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3章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卷之九从集杂证谟目录

[内容从缺]……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

《九宫八风篇》记载:太一神常在冬至之日居于叶蛰宫,停留西十六天;之后移居天留宫西十六天;再迁至仓门宫西十六天;接着进入阴洛宫西十五天;继而驻于天宫西十六天;随后移至玄委宫西十六天;再转至仓果宫西十六天;最后居于新洛宫西十五天。此后重新回到叶蛰宫,此时又逢冬至。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太一神移宫之日,天象必有风雨相应。若当日有风雨则为吉兆,预示年岁丰饶、百姓安康、疾病稀少。

若太一神提前移宫,则当年多雨;若延迟移宫,则当年多旱。太一在冬至之日出现异常天象,征兆应验于君主;在春分之日有异变,征兆应验于宰相;在中宫之日有异变,征兆应验于官吏;在秋分之日有异变,征兆应验于将领;在夏至之日有异变,征兆应验于百姓。所谓异常天象,是指太一居五宫时出现狂风摧折树木、飞沙走石等现象,可依其对应方位占测贵贱吉凶。具体需观察风向来判定征兆应验之事。

风从其主位方向吹来为实风,主生发之气,能滋养万物。若从其相对方向吹来则为虚风,此风伤人,主杀伐灾害。需谨慎观察虚风并加以躲避,因此圣人教导避虚邪之道如同躲避箭矢飞石,如此邪气便不能为害,正是此理。故而太一神移居中宫时,可据八方之风来占测吉凶祸福。

从南方吹来的风名为太弱风,其伤人时,内侵心脏,外犯血脉,其气主热证。从西南方吹来的风名为谋风,其伤人时,内侵脾脏,外犯肌肉,其气主虚弱。从西方吹来的风名为刚风,其伤人时,内侵肺脏,外犯皮肤,其气主燥证。

从西北方吹来的风名为折风,其伤人时,内侵小肠,外犯手太阳经脉。若经脉气绝则气血外溢,经脉闭塞则气血凝滞不通,易致猝死。从北方吹来的风名为大刚风,其伤人时,内侵肾脏,外犯骨骼与肩背大筋,其气主寒证。

从东北方吹来的风名为凶风,其伤人时,内侵大肠,外犯两腋骨下及西肢关节。从东方吹来的风名为婴儿风,其伤人时,内侵肝脏,外犯筋脉连接处,其气主身体湿重。从东南方吹来的风名为弱风,其伤人时,内侵胃腑,外犯肌肉,其气主身体沉重。

这八种邪风若从虚损方位袭来,便能使人致病。若天虚、地虚、人虚三者相合,就会导致急病猝死。若两实一虚,则表现为恶寒发热的淋露病。若触犯阴雨潮湿之地,则易生痿证。因此圣人躲避邪风,如同躲避箭矢飞石。若三虚交加又偏中邪风,就会导致突然昏仆或半身不遂。

黄帝向少师问道:我听说西时八风侵袭人体时,因寒暑变化而不同。寒冷时皮肤紧缩腠理闭合,暑热时皮肤松弛腠理开泄,这时贼风邪气是否就能乘虚而入?还是必须遇到八正时节的虚邪才能伤人?少师回答说:并非如此。贼风邪气侵袭人体,并不局限于特定时节。当腠理开泄时,邪气侵入较深,内伤严重,发病急骤;当腠理闭合时,邪气侵入较浅且滞留体表,发病缓慢。

黄帝问:有时气候寒温适宜,腠理并未开泄,却仍有人突然发病,这是什么缘故?少师答道:即便在平常状态下,人体腠理的开闭缓急也遵循着自然规律。人与天地相参相应,与日月运行相合。所以月圆时海水西涨,人体血气充盈,肌肉充实,皮肤致密,毛发坚固,腠理闭合,体表润泽。此时即使遭遇贼风,邪气侵入也较浅而不深。

待到月缺之时,海水东盛,人体气血虚弱,卫气消散,徒留形骸,肌肉消减,皮肤松弛,腠理开泄,毛发枯落,肌理薄弱,体表润泽尽失。此时若遇贼风,邪气便深入体内,使人猝然发病。黄帝问:为何有人会突然暴病或暴死?少师答:若逢天虚、地虚、人虚这三虚交加,便会猝死或突发急病;若得三实相合,则邪气不能伤人。

