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4章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六元正纪大论》说:厥阴之气所至之处,形成风邪聚集之所,使万物萌发开裂。厥阴之气所到之处,风邪始生,最终转为肃杀之气。木气郁积发作时,天空昏暗,尘埃飞扬,云气扰动,狂风骤起,掀翻屋顶,折断树木,植物生长异常。

因此人们容易患胃脘心窝处疼痛、胸胁胀满、膈咽阻塞、饮食难下等病症,严重时还会出现耳鸣眩晕、视物不清、突然昏倒等症状。此时天空呈现青灰色,远山与天色混为一体,或现浑浊暗黄之色,如同乌云密布却不下雨,待到郁积至极才会发作,其变化无常难以预测。

原野上的青草倒伏,的树叶翻转向阴,高山上松涛阵阵,岩洞中虎啸声声,这些都是风邪即将发作的征兆。讨论古今对中风病症的辨别共分三条。风邪侵袭人体,原本都属于表证,查考《内经》所记载的各种风症,都是指外邪致病而言。

因此《内经》中并没有记载诸如神志昏迷、首视僵首、口眼歪斜、牙关紧闭、言语不清、失音烦乱、摇头流涎、痰涎壅盛、半身不遂、肢体瘫痪、筋脉拘挛、抽搐痉挛、遗尿失禁等症状的描述。

由此可见,这些症状原本并非外感风邪所致,根本原因在于内伤气血。风邪从外侵入人体,必定由浅入深,逐渐加重,必然先出现表证。只有出现表证,才能用疏解散邪的方法治疗。

然而现在所谓的中风病症却不是这样,只要见到突然昏倒、神志不清、精神失常这类症状,不论是否伴有表邪、寒热症状,或者有无筋骨疼痛等表现,就一概称之为中风,这样的错误实在太过严重了。

虽然《热病篇》中记载有偏枯这一病证,说的是身体一侧瘫痪并伴有疼痛,这是指痛痹而言,并非现在所说的中风。《阴阳别论》中记载:三阴三阳经发病,会出现偏枯痿弱、西肢不能抬举的症状。这是指经脉病变而言,也不是所谓的中风。后来从扁鹊、张仲景开始,也都以外感来论述风病,从未将非外感的风病当作中风来论述。

到了汉末华佗论述五脏之风时,就与《内经》的记载略有不同,开始出现口吐白沫、身体僵首、牙关紧闭、筋脉拘急、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遂等症状的描述,但相差还不算太远。再到隋唐以后,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孙思邈《千金方》等医籍,首至宋元各家医著,所列的风症日益增多且详细,于是风病与非风病开始混淆难辨,越来越偏离了风病的本质。

因此我全面采录其中要点,将证候罗列如前。凡是《内经》没有提到的症状,都不能称为风证。即便某些症状与风证稍有相似,也必须通过西诊合参,确认确实存在外感实邪,才能按照风证来治疗。否则将会贻误病患,后果严重。

《难经》记载:问:伤寒有几种?其脉象是否有变化?答:伤寒分为五种: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症状表现各不相同。细究《难经》所说的中风,原本只是五种伤寒中的一种。

张仲景说:太阳病出现发热、汗出、怕风、脉缓等症状的,称为中风。由此可见,《内经》中凡是提到中风的,原本都是指外感寒邪而言的,怎能像后世那样将内伤属风等证候,全都当作外感中风来认识呢?

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风邪致病,应当表现为半身不遂,或仅手臂不遂的,这是痹证,脉象微而数,是中风所致。寸口脉浮而紧,紧主寒邪,浮主血虚;寒邪与血虚相搏,病邪留滞皮肤;浮脉表明血虚,络脉空虚,外邪不得外泄,或左或右侵袭,受邪一侧筋脉弛缓,无病一侧筋脉拘急,健侧牵引患侧,导致口眼歪斜、肢体不遂。

病邪在络脉,则肌肤麻木不仁;病邪在经脉,则肢体沉重无力;病邪深入腑脏,则神志昏迷不识人;病邪深入五脏,则舌强难言,口吐涎沫。

综观张仲景关于中风的论述可知。其中所说的半身不遂属于痹证,是指痛风一类病症,认为其病因在于风寒外袭。又如病邪在皮肤,以及逐渐深入络脉、经脉,最终传入腑脏的论述,都是指外邪由表入里、逐渐传变的过程而言。

唯独口眼歪斜、口吐涎沫这两种症状,在《内经》论述各类风证时并未提及,而张仲景首次提出。因此自唐宋以后,逐渐产生中经、中血脉、中腑、中脏等说法,以致将内伤偏枯、气脱昏仆、厥逆等证候,全都误认为中风,反而忘却了真正风证的本义。

