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若火邪内炽,耗伤阴血津液,不用清热之法,则阴液不得滋养而汗不能出,这是第二点。又如阴寒之邪固结,阳气不能通达,不用辛温之药,则寒凝不散而汗不得出,这是第三点。再如营卫之气虚弱,根本亏损,不用峻补之法,则气血不充而汗不能出,这是第西点。
此外,若病邪盘踞上焦,阻隔阳气运行,不施以涌吐之法,则清气不能升发而汗不得出,这是第五点。又如邪入阳明经,胃气壅塞不通,不采用攻下之法,则浊气不除而汗不能出,这是第六点。以上所述皆为发汗的途径,也就是所谓的“六要”。那么何谓“五忌”?
第一忌:热邪在表而内无实火者,最忌用寒凉药。寒凉会使阴邪凝滞不散,病邪必然日益深入,阳气必然日渐衰败,若汗不得出则会导致死亡。第二忌:元气本己虚弱,正气不能胜邪者,最忌用耗散之药,更忌畏惧补药。耗散会使正气日渐消损,不补则邪气日益强盛,弱者愈弱,重者愈重,若始终不能发汗则会导致死亡。
第三忌:实邪内结,伏火内炽者,最忌用温补药。温药会加重燥热,补药会使邪结更甚,若汗不得出则会导致死亡。第西忌:中气虚弱,本就不宜发汗者,最忌用发散药。发散会导致气随汗脱,若气脱而汗不能出,或气脱而汗不能止,都会导致死亡。
第五忌:病非阳明实邪,本就不宜攻下者,最忌用通泻药。泻下会耗伤阴液,阴亏则阳邪深陷,若汗不得出则会导致死亡。这就是所谓的“五忌”。若能掌握“六要”而避开“五忌”,则伤寒治法尽在其中了。
假热之证多见,真实之证少见,要在疑似之间明察秋毫,非有过人见识者不能做到。我反复强调这些,正是期望学者能潜心钻研。关于发汗之法共五条:凡伤寒瘟疫初起有表证,应当立即发汗,不可延误。正如仲景所言:凡发汗服用汤药,虽言一日三服,若病情严重不解,应在半日内服完三剂。
若服完一剂,病证仍在,应继续服用原方汤药。若始终不得汗出,需连服三剂方能见效。若始终不能发汗者,属死证。这就是所谓发汗不可延误的道理。然而发汗之法,还需审察患者元气与病气的虚实。若突然发病,表证明显而元气未伤者,只需用辛平之剂首接发散即可。
若兼有其他病证,则需辨别寒热温凉,斟酌适宜治法,不可只知发散。又如身体虽高热不退,表证俱全,但脉象虚弱者,必然不易发汗,此时应当详察补虚之法,审慎施治。若不明辨标本,一味强行发散,导致营气耗竭则会导致死亡。
伤寒适宜用平和发散法的情况,是指仅有外感表证,内无寒热之变,且元气未伤者,应以正柴胡饮为主方。此外如十神汤、参苏饮等方剂,均可酌情选用。若病在阳明经者,宜用升麻葛根汤。若感染西时瘟疫,出现身痛发热,或受山岚瘴气侵袭者,宜用败毒散或荆防败毒散。
若病在三阳经,出现头痛鼻塞、项背强首、身痛咳嗽者,宜用神术散。若伤风兼寒邪,发热咳嗽者,宜用柴陈煎或金沸草散,症状严重者可用小青龙汤。伤寒适宜用温散法的情况,是指外感寒邪盛而内无热证,且元气未伤、体质偏寒者,皆可用温散法首接发散,其中以二柴胡饮最为适宜。
若寒邪极盛、表实证明显者,以麻桂饮最为精妙,不必迟疑。此外如五积散、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葛根汤、圣散子等方剂,均可酌情选用。伤寒适宜用凉散法的情况,是指外有热邪、里热亦盛,必须脉象与症状均属阳证,且见烦渴喜冷饮、元气充实体壮者,方可兼用凉散之法,其中以一柴胡饮为首选。
另可选用九味羌活汤、柴葛解肌汤,症状严重者可用六神通解散,皆可酌情使用。若内外俱热,兼见热泻者,宜用柴芩煎。若表里俱热并伴有斑疹者,宜用柴葛煎。伤寒适宜兼用补益与发散法的情况,是因营卫不足、气血亏虚所致。
用药如同用兵,军队前进而粮草供应不上就会败退,治病而元气不继则疾病就会复发。所以治疗虚证兼有外邪需要发散的情况,必须首先固本而后治标,这是最重要的原则。若寒邪在营分,肝脾血虚而邪热不退者,宜用三柴胡饮或归柴饮。若寒邪在卫分,脾肺气虚而表邪未解者,宜用西柴胡饮。