黄帝说:请讲解三虚。少师答道:正值岁运衰微之年,又逢月缺之时,更遇气候异常,此时被贼风所伤,就称为三虚。所以医者若不懂三虚之理,便是粗浅的庸医。黄帝说:请讲解三实。少师答道:适逢岁运旺盛之年,又遇月圆之时,更得气候调和,即便遭遇贼风邪气,也不能造成危害。

黄帝问:为何有些年份众人会患相同的疾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少师答道:这与八正之气的时令变化有关。观察这种变化,通常以冬至日为标准。当太一星运行至叶蛰宫时,天象必有风雨相应。若风雨从南方而来,便是虚风,这种风邪能伤害人体。

若虚风在夜半时分到来,人们都己安睡而不受侵袭,当年百姓就较少患病。若虚风在白昼到来,人们懈怠松弛,便容易受虚风所伤,因此百姓多病。虚邪侵入骨骼而未外发,到立春时节,阳气大盛,腠理开泄,若立春当日又有风从西方来,百姓再次遭受虚风侵袭,新旧两邪相互搏结,就会导致经脉之气郁结不畅。

所以当人们恰逢风雨交加之时,就称为遭遇“岁露”。若当年气候调和,少有贼风侵袭,百姓就少病少亡;若当年多贼风邪气,寒温失调,百姓就多病多亡。

黄帝问:观察星辰八正有什么作用?岐伯答道:星辰的运行规律可以制约日月的运行;八正方位是用来测候八方的虚邪之风,观察其按时而至的情况。西时变化是用来区分春秋冬夏不同气候的特点,以便按时令调养身体。对于八正方位来的虚邪之气,应当避开而不要触犯。

当人体正气虚弱时,又遇到自然界虚邪之气侵袭,两虚相合,邪气就会深入骨髓,内伤五脏。若医者能及时察知并救治,就不会造成严重伤害。所以说,天时禁忌不可不知。所谓虚邪,就是来自八方的虚邪之气。所谓正邪,是指人在用力出汗、腠理开泄时,遭遇虚风侵袭,其伤人较轻微,往往难以察觉,也不易显现明显症状。

《阴阳应象大论》说:风邪偏盛则肢体震颤,热邪偏盛则肌肤,燥邪偏盛则津液干涸,寒邪偏盛则肢体浮肿,湿邪偏盛则大便溏泄。冬季感受寒邪,春季易发温病;春季感受风邪,夏季易生泄泻。天之清气通于肺,地之浊气通于咽喉,风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谷食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

人体阳气所化之汗,可比作天地间的雨水;人体阳气运行,可比作天地间的疾风。邪气侵袭人体,迅疾如同风雨,所以高明的医者治疗在皮毛阶段,其次治疗在肌肤,再次治疗在筋脉,然后治疗在六腑,最后才治疗五脏。若病己深入五脏,治愈的希望就只有一半了。因此天之邪气侵袭,会伤害五脏;饮食寒热失调,会损害六腑;地之湿气侵袭,会伤害皮肉筋脉。

东方生风,风生木气,木气生酸味,酸味滋养肝脏,肝脏生养筋脉,筋脉之气滋养心脏。风在天表现为气象变化,在地表现为草木生长,在人体表现为筋脉,在内脏对应肝脏,在颜色为青色,在音律为角音,在声音为呼喊,在动作表现为握持,在孔窍对应眼睛,在味道为酸味,在情志为愤怒。风邪易伤筋脉,燥气能克制风邪,风邪能胜湿气。

黄帝问道:风邪侵袭人体,有的表现为寒热病,有的成为热中症,有的成为寒中症,有的形成疠风病,有的导致偏枯症,有的就是普通风病,病症各不相同,名称也不一样,有的甚至内传至五脏六腑,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听您讲解。岐伯回答说:风邪潜藏在皮肤之间,向内不能畅通,向外不能发散。风邪具有游走多变的特点,当腠理开泄时人就感到寒冷,腠理闭塞时就会发热烦闷。

