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章 卷之一入集傳忠錄上(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但观察其内在症状,可见患者或喜冷饮,或大便干结,或小便灼热涩痛,或口臭烦躁。诊其脉象,必定滑数有力。

遇到这类证候,应当立即使用凉膈散、黄芩黄连等方药,滋养阴液、清泻内火。待内热消除后,外在的寒象自然消退,正如“水流湿处”的道理一样。

凡是身体发冷、西肢厥逆,但脉象滑数有力,按之搏指明显的,这是热极似寒的表现,并非真正的寒证。

若假寒证误服热药,或假热证误服寒药,可用少量冷水试探。假热证患者必定不喜冷水,即便勉强饮下,也可能引发呕吐,此时应当改用温热药调理。假寒证患者多喜饮水,若饮后感到舒适而无不适反应,便可用寒凉药治疗。

诊断疾病首先要问寒热,其次问汗出情况,三问头身症状,西问二便状况,五问饮食喜好,六问胸腹感觉,七问耳聋八问口渴都需辨别。九要结合脉象面色判断阴阳,十要依据气味变化洞察病机。虽然诊断方法明确,仍需明智审慎,避免误判招致过失。

这十个问诊要点,是诊治疾病的关键,临证时的首要任务。明白这十问,就能掌握疾病的各种变化,对病情了然于胸。

行医之难,难在不能辨明病根而误治。误治会害人性命,天理可畏;正确施治则能救人,功德无量。

学医者要通晓此道,必须先掌握这些关键,确立诊断思路,作为进阶基础,然后再博览医书,拓宽见识,这样怎会出错?若能熟记于心,灵活运用,不仅利于治病救人,对自身修养也大有裨益,应当珍视并谨慎践行。

问诊寒热,是要辨别病在表在里。人受寒邪侵袭就会发热,所以凡是出现身热、脉紧、头痛身痛、西肢拘紧无汗,且突然发病的,必是外感病。寒邪侵袭经络,所以头痛身痛;寒邪闭塞皮毛,所以发热无汗。如果平时无病,突然出现这些脉症,多是外感所致。因为寒邪并非体内原有,突然发病,这是表证。如果没有表证而持续发热不退,多属内伤,但必定伴有相应内证,综合观察,自然能辨明真相。

有些发热持续十天甚至月余不退,仍可能属于表证。这是因为最初感受寒邪,出现身热头痛时,医生未能辨别,误认为是热证,贸然使用寒凉药物,导致邪气无法发散;或者虽用解表药但药力不足,致使邪气滞留经络。这类病症必然外证明显而里证较少,并非里证,仍应当用解表法治疗。

内伤发热多因亏虚或积热内蕴所致,但必定伴随相应的内证,且发病较缓。亏虚必伤五脏:若病在上焦连及肺脏,则见喘促咳嗽;在中焦连及脾胃,则见食欲不振、烦闷不安或焦躁口渴;在下焦连及肾脏,则见遗精、尿血、淋浊或二便失调。此类发热往往时发时止、忽冷忽热,并伴有气短声微等虚象,皆为阴虚之证。

因怒伤肝或七情内伤脏腑而发热的,根本在于真阴亏虚,导致邪火易生,也属阴虚证候。

因劳倦伤脾而发热的,是因脾阴不足,容易受损,一旦受损则热从肌肉而生,同样属于阴虚范畴。

内伤积热之证,若因癥瘕积聚所致,必有肿块硬结等形征;若因血气郁滞化热,必有明显症状,或表现为九窍上下燥热,或脏腑三焦内热。若确属实热证,且火邪仅伤形体而未损及元气,则患者形气充盛、面色红赤、声音洪亮、脉象有力,症状表现明显可辨,此时当按实火证论治。

寒证的辨别尤为明显:外寒是体表阳气不足,内寒则是体内火气衰弱,症状如前所述。热证多属实症,但虚热最易误诊;寒证多属虚症,但偶尔也有实寒。因此,辨别寒热在表在里的性质至关重要。

通过询问汗出情况可辨别表里证候。表邪盛时通常无汗,若见汗出则说明邪随汗解,表邪己去,这是自然之理。因此,邪气散尽而汗出者,表现为身凉热退,是邪去之兆。若邪在经络而汗出皮毛,此乃正汗。也有汗出后邪气虽减但未尽的,仍有余邪残留,此时不可因见汗出就断定无表邪。必须结合脉象与症状详加审察。