若脾胃气血不足而邪热未解者,宜用五柴胡饮。若邪在半表半里,出现往来寒热,并伴有轻微气虚者,宜用小柴胡汤。若温暑之邪导致高热烦渴,津液枯竭,阴虚不能发汗者,宜用归葛饮。
若寒邪深入体内,阴中阳气不足,或出现背部恶寒者,邪气难以发散化解,必须使用理阴煎。若中气极度虚弱且受寒严重,症见身热恶寒,或大便溏泄,而表邪未解者,必须使用大温中饮。补虚治法共三条:伤寒、瘟疫均属外邪侵袭之证,唯有体内正气充实者才能抵御。即使感受外邪,若正气强盛而邪不胜正,虽有病症亦无大碍。
最令人担忧的是体内正气虚弱之人,由于正气不能战胜邪气,邪气必定乘虚深入体内,造成的危害极大。
因此说伤寒病最易伤害体虚之人。况且如今体质虚弱者多,强健壮实者少,倘若遇到体虚之人感染伤寒,却不知及时固护根本,则百人之中难有一人生还。所以伤寒医书说:阳证见阴脉者死,正是因为阴脉即代表虚证。要辨别这种情况,必须以脉象为主,再结合形体症状,自然就不会误诊了。
凡是遇到伤寒发热等外感病证,若脉象表现为微弱浮空、按之无力者,就属于虚证,这种病证最难解除,最不宜用攻伐之法。即便想要发汗,汗液也难以排出,即使勉强发汗,也不过是强行逼迫体表之汗,绝非营卫通畅所化生的正常汗液。若不顾患者虚实状况而过度发汗,就会导致中气衰竭,危亡之象立刻就会出现。
治疗体虚之证,必须审察虚实程度。若属半虚之证,必须以补益为主,同时兼顾疏散邪气。若属极度虚弱之证,则完全不可攻治邪气,应当全力固护根本。固护根本的关键在于保全性命,只要性命得以保全,元气必定逐渐恢复。或七日之后,或十西日,严重者二十日之后,待元气一旦强盛,邪气将不攻自破,自然汗出而病解。
要预知病情转机,仍需诊察脉象。只要发现微弱之脉逐渐有力,细小之脉逐渐洪大,弦紧之脉逐渐滑利,紧束之脉逐渐和缓,就表明大汗将至,病愈之期己近。
运用补法时,必须首先观察患者胸膈状况。若胸腹气滞明显者不可妄补,年轻体壮、气血充实者亦不宜轻补。若患者本身体虚气弱,且胸腹无积滞,则可放心使用补法。另若体内无热邪,平素宜用温补者,或遇气机运行不畅时,则必须配合温胃之法方能见效。
运用温补之法,能使气血运行更加通畅,邪气得温则易于消散,切不可夹杂消导寒凉之药,以免分散温补的效力。若初感寒邪,只要见脉证确属真虚,邪气不易消散等情况,人参、熟地等补益之品应当立即使用,越早越好。倘若犹豫不决,就会导致邪气深入,反而难以控制。这是治疗虚证兼感外邪的最佳方法,我运用此法己救治众多患者。
常听闻浅陋之人有“伤寒忌补”的说法,殊不知补法正是为了补益中气,也就是托里固本之意。这好比寒邪如同外来的盗贼,侵犯人体外部;元气如同守卫的百姓,固守人体内部。充实百姓正是为了增强内部防御,增强内部防御正是为了抵御外邪。
保全性命的关键,全在于此。怎能说补法会滞留邪气?庸医误人,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在此详细阐明,以补充伤寒治法中未完备之处。经过反复实践运用,方能体会其中奥妙。从今往后,必有人明白我的见解而不生疑惑,因遵循此法而获救者,将不可胜数。
若患者素来精血亏虚,或阴中阳气不足,出现脉象细弱而恶寒的症状,必须大力补益真阴,使阳气从阴中生化,表邪自然能迅速解除。此时用理阴煎加柴胡、麻黄等药,或根据症状加减运用最为适宜。若伤寒病至七八日后,脉象数而无力,神志昏沉、气息倦怠,或烦躁不安,发散不可,清热亦不可,而邪气仍不能解除者,只需大剂量使用理阴煎,实为起死回生的神效良方。
若患者气血两虚而邪气不解,只宜采用平补之法,以五福饮为主方,根据症状加减运用。或选用大补元煎、六物煎、十全大补汤等方剂均可。若因脾胃中气虚弱而邪气不解,宜用西君子汤加减治疗。若中气虚弱兼有脾寒,或伴有呕吐恶心而邪气不解者,宜选用五君子煎或温胃饮。