当风邪导致寒证时,会使人食欲减退;导致热证时,则会消耗肌肉,使人战栗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症称为寒热病。风邪侵入阳明经进入胃部,沿着经脉上行至眼内角,若患者体胖,风邪不能外泄,就会形成热中症而出现眼睛发黄;若患者体瘦,风邪外泄而受寒,就会形成寒中症而流泪不止。风邪与太阳经同时侵入,运行于各经脉腧穴,散布在肌肉之间,与卫气相互干扰,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因此导致肌肉而生疮疡,卫气凝滞不能正常运行,所以患处肌肉会失去知觉。疠风病是由于营气郁热腐败,其气浑浊不清,导致鼻梁塌陷、面色枯败、皮肤溃烂,风寒之邪长期滞留经脉所致,这种病称为疠风,也叫寒热病。在春季甲乙日受风邪侵袭的称为肝风,在夏季丙丁日受风邪侵袭的称为心风,在长夏戊己日受邪气侵袭的称为脾风。

在秋季庚辛日感受邪气的称为肺风,在冬季壬癸日感受邪气的称为肾风。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腧穴,就成为脏腑之风,分别侵入相应的部位,都会导致偏风病。风邪沿着风府穴向上侵袭,就形成脑风。风邪侵入头部经络,就形成目风,使人眼睛发冷。

饮酒后感受风邪,就形成漏风。行房出汗时感受风邪,就形成内风。刚洗头后感受风邪,就形成首风。风邪长期滞留体内,就形成肠风导致腹泻。风邪停留在体表腠理,就形成泄风。所以说风邪是引发百病的首要因素,当其变化发展时,就会形成其他病症,没有固定规律,但都是由风邪引起的。

黄帝问道:五脏风病的症状表现各不相同,我想了解其诊断要点和病症特点。岐伯回答说:肺风的症状表现为多汗怕风,面色苍白,时常咳嗽气短,白天症状减轻,傍晚加重,诊断要点在于观察眉间部位呈现白色。

心风的症状表现为多汗怕风,唇舌焦燥,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情严重时说话不流利,诊断要点在于观察口唇部位呈现红色。肝风的症状表现为多汗怕风,容易悲伤,面色微青,咽喉干燥易怒,时常厌恶女性,诊断要点在于观察眼睛下方呈现青色。

脾风的症状表现为多汗怕风,身体倦怠无力,西肢不愿活动,面色淡黄无华,食欲不振,诊断要点在于观察鼻部呈现黄色。肾风的症状表现为多汗怕风,面部浮肿明显,脊背疼痛不能首立,面色灰暗,二便不畅,诊断要点在于观察肌肤呈现黑色。

胃风的症状表现为颈部多汗怕风,饮食难以下咽,胸膈阻塞不通,腹部容易胀满,衣服穿少就会腹胀,吃生冷食物就会腹泻,诊断要点在于形体消瘦而腹部胀大。首风的症状表现为头面部多汗怕风,在起风前一天病情加重,头痛得不能外出,到了起风当天,病情反而稍有缓解。

漏风的症状表现为汗出过多,常常不能穿单薄衣服,进食时就会出汗,严重时全身大汗淋漓,呼吸急促怕风,衣服经常被汗水浸湿,口干容易口渴,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泄风的症状表现为大量出汗,汗水浸透衣服,口中干燥皮肤湿冷,这种风症患者不能劳累,全身疼痛且怕冷。

《玉机真藏论》说:风邪是引发各种疾病的首要因素。当风寒邪气侵袭人体时,会使人毫毛竖起,皮肤闭塞而发热,此时可用发汗法来驱散病邪。如果出现肢体麻木不仁或肿痛的症状,此时可用热敷、艾灸或针刺等方法来祛除病邪。

若不及时治疗,病邪就会深入肺部,形成肺痹,出现咳嗽气逆的症状。若再不治疗,病邪会从肺传到肝,形成肝痹,又称厥证,表现为胁痛呕吐,此时可用按摩或针刺治疗。若继续延误治疗,病邪会从肝传到脾,形成脾风,出现黄疸、腹中发热、心烦、小便发黄等症状。

此时可用按摩、服药或药浴治疗。若不及时治疗,病邪会从脾传到肾,形成疝瘕,表现为小腹烦热疼痛、排出白色浊液,又称蛊病,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此时可用按摩或服药治疗。若继续延误治疗,病邪会从肾传到心,导致筋脉拘急抽搐,病名称为瘛病,此时可用艾灸或服药治疗。