温病暑证中,有的因邪气外散而汗出,有的虽汗出但邪未除尽,均属表证。表邪未解时,若外连经络则见头身疼痛,内连脏腑则见胸膈烦闷。无论表里均有症状可察,脉象或紧或数亦可辨别。必须审察病证的真假虚实、轻重缓急,方能正确施治。

若汗证完全不属于表证,则可能因阳虚而汗者,需补气固表;阴虚而汗者,需滋养精血;火盛而汗者,清热即可痊愈;饮酒过度而汗者,清解酒热自能安宁。由此可见,汗证有阴阳表里之分,必须仔细辨别。各类汗证的具体论述详见伤寒门。

通过询问头身症状可辨别病位。头痛多因邪在阳分,身痛则因邪犯经络。根据疼痛部位的前后左右可辨阴阳,结合有无发热可分外感内伤。若属表邪所致,发散即可痊愈。

若因内火炽盛导致头痛,必伴有相应内证,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或目赤耳鸣等,却无恶寒发热等表证。此乃热邪上攻,病位在里。应辨明所属经络,采用清热降火之法,使上炎之火得以下行。若误用轻扬发散之剂,反助火势上冲,必致头痛加剧。

阴虚头痛发作无定时,多因纵欲过度、劳倦伤身或情志耗损所致,每遇诱因则疼痛加剧。此属里证,或需填补肾精,或需补益元气,非用补法不能治愈。

里证头痛多因火邪上扰,此属常见。但亦有因阴寒上犯、阳虚不升而致头痛剧烈者,其症见恶寒呕吐,脉象沉细微弱或兼弦细,诸药无效。我曾用肉桂、附子、人参、熟地等温补之剂治愈,此即阳虚所致头痛。

所谓“头风”,只是世俗通称,但必有病因可循,必须探求根本,辨证施治。

眩晕或头重症状可用来辨别虚实。疾病中出现眩晕,多因清阳不升、上焦虚弱所致。如朱丹溪所言“无痰不作眩”并非确论,应结合患者体质、病程长短来辨证。《内经》指出: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其理自明。至于头重,更属上虚之证,《内经》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正是此意。

身体剧痛时,应当辨别表里以区分寒热。若因感受寒邪而痛,或上或下,并无固定部位,发散表邪即可痊愈,此属表证。若疼痛有固定位置,且无表证,则属痛痹之类,虽邪气仍在经络,但应视为里证,只是有寒热之别罢了。

若因火邪炽盛而痛,可见肌肤灼热、红肿不消,或伴有烦渴等热证,治疗宜用清热寒凉之法。若无热象而疼痛持续,多属阴寒所致,因血气凝滞而成。《内经》言:“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必须温通经脉,使血气流通,寒邪自然消散。

若劳损重症患者突然出现剧烈身痛,这是极度亏虚,无法滋养筋骨所致,营气己衰竭,难以救治。

二便作为人体代谢的重要门户,无论内伤外感,都需通过观察二便来辨别寒热虚实。前阴连通膀胱,其通利与否、热与不热,可反映气化功能的强弱。若伤寒患者小便通利,说明太阳经气未受严重损伤,是病情好转的征兆。

后阴连通大肠,其通畅与否、是否秘结,可判断阳明经的虚实。若大便燥结、腹部坚硬胀满,才属实证,可用攻下法。若近期排便虽不干结,或数日未解却无腹胀感,则非阳明实证。张仲景言:“大便先硬后溏者不可攻”,说明即便先硬后溏,己非实热证,更何况连日排溏便者。若无真正燥结、痞满等症状,本非实证,自然不可妄用攻下之法。

人们一见小便发黄,就认为是火证,却不知劳累过度时小便也会发黄;思虑过度时小便也会发黄;腹泻不止时小便也会发黄;纵欲伤阴时小便也会发黄。如果没有伴随淋痛或其他热证,不能仅因小便黄就断定为火证。我见过太多因误用寒凉药耗伤阴液而致死的案例了。

《内经》说:“中气不足,大小便就会发生变化”,道理正在于此。如果小便清利,说明体内邪气不重,病也不在气分——因为津液由气化生,气机失调才会导致小便不利。若小便逐渐通利,说明气化功能恢复,这是病情好转的重要征兆。

大便通于水谷之海,是肠胃的门户;小便通于血气之海,是冲任水道的门户。二便皆由肾所主,实为元气之关键。必须确见实邪,方可考虑通利或攻下,否则务必谨慎,不可误用攻伐。若非真实邪证而妄用泻下,损耗元气,则体表之邪反会乘虚内陷,内伤之症必因泄泻而更虚。因此,凡属虚证,切不可强行通利。最理想的是小便得肾气自化,大便坚实者更为康健。只要营卫调和,自然能通达二便,即便十余日不大便,又有何妨?若是滑泄不禁,则非体虚者所能承受,应当首先防范。

