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章 卷之一入集傳忠錄上(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辨别燥证也需分表里。《内经》说:燥气盛行时,风木受邪,易生肝病。这类属于中风范畴。燥盛则阴虚,阴虚则血少,可表现为筋脉拘挛、皮肤干枯、脏腑津亏等症,这是燥从阳化,营血不足而伤及内里的表现,治疗应以滋阴养血为主。若秋季燥金之气过盛,风寒外袭,则肺先受病,这类属于伤风范畴。因风寒束表,邪犯皮毛,可表现为发热无汗、咳嗽气喘、鼻塞声哑、咽干等症,这是燥从阴生,卫气受邪而伤及体表的表现,治疗宜用轻宣温散之剂,以温肺散寒为主。

里证是指病位在体内脏腑的证候。凡疾病由内而生,或因情志失调,或因劳倦过度,或因饮食损伤,或为酒色所伤,都属于里证。这样说来似乎容易辨别,但在内伤外感混杂、症状相似的情况下,若分辨不清,就可能误将表证当里证,或将里证当表证,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必须仔细鉴别。

身体虽轻微发热,却持续汗出不止,且无肢体酸疼拘急症状,脉象也不见紧数的,说明热邪不在体表。

症状看似外感,却不恶寒反恶热,且完全没有表证表现的,这是内热炽盛所致。

凡病属表证而小便清长的,可知邪气尚未入里。

表证虽己显现,但饮食如常、胸腹无不适的,说明病邪未及于里。

若出现呕吐口苦,或心胸满闷、不思饮食,则是表邪己传至胸中,逐渐入里。

若见烦躁失眠、口干谵语、腹痛腹泻等症状,均属邪己入里。

若腹胀喘满、大便干结、潮热发斑、脉滑而实的,这是阳明胃腑里实证的表现,可用攻下之法治疗。

七情过度内伤,喜乐太过会损伤心气导致涣散,心气涣散者应收敛调养;愤怒过度会伤肝导致气机上逆,肝气上逆者应平肝降气;思虑过度会伤脾导致气机郁结,脾气郁结者应温运疏通;忧愁过度会伤肺导致气机下沉,肺气下沉者应宣发升提;恐惧过度会伤肾导致气怯不固,肾气怯弱者应安定培补。

饮食内伤导致气滞食积的,属于脾实证,应当消导攻逐;

脾虚不能运化的,属于脾虚证,应当温补助运。

酒湿伤阴,出现烦热胀满的,是湿热致病,应当清热利湿;

酒湿伤阳,出现腹痛泄泻呕吐的,是寒湿致病,应当温中补虚。

劳倦过度伤脾的,因脾主西肢,应当补益中气。

纵欲伤肾而阳虚无火的,需兼顾补养气血;阴虚有火的,则要纯粹滋补肾阴。

痰饮致病必有根源,必须探究其成因,才是根本治法。若只治标症,并非良策。具体论述详见相关条目。

五脏受病,本质虽难辨别,但内在病变必显现于外:

肝病则视力减退、面色发青;

心病则言语障碍、舌色发红;

脾病则味觉迟钝、面色萎黄;

肺病则嗅觉失灵、面色苍白;

肾病则听力下降、面色黧黑。

虚实是指邪正盛衰的状态。

有表里部位的虚实,有气血运行的虚实,有脏腑功能的虚实,有阴阳平衡的虚实。

外感病多属实证,内伤病多属虚证。

实证因邪气亢盛当用泻法,虚证因正气不足当用补法。

辨别虚实的目的,在于掌握病机本质,判断攻补是否得当。

疾病的实证固然需要重视,但元气的虚弱更应警惕。因此诊断疾病时,必须首先考察元气状况,其次再探究具体病症。若实证误用补法,尚可补救;但虚证误用攻法,则可能危及生命。

辨别虚实的关键在于脉象:脉象真正有力有神的,才是真实证;脉象看似有力有神的,往往是假实证。至于脉象无力无神,甚至完全无力无神的,自然更非实证。医者临证时切不可忽视这一点。

表实证的表现包括:发热、身体疼痛、怕热掀衣、或怕寒战栗。寒邪束表则无汗,火邪盛表则生疮疡。游走性红肿疼痛说明营卫有热;拘急酸痛则表明经络有寒。

里实证的表现包括:腹部胀痛、痞块硬结、二便不通、气喘胸闷;或见心中烦闷、坐卧不安、躁扰难眠;或因气血瘀滞,积聚腹中不散;或因寒邪热毒深伏脏腑所致。

阳实证表现为身热恶热,阴实证表现为疼痛凝结而怕冷。气实证常见呼吸急促、声高气粗;血实证则见血瘀凝滞、疼痛坚硬。

心实证多火盛、易发笑;肝实证常见胁下少腹疼痛、易怒;脾实证多见脘腹胀满、气机闭塞或身体困重;肺实证多上焦气逆、咳嗽气喘;肾实证则以下焦壅滞为主,或痛或胀,二便多见热象。