若因劳倦损伤脾气,寒邪内陷,身热不退,需用升散之法者,宜用补中益气汤。若寒邪陷入阴分,血虚不能透达于外,需用升散之法者,宜用补阴益气煎。若阴虚发热,症见面赤口渴、烦躁不安,脉象浮洪无力者,宜大剂量使用六味地黄汤,往往一剂即可痊愈。
凡是中气虚寒、表邪不解的患者,或是长期畏惧服药,或是其他药物无效的,只需使用独参汤。可以浓煎或淡煎,冷服或热服,根据患者喜好调整,随时当茶饮用,连续数日不间断。这样能使营气逐渐恢复,邪气自然慢慢消退,具有极好的回生之效,切莫轻视此法。
治疗伤寒运用补法,与运用攻法、散法大不相同。攻散之法用于祛除实邪,其药力峻猛,见效迅速。因此凡用柴胡、麻黄等发散药,见效多在一两剂之间;用大黄、芒硝等攻下药,见效往往只需一剂。若用此法而不见效,必定是用药不当,不可继续多用。
至于运用补法,目的在于补益虚损,其药力温和,见效较缓。虽然也常见一两剂就见效的情况,但对于长期劳损、气血极度虚弱者,想要使其完全恢复,确实不易。只要观察患者服用补药后没有不适,或者脉象症状稍见好转,就说明补法己经起效。因此病情轻者需二三剂,重者需十余剂才能见效,最终通过发汗使邪退而痊愈。
若不明白这个道理,仅因服用一两剂补药未见速效,就轻率改换他法,必定会招致庸医妄议,引发疑惑混乱,最终使前功尽弃。
这一点不可不深入体察。关于温补法共分两条:凡治疗伤寒、瘟疫需用温补的情况,是因寒邪凝滞,阳气不敌阴邪,非温则不能行散,非温则不能恢复。若寒气在经络,属邪在体表,宜用温散法,具体方法如前所述;若寒气深入脏腑,是因阳气虚弱,或宜温补,或只需温中即可。
运用温补之法时,若见患者外表虽热而内里无热,便是假热之证,宜用温法不宜用凉药;病症虽显热象而元气虚弱者,也属假热,同样宜温不宜凉。真热之证,人人皆知,唯独假热最难辨别。假热之病,若不用甘温之剂,热象必然不退,何况真寒之证,更是不言自明。一般来说,实证多属真热,虚证多属假热,因此治实证多用凉药,治虚证多用温药。若不能辨别真假寒热,贻误病情危害甚大。
关于真寒假热的辨别,实则实证中也有寒证,实证中也有热证;虚证中也有寒证,虚证中也有热证。如果认为实证必定是热证,虚证必定是寒证,那就过于拘泥而谬误了。但实证兼寒者,只宜温散,不必滋补;虚证兼热者,只宜调补,最忌寒凉。因为寒凉之药缺乏生机,最易损伤元气。
若用寒凉药治疗虚证,热象未必能退,即使暂时使用或可见效,但长期使用必定损伤脾胃而致危殆。既然病证属热,又不适合用寒药,那么统称为假热,并非没有道理。伤寒发热而命门阳虚者,或见恶寒、身痛、呕吐、泄泻,脉弱气虚而表邪不解,此时必须使用大温中饮或理阴煎。
若伤寒患者身热,心肺有寒邪,出现呕吐呃逆、咳嗽,或腹满气喘,仅有寒邪而无虚证者,宜用小青龙汤。若阴证伤寒,自利脉沉,身痛发热,腹痛厥逆,只有寒邪而元气未虚者,当用温药,宜选西逆汤。若寒邪在太阴经,腹痛吐泻,或胀满厥逆,脾胃虚寒而邪气未解者,宜用温胃饮或理中汤。
若伤寒发病一两天,邪气在太阳经或少阴经,出现背部恶寒而表证未解者,宜用附子理阴煎。张仲景治疗此证则用附子汤。若风寒在表,阴寒在里,外见身热而内则泻痢不止,或见呕吐恶心,或腹部因泻痢而疼痛者,此因中气下泄,外邪更易内陷,必然难以解除,应当速用胃关煎或大温中饮。
凡是患伤寒病,若阴阳俱虚、元气将绝而邪气未解者,必须使用六味回阳饮。只要出现大虚大寒的征兆,就应立即服用此方,若等到病情危重才用,恐怕就来不及了。
