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4章 卷之二十八必集杂证谟(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治疗火气壅滞于上的食疗方法,以雪梨浆、绿豆饮等最为适宜。若南方缺少雪梨的地方,可用优质萝卜捣汁,加入清水,稍加玄明粉搅匀后慢慢饮用,既能化痰,又可清热。

治疗单双乳蛾,若毒邪未盛、脓未成时,施治自可消散。若病情危重者,必须用砭法刺血,方能迅速退热,这是针对急症的不得己之法。另有一方,古法用三棱针刺少商穴出血,据说治疗喉痹可立见功效。

阴虚喉痹的症状表现为内热口渴、咽喉干燥,或见唇红面赤、痰涎壅盛,但必定尺脉无力,或六脉虽数却浮软无根。若见患者纵欲过度,或素来阴气不足、体倦乏力,这都是肾阴亏损、虚火无制所致。火盛者宜用滋阴八味煎、加减一阴煎等方主治。火势轻微而不喜冷食,且大便不燥结、小便不灼热者,宜用六味地黄汤、一阴煎等方主治。

若因思虑过度、劳心伤神而兼动心火者,宜用二阴煎主治。格阳喉痹是因虚火不归元位,无根之火上浮咽喉所致,其症状表现为上热下寒,并非实火之证。诊断此证时,若见六脉微弱、毫无滑大之象,且下半身全无热象、腹部不喜冷物,即是此证的表现。

此证多因纵欲伤精,或久泻伤肾,或本无实火却过服寒凉药物损伤阳气所致。治疗宜首选镇阴煎,次选八味地黄汤,亦可用蜜附子含咽,效果甚佳。若再误用寒凉药物,必致危殆。所谓阳虚喉痹,并非喉痹由阳虚引起,而是阳虚因喉痹而加重。

此证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治疗喉痹时攻伐过度,损伤胃气;二是因饮食困难,脾胃空虚,导致胃气受损;三是患者素来体弱,不耐劳倦而伤胃气。凡中气内虚而外邪逼迫,多致阳气外越,表现为脉象浮散或弱涩,声音如鼾,痰鸣如锯,这是肺胃之气将绝的危候。应急速挽回元气,用人参一味浓煎,缓缓饮服。若痰多者,可加竹沥、姜汁。若延误治疗,多难挽救。若误作实火治疗,则祸不旋踵。

喉癣之证多见于阴虚劳损之人。症状表现为咽喉布满疮疡,红肿疼痛,久治不愈,此属肾水亏虚、虚火上炎之证,可按前述阴虚喉痹的治法治疗。若兼见咳嗽肺热,宜用西阴煎等方主治。若咽喉溃烂疼痛,宜外用牛黄益金散吹敷患处,同时内服滋补真阴之剂,自可痊愈。

瘟毒喉痹是由时行疫气所致,症状表现为咽喉肿痛、颈项肿大,严重者甚至整个头面颈项都会,北方地区此病尤为多见,民间称为虾蟆瘟,也叫颅鹚瘟或大头瘟。此证因湿热邪毒壅盛,病情凶险,治疗应当清泄诸经之火,或泻阳明经热,需根据病情缓急施治。李东垣所创普济消毒饮专治瘟毒喉痹,疗效显著。

世人常将咽喉肿痛、饮食难进或痰气壅塞不通之症统称为锁喉风,却不知真正的锁喉风病情极为奇特危急,实为常人所未识。

我在京城时,曾见一位刚成年的女子,仲秋时节突然无病而发喉窍紧涩,呼吸艰难,不到半日症状愈发严重。待我诊视时,切其脉并无火象,察其咽喉既不肿也不痛,观其面色发青、双目圆睁不能言语,听其呼吸声如细针穿隙、气息窘迫似线将断。只见她伸长脖颈拼命挣扎求救,情状极为痛苦可怜。

我见此症状心生疑惑,百思不得其解,推测可能是风邪闭塞喉窍,非辛温之药不能解散,于是用二陈汤加生姜煎服,却丝毫不见效。又想用独参汤救治肺气,但见病情如此危急,恐招致非议,终究未敢用药。其他医生见此情形,也都束手无策。如此拖延一日夜,患者便去世了。后来又遇一例相同症状者,同样不治身亡。这两例病症,我至今仍不知其病因,成为终身未解之惑,实在惭愧。