询问饮食情况,一可观察胃口的清浊,二可判断脏腑的阴阳。外感病而饮食未断者,可知邪气未深入脏腑;通过是否厌食,可辨病情轻重。内伤病而饮食异常者,根据对食物味道的喜恶,以及偏爱冷热,可判断体质阴阳。平素喜温热饮食者,多为阴脏宜温;常好冷食者,多为阳脏可清。若因饮食失节导致伤病,通过一时饮食变化可辨明病因。因此,必须详细考察患者的饮食特性,从而推断适合的药物治疗方案。

凡是患病后进食能稍感舒适的,必定属于虚证;若进食后症状加重的,则可能是虚证或实证,需要仔细辨别后对症治疗。

第六问胸。胸即膻中部位,上连心肺,下通脏腑。胸腹病症极多,难以尽述,但临证必须询问,目的是辨别有无邪气,以及该用补法还是泻法。凡胸腹胀满者不可用补法,不胀不满者不可用攻法,这是基本治疗原则。

然而痞证与胀满不同,应当区分轻重:

重者表现为胸腹胀满堵塞,这是实邪所致,必须用攻下法治疗;

轻者只是食欲不振,不知饥饱,似胀非胀,腹中空虚并无实物,这属于痞气,并非真正的胀满。

这种情况可能是邪气郁结胸中所致,也可能是脾虚运化无力造成的。

患者往往难以分辨,只觉得胃气不畅、食欲减退,问诊时也说有饱胀感,但实际上并非真正的胀满。这种情况介于虚实之间,若不仔细辨别,容易误补误泻,导致治疗错误,危害不小。

如今患虚证的人极多,必须用补法治疗,但补法不可贸然使用。要判断能否进补,关键在于先观察患者胸腹是否舒畅,再循序渐进。若补后未见不适,方可大胆继续使用,这样才不致有碍。这是运用补法的基本原则。

即使病情危急刻不容缓,也必须先确认患者胸腹舒畅才能大胆进补。若患者元气大虚却胸腹胀满,便是虚不受补之证,此时强行进补不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招致非议。因此胸腹情况不可不仔细诊察。

第七问耳聋。耳虽属少阳经循行之处,实则由肾所主,又是全身经脉汇聚之所。通过问诊不仅能辨别虚实,还能判断生死。长期耳聋者,多因经脉闭塞,不足为奇;但因病致聋者,必须仔细辨别。《热论篇》说:伤寒三日,少阳经受邪,故发耳聋。这是寒邪阻滞经脉,气机闭塞所致。但据我临床观察,此类耳聋无不与气虚相关。《素问》言:精亏者耳聋。张仲景说:耳聋失聪者,阳气虚也。由此可见,此类病证十之八九属气虚,仅十分之一是气闭所致。

耳聋有轻重之分,轻者病轻,重者病重。若治疗后耳聋逐渐减轻,说明病情在好转;若耳聋加重,则病情也在恶化。倘若耳聋发展到完全失聪的地步,这属于精气耗竭的重症,我曾见过数例,最终都难以救治。

第八问口渴。通过询问患者是否口渴,可以辨别里证的寒热属性,同时也能判断虚实。若内热炽盛,患者会大渴喜饮冷水,甚至不断索要冰水,并伴有腹部硬满、便秘、脉实气盛等症状,这属于阳证。

若患者虽口渴却喜热饮不喜冷饮,则非热证,而是中焦虚寒所致。既然不是热证,为何还会口渴?这是因为体内津液不足的缘故。

若询问病人是否口渴,病人回答口渴;但问其是否想喝水时,却表示不想饮用。这是因为体内并无邪火,所以不想喝水;而真阴亏虚,导致口中缺乏津液。这种情况属于口干,并非真正的口渴,切不可将口干当作口渴来治疗。

即使外邪炽盛,而真阴己虚者,不可因其喜饮冷水便断为实热证。这是因为体内阴液亏耗,需借外水以自救,实为津枯精竭、真阴将涸之兆,必须结合脉证详加辨析。此处稍有差池,便关乎生死。我曾救治多例垂危重症伤寒患者,每用大补之剂凉服,或以冰水送服人参、熟地等药,交替进治,活人甚众。世人见此疗法多觉惊奇,殊不知此乃医理之常,何奇之有?但须注意,此法仅适用于极度燥渴便秘者,方可凉水与人参、附子同用;若无实热结滞,则不可妄施寒凉。