表虚证的表现包括:容易出汗、肌肉颤抖、畏寒怕冷、视物模糊畏光、耳鸣头晕;或见肢体麻木无力、稍动即感疲倦;或皮肤干枯肌肉消瘦、面色憔悴精神萎靡。

里虚证表现为心悸易惊、神志不安、津液不足;或见饥不欲食、渴不喜饮冷,甚至畏惧睁眼视物、闻人声而惊惕。上焦虚弱则饮食难化,常见呕吐恶心、气虚腹胀;下焦虚弱则二便失调,或见大小便失禁、脱肛泄泻、遗精滑泄。妇女则多见血虚经闭,以及流产崩漏、带下浑浊等症。

阳虚即火气不足,表现为精神萎靡、眼前发黑头晕,或畏寒怕冷;阴虚即精血亏耗,可见失血、虚阳上浮、骨蒸潮热。气虚者声音低弱、呼吸短促如喘;血虚者皮肤干枯、筋脉拘急挛缩。

心虚表现为阳气不足、情绪抑郁;肝虚则视力模糊、阴器收缩筋脉拘挛、易惊恐;脾虚见西肢无力、消化不良、脘腹痞满、多忧虑;肺虚则气短声微、皮肤干燥;肾虚可致二便不通或失禁、遗精滑泄、腰脊僵硬酸痛、骨软无力甚至痿厥。

疼痛时按压能缓解的属虚证,拒按的属实证。

关于胀满的虚实:张仲景说,腹部持续胀满不减轻,或减轻不明显,应当用泻下法治疗;若胀满时轻时重,减轻后又恢复原状,属于寒证,应当用温药治疗。所谓“减不足言”,指胀满严重,始终不见减轻,属于实证胀满,故应泻下;“腹满时减”则因腹中并无实邪,所以有时减轻,但减轻后胀满依旧,是因脾虚寒所致,故当用温药,温药即包含补益之意。

《内经》各篇都反复强调神气的重要性。所谓神气,就是元气。元气充足,则精神旺盛,自不待言。若元气稍有亏虚,神气就会逐渐衰弱;若元气严重亏虚,神气就会完全丧失。一旦神气消亡,生命机能也就停止了,这难道不可怕吗?

《脉要精微论》说:眼睛的视觉功能,是用来观察万物、分辨黑白、判断长短的。如果把长的看成短的,把白的看成黑的,这就表明精气己经衰弱了。说话声音低微,很久才能断续说出一句,这是正气严重耗损的表现。如果病人衣被不整,言语错乱不分亲疏,这是神志昏乱的表现。

肠胃不能固摄,说明门户失守;小便失禁,是膀胱不能闭藏。脏腑功能正常则生,功能丧失则死。

五脏是身体的根本:头部是精神的居所,若头部低垂、目光呆滞,说明精神即将衰竭;背部是胸中脏腑的外在表现,若驼背垂肩,预示脏腑将衰;腰部是肾脏所在,若转动困难,表明肾气将竭。

膝盖是下肢的支撑,若屈伸不利,行走时弯腰驼背,说明骨骼将衰。骨骼是骨髓的居所,若站立不稳,行走时颤抖摇晃,表明骨骼将败。身体强健则生,衰弱则死。

这是《内经》对虚证的论述,应当仔细体会其深意。

虚证应当补益,实证应当泻下,这个道理容易明白。但人们往往不知道实证中可能夹杂虚象,虚证中也可能包含实邪。因此,极虚的病证反而可能表现出亢盛的症状,大实的病证反而可能呈现虚弱的征象,这不可不仔细辨别。

如果疾病由七情内伤、饥饱失调、劳倦过度、酒色伤身或先天不足引起,发病后往往出现发热便秘、面赤戴阳、腹胀满闷、虚性狂躁或假性发斑等症状,看似是实证表现,但病因实则源于虚损。若医生不辨明病因就贸然用泻法治疗,必定导致误治而死。

再比如外感病邪未彻底清除,潜伏在经络之中;饮食积滞未能消化,积聚在脏腑之内;或者气机郁结、逆乱不能消散;或者顽痰瘀血滞留体内。这些情况日久导致身体虚弱,看似虚证,实则病根未除,仍应治本。如果误用补法,反而会加重病情。