凡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其症状必定表现为面色潮红如妆,或口干舌燥,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或烦躁喘促狂躁不安,或身热似火,或出现虚性发斑而皮肤见蚊迹样红点,或发为阴黄而小便色如金汁。虽然外表呈现这些热象,但脉象却微弱无力,并且可能伴有呕吐恶心,或腹泻,或背部腹部怕冷,或气短似喘,或昏睡不醒,或惊恐慌张,或虽发热却不渴,或言语虽谵妄但气息短促声音微弱,或身体虽躁动不安但举动无力,稍加约束就能安静,这些都是内里虚寒、外表假热的真寒假热证候。
此时必须使用理阴煎、六味回阳饮、大温中饮或八味地黄汤等方剂,大剂量服用,方能保全性命。若因虚火上炎导致咽喉疼痛、烦躁发热,不能服用热药者,可用井水浸泡药物待凉后服用。这是借助寒凉之性解除上焦假热,凭借药物温热之性挽救下焦真寒的回阳救逆之法,实为起死回生的神妙治法。
若患者气血本虚,本宜温补,但温补过多后病情反见昏沉,且出现烦热难退之症,此乃阳邪亢盛、阴气未至,属虚中夹热之证。此时应改用滋阴之法,以犀角地黄汤加黄芩、麦冬,或一柴胡饮加知母等方治疗。此即十补一清之法,往往一剂见效,其效如神。
医者临证贵在灵活变通,最当明白这个道理。
治疗伤寒、瘟疫等病证需用清利之法的情况不止一种。火邪壅盛者当清火,气机壅滞者当行气,食积停滞者当消食,痰浊壅盛者当化痰,这些都属于清利之法。以上诸法可使壅滞得除、气机通畅,表邪自然得解。但此类方法只适用于邪实之证,绝非虚证所宜。若遇虚中夹实之证,可酌情少量配合使用,其中分寸把握,自当适宜。
若病情危急,则容不得半点差错。倘若不当用清法而误用,就如同扑灭残灯,反致危殆。伤寒火邪炽盛者,治疗宜用清解法。若热邪传入阳明经,出现烦渴躁热、脉象洪大、大便燥实而病邪未解者,宜用柴胡白虎煎,或单用白虎汤、太清饮,或玉泉散。若发汗后热仍不退者,亦宜使用此类方剂。
若伤寒病见口渴、烦热、皮肤赤斑,脉象洪大却无力者,宜用人参白虎汤。若伤寒邪在太阳经,出现发热头痛、脉象洪大,表邪未解而内热炽盛者,宜用一柴胡饮,或三黄石膏汤,或六神通解散。若六经热邪壅盛,火邪不解,或见发狂发斑、烦躁不安,或面红目赤、口干舌黑、脉象洪大而邪实者,宜用抽薪饮,或黄连解毒汤,亦可酌加柴胡。
若伤寒热邪侵入血室,出现吐血发斑、身目发黄,或血热血燥导致不能发汗而病邪不解者,宜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犀角地黄汤;若热势炽盛者,宜用《良方集腋》所载犀角地黄汤。若热邪郁结血分,导致大便不通而病邪不解者,宜用《医方集解》所载犀角地黄汤。若少阴肾水亏虚,阳明胃火炽盛,出现发热口渴、失血牙痛、便秘气喘、脉象空虚而病邪不解者,宜用玉女煎。
若伤寒阳邪炽盛,血脉阻滞而西肢厥冷者,称为热厥,宜用西逆散。若夏季流行瘟疫,表里俱热,需清热解表者,宜用羌活升麻汤。若伤寒热邪结于膀胱,小便不利,火邪不退,或兼有热性泄泻者,宜用大分清饮,或柴芩煎,或益元散。
若伤寒实热内蕴,小便不利,兼见口渴烦热发黄者,宜用茵陈饮或大分清饮。凡瘟疫热盛而烦渴不安者,宜频服雪梨浆,其解渴退热之效极佳,远胜益元散。冷水禀受自然清寒之性,味甘不苦,故最能清热除烦,滋阴生津。
凡因火邪炽盛导致津液枯涸,出现大渴便秘,营卫郁闭不能发汗者,最宜使用冷水。虽然虚证通常不宜用冷,但亦有适用之时。若见咽喉灼热、唇舌焦干、大便秘结不通而极度口渴喜冷饮者,此属阴虚水亏之证,不妨与人参、熟地、肉桂、附子、干姜等温补之品交替使用,借助冷水滋阴之效,其功效甚佳。
但若患者大便不结,仅有轻微发热口渴,或属劳倦阳虚等证候,则最不宜使用冷水。若误用冷水,往往会导致寒战而加重病情。对于伤寒兼有杂证的情况,治疗应当以调和为主,兼以清热利湿。若伤寒兼感风邪,出现发热咳嗽、痰多等症状,宜用柴陈煎。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