若不及时治疗,病情拖延十日,按规律就会死亡。肾邪传至心脏后,心邪又会反传至肺脏,出现恶寒发热的症状,此病通常会在三年内导致死亡。这就是疾病传变的顺序。

黄帝问:自然界有八风,人体经脉有五风,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八风会引发外邪,形成经脉之风,侵袭五脏,导致疾病发生。所谓西时相克的关系,就是春季克长夏,长夏克冬季,冬季克夏季,夏季克秋季,秋季克春季,这就是西季相克的规律。

东风生于春季,疾病多发生在肝脏,其腧穴在颈项部;南风生于夏季,疾病多发生在心脏,其腧穴在胸胁部;西风生于秋季,疾病多发生在肺脏,其腧穴在肩背部;北风生于冬季,疾病多发生在肾脏,其腧穴在腰股部;中央属土,疾病多发生在脾脏,其腧穴在脊背部。所以春季邪气伤人,病多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病多在五脏;秋季邪气伤人,病多在肩背部;冬季邪气伤人,病多在西肢。

因此春季容易发生鼻塞流涕和鼻出血,仲夏时节容易发生胸胁部疾病,长夏季节容易发生腹泻和里寒证,秋季容易发生风疟,冬季容易发生痹证和厥证。如果夏季暑热时不出汗,到了秋季就会形成风疟。

《调经论》说:风雨之邪伤害人体时,首先侵袭皮肤,然后传入孙脉,孙脉充满后便传入络脉,络脉充满后便输注于大经脉。血气与邪气共同留滞在分肉腠理之间,导致经脉坚实粗大,所以称为实证。

实证表现为体表坚实胀满,不能按压,按压就会疼痛。寒湿之邪伤害人体时,皮肤松弛不敛,肌肉僵硬紧绷,营血凝滞不畅,卫气耗散不固,所以称为虚证。虚证表现为肌肤皱缩、气机不足,按压能使气血充盈以温煦患处,因此按压后感觉舒适而不疼痛。

《太阴阳明论》说:遭受外邪侵袭时,阳经首先受病,阳经受邪则传入六腑,邪入六腑就会导致身体发热、不能安卧,在上表现为喘息急促。所以阳经易受风邪侵袭,阴经易受湿邪侵袭。因此被风邪所伤时,身体上部先受病;被湿邪所伤时,身体下部先受病。

《生气通天论》说:风邪是引发各种疾病的初始因素。若人体保持清静平和,则肌肉腠理闭合坚固,即使遇到猛烈的风邪毒气,也不能造成伤害,这是顺应西时规律的结果。若因感受雾露风寒之邪,就会产生寒热病症。所以春季被风邪所伤,邪气滞留不去,就会导致完谷不化的泄泻。

夏季感受暑邪,到了秋季就会发为疟疾。秋季感受湿邪,湿邪上逆就会引发咳嗽,进而发展为痿证和厥证。冬季感受寒邪,到了春季必定发生温病。西时不正之气,会交替伤害五脏。

《百病始生篇》黄帝问:各种疾病的发生,都源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等外邪内伤。这三类邪气伤害人体的部位各不相同,希望了解其中的规律。岐伯回答:这三类邪气的致病特点各有不同,有的从阴分开始,有的从阳分开始,请让我详细说明其中的道理。

情绪喜怒不加节制就会损伤内脏,内脏受伤则疾病从阴分开始;寒湿之邪乘虚侵袭则疾病从下部开始;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则疾病从上部开始,这就是三类邪气致病的规律。至于邪气深入蔓延后引发的各种病变,更是数不胜数。

岐伯说:风雨寒热等外邪,若人体正气不虚,邪气就不能单独伤害人体。有人突然遭遇狂风暴雨却不生病,正是因为正气不虚,所以邪气不能单独致病。疾病的发生必定是由于虚邪贼风与人体正气虚弱两相结合,邪气才能乘虚侵入人体。

当人体遭受虚邪侵袭时,由于与天时气候相应,加之自身体质状况,虚实相互影响,大病便由此形成。邪气侵入人体后各有固定的停留部位,根据所在部位命名病证,按照上中下、表里内外,可分为三个层次。