这就是所谓的“勿使实证更实,勿使虚证更虚”,若损伤不足之体而补益有余之邪,这样致死的,实为医者之过。

华佗在《虚实大要论》中提到:疾病有五脏虚、五脏实,六腑虚、六腑实,上焦虚、上焦实,下焦虚、下焦实等不同情况,表现各异,应当深入辨别。

出现肠鸣气窜、手脚冰冷、饮食难进、频繁呕吐、皮肤干枯、肌肉萎缩、耳目昏聩、声音嘶哑、行走气喘、精神涣散等症状,这都是五脏虚弱的表现。诊脉时,轻按脉象滑利,重按则微弱,需根据具体脉位判断何脏虚弱。若脉象沉细、微弱、短促、涩滞或软弱无力,都属于五脏虚损的征象。

饮食过量导致大小便不畅、胸膈胀闷、西肢关节疼痛、身体沉重、头昏目眩、口唇、咽喉堵塞、腹中气急、皮肤麻木、突发气喘、忽冷忽热、疮疡并发、情绪无常(时而抑郁时而亢奋)、或突然虚弱无力、或反常亢奋、气机不畅、血脉阻滞——这些都是五脏实证的表现。诊脉时,轻按重按皆见脉象强盛即为实证;若脉象长、浮、数、疾、洪、紧、弦、大,也都属于实证。需根据具体经脉表现来判断病位所在脏腑。

头痛眼红,皮肤发热却骨节发冷,手脚松软无力,气血瘀滞不通,皮肤生疮红肿,咽喉肿痛,轻按患处疼痛,重按反而舒适,饮食正常——这是六腑实证的表现。诊脉时,若脉象浮而实大,即可判断为腑实证。

皮肤瘙痒,肌肉虚浮,饮食不消化,大便溏泄不止。诊脉时,轻按脉象滑利,重按则趋于平和,这是六腑虚弱的表现。需根据具体经脉和发病时节来辨证施治。

胸膈胀闷,头痛如裂,饮食难下,头颈沉重,咽喉不适,鼻涕痰液黏稠。诊脉时,若左右寸口脉象沉滞、坚实而洪大,即为上焦实证。

面颊发红、心悸不安,动作颤抖,声音嘶哑,唇干口燥,气短乏力,面色苍白,下颌——若左右寸脉微弱无力,即为上焦虚证。

若大小便不畅但饮食正常,腰腿沉重,脐腹疼痛——若左右尺脉沉伏涩滞,则为下焦实证。

大小便不畅,食欲时好时坏,腰腿沉重如浸水中,行走困难,气逆上冲,常做噩梦——若左右尺脉滑而涩滞,即为下焦虚弱。若病人脉象微弱、涩滞或短小,均属下焦虚损之证。

关于虚实之证未尽之处,可参考《虚损门》详细内容,应当相互参照。

寒热篇:寒热是阴阳变化的表现。阴不足则阳乘虚而入,表现为热证;阳不足则阴乘虚而入,表现为寒证。因此阴盛则阳气受损,阴盛为寒;阳盛则阴气受损,阳盛为热。

热到极点会转生寒象,是因为热邪过盛;寒到极点会转生热象,是因为寒邪过甚。阳气虚弱则体表畏寒,寒邪必定损伤阳气;阴液亏虚则体内生热,热邪必定耗损

阳气亢盛则体表发热,这是阳邪聚于阳分;阴寒过盛则体内生寒,这是阴邪聚于阴分。寒邪易损伤形体,形体指体表;热邪易耗伤气机,气机指体内。

因此当火气旺盛时,阳气过盛而热病易生;当水气主令时,阳气不足而寒病易起。人体疾病多由内部失调所致,而气候交变引发的病多由外邪入侵。寒热在表在里应当明辨,寒热的虚实同样不可不察。

热邪在表的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皮肤红肿发黄、掀揭衣被(怕热)、各种疮疡疼痛等。

热邪在里的症状表现为:头昏胸闷、腹胀烦渴、气喘气结,或呼吸急促、吼叫不安,或躁动发狂、行为失常。

热邪在上焦的症状表现为:头痛眼红、咽喉生疮牙痛、气逆上冲、喜冷饮舌苔发黑。

热邪在下焦的症状表现为:腰腿肿痛、大小便不通或艰涩,或灼热疼痛、遗精,或小便浑浊、大便发红。

寒邪在表的症状表现为:畏寒怕冷、身体发凉、肢体浮肿、面色青白无华、手脚冰冷甚至厥逆。

寒邪在里的症状表现为:吞咽冷食时肠鸣作响、恶心呕吐、心腹冷痛、怕冷喜暖。

寒邪在上焦的症状表现为:反酸嗳气、胸膈堵塞、消化不良、嗳腐吞酸、腹胀呃逆。

寒邪在下焦的症状表现为:大小便清浊不分、腹泻如水、腹冷隐痛、阳痿不举、小便失禁、膝盖发凉、双脚冰冷。

病人身体高热,却想多穿衣服,是体表有热而体内有寒;身体极冷,反而不愿穿衣,是体表有寒而体内有热,这是辨别表证的关键。若内热极盛,也常会怕冷,此时需结合脉象和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真寒证的脉象必定迟缓无力、缺乏神气;真热证的脉象必定滑数有力、充实

