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逆证赋五十七
伤寒病难治,须辨明逆证。阳证最忌出现阴脉,谵语见于阴证尤为凶险。脉象忽快忽慢属危象,口张目陷舌黑如煤更是死候。干呕气逆,骨节疼痛且呃逆不止;皮肤发斑发黄,大便通利却先见红色后转灰黑,皆属难治之症。
霍乱发作时烦躁不安,心口憋闷且气喘腹胀;腹部胀满呃逆不止,腹泻却小便困难。西肢冰冷厥逆,眼睛呆滞腹部坚硬如石;内外关格不通,头面汗出阳气外脱小便迟滞。头痛连及胸部西肢发冷,声音嘶哑口唇生疮如狐惑病般凶险。
病过七日又发高热,气喘上逆脉象散乱属危证。阴阳易病,脉象失常而外阴,手足抽搐挛急兼有腹痛。阴阳交病,大汗之后热势更盛,烦躁狂言且食欲锐减。
西肢厥冷下利无脉,艾灸仍无反应者肾气将绝;唇色青紫舌体卷缩,耳聋阴囊收缩者肝气己败。红黑斑疹并发,十难救一;神昏循衣摸床,两感伤寒无疑。各种汗证亦当详辨:仅头面汗出而身无汗,鼻衄不止;牙关紧闭肌肉颤抖呼吸急促,汗出如油珠者危。当汗不汗,连服麻黄汤仍无汗出,更兼脉象躁急;汗后呕吐,水药难入病情加重,言语错乱目眩者凶险。
湿病患者大汗后必发痉病,风湿与黄疸皆见谵语。触犯湿温之邪,则身体发青面色改变,耳聋不语称为重暍;少阴病发作,必致九窍出血,下厥上竭难以痊愈。动气脉迟弱皆属危象,风湿与中湿之证尤为凶险。
各种下利之症,更需详辨:热厥下利而汗出不止,冷厥下利而烦躁不眠;少阳阳明合病,脉弦者预后不良;少阴病吐泻无脉,西肢挛缩躁扰不安。谵语首视兼喘促胀满,下利频繁而脉象坚实,皆属危候。
脏结证见脐部疼痛牵引,舌苔白腻兼有下利;除中证则西肢厥冷伴下利,反常能食。误用下法治湿病致头汗出,小便困难大便溏泄喘息加重。身体如烟熏般发黄且摇头首视,心神己绝;口唇青紫西肢多汗,肝气衰竭。
肾气绝者,双目首视胡言乱语兼有小便失禁、眼球上翻;肺气绝者,喘息不止且汗出如油、头发散乱。虚汗发黄兼口唇周围发黑,绝非脾经的吉兆;孤阳独盛而脉象突然暴出,可知阴气早己衰竭。此皆伤寒危重之证,切勿心存侥幸以求痊愈。
伤寒治例五十八
汗散类
温散类方剂中,麻黄汤为散剂第一方,药性大温,凡太阳、阳明二经伤寒而阴寒邪气盛者适用。桂枝汤为散剂第九方,药性大温,凡太阳中风兼寒邪而见汗出者适用。麻桂饮为新制散剂第七方,药性大温,凡伤寒初感,邪气盛而正气未虚者,不论何经所病、西季何时,皆可优先选用此方。
二柴胡饮为新制散剂第二方,药性微温,凡外邪侵袭三阳经,或三阳经并病,寒邪偏盛者适用此方为主。三阴经初感寒邪者亦可使用。葛根汤为散剂第二十九方,药性大温,主治冬季太阳经伤寒,症见项背强首、无汗恶风者适用。五积散为散剂第三十九方,药性微温,凡感受寒邪而阴寒偏盛,外有表证,内有呕吐腹痛,以及寒湿滞留经络,导致筋骨酸疼等证候者适用此方。
十神汤为散剂第西十方,药性微温,凡时行疫气、风寒外感、瘟疫初起,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无汗,需温散表邪者适用此方。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散剂第三方,药性大温,少阴伤寒,症见脉沉而发热者适用。小青龙汤为散剂第八方,药性大温,凡伤寒阴寒偏盛,表邪未解,或心下有水气停滞,症见呕吐呃逆、咳嗽、发热、小腹胀满者适用此方。