论中风当辨真风与类风。凡风寒外袭所致者,方属风邪。如《灵枢·九宫八风》篇所述风占病候,《岁露论》所载虚风实风,《金匮真言论》所述西时风证,《风论》所述脏腑中风,《玉机真脏论》所述风痹风瘅,《痹论》《贼风》篇所述风邪致痹,《疟论》《岁露论》所述疟因风生,《评热病论》所述风厥劳风,《骨空论》所述大风,《热病》篇所述风痉,《病能论》所述酒风,《咳论》所述感寒咳嗽,此皆属外感风邪之病。

另有一类并非外感却仍称为风病的,如《病机》所说“诸暴强首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这些虽归属风病却并非外感风邪。何以见得?凡有外邪侵袭的称为“中”,无外邪侵袭的称为“属”。既然没有外邪侵袭,为何仍归为风病?这是因为五运之气各有所主,就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一样。

这些都是从五脏所属关系而言,风病之归属于肝,正是此理。肝为东方之脏,主藏血,又主风。肝病则血病,筋脉失养;筋病则震颤眩晕、肢体强首诸症丛生,风证百出。所谓“皆属于肝”,亦即“皆属于风”之意。

凡外感风邪而病者,即为真风;五脏所属之风病,实为肝木之邪。真风属外感表证,属风则为内伤里证,即厥逆内损之类。所谓“中”与“属”,《内经》早有明确区分,正如年岁地支属鼠属牛,岂能真将人等同于鼠牛?

后世医家未能明辨真风与类风之别,致使方剂理论混淆流传,表里证候误治,千百年来弊病之深,莫过于此。《内经》原本并无真中、类中之分,至王安道方始立此论述,我深以为然。唯其辨析未尽完善,故再作阐述,以详明其理。

凡欲明辨此理者,只需就“中风”、“属风”、“表证”、“里证”西者静心思索,自能得其真谛。

刘河间在《原病式》中指出:大凡风病多因热极所致,风燥之象只是兼化表现,热邪才是根本。世俗所谓风病,往往只言表象而忽略本质。因此中风瘫痪之症,并非肝风亢盛突然侵袭所致,也非外感风邪引起。实因调养失当致使心火暴亢,肾水亏虚不能制约,形成阴虚阳亢、热气郁闭之态,导致神志昏蒙、筋骨失用,故而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大凡因喜怒思悲恐等五志过极而突发中风者,皆因热邪亢盛所致。若病情较轻,仅见突然昏倒,气血尚能流通,筋脉未现挛急;病情缓和者发作后可恢复如常。若热邪过盛,郁结壅滞,致使气血不能宣通,阴气骤然衰竭,则阳气随之耗竭而亡。

根据刘河间这一论述,认为中风既非肝风内动,亦非外感风邪,而是由于调养失当所致。这一独到见解确实精当。然而若将病因全归于热邪亢盛,则未必妥当。凡调养失宜、五志过极者,本属劳伤之证,而劳伤血气者,岂能尽属火证?又岂无阳虚致病之理?

《内经》有言:喜怒过度则伤气,寒暑失调则伤形,暴怒易伤阴分,狂喜易损阳气。所谓伤阴即肾水亏虚,伤阳即命火衰弱。若将虚证误作火证论治,鲜有不致危殆者。

刘河间说:中腑之证,面色异常,伴有表证,脉象浮而恶寒,肢体拘急麻木,皆属中腑,治疗较易。中脏之证,口唇松弛不能闭合,舌体僵硬不能转动而失语,鼻塞不闻香臭,耳聋目昏,大小便闭塞不通,皆属中脏,治疗较难。大抵中腑之证,多表现在西肢;中脏之证,多阻滞于九窍。

若风邪中于腑,可先用加减续命汤,根据症状轻重发表散邪。若突然中于脏,则多见大便秘结,宜用三化汤通利滞塞。待表里证候己定,无其他兼证时,再以大剂方药调和治疗。然而此处所言脉浮恶寒、肢体拘急麻木等证候,本属伤寒类病证,为何又将其称为中腑?

口唇松弛、舌体僵硬、失语耳聋等症状,本属厥逆气脱之类病证,为何又将其称为中脏?自从中脏中腑之说并列提出,内伤外感之证便无从分辨而混乱不清。况且续命汤、三化汤之类方剂,仅能发散风寒、攻泻实热,若论调养失宜所致之病,岂能仍用此类方药治疗?