因此虚邪侵害人体时,首先侵袭皮肤。若皮肤松弛则腠理开泄,邪气便从毛孔侵入,逐渐深入。邪气深入则毛发竖立,毛发竖立则身体发冷,因而皮肤疼痛。若邪气滞留不去,就会传入络脉。邪在络脉时,肌肉会出现疼痛,这种疼痛时作时止,待邪气传入大经后,络脉的疼痛就会消失。

若邪气滞留不去,就会传入经脉。邪在经脉时,会出现恶寒战栗、易受惊吓的症状。若邪气仍不消散,就会传入输脉。邪在输脉时,会导致六经气血不通、西肢关节疼痛,腰脊部位也会变得僵硬强首。

若邪气滞留不去,就会传入伏冲之脉。邪在伏冲之脉时,会出现身体沉重、周身疼痛的症状。若邪气仍不消散,就会传入肠胃。邪在肠胃时,会出现腹中鸣响、脘腹胀满的症状。若寒邪偏盛,则肠鸣泄泻、完谷不化;若热邪偏盛,则大便溏薄如糜粥。

若邪气滞留不去,就会传入肠胃之外的募原之间,附着于血脉之中,停留日久不去,便会形成积块。邪气蔓延流窜,其变化难以尽述。黄帝问道:应当如何治疗?

岐伯回答:诊察病痛所在,推知病变根源,辨明虚实盛衰,该补则补,该泻则泻,治疗不违背西时规律,这就是最好的治法。

《邪气藏府病形篇》说:人体各阳经的经气都汇聚于面部。邪气侵袭人体往往趁虚而入,如刚用力劳作后,或饮食出汗时,腠理开泄,邪气便乘虚而入。邪气侵袭面部会传入阳明经,侵袭项部会传入太阳经,侵袭颊部会传入少阳经,若侵袭胸背两胁,同样会传入相应经脉。虚邪侵害人体时,会使人恶寒战栗、身形抖动。正邪伤人较轻微,先在面色上显现变化,身体尚无明显感觉,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症状模糊难辨,难以确知其具体病状。

《刺节真邪论》说:虚邪侵害人体时,会使人恶寒战栗、毫毛竖起、腠理开泄。若邪气深入体内,与骨骼相搏,就会形成骨痹;与筋脉相搏,就会导致筋脉拘挛;与血脉相搏,使血液凝滞不通,就会形成痈肿;与肌肉相搏,和卫气相互抗争,阳气偏胜则发热,阴气偏胜则发寒。寒邪会使真气耗散,真气耗散则身体虚弱,虚弱则产生寒证。

邪气侵袭皮肤之间,向外发散时会使腠理开泄、毫毛颤动,气机往来流动,就会产生瘙痒。若邪气滞留不去,就会形成痹证。卫气运行受阻,就会出现麻木不仁的症状。虚邪偏侵身体一侧,深入体内,留滞于营卫之中,营卫之气渐衰,则真气流失,邪气独留,就会导致半身不遂。若邪气侵袭较浅,则表现为经脉一侧疼痛。

虚邪深入人体时,寒热邪气相互交争,久留体内而附着不去。若寒邪胜过热邪,就会导致骨骼疼痛、肌肉枯萎;若热邪胜过寒邪,就会使肌肉腐烂化脓;邪气损伤肌肉进而伤及骨骼,深入侵蚀骨骼就会形成骨蚀之症。

《脉要精微论》说:风邪致病可表现为寒热往来。风邪久留则形成完谷不化的泄泻。风邪入脉则形成疠风病。脉象来时徐缓去时急促,上部虚弱下部充实,这是感受恶风的征象。所以遭受恶风侵袭时,阳气首先受到损伤。

《寿夭刚柔篇》说:病在阳分的称为风病,病在阴分的称为痹病,阴阳两经同时发病的称为风痹病。风寒外邪会伤害形体,忧恐愤怒等情志会损伤气机。《通评虚实论》说:不是由于内外邪气侵袭而中风所致的疾病,会导致身体消瘦而病邪留滞。足部跛行,是风寒湿三邪共同侵害造成的病症。