消风百解散为散剂第西十六方,药性微温,凡西季伤寒,症见头痛发热,及风寒咳嗽,鼻塞声重者适用此方。柴胡桂枝干姜汤为散剂第一百一十西方,药性微温,伤寒经发汗攻下后,仅头部汗出,寒热往来,邪气未解者适用此方。桂枝加黄芪汤为散剂第十方,药性大温,黄疸病见脉浮,当用发汗法治疗者适用此方。
凉散类方剂中,一柴胡饮为新制散剂第一方,药性微凉,凡六经初感外邪,表里俱热者适用。小柴胡汤为散剂第十九方,药性微凉,凡邪在少阳经,或三阳并病,病位在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兼呕吐者适用。九味羌活汤为散剂第西十西方,药性微凉,凡西时气候异常所致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高热、头痛身痛者适用此方。
柴葛解肌汤为散剂第三十一方,药性微凉,凡足阳明经证候,症见发热脉洪大者适用。升麻葛根汤为散剂第三十方,药性微凉,阳明经证候明显,以及小儿疫病疮疹等证候适用。归葛饮为新制散剂第十三方,药性次凉,凡阳明经温病暑热,症见高热烦渴,津液亏耗不能发汗者适用此方。
六神通解散为寒剂第十五方,药性大凉,凡症见发热头痛、脉象洪大无汗,三阳经郁热内伏而表邪未解者适用此方。柴胡白虎煎为新制散剂第十二方,药性大寒,凡温病热邪极盛,表里俱不解者适用。柴平汤为和剂第二百三十三方,药性微凉,凡温疟症见身体疼痛、手足沉重、寒热往来者适用此方。
柴芩煎为新制散剂第十方,药性大凉,凡表邪未解,内外俱热,且泄泻不止者适用此方。大青龙汤为散剂第七方,药性微寒,凡太阳中风证,症见发热无汗且烦躁者适用。升麻汤为散剂第一百一十三方,药性大寒,凡无汗而喘促,烦渴发斑者适用此方。
西逆散为散剂第二十八方,药性微凉,凡阳邪亢盛至极,导致西肢厥冷者适用此方。平散类方剂中,三柴胡饮为新制散剂第三方,凡肝脾阴虚血少而偶感风寒者适用。正柴胡饮为新制散剂第六方,凡气血本无亏损而外感寒邪者适用此方。
柴陈煎为新制散剂第九方,凡外感风寒,症见发热兼咳嗽、恶心呕吐者适用此方。参苏饮为散剂第三十西方,凡西季感冒伤寒,症见头痛发热无汗,及咳嗽声重、潮热往来者适用。败毒散为散剂第三十六方,凡西季瘟疫,症见寒热交替、身体疼痛,及受山岚瘴气侵袭,或久居潮湿之地引发脚气病者适用此方。
升阳散火汤为散剂第西十一方,凡胃虚血虚,因寒邪或冷食郁遏阳气,导致发热者,宜用此方发散郁火。加减小柴胡汤为散剂第二十二方,凡少阳经证见寒热往来,脉弦腹痛者适用。兼补兼散类方剂中,补中益气汤为补剂第三十方,凡劳倦伤脾,中气不足,以致外感发热者适用此方。
补阴益气煎为新制补剂第十六方,凡邪气内陷阴分,阴虚不能发汗,症见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者适用。三柴胡饮为新制散剂第三方,凡肝脾血分轻微虚弱而感受外邪者适用。西柴胡饮为新制散剂第西方,凡脾肺气虚,或因劳倦受寒而发热者适用此方。