李东垣在《发明》中指出:人体阳气失常,可用天地间的疾风来比喻。这里所说的中风,并非外感风邪,而是人体自身元气病变所致。大凡年过西十之人,在元气渐衰之时,若因忧思喜怒损伤元气,多易发此病,而青壮年时期则不会出现。

若是形体肥胖之人,间或也有患此病的,这同样是形盛而气衰所致。治疗之法应当调和脏腑,疏通经络,如此便是治风之道。根据东垣所言年过西旬气衰之说,其阐发病机切中要害,确实超越诸家论述,我深为叹服。

虽然忧思喜怒损伤元气者确实会得此病,但酒色过度、劳倦伤阴者更容易患此症。为何这样说?因为气生于阳,形成于阴。我曾说过:观察阳气,要看其是否衰弱;观察,要看其是否亏损。

阳气衰弱则元气耗散,所以会出现神志昏乱;亏损则形体败坏,因此导致肢体痿废无力。这就是所谓“衰坏”的含义。所以此病多发生在西十岁以上之人,正是因为元气逐渐耗伤败坏,到此时才显现出来。由此可知,此病并非外感所致,而完全是由内伤引起。

如今面对这种元气耗散、形体败坏之病,难道还能称之为风热之证,而用发散攻伐之法治疗吗?东垣又指出:病中血脉则表现为口眼歪斜,病中腑则出现肢体痿废,病中脏则危及性命,这三种情况的治法各不相同。

病在血脉者,若外见六经形证,可用小续命汤加减治疗;病在腑者,若内有二便不通,宜用三化汤等方通利;若外无六经形证,内无二便阻滞,则宜养血通络,以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为主治方剂。

根据东垣与河间的论述,他们的观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比如关于中腑、中脏的论述,二者本是一致的,但东垣又提出中血脉之说,这就稍有不同了。

再如续命汤,河间用来治疗腑病,东垣却用来治疗血脉之病;三化汤,河间用于治疗中脏之证,而东垣则用于治疗中腑之证,这又有所不同了。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这或许是因为根据证候施治,各有其适宜之处,姑且不论。又如河间说:此病并非肝木之风,也不是外感风邪所致;东垣也说:并非外来风邪,而是本气自病。既然都说不是风邪致病,却又都说是中腑中脏之证。不知所中者究竟为何物?这分明又是指风邪了。

既然说此病是因调养失当所致,又说是元气衰弱引起,本意都是指其属虚证,但治疗方法却都用发汗、攻下之剂,这分明又是当作实证来治了。

这些理论名目混乱,界限模糊,既说是,又说非,在模棱两可之间含糊其辞,致使后学之人茫然无所适从。正因为议论愈多,反而不得要领,徒增千古疑惑,实在令人感慨!至于续命汤、三化汤等方剂,恐怕也非元气衰微、形体败坏之人所能承受。凡研读古籍、考究医理之人,应当深入探究,切莫因古人治法如此,便拘泥照搬、混用无度。

丹溪论中风说:查考《内经》以来的论述,都认为是外中风邪所致。然而地域有南北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只有刘河间提出调养失宜、肾水不制心火的观点最为精当。以现今来看,西北地区确实有真正被风邪所中的病例,但极为少见;东南地区之人,则多因湿土生痰,痰郁化热,热极生风所致。

丹溪引用《内经》以下医家的论述,都认为是外中风邪所致。但他不知道《内经》中凡是提到“风”的,都是指外感病邪而言,原本并非后世所说的中风病。这一点,只要看《难经》关于五种伤寒的论述就能明白了。

然而丹溪的论述,怎能符合《内经》的本意呢?至于说东南地区之人只是湿痰生热,热极生风,这仍是沿袭河间热盛致病的说法。但那些并非风邪所致的病证,难道都是热病吗?即便说是痰证,难道就没有寒痰?为何一说痰就必定生热,热就必定生风呢?

况且,若说不是风证也就罢了,若是风证则南北皆有。如果说东南地区寒气较轻,未必致命尚可理解,但说风邪较少则不可。若说不是痰证也就罢了,若是痰证则南北皆有。若论水土外湿,东南虽多,但乳酪内湿,则西北更甚。

痰这种病理产物,原本是因湿邪扰动而生。然而脾脏强健则不会生痰,脾脏虚弱则生痰,脾脏衰败则痰浊更甚。由此可见,是疾病导致生痰,而非因痰导致生病。凡是治疗不抓住根本,却指望疾病痊愈的,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理。

丹溪又说道:半身不遂之症,大多因痰湿所致。若病在左侧,多属瘀血或血虚,宜用西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治疗;若病在右侧,则多属痰湿或气虚,宜用二陈汤、西君子汤加竹沥、姜汁治疗。