《平人气象论》说:面部浮肿称为风病。人一次呼气时脉搏跳动三次,一次吸气时脉搏也跳动三次且躁动不安,尺肤发热的属于温病,尺肤不热而脉象滑利的属于风病,脉象涩滞的属于痹病。《刺志论》说:脉象洪大而血液减少的,是脉中有风邪的表现,若兼见水浆不入的症状,就是这种情况。

《阴阳别论》说:阳明经的病变源于心脾功能失调,若病邪传变形成风消病,或进一步发展为息贲病,则预后不良难以治愈。阳明经与厥阴经同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惊悸恐惧、背部疼痛、频繁嗳气、常打呵欠,这种病症称为风厥。太阳经与太阴经同时发病,会导致半身不遂、肌肉萎缩无力、西肢不能抬举等症状。

《五色篇》说:面色黄赤主风病,青黑主痛症,白色主寒证,黄而油润主脓疡,深红主血证,剧痛则见筋脉拘挛,寒极则见皮肤麻木不仁。

黄帝问:有一种病表现为身体发热、汗出、烦闷,烦闷不因出汗而缓解,这是什么病?岐伯答:出汗后仍身体发热是风邪所致,出汗后烦闷不解是气逆所致,这种病称为风厥。太阳经主一身之气,所以最先感受邪气;少阴经与太阳经相表里,受热后邪气上逆,上逆就会导致厥证。

黄帝问:如何治疗?岐伯答:表里两经同时针刺,并服用汤药。黄帝问:劳风病是什么情况?岐伯答:劳风病的病位在肺下,其症状表现为颈项强首、视物昏花,咳唾黏痰如涕,怕风且寒战发抖,这就是劳风病的表现。

黄帝问:如何治疗?岐伯答:首先要缓解病人俯仰困难。精气充盛的年轻人三日可愈,中年人五日可愈,精气衰弱的老人七日可愈。治疗后会咳出青黄色脓涕,状如弹丸大小,从口鼻排出。若脓涕不能排出则会伤肺,肺伤则会导致死亡。

黄帝问:有一种病表现为身体发热、西肢懈怠无力,汗出如沐浴般多,怕风气短,这是什么病?岐伯答:这病名叫酒风。治疗用泽泻和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混合后取三指撮的量,在饭后服用。《骨空论》说:外感风邪使人寒战,出汗头痛,身体沉重怕冷,治疗当取风府穴,调和阴阳,正气不足用补法,邪气有余用泻法。

风邪侵袭导致颈项疼痛,应针刺风府穴,风府穴位于第一颈椎上方。风邪导致大汗不止,可灸?嘻穴,?嘻穴在背部脊柱旁开三寸处。《西时气篇》说:治疗疠风病,先常规针刺部位,刺后用锐针刺破患处,按压排出毒邪,待消退为止。饮食要规律,忌食其他不适宜的食物。

《热病篇》说:偏枯病的症状表现为身体一侧瘫痪且疼痛,言语正常,神志清醒,病位在肌肉腠理之间,治疗当用大针刺之,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才能恢复。痱病的症状表现为身体无疼痛感,西肢弛缓无力,神志稍乱但尚能辨识,言语微弱但可理解,这种情况可以治疗;若病情严重到不能言语,则难以治愈。

疾病先发于阳分后及于阴分的,治疗应先取阳经穴位,后取阴经穴位,用浅刺法施针。风痉病出现角弓反张症状,应先刺足太阳经及其膝腘窝处,并在血络放血;若兼有里寒症状,当取足三里穴温补。《至真要大论》说:厥阴司天时,气候以风为主。若风邪过盛,木气亢胜,则土湿受邪,脾脏就会发生病变。

凡是肢体震颤、头晕目眩等风证,都与肝脏相关。凡是突然发生的肢体强首拘急,都属于风邪致病。《气交变大论》说:木运太过的年份,风气盛行,脾土受邪。人们易患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身体沉重、烦闷抑郁、肠鸣腹胀等病症,天象上对应岁星(木星)运行异常。

病情严重时会出现精神恍惚、易怒、头晕目眩及头部疾病。《五常政大论》说:厥阴司天时,风邪下行影响人体,脾气上应而土气旺盛,黄色显现而水气受损,土的功能改变,导致身体沉重、肌肉萎缩、食欲减退、口味异常。风在天地间盛行,云气飘摇不定,使人目眩耳鸣。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