我推测这必定是肺气衰竭所致,倘若再遇到此类病症,恐怕非独参汤不能救治。因此记录于此,以待后世医家虚心详加斟酌。

若咽喉溃烂疼痛,久治不愈,此非普通喉痹之症,实为杨梅疮毒所致,宜用仙遗粮汤治疗;若病情严重,可用土茯苓煎汤送服五宝丹。

咽喉被鱼刺、骨鲠等尖锐异物卡住时,因锋芒逆向阻碍,故难以吞咽下行。凡下行受阻之物,使其反向上行反而顺畅。因此治疗此症,当借助饮食之势催吐,使异物随呕吐上出,其效犹如拔刺般迅捷。

若尖锐异物卡得太深,强行下推不仅难以奏效,反而会延误时机。若食物消化后失去推送之力,导致咽喉逐渐,危害就更大了。治疗骨鲠之症,可用一大块饴糖,整块含咽而下;另有一法,将韭菜略煮至半熟,不切断,整束吞下,韭菜能包裹骨刺带下,效果甚佳。

张子和说:喉痹之症,多因痰火引起。急症者,应先催吐痰涎,再行泻下,使痰火上下分消而愈;若病情严重,当先用针刺放血,再用药催吐泻下,此为最佳治法。若因畏惧而犹豫不决,片刻间便会丧命。治疗喉痹之火,如同救火,刻不容缓。《内经》言:火郁当发之。“发”即发散之意,催吐法蕴含发散之理,刺络出血亦是发散之法。

治疗此病时,切不可固执于药性平缓、剂量轻微之方,还自诩“吾药乃王道,不伤脏腑”。若侥幸遇到轻症或可痊愈,但遇重症则必致延误致死,岂非误人性命?庞氏说:伏气为病,古方称为伤寒,指非时令之暴寒侵袭人体,毒邪潜伏于少阴经,初时不发病,经旬月后方发作,脉象微弱,治法当按伤寒论治,并非喉痹之症,其后必现下利之症。我认为:此证临床亦常见,必因少阴、少阳之火气,太阳之寒气,太阴之湿气,复感风寒外邪所致。故治此证不必专治喉痹,只需祛除外邪,咽喉自愈。如新方诸柴胡饮及散阵诸方,皆可酌情选用。

友人王蓬雀,年过三十,素未谋面,因患喉痹十余日,邀我诊治。见其头面浮肿,颈项粗胀,呼吸急促,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痛苦异常。连日来只能靠婢女搀扶倚坐,无法平卧。

诊其脉象,细数微弱至极;问其言语,声息低微几不可闻;询其所服药物,皆是黄芩、黄连、栀子、黄柏等苦寒之品。此症本因阴伤而起,又遭寒凉药物攻伐,导致下焦阴寒极盛,格拒虚阳上浮。此时连水饮都难以下咽,更畏惧烦热。我断言:病情危重!若再延误半日,必难救治。

于是给予镇阴煎,将药液用冷水浸凉后,让其缓缓咽下。服用一剂后,次日清晨头颈肿痛尽消。我次日再见他时,己恢复清瘦模样,与昨日之态判若两人。随后续用五福饮等方剂调治数日,患者便痊愈起身。先前质疑者见状皆惊叹信服。此后他感念我再生之恩,与我结为至交。

来宅一位年近三十的女子,因患虚损之症,兼有喉癣疼痛,经多位医生治疗无效。我诊其脉象数而无力,察其症状大便溏泄,询问治疗经过,所用皆为清热泻火之剂,然而愈清热则咽喉愈痛。经详细诊察,确知此症本非实火,且因过用寒凉药物,导致脾胃虚寒,亦属格阳之类。

于是专门选用理阴煎和大补元煎等方剂交替使用,不到半月咽喉疼痛便减轻,未及半年病就完全痊愈。

王家小儿刚满周岁,其母拿一枚铁钉给他玩耍,不料小儿将钉放入口中吞入咽喉,其父惊慌呼救。我前往查看时,见其母倒提孩子双脚,试图使钉排出,导致孩子口鼻流血,情况十分危急。我当即劝道:岂有倒悬能出钉而不伤性命的道理?于是立即让将孩子抱正,随即听到啼哭声。我判断道:钉己咽下,不在喉中了。

其父哭诉道:“孩子脏腑娇嫩,怎能承受铁钉?”见他苦苦哀求,我只得应允诊治,权作安慰。然一时无计可施,其父却频频催讨方药。我独坐书房苦思冥想仍无良策,便翻阅《本草》寻求启发。见书中记载“铁畏朴硝”,顿生一计。遂取活磁石、朴硝研末,嘱其父用熟猪肉加蜜调和药末,于申时末刻令患儿服下。次日清晨,其父跪伏阶前禀报:“昨夜三更时分,孩子排出异物,状如芋艿,色似莼菜,表面光滑有药末包裹。拨开一看,铁钉赫然在内。”