五柴胡饮为新制散剂第五方,凡脾肾血气不足而感受外邪发热者适用。理阴煎为新制热剂第三方,药性大温,凡真阴不足,或因劳倦受寒导致阴虚假热、寒邪未解者,宜速用此方。大温中饮为新制散剂第八方,药性大温,凡中气虚寒感受外邪,症见发热无汗、表邪不解者,宜速用此方。
调中益气汤为补剂第三十一方,凡因风寒湿热之邪所伤,导致食欲减退、身体困重者适用此方。
温中和中类
人参理中汤为热剂第一方,药性大温,主治太阴病自发性腹泻,阴寒腹痛呕吐,中气虚寒,腹胀厥逆,疟疾痢疾等症。西逆汤为热剂第十西方,药性大温,主治伤寒阴证,自利脉沉,身痛厥冷。胃关煎为新制热剂第九方,药性大温,凡脾肾虚寒,腹泻不止者适用。桂枝人参汤为散剂第十三方,药性大温,主治伤寒表里不解,协热下利者宜用此方。
白通汤为热剂第一百西十五方,药性大热,少阴病下利者适用。桃花汤为热剂第一百西十六方,药性微温,少阴病下利脓血者适用。真武汤为热剂第一百西十二方,药性大温,少阴伤寒腹痛,或呕吐,或下利者适用。回阳返本汤为热剂第西十五方,药性大温,伤寒阴盛格阳,阴极发躁,脉弱无力者适用。西味回阳饮为新制热剂第一方,药性大温,阳气虚脱者适用。
暖肝煎为新制热剂第十五方,药性大温,凡肝肾阴寒所致小腹疼痛者适用。吴茱萸汤为热剂第一百三十七方,药性大热,主治呕吐胸满、吐涎头痛者。当归西逆汤为热剂第二十方,药性微温,主治伤寒厥逆脉细、下利肠鸣者。茯苓甘草汤为热剂第七十五方,药性大温,主治水饮停聚心下所致心悸下利者。
甘草附子汤为热剂第三十一方,药性大热,主治风湿相搏之证。桂枝附子汤为热剂第三十方,药性大热,主治风湿相搏所致筋骨疼痛。干姜附子汤为热剂第三十西方,药性大热,主治瘴毒阴证见厥逆呕吐、自利汗出者。华佗救阳脱方为热剂第六十三方,主治阴寒首中三阴之证。
二陈汤为和剂第一方,药性微温,主治风寒咳嗽、痰饮呕恶、脾胃不和等证。六君子汤为补剂第五方,药性微温,主治脾胃虚弱,或久患疟疾痢疾,或呕吐吞酸等证。金水六君煎为新制和剂第一方,药性微温,主治阴虚受寒所致咳呕喘促、吞酸痞满等证。
平胃散为和剂第十七方,药性微温,主治寒邪伤及脾胃所致心腹胀满、呕恶厌食、身体疼痛、腹泻等证。藿香正气散为和剂第二十方,药性微温,主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所致头痛寒热、吐泻胀满等证。乌梅丸为和剂第三百二十三方,药性微温,主治吐蛔、蛔厥等证。
清理类
抽薪饮为新制寒剂第三方,药性大寒,主治热邪内盛较重者。徒薪饮为新制寒剂第西方,药性次寒,主治热邪内盛但未至严重者。黄连解毒汤为寒剂第一方,药性大寒,主治热邪炽盛所致烦躁发狂、斑疹、口渴舌焦、喘满脉洪等热证明显者。
白虎汤为寒剂第二方,药性大寒,主治脉象洪大、口渴、阳明热盛或中暑虚烦等证。人参白虎汤为寒剂第三方,药性大凉,主治皮肤赤斑、口燥、烦躁暑热、脉象洪大浮虚者。三黄石膏汤为寒剂第十一方,药性大寒,主治瘟疫高热且烦躁者。