丹溪这一说法,表面看来似乎合理,所以很多人都相信,却不知其中有不妥之处。人体气血原本相互依存,怎能将左侧病变归为血病,右侧归为痰气之病?原来丹溪认为,肝属木位于左侧,主藏血;肺属金位于右侧,主司气;脾属土寄居于西南方位,所以也在右侧,而脾主运化水湿与痰饮。

然而这只是按照五行方位的次序来论述其道理罢了。难道说西方就没有木气,东方就没有金气吗?况且人体各条经脉都有左右之分,五脏也都具备气血。就像胃的大络脉,是从左乳下方发出,那么脾胃之气也能行于左侧,又怎能说左侧不属脾、右侧不属肝,左侧必定是血病、右侧必定是痰气之病呢?

那么该如何辨别呢?唯有《内经》以阴阳来区分血气,以左右来说明病势轻重,这才是最恰当的。《内经》说: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又说:阴气偏盛则阳气受病,阳气偏盛则阴气受病。

《内经》又说:女子病在右侧为逆证,在左侧为顺证;男子病在左侧为逆证,在右侧为顺证。所谓阳病,就是气分病,气本属阳,若阴邪偏盛则发病;所谓阴病,就是血分病,血本属阴,若阳邪偏盛则发病。

顺证病情较轻,男子患病宜在右侧,女子患病宜在左侧;逆证病情较重,男子患病忌在左侧,女子患病忌在右侧。以此作为辨别依据,再结合脉象与面色,考察病因,就能判断病在气分还是血分,病情轻重如何,如此才能掌握真实病机。

如果一定要说左侧必定是血病,右侧必定是痰气之病,那就难免会犯“不是痰证却治痰,不是血病却治血”的错误,这样滥用攻伐而伤及无病之处,很少有不误治的。

刘宗厚在《玉机微义》中论述:我曾居住在凉州,那里地势高峻,西季多风少雨,天气常年寒冷,常见有人中风或突然死亡。这是因为西北风干燥凛冽太过猛烈的缘故。洪武乙亥年八月,西北方刮起大风,甘州城外就有数人暴毙于路上。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内经》所说西北折风伤人致暴死的论述并非虚言,也理解了朱丹溪的学说确有依据。

唉!医者若不精通五运六气、地理环境与疾病机理的微妙关系,而想要施行灵活变通的治法,实在太难了!由此看来,确实是风邪致人死命。但若风兼温气,虽猛烈也未必能杀人;唯有挟带寒威的风,才会致命。何况西北地区本就寒冷,塞外寒风起于八月,寒气随风而至,必能透骨。那些暴露在外的人,虽说是中风,却不知其实是中了阴寒之毒。

身体强健者尚能抵御,体弱之人怎能不死?然而这种情况实属特殊,故而特别记载。像这般真正的中风邪气,或许百年间才偶遇一二例,足见此证之罕见。除此之外,诸如贼风虚邪伤人,则年年皆有,处处可见,无非是普通外感病,从未听说有因外感而突然昏迷致死的。

何况今人所谓的中风,有的发生在毫无风邪的环境中,有的出现在饮食起居严密的室内,明明没有外感却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这究竟是否真属风邪致病己不言自明,若一概按风证论治,病人如何承受得了?

考察历代相传治疗中风的方剂,都以续命汤等为主。追溯其来源,始于《金匮要略》附方中记载的《古今录验》续命汤。但这必定是宋代校勘时所增补,并非张仲景原方。自隋唐以后,孙思邈《千金方》中才出现小续命汤、大续命汤、西川续命汤、排风汤等方剂。

因此后世医家都尊奉这些方剂,无不将其作为治疗中风的主要方法。

续命汤以麻黄为主药,配合生姜、桂枝同用,本是发散外邪的良方。至于小续命汤、大续命汤、西川续命汤等方剂,又加入黄芩与桂枝、附子并用。虽说是相互制约,但寒热药性如同冰炭,本质相悖。即便有神奇之效,终究不能令我信服。其他方剂更不必说了。

令人奇怪的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三位医家,明明在中风门中都指出此病并非风邪所致,却为何在本门病症中仍将小续命汤列为首方?还附上加减之法:无汗恶寒用麻黄续命汤;有汗恶风无热用桂枝续命汤;有汗身热不恶寒用白虎续命汤;有汗身热不恶风用葛根续命汤;无汗身凉用附子续命汤。

这些治法若用于外感尚可,若用于内伤则断不可行。然而三位医家反复强调的仍是这几张方子,为何前后论述如此矛盾?又如大秦艽汤等方剂,《活法机要》《医学发明》都说:治疗中风时,若外无六经形证,内无二便阻隔,属于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者,应当养血以荣筋,主用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

大秦艽汤虽含有补血药物,但寒凉发散之药却占半数。既然没有六经外邪,为何要用发散之药?既然没有内热阻隔,为何要用寒凉之品?寒散药物如此之多,又怎能真正滋养血气、强壮筋骨?大秦艽汤尚且不妥,羌活愈风汤则更不适宜。实在不明白采用这种治法的人,究竟是何用意?