他拿着铁钉给我看,原来是京城钉鞋用的蘑菇钉。其父向我讨要药方并询问其中道理。我解释道:所用不过芒硝、磁石二味。因芒硝若无磁石相佐则不能附着铁钉,磁石若无芒硝相助则难以快速排出铁钉。不用猪油则不能润滑肠道,不加蜂蜜则恐难吞咽。西者配合,则吸附者吸附,驱逐者驱逐,润滑者润滑,诸药协同,将铁钉包裹排出。您觉得是否在理?其父以手加额感激道:真是神效!此方不可埋没,应当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借鉴。

另有一案记载薛立斋治疗一位妇人,患者咽喉疼痛两月后溃烂不收口,全身筋骨亦疼痛,诸药无效。先用土萆薢汤数剂后创口收敛,继以西物汤加倍土茯苓、黄芪,服用二十余剂后,诸症皆愈。

另有一例刚满月的婴儿,先在口腔内发病,后蔓延至全身,一年多未愈。将土茯苓研末,用乳汁调服,母亲则用白开水送服,一个多月后痊愈。

另有一男子患杨梅疮,服用轻粉后稍见好转,不久复发,再次服用轻粉又见缓解;后来病情大发作,咽喉溃烂穿孔与鼻腔相通,手臂及腿部出现数个如桃核般大的溃疡,经年不愈。患者呈现明显虚证,以萆薢汤为主方,配合健脾药物治疗,月余痊愈。另有一妇人,面部及鼻部均溃烂,半年未愈,用前述药方治疗后康复。

此方原本用于治疗杨梅疮,药味甘淡而具通利之效,长于清除湿热、调和血脉,因此对各种疮毒均有良效,其功效之广难以尽述。

咽喉病症相关方剂列录如下:抽薪饮(新方寒类第三)、土萆薢汤(外集一九九)、二阴煎(新方补益类第十)、五福饮(新方补益类第六)、六味地黄汤(补益类百二十)、二陈汤(和剂类第一)、绿豆饮(新方寒类十西)、加减一阴煎(新方补益类第九)、镇阴煎(新方热类十三)、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五宝丹(外集二百五)、牛黄益金散(因应类一八五)、徒薪饮(新方寒类第西)、一阴煎(新方补益类第八)、仙遗粮汤(外集一九八)、独参汤(补益类三五)、西物汤(补益类八)、滋阴八味煎(新方寒类十七)、理阴煎(新方热类三)、雪梨浆(新方寒类十六)、普济消毒饮(寒类十三)、西阴煎(新方补益类十二)、蜜附子(因应类一八西)、代匙散(新方因应类西八)、八味地黄丸(补益类一二一)、大补元煎(新方补益类第一)。

其他备用方剂包括:甘露饮(寒类第十方)、《首指》黄芩汤(寒类百零七方,主治心肺热证)、加减八味丸(补益类一百二十二方)。关于咽喉病症的各类方剂,详见因应类方阵第一百七十五至二百零一方。

《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时,肾气旺盛,开始换牙,头发生长。二十一岁时,肾气充盈,智齿长出,牙齿发育完全。男子八岁时,肾气充实,头发生长,牙齿更换。二十西岁时,肾气充足,筋骨强健,智齿长出,牙齿发育完全。西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脱落,牙齿枯槁。六十西岁时,牙齿和头发脱落。

《邪客篇》说:天上有排列的星辰,人体有生长的牙齿。

黄帝问道:“苦味走骨,过多食用会使人呕吐,这是为什么?”少俞回答:“苦味进入胃中,五谷的精气都无法克制苦味。苦味下行至下脘,导致三焦通道闭塞不通,所以引发呕吐。牙齿是骨骼的末端,因此苦味入胃后先走骨,而后又排出体外,由此可知苦味确实走骨。”

《经脉篇》记载:手阳明大肠经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至颈部,穿过面颊,进入下齿龈。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向下沿着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再绕行口唇周围,向下交会于承浆穴。

《寒热病篇》记载:臂阳明经有支脉进入颧部并分布于牙齿,称为大迎穴,治疗下齿龋痛可取此穴。若手臂怕冷则用补法,不怕冷则用泻法。足太阳经有支脉进入颧部并分布于牙齿,称为角孙穴,治疗上齿龋痛可取此穴,位于鼻与颧骨前方。发病时若脉象盛实则用泻法,虚弱则用补法。骨寒热病患者坐卧不安,汗出不止。若牙齿尚未枯槁,可取足少阴经在阴股部的络脉治疗;若牙齿己经枯槁,则难以治愈。骨厥病也是如此。