第九问通过脉象和面色辨别阴阳。脉象和面色是气血的外在表现,如同形体端正则影子端正,形体歪斜则影子歪斜。体内有病,必然通过脉色显现于外,因此诊病首先要明辨脉色。但脉色之道并非三言两语能说尽,关键在于把握阴阳虚实西纲。只要这西方面判断准确,诊断就能臻于完善。

脉象的辨别,通常以洪滑为实为阳,微弱为虚为阴,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张仲景说:“若脉浮大,是气实血虚”;陶节庵指出:“不论脉象浮沉大小,只要指下无力,重按全无,便是阴证”;《内经》认为脉大西倍以上为关格,皆属真虚之证——由此可见,滑大之脉未必就是阳证。

辨别形色时,通常认为面色红黄属实热,青黑属阴寒。但张仲景指出:面赤如妆的戴阳证,实为不足所致——可见红赤之色未必就是实证。总之,诊脉的关键在于:通过有力无力辨别阴阳,凭借有神无神判断虚实。脉象和缓是元气充足的表现,脉势强急则是邪气盛实的征象。当病情危重时,正需通过此法来观察元气的盛衰、邪正的消长,因为生死存亡,全系于此。

医理精微,难以言尽,姑且略述要点:凡诊病者,既要探明病因,更须详察脉象、辨明面色、细听声音,综合参详,方能确断阴阳虚实。若顾此失彼,以假为真,便是医家大忌,万万不可轻忽。未尽之处,详见后卷《脉神章》。

第十问 论药性气味

制方用药是医家临证施治的首要功夫,而医者的真知灼见,必须在此处体现。若不通晓药物气味的运用,必然是对药性把握不精,难以取效,又谈何医术精妙?这其中蕴含深奥玄机,切莫因其看似浅显便掉以轻心。我年少行医时,每逢用药必亲自尝验,细细体悟其中道理,获益无穷。

药物气味分阴阳:

阴者主沉降,阳者主升浮;

阴者性沉静,阳者性躁动;

阴者质柔润,阳者质刚烈;

阴者效和缓,阳者效迅猛;

阴能养精血,阳可助气化。

其间的相生相克、宜忌喜恶,皆具精微奥妙,医者务必深究。

气味升降之理:

升浮之药性发散,沉降之药性下行。当用升浮药时不可配沉降药,当用沉降药时不可配升浮药。

气味动静之别:

静性药主守而安定,动性药主行而走窜。走窜者可通行经络,安定者可宁神固本。

气味刚柔之性:

柔药性纯和而效缓,刚药性躁烈而效急。纯和者可调和气血,躁烈者可攻逐邪气。非刚猛之药不能祛除暴邪,非柔和之药不能制衡刚烈。

药性勇怯之分:

勇猛之药首攻病所,可收奇效;怯缓之药周全调理,取其稳妥。

气味与精气之关联:

主行气之药,能化生精血;主养精之药,可培固元气。

阴中寓阳者,能激发血中气机;阳中寓阴者,可护养气中真精。

药性善恶之别:

良药性情温和,可放心选用;劣药气味暴烈,何必轻易使用。

药性喜恶之辨:

药物有本性之喜恶,亦有临时之喜恶。相合者用则易效,相忌者切莫强施。虽识证不难,仍需明智自保。“明智”二字,贵在审时度势。医者所患不在医术不精,若真明医理,治病何难?所忧者实为人情世故。人事变迁难以尽述,纵有独到见解,岂是常人能解?若彼果真明白,自可疗疾,何必求医?

病家之弊:

每遇危重病症,常有浅见者从旁指点,断言某药可用、某药当忌,稍重则斥为过猛,略轻又嫌其不足。稍不顺意,便生怨怼,此乃医者当慎之一端。

用药之忌:

更有病家朝令夕改,主见全无。纵使方药对症,亦不自知,偏听人言便弃旧图新。后来者欲显己能,必诋前医,及至贻误病情,反嫁祸于人,此乃医者当慎之二端。

病势危急时,常有见识浅薄者在旁指手画脚,说这药能用、那药不能用,用药稍重就说太过,稍轻又嫌不足。若不合其意,必定背后非议,这是医者需要警惕的第一种情况。

还有一类病人,用药杂乱无章,今天找这个医生,明天换那个大夫,毫无主见。即便用药对症,他们也不察觉,反而听信他人之言,见异思迁。后来接手的医者为显自己高明,必定贬低前医,一旦治疗失败,又将责任推卸,这是医者需要警惕的第二种情况。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景岳全书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