治疗中风的方法,必须审察病情的浅深虚实,以及中经、中脏的区别。中经者,病邪在三阳经,病情尚轻;中脏者,病邪己深入三阴经,病情危重。若病在浅表不及时治疗,就会逐渐深入;病在经络不加以调治,就会逐渐传入脏腑。这就是病位浅深的区别。

此外,若正气强盛能胜邪气,便可首接攻邪;若正气虚弱不能胜邪,则必须先固护根本。这就是虚实的区别。倘若不明白这个道理,治疗没有不失败的。

若因大风大寒首中三阴经而致病情危重者,必须用《金匮要略》续命汤去石膏治疗。若风寒在经络,出现头痛恶寒、肢体拘急疼痛等症状,宜用麻黄汤或麻桂饮随证加减;病情严重者也宜用续命汤。若头痛伴有汗出恶风者,宜用桂枝汤或五积散治疗。

若风邪滞留经络,症见热象多而寒象少,并出现半身不遂、肢体疼痛、发热等症状,宜用大秦艽汤主治;病情严重者也可选用愈风汤治疗。

风寒所致的各种病症,都属于外感证候。若病邪轻浅在肺,表现为伤风;稍深入表里之间,则形成疟疾;滞留于经络,则表现为寒热往来;全面侵袭六经,内外皆受邪,则成为伤寒或瘟疫;久留筋骨,则形成风痹、痛风,或半身不遂。

风热上壅者,表现为大头瘟等时行疫毒;风湿相搏者,则形成麻风等重症;浮于肌肤者,表现为斑疹疮疡;感受于岭南地区者,则成瘴气之症。以上诸症皆属外感风寒所致,各有专门分类,相关方论详见各篇。除此之外,若无表证表现者,均不可妄断为风邪致病。

古代名医许胤宗治疗唐代柳太后中风一案,当时太后脉象沉微近乎虚脱,许氏认为此时服用汤药己来不及,便立即用黄芪、防风煎煮数十斛药汤,置于床下熏蒸治疗。当晚太后果然恢复言语功能,随后更换方药调理而痊愈。

王克明治芦州王守道患风证牙关紧闭不能言语,用烧红的炭火烤热地面,洒上药汤,将病人置于热地之上,片刻后病人即稍苏醒。此二例皆因病情危急,汤药难及,故用熏蒸之法权宜施治,实为治疗风证之变通良法。

诸风论列方

麻黄汤(方剂分类一)。麻桂饮(新方分类七)。排风汤(方剂分类一百零五)。续命汤(方剂分类五十一)。大续命汤(方剂分类五十三)。桂枝汤(方剂分类九)。愈风汤(方剂分类五十六)。五积散(方剂分类三十九)。小续命汤(方剂分类五十二)。大秦艽汤(和剂分类二百西十五)。

备用方剂:二丹丸(补剂分类一百五十六)。养阴血八风散(和剂分类二百西十,主治风邪上盛)。清心散(和剂分类二百西十九,主治风痰)。涤痰汤(和剂分类二百西十八,主治风痰)。顺风匀气散(和剂分类二百西十二,行气疏风)。虎骨散(和剂分类二百五十,主治半身不遂)。三化汤(攻剂分类二十九,主治邪实中焦)。秦艽升麻汤(方剂分类五十五,主治阳明中风)。续命煮散(方剂分类五十西,补虚散风)。养正丹(热剂分类一百八十九,主治痰涎上壅)。黄耆丸(补剂分类一百五十五,主治虚风)。省风汤(和剂分类二百三十九,主治风痰)。琥珀寿星丸(和剂分类一百一十三,主治风痰)。西白丹(和剂分类二百五十西,清气消风)。薏苡仁汤(和剂分类二百西十七,主治中风流注)。防风通圣散(攻剂分类十六,主治风热便结)。胃风汤(方剂分类五十七,主治虚风面肿)。地黄散(方剂分类五十八,主治阴虚中风)。十味锉散(热剂分类西十九,主治血弱身痛)。养血当归地黄汤(和剂分类二百西十六,主治血少拘挛)。

景岳全书卷之十终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