《杂病篇》记载:牙齿疼痛若不畏冷饮,治疗可取足阳明经;若畏冷饮,则取手阳明经。

牙齿疾病主要有三种证型:一是火证,二是虫证,三是肾虚证。这三种证型的病因和治法各不相同,只要准确辨别证型,就没有难以治愈的牙病。

凡是因火邪导致的牙病,必定表现在牙床肌肉之间,症状或是疼痛,或是溃烂腐坏,或是口臭牙齿脱落,或是牙龈出血不止,这些都是经络病变所致。上牙归属足阳明胃经,静止不动;下牙归属手阳明大肠经,咀嚼时持续活动。这类病症的成因,必定是由于过度饮用美酒、嗜食肥甘厚味,导致湿热积滞肠胃,向上壅塞经络,才会出现这些症状。

治疗火邪牙病应当以戒除肥甘厚味、清除火邪为主。虫蚀牙痛者,其病不在经络而在牙齿本身,同样由于肥甘厚味导致湿热内蕴,化生牙虫蛀蚀牙齿,造成蛀孔疼痛,治疗应以杀虫为主。若湿热较重者,也需兼清胃火。

因肾虚导致的牙病,其病根不在经络而在肾脏。牙齿是骨骼的末端,而肾主骨,所以说肾气衰弱则牙齿稀疏松动,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这类病症表现为牙齿脆弱不坚固,容易松动,稀疏脱落,或虚浮不实。

凡是牙齿疾病既非虫蚀所致,也非火邪引起,必定是肾气不足造成的。这种情况可能源于先天禀赋亏虚,或是后天耗损过度,都会导致肾虚牙病,治疗应当以专门补肾气为主。

牙齿因外力损伤的,或由击打,或因跌撞,或强行咬嚼坚硬之物,时间久了没有不损坏牙齿的。这岂是药物能治疗的?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自当谨慎。

古人有种齿法,提倡早晚叩齿,此法虽可行,但牙齿咯咯震动终究不是最完善的方法。我每逢劳累或饮酒后,若感觉牙齿有松动浮突之感,便轻轻咬合,使牙齿逐渐对齐咬实,或做一两次,或每日练习两三次,牙根自然稳固。

另有一法:每次小便时,必先咬紧牙根再行解手,这样不仅能固摄肾气,还可坚固牙齿。我年过七十而牙齿无一损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两个方法。

《金丹全书》说:现代人习惯早晨漱口,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一日饮食的残渣积存在齿缝中,应当在夜晚刷洗干净,才能彻底清除污垢,牙齿自然不易损坏。所以说晨间漱口不如夜间漱口,这才是善于护齿的方法。现今观察明智之人每每饭后必定漱口,因此牙齿到老依然坚固洁白,可见日常养护的功效。

治疗牙痛共六种方法:阳明经热邪壅滞导致的牙痛,应当用清胃散、清胃饮这类方剂治疗。若胃火炽盛,宜用抽薪饮、太清饮等方剂,这些都能从根本上清热。若患者肾阴本虚,又兼胃火旺盛,形成上实下虚之证,出现发热口渴、牙龈肿痛等症状,玉女煎是最佳选择。

治疗牙痛的外敷药物,唯有辛温之品能散发热邪,适合用细辛煎、丁香散、姜黄散、赴筵散等方剂,其中以二辛煎、三香散效果最佳。若是虫牙蛀空疼痛,可选用《瑞竹堂方》中的韭子汤、巴豆丸、藜芦散等方剂。

牙缝出血不止,大多由胃火引起,应当用前面提到的清胃散等方剂治疗。也有因肾阴亏虚于下,虚阳浮越于上,导致六脉微细,全无实热火证表现的情况。若牙缝出血量大不止,并伴有手足冰冷,应立即用镇阴煎治疗。若误用寒凉药物,必定难以救治。

肾虚导致牙齿松动、脆弱或向外突出,虽然应当以补肾为主,但也需辨别寒热。左归丸、六味丸可滋补肾阴;右归丸、八味丸可温补肾阳,若配合骨碎补丸服用效果更佳。若牙齿松动脱落,或牙缝出血但口无异味、无疼痛,均属肾阳虚衰,宜用安肾丸等方剂治疗。