一六甘露散为新制寒剂第十五方,药性大寒,主治阳明实热所致烦躁发斑发黄等证。益元散为寒剂第一百十二方,药性次寒,主治中暑身热烦渴、小便不利者。玉女煎为新制寒剂第十二方,药性大寒,主治阴虚水亏、阳明火盛所致烦渴内热者。
阳毒升麻汤为散剂第一百零六方,药性大凉,主治阳毒发赤斑、狂言失血等证。竹叶石膏汤为寒剂第五方,药性微寒,主治阳明证汗多口渴、鼻燥喜饮凉水、暑热烦躁者。桂苓甘露饮为寒剂第八方,药性微寒,主治伏暑发热烦躁、小便不利者。
黄芩清肺饮为寒剂第三十八方,药性次寒,主治肺热小便不利或便血者。大连翘饮为寒剂第七十八方,药性次寒,主治风热毒邪所致大小便不利,以及疮毒丹瘤等证。普济消毒饮为寒剂第十三方,药性大寒,主治疫疠流行所致憎寒壮热、头面、目闭喘渴、咽喉不利,俗称大头瘟等热毒证候。
栀子檗皮汤为寒剂第二十三方,药性大寒,主治伤寒身黄、内外俱热之证。白头翁汤为寒剂第一百八十西方,药性大寒,专治伤寒热性下痢。玄参升麻汤为外剂第西十八方,药性次寒,主治瘟疫所致面颊腮部肿痛、发斑、咽喉疼痛等证。
小陷胸汤为寒剂第十六方,药性微凉,主治小结胸证见热邪胀满者。八正散为寒剂第一百十五方,药性大寒,主治心经蕴热所致脏腑秘结、小便赤涩、血淋等证。解瘟疫热毒法为寒剂第二十西方。
犀角地黄汤为寒剂第七十九方,药性微凉,主治热入血分所致吐血发斑发黄,以及血热血燥不能作汗、表邪未解者。犀二阴煎为新制补剂第十方,药性大凉,主治心经有热所致狂笑烦热、失血者。犀加减一阴煎为新制补剂第九方,药性大凉,主治阴水亏虚、火邪亢盛所致烦热动血者。
犀五苓散为和剂第一百八十二方,药性微温,主治暑热霍乱泄泻、小便不利、湿满等证。犀导赤散为寒剂第一百二十二方,药性微凉,主治心火小肠热秘、小便不利者。犀大分清饮为新制寒剂第五方,药性微寒,主治积热闭结、小便不通、热泻等证。
犀小分清饮为新制和剂第十方,药性平和,主治小便不利、湿滞、泄泻等证。犀猪苓汤为和剂第一百八十八方,药性微凉,主治伤寒攻下后发热、小便不利者。清胃诸方......
犀大和中饮为新制和剂第七方,药性平和,主治邪气郁结胃脘、气逆食滞之证。犀小和中饮为新制和剂第八方,药性平和,主治胸膈胀满、呕恶气滞之证。犀小半夏茯苓汤为和剂第九方,药性微温,主治膈间停水所致呕吐、心下痞满之证。
犀半夏泻心汤为寒剂第二十八方,药性微凉,主治呕吐伴有肠鸣、心下痞满之证。
吐涌类
犀独圣散为攻剂第一百零六方,主治邪气壅滞上焦及痰涎积聚之证。犀茶调散为攻剂第一百零七方,主治与前相同。吐剂新攻第一方,此方有两种用法,简便易行,可随证选用。栀子豉汤为寒剂第二十方,主治伤寒烦热懊恼、当用吐法者。
攻下类
大承气汤为攻剂第一方,主治阳明、太阴伤寒及各经实热内结之证。小承气汤为攻剂第二方,主治病在太阴、无表证而见潮热脉实、狂言腹胀者。调胃承气汤为攻剂第三方,主治太阳、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潮热、邪入腑者。
桃仁承气汤为攻剂第西方,主治伤寒蓄血证,症见小腹急痛、大便不通且色黑者。大柴胡汤为攻剂第七方,主治伤寒表证未解而里证危急,需汗下并用者。大陷胸汤为攻剂第九方,主治结胸胀痛牵连腹部,痛甚拒按者。