阳气旺盛的人多表现为热证,阴气偏盛的人多表现为寒证。阳气旺盛者,通常平素喜冷恶热,即使经常吃生冷食物也毫无不适,这是因其阳气充足;阴气偏盛者,一旦受寒或饮食寒凉,脾肾必受损伤,这是因其阳气不足。

阳气旺盛的人极少,十人中不过两三个;阳气虚弱的人居多,十人中常有五六个。然而,自恃阳气强盛者反而多病,自知体弱谨慎者往往安康。如果只羡慕他人强健而嫌弃自身虚弱,那就如同矮子看戏硬踮脚、丑妇效颦强学美,徒增笑耳。

寒热证候有真假之分,阴证可能表现出阳证的症状,阳证也可能表现出阴证的症状。阴寒至极反而会出现躁热,这是内里真寒而外表假热,称为“真寒假热”;阳热至极反而会出现寒厥,这是内里真热而外表假寒,称为“真热假寒”。

假热证最忌用寒凉药,假寒证最忌用温热药。辨别真假的关键,应当以脉象的虚实强弱为主要依据。

假热证,是阴寒极盛而表现出类似火热的症状。无论是伤寒还是其他杂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患者素来体质虚寒,偶然感受外邪所致;或过度劳累所致;或纵欲过度所致;或情志失调所致;又或者本非热证,却误服寒凉药物而引发。

真热证固然会发热,假热证同样也会发热。其症状表现为面色发红、烦躁不安,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呼吸急促、咽喉肿痛,或身体发热,脉象紧数等。不明医理者见此症状,便误认为是真热证,若贸然使用寒凉药物,必定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虽然身体发热,但实际上是内寒格拒阳气,或虚阳外浮所致。这类患者虽然口干,却不喜欢喝冷饮,即使想喝也饮不多;大便可能稀溏,或先干后溏;小便清长频数,或颜色淡黄;气短懒言,面色晦暗,精神倦怠;有时会狂躁不安,但稍加约束就能平静,与真正狂躁骂人的实热证不同,这是虚性狂躁;或者出现淡红细碎的斑疹,与紫赤深重的热极发斑不同,这是假性斑疹。

假热证的脉象必定沉细迟弱,或者虽然浮大紧数,但按之无力无神。这是因为热象仅浮于体表,而脏腑内里实为寒证。表面看似怕热,实则并非真热,本质仍是阴寒之证。

若见患者出现内虚衰竭之证,却只知一味攻邪,必定导致危殆。此时应当立即选用西逆汤、八味丸、理阴煎、回阳饮等方剂,加倍使用附子以温补真阳,引火归元。只要元气逐渐恢复,虚热自然消退,疾病就能痊愈。这正是“火就燥”(虚阳得温则归位)的道理。

凡是见到身体发热、脉象数急,但按之无力不实的,都是阴寒内盛、格拒阳气的假热证,并非真热。张仲景治疗少阴病面色发红,用西逆汤加葱白主治。李东垣说:如果患者面红目赤、烦躁口渴,脉来七八至但按之涣散无根,这是虚阳浮越的无根之火,应当用姜附汤加人参来治疗。

《外台秘要》记载:阴寒内盛导致躁扰不宁,称为“阴躁”,患者常欲坐卧井中以求凉快,应当用温热药物治疗。

假寒证,是热极似寒的表现。凡是外感热病高热不退,因未能及时发汗或攻下,导致阳热之邪过盛,郁闭于体内,邪气就会从阳经传入阴分。此时会出现身体发热却西肢厥冷、神志昏沉,或时而怕寒,症状看似阴证,实则并非真寒。

真寒证本应怕冷,假寒证也会出现畏寒症状,这是热邪深伏导致西肢厥冷,热极反而表现出寒象的表现。这类病证通常伴有声音洪亮、气息粗重、形体壮实有力,或见口唇干焦、舌苔发黑、口渴喜冷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有时因过量饮水,导致泻下清水,但粪便中仍夹有燥结硬块,且排气恶臭。诊察其六脉,必定沉实滑数有力,这属于阳热实证。

体内有实热结滞的,应当根据病情选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治疗。若见潮热症状,可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若内无实邪积聚,则用白虎汤等方剂清热泻火。

杂病中的假寒证,也会出现怕冷或寒战发抖的症状。这是由于体内热邪极盛,而体表却表现出寒象,导致寒热之气相互冲突,因而出现寒战。这种情况是体表寒而内里热,所谓“恶寒非寒”,实际上是热证的表现。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