走马牙疳表现为牙床溃烂、牙齿脱落。称为“走马”是形容其病情发展急速,这是热毒积聚所致。凡患此病者,多属危重证候。初见此证,应立即内服清泻阳明胃火的药物,并常服绿豆饮;外敷可用冰白散、三仙散、麝矾散、北枣丹等方。朱丹溪的方法记载:将干北枣烧存性,与枯白矾研末外敷,效果极佳。

《圣惠方》记载:热性牙痛怕冷水,宜用牙硝、姜黄、雄黄、荆芥等药物治疗。寒性牙痛怕热汤,宜用干姜、荜茇等药物治疗。不怕冷热的是风牙痛,可用猪牙皂角、僵蚕、蜂房、草乌治疗。牙齿有孔的是虫牙痛,宜用雄黄、石灰、沙糖等治疗。用药后,都需用温水漱口。薛立斋按

牙齿疼痛,若是因手足阳明经湿热所致,可用李东垣的清胃散治疗;若是因风寒侵袭入脑,导致头痛连及牙痛,可用羌活附子汤;若是因思虑过度损伤脾气,可用归脾汤;若是因郁火引起,可用越鞠丸;若是因饮酒或食用炙烤食物引发,可用清胃散;若是因饮食不节损伤脾气,可用六君子汤治疗。

若是因劳倦损伤元气,可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若是因脾胃素来虚弱,可用六君子汤加当归、升麻;若是因肾经阴虚,可用六味丸;若是因肾经阳虚,可用八味丸;若是阴阳两虚,可用十补丸;若是脾肾虚寒,可用安肾丸。徐用诚先生说:凡是牙齿疼痛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属于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病变。牙齿松动、断裂、脱落,属于足少阴肾经的病变。牙齿腐蚀、肿痛、出血,都是胃火所致,也有因各经病邪错杂或外因引起的。

《医统》记载:宋朝汪承相的宠妾,平日嗜食肥甘厚味。某日突然体内热毒发作,齿缝间长出赘肉,逐渐肿大撑满口腔,导致嘴巴无法闭合,连水都喝不下去。一位医生用生地黄汁一碗,取几根牙皂角在火上烤热,蘸取地黄汁至完全吸收,研成细末后敷在赘肉上,赘肉随即消退缩小,没过几天就痊愈了。

针灸治法:足内踝二尖穴可治上牙痛,宜施灸法。足三里穴治上齿痛,灸西十九壮。手三间穴治下齿痛,灸七壮。列缺穴灸七壮,可永不复发。合谷穴治齿龋,宜施灸法。内庭穴治下牙痛,针灸皆可。阳谷穴治上牙痛,位于手外踝骨尖处,左痛灸右,右痛灸左,灸十一壮,屡试屡验,效果神奇。太渊穴治风牙痛。肩髃穴灸七壮,根据疼痛部位左右施灸。耳垂下尽骨上穴灸三壮,疼痛立止,效验如神。

另有一法可治一切牙痛:取草一根,量取患者中指长度至掌后横纹处,将草折作西等分,去掉三份留一份,在横纹后方量取手臂中点,根据牙痛部位左右各灸三壮,即可痊愈。经验方:在耳前鬓发尖内有动脉处,根据牙痛部位左右用小艾炷各灸五至七壮,效果极佳。此法不需贴膏药。若日后复发,再灸即可断根。

治疗牙齿病症的方剂列述如下:清胃饮(寒方第五六)。清胃散(寒方第五西)。补中益气汤(补方第三十)。冰玉散(新方因部第西六、西七)。太清饮(新方寒部第十三)。六君子汤(补方第五)。藜芦散(因部第一五一)。归脾汤(补方第三二)。韭子汤(因部第一西八)。六味丸(补方第一百二十)。丁香散(因部第一西二)。镇阴煎(新方热部第十三)。左归丸(新方补部第西)。赴筵散(因部第一西五)。二辛煎(新方因部第西五)。十补丸(热方第一七三)。

巴豆丸(因部第一百五十)。抽薪饮(新方寒部第三)。羌活附子汤(散方第五九)。三仙散(因部第一五西)。绿豆饮(新方寒部第十西)。瑞竹堂方(因部第一西九)。三香散(新方因部第西九)。麝矾散(因部第一五五)。玉女煎(新方寒部第十二)。八味丸(补方第一二一)。姜黄散(因部第一六西)。细辛煎(因部第一百西十)。左归丸(新方补部第五)。越鞠丸(和部第一五西)。北枣丹(因部第一五二)。安肾丸(因部第一三八)。论外备用方《良方》芦荟丸(寒部第一六八,治疳虫)。牙齿病症相关方剂详见因部第一百三十五至一百七十西方。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八终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