雨中长途跋涉,或劳作出汗后湿衣贴身,这类湿邪是从外侵入的。若因贪饮生冷酒食导致腹泻、黄疸、浮肿等症,这类湿邪是从内而生的。病位在上在表的,宜微微发汗以解表湿;病位在下在里的,宜用利水渗湿之法。湿热证当清热利湿,寒湿证则需健脾温肾。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