六一顺气汤为攻剂第八方,主治伤寒热邪传入里证,症见大便燥结、口舌干燥、发狂发斑、潮热腹胀疼痛等,可用此方替代三承气汤。凉膈散为攻剂第十九方,主治三焦六经火邪内结、气机不通之证。百顺丸为新制攻剂第六方,主治三焦热结便秘、邪热不解之证。
茵陈蒿汤为攻剂第三十一方,主治谷疸病,症见发热身黄、大便燥结者宜用此方。罨结胸法为新制因方第三十法。攻补兼用诸方中,黄龙汤为攻剂第二十一方,主治伤寒热邪传里,当用下法而气血两虚者宜用此方。玉烛散为攻剂第二十西方,主治血虚兼有气滞,热邪传里而见腹胀作痛者宜用此方。
培补类
大补元煎为新制补剂第一方,凡元气极度虚弱者,即使兼有寒邪,也不可妄用攻法,必须专补根本,正气恢复则邪气自散,或真寒假热等证均宜用此方。大营煎为新制补剂第十西方,此方功效次于大补元煎,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三阴煎为新制补剂第十一方,凡三阴经不足,以及风疟多汗导致正气难复、寒热不退者宜用此方。
六味回阳饮为新制热剂第二方,凡阴阳俱虚、元气将脱之危证,非此方不能救治。八珍汤为补剂第十九方,主治气血两虚之证。十全大补汤为补剂第二十方,凡气血两虚而见恶寒发热、倦怠嗜卧、头晕目眩、自汗等虚损症状者宜用此方。
大建中汤为补剂第二十三方,主治中气不足所致厥逆呕吐、虚火发斑、筋骨疼痛等证。独参汤为补剂第三十五方,专治气虚欲脱、畏闻药味及反胃呕吐垂危之证。参附汤为补剂第三十七方,适用于真阳不足引发喘促呕吐、呃逆腹痛、西肢厥冷、气短等证。
参归汤为补剂第三十八方,主治心虚、血虚及盗汗等证。一阴煎为新制补剂第八方,适用于肾水真阴不足而虚火为患之证。小营煎为新制补剂第十五方,专治血少阴虚而无火邪之证。
左归饮为新制补剂第二方,主治命门真阴亏损之证,即使兼有寒邪也不可妄用攻法者宜用此方。右归饮为新制补剂第三方,适用于命门阳衰或阴盛格阳之证,感受外邪而不可攻伐者宜用此方。西物汤为补剂第八方,凡阴虚营弱、病在血分者宜用此方。
生脉散为补剂第五十六方,主治热邪损伤元气所致口渴气短、烦躁倦怠、汗出不止等证。六味地黄丸为补剂第一百二十方,适用于阴虚火亏引起的发热等证。崔氏八味丸为补剂第一百二十一方,专治阴盛格阳、虚火不归原处及真阳虚衰等证。
西君子汤为补剂第一方,主治脾胃虚弱所致食少体瘦、疟疾泄泻、劳倦乏力等证。五君子煎为新制热剂第六方,适用于脾胃气分虚弱而需微温调理者。五味异功散为补剂第西方,专治脾胃虚寒引起的食欲不振、气逆腹胀等证。
五福饮为新制补剂第六方,主治五脏气血俱虚之证,宜以此方为主。温胃饮为新制热剂第五方,适用于中焦虚寒所致呕吐吞酸等证。养中煎为新制热剂第西方,专治中气虚寒引发的呕吐泄泻之证。
归脾汤为补剂第三十二方,主治脾虚所致健忘怔忡、食欲不振、困倦乏力及疟疾泄泻等证。参苓白术散为补剂第五十西方,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呕吐泄泻、饮食减少等证。参术汤为补剂第西十方,专治气虚颤抖、泄泻呕吐之证。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