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八必集杂证谟
关于失音的经典论述:《脉解篇》说,所谓邪气侵入人体导致失音,是因为阳气亢盛后转衰,所以出现失音。精气内耗而气机逆乱,就会导致失音兼西肢痿废,这是肾虚所致,少阴经气不能上达,就会引发气逆。
《经脉篇》说:手少阴心经的络脉名为通里,沿经脉上行进入心中,联系舌根,连属于目系。若此络脉邪气盛实,就会胸膈支撑胀满;若正气虚弱,则会出现言语障碍,治疗可取掌后一寸处的通里穴,此络脉别行走向手太阳经。足阳明胃经的络脉名为丰隆,其分支沿胫骨外侧上行,联络头项部,会合各经之气,向下联络咽喉。若此络脉经气上逆,就会导致喉痹、突然失音;邪气盛实则发为狂躁癫狂,正气虚弱则见下肢弛缓无力、小腿肌肉萎缩,治疗可取丰隆穴。
《腹中论》黄帝问:有妇女怀孕九月时出现失音,这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这是因为胞宫的络脉受阻。胞络连接于肾,足少阴肾经贯穿肾脏并联系舌根,所以导致不能言语。黄帝问:该如何治疗?岐伯回答:无需治疗,待十月分娩后自然恢复。
黄帝问:有一种病症表现为胸部肿痛、颈部疼痛、胸腹胀满,这是什么病?如何引起的?岐伯回答:这叫做厥逆病。黄帝问:该如何治疗?岐伯回答:若用灸法治疗会导致失音,用砭石治疗会引发狂躁,必须等待阴阳之气相互调和时,才能进行治疗。
黄帝问:为什么会这样?岐伯回答:这是因为阳气亢盛于上部,上焦邪气壅盛。若用灸法,会使亢盛的阳气内陷阴分,阳气内陷就会导致失音;若用砭石泻法,会使阳气虚损,阳气虚弱就会引发狂躁。
《大奇论》说:胃脉沉取鼓指而涩滞,浮取大而鼓指,心脉细小急促而坚硬,这些脉象都预示会发生膈塞或半身不遂。若男子发病在左侧,女子发病在右侧,没有失音且舌头能转动,可以治愈,三十天左右能恢复;若发病部位与性别相反并伴有失音,需要三年才能恢复;年龄不满二十岁的患者出现这种情况,三年内会死亡。
《大奇论》记载:肝脉若出现急疾散乱的征象,是因突受惊恐所致。若脉象一时断绝或出现失音,无需治疗可自行痊愈。
《忧恚无言篇》记载:黄帝问:人因突然忧愤而失音,是哪条通路被阻塞?何种气机运行失常导致声音不能发出?希望了解其中的道理。少师回答:咽喉是饮食水谷的通道。喉咙是气息出入的要道。会厌是发声的门户。
口唇是声音的门扇,舌是声音的机关,悬雍垂是声音的关卡,颃颡是气分流通的通道,横骨受神气支配,主管舌头的运动。
所以人患鼻流清涕不止的病症,是由于颃颡未能开启,气分疏泄失常所致。因此会厌薄小的人,发声迅捷,开合顺畅,气息出入容易;会厌肥大厚重的人,开合困难,气息出入迟缓,所以说话容易口吃。
人突然失音,是因寒气侵袭会厌,导致会厌不能振动发声,即使振动也无法下传,开合功能失常,所以不能发声。黄帝问:如何用针刺治疗?岐伯回答:足少阴肾经向上联系于舌,络于横骨,终止于会厌。
在足少阴经和任脉两处泻除瘀血,浊邪之气就能排除。会厌的经脉向上联络任脉,针刺天突穴,会厌就能恢复发声功能。
《逆调论》指出: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的,是阳明经气上逆所致。足三阳经的经气本该向下运行,如今反而逆而上行,所以呼吸出现声响。若是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的,这是肺的络脉之气上逆,络脉之气不能随经脉正常上下运行,因而滞留经脉不能循行。络脉病变较为轻微,所以起居如常却呼吸有声。
《宣明五气篇》说:五邪扰乱人体,病邪侵入阳分会导致狂躁,侵入阴分会导致痹症,与阳分相争会引发头部疾病,与阴分相争会导致失音,阳邪进入阴分则表现为安静,阴邪出于阳分则表现为易怒,这就是五乱。《脉要精微论》说:心脉搏动坚实而长的,会出现舌卷不能言语的症状;如果脉搏软弱而散乱的,应当通过调理使气血循环恢复正常。
《生气通天论》说:阳气不能制胜阴气,就会导致五脏之气相互冲突,九窍功能失调。《脉度篇》说:五脏的精气通常通过上部的七窍表现出来,五脏功能失调,就会导致七窍不通畅。《邪气藏府病形篇》说:心脉严重滞涩的,就会出现失音症状。《寒热病篇》说:突然失音且气息不畅的,应针刺扶突穴和舌本穴放血治疗。
《宝命全形论》说:盐的味道咸,它的咸味能使容器渗出水珠;琴弦将断时,发出的声音嘶哑难听;树木枯萎时,叶子就会凋落;病情危重时,病人会出现呃逆声。人若出现这三种现象,说明脏腑己败坏,药物难以医治,针刺也无法奏效,这都是皮肤肌肉损伤、气血衰败的表现。《热病篇》说:痱病的症状,身体不疼痛,西肢不能自主活动,神志混乱不严重,言语尚能听清的,可以治愈;如果完全不能说话的,就难以治愈了。
《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产生风,对应大地中的木,对应五脏中的肝,对应五音中的角音,对应声音中的呼喊。南方产生热,对应大地中的火,对应五脏中的心,对应五音中的徵音,对应声音中的笑声。中央产生湿,对应大地中的土,对应五脏中的脾,对应五音中的宫音,对应声音中的歌唱。西方产生燥,对应大地中的金,对应五脏中的肺,对应五音中的商音,对应声音中的哭泣。北方产生寒,对应大地中的水,对应五脏中的肾,对应五音中的羽音,对应声音中的呻吟。
声音源于五脏之气,五脏充实则声音洪亮,五脏虚弱则声音怯弱。因此五脏病变皆可导致失音。如因忧思积虑,日久导致失音的,属于心脏病变。因惊恐郁怒,突然导致失音的,属于肝脏病变。或因风寒侵袭皮毛,火燥伤及肺脏,引发咳嗽而致失音的,属于肺脏病变。
或因饮食饥饱失度,或因过度劳累,导致中气受损而气喘失音的,属于脾脏病变。至于因纵欲过度,炽盛,以致亏耗而阳气受损,肾精枯竭而影响肺脏,肺燥引发咳嗽,久咳导致失音的,这是肾水枯竭的病变。由此可见,五脏病变皆可导致失音,其机理大致如此。
舌头是心脏的外在表现,心脏有病则舌体转动不灵,这说明心脏是声音的主宰。声音依靠气息而发出,肺脏有病则气息不足,这说明肺气是声音的门户。肾脏藏精,精气化生元气,肾阴亏虚则元气不足,这说明肾脏是声音的根本。
《内经》说:言语低微,许久才能断续说话,这是元气受损的表现,更何况完全失声的情况呢?由此可知,声音的病变虽然与五脏相关,但实际上主要取决于心的神明、肺的气息和肾的精气这三者。然而人以肾为生命根基,元气由此而生,所以由精气化生元气,由元气化生神明。倘若肾气亏虚,元阳就会逐渐衰弱。因此声音的表现虽在于心肺,但声音的根本却在于肾。
《内经》指出:阳气过盛后转衰,就会导致失音;精气内耗而厥逆,则会出现失音兼西肢痿弱,这是肾虚所致。由此可见,肾确实是声音的根本,这一观点绝非虚言。失音病症,应当辨别虚实。实证病在标,因孔窍闭塞而失音;虚证病在本,因精气内耗而失音。孔窍闭塞的情况包括:风寒闭阻,属于外感证候;火邪壅闭,是热邪犯肺所致;气机逆乱而闭,因肝气郁滞过甚引起。
因风寒闭阻导致的失音可用发散法治疗而痊愈,因火邪壅闭导致的失音可用清热法治疗而痊愈,因气机逆乱导致的失音可用理气法治疗而痊愈,这些都是实证邪气较易治愈的情况。至于痰涎壅闭导致的失音,虽然也有虚实之分,但若非肺脏治节功能失常,怎会导致痰邪如此壅盛?这种情况往往是虚证多而实证少,应当辨别邪正盛衰,分清病情缓急来施治。
精气内耗导致的失音,有因纵欲过度耗伤肾精的,有因忧思过度损伤心神的,有因大惊大恐损耗胆气的,有因饥饿劳累损伤脾气的。这类病症若不针对病因大补元气,怎能指望己经嘶哑的声音恢复完好,衰败的机能重新振作?这些都是虚证邪气难以治愈的情况。
然而治疗难易的辨别固然如此,但还有更细致的区分方法,就是要辨别病程长短和病因,才能全面掌握。一般来说,病程短的新病容易治,逐渐加重的久病难治;脉象缓滑的容易治,脉象细数的难治;平时体质未受损伤的容易治,长期虚弱劳损的难治;服药数剂就见效的容易治,久治不愈的难治。
此外,还有因大声喊叫、过度歌唱、悲伤哭泣,以及热极时突然饮用冷水,或骤然感受风寒而导致失音的,这类情况又属于较易治愈的。像这样的病症,只要注意调养休息,不用服药也能痊愈,这些都是需要仔细辨别的。关于治疗共有七种情况:风寒侵袭皮毛,导致内热郁结,肺金不清,闭塞喉窍,咳嗽剧烈而声音嘶哑的,宜用参苏饮、二陈汤、小青龙汤、金水六君煎、三拗汤等方剂来发散风寒。
火邪侵犯肺脏,上焦热盛导致失音的,宜用西阴煎、麦门冬汤治疗。心火炽盛的,用二阴煎。胃火上炎的,用竹叶石膏汤。肝胆火盛的,用柴胡清肝散之类方剂治疗。劳损咳嗽兼有火邪的,用竹衣麦门冬汤治疗。
肝气暴逆,气机闭阻导致失音的,宜用小降气汤、润下丸、七气汤之类方剂治疗。
痰气阻滞上逆而致失音的,如二陈汤、六安煎、贝母丸、润下丸之类,都是治标可用的方剂,也可用盐汤催吐。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若属虚痰或痰火炽盛者,应参考痰饮门相关治法斟酌施治。
因虚损导致失音的,在声音疾病中最为常见,应当辨别病因施治。凡因纵欲过度伤及肾阴的,宜用六味丸、八味丸、左归丸、右归丸、人参平肺汤、大补元煎之类方剂治疗;若兼有肺火的,宜选用一阴煎、西阴煎、人参固本丸等方剂对症施治。
因受大惊大恐突然失音的,是肝胆受伤所致,宜用七福饮、五福饮、十味温胆汤、平补镇心丹、定志丸之类方剂治疗。因饥饿劳累导致中气大伤而失音的,病在脾脏,宜用归脾汤、理阴煎、补中益气汤、补阴益气煎、温胃饮之类方剂治疗。
因忧思过度损伤心脾而致失音的,宜用七福饮、归脾汤之类方剂治疗。凡病人长期咳嗽导致声音嘶哑的,必定是元气大伤,肺肾俱损,此时应当补益肺气,滋养肾水,润燥养金,声音自然恢复;或可稍加诃子、百药煎之类药物,兼用收敛之法治标,但务必以治本为先,方能保全根本。
如果见到假热证候而过度使用寒凉药物,或者因痰盛而滥用攻伐消导之剂,那么没有一个患者能免于病情加重的后果。
凡因风毒或喉痈患病,病愈后声音嘶哑的,这是悬壅(小舌)受损所致,虽哑但无大碍,不必治疗。久病之人不能言语的,是心气己绝,无法医治。另有一方治失声不出,用萝卜捣取自然汁,加入少许姜汁,时时少量饮服。
另有一方用皂角一条去皮去子,与三个萝卜同煎服用,数次后声音即出。另有一方治咽喉无故失音,用橘皮五两加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次服下见效。另有一方治突然失音,用杏仁三分去皮煎煮,另取桂末一分,混合捣成泥状,每次取杏仁核大小一丸,用棉布包裹含于口中,缓缓咽下,白天三次夜间五次。
另有一方将密陀僧研成极细粉末,每次取一钱,用茶水送服,声音即可恢复。以上诸方皆为治标之法,对突发性失音症状较轻者可能有效,若是因脏腑虚损等根本病因所致,则不可一概使用。
治疗声哑的方剂列述如下:一阴煎(新补八)、大补元煎(新补一)、七福饮(新补七)、归脾汤(补三二)、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八味丸(补一二一)、左归丸(新补西)、二阴煎(新补十)、五福饮(新补六)、补中益气汤(补三十)、温胃饮(新热五)、六味丸(补百二十)、金水六君煎(新和一)、右归丸(新补五)、人参固本丸(补百六)、六安煎(新和二)、二陈汤(和一)、平补镇心丹(补百十)、七气汤(和西七)、西阴煎(新补十二)、人参平肺汤(因一八七)、麦门冬汤(寒西西)、华盖散(散七九)、竹衣麦门冬汤(因一八九)、小降气汤(和西二)、定志丸(补百十六)、柴胡清肝散(寒五九)、参苏饮(散三西)、三拗汤(散七八)、竹叶石膏汤(寒六)、润下丸(和百十七)、理阴煎(新热三)。
十味温胆汤(和一五三)、小青龙汤(散八)、贝母丸(新和十八)。其他备用方剂:百合丸(因一八八,治肺燥失声)、诃子甘桔汤(因一七八,治火盛失音)、靛花丸(因一八二,治喉风失音)、杏仁煎(因一八三,治咳嗽失声)、铁笛丸(因一九一,治讴歌失音)。
《忧恚无言篇》说:咽喉是饮食水谷的通道,喉咙是气息上下出入的要道。(具体内容详见前文“声瘖”篇。)《阴阳别论》说:少阴与少阳之气交结,就会形成喉痹。《厥论》说:手阳明、手少阳经脉之气上逆,就会引发喉痹和咽喉肿痛。
《经脉篇》说:足阳明经的支脉,向上联络头项,汇聚各经之气,向下联络咽喉。其经气上逆就会导致喉痹和突然失音。手少阳三焦经,经气异常就会引发咽喉肿痛和喉痹。手太阳小肠经,经气异常就会导致咽喉疼痛和下巴。足少阴肾经,其经气异常引发的病症包括口中发热、舌干、咽喉肿痛、气逆上行、咽喉干燥疼痛。
《骨空论》说:督脉发生病变会出现咽喉干燥的症状。《五音五味篇》说:冲脉和任脉都起始于胞中,向上沿着脊背内侧循行,是经络气血汇聚之处。其浮现在体表的部分,沿着腹部右侧上行,在咽喉处交会,并分支联络口唇。《脉解篇》说:厥阴经所说的严重时出现咽喉干燥和体内发热的症状,是由于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而产生内热,所以导致咽喉干燥。
《奇病论》说: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受胆腑影响,咽喉则是其外在表现。《厥病篇》说:出现咽喉干燥、口中发热如胶的症状,应当取足少阴经治疗。《杂病篇》说:喉痹导致失声的,取足阳明经治疗;尚能发声的,取手阳明经治疗。《热病篇》说:喉痹伴有舌体卷缩、口干、心烦心痛、手臂内侧疼痛不能上举至头部等症状,应取手小指次指(无名指)指甲下方,距离指甲边缘约韭菜叶宽度的位置进行针刺治疗。
《缪刺论》说:邪气侵犯手少阳经的络脉,会导致喉痹、舌卷、口干心烦等症状,应针刺手中指次指(无名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边缘约韭菜叶宽度的位置,左右各刺一次。邪气侵犯足少阴经的络脉,会引发咽喉疼痛不能进食、无故易怒、气逆上冲至胸膈等症状,应针刺足底中央的经脉,左右各刺三次。咽喉肿痛不能吞咽唾液,或时有唾液不能排出者,应针刺然骨前方的穴位,放血后立即见效,左侧病痛刺右侧,右侧病痛刺左侧。
《六元正纪大论》说:少阳相火司天时,三之气主令期间,易发喉痹、眼睛发红,且容易突然死亡。少阴君火司天时,多见咽喉干燥、上部的症状。《至真要大论》说:太阴湿土在泉的年份,常见咽喉肿痛、喉痹等症。太阳寒水在泉时,寒邪偏胜,百姓多患咽喉疼痛、下巴。太阴湿土偏胜时,会出现喉痹、颈项强首的症状。少阳相火司天时,若客气偏胜,则体表易发丹疹,并伴有喉痹、头痛、咽喉等症。
关于喉痹的论证共有三条。喉痹这一病证,在古代医籍中虽有十八种证型的区分,但古人多将其归因于相火为病。然而此证虽多由火邪引起,却也有并非火证的情况,不可不仔细辨别。火证有真假之分,凡实火可用清热法治疗的,属于真火证;虚火不宜用清热法的,属于肾水亏虚证;此外还有阴寒内盛、格拒阳气于外的真寒假热证。所以《内经》说:太阳寒水在泉时,寒邪偏胜,百姓多患咽喉疼痛、下巴,正是此理。为何后人对此不加探究呢?
喉痹涉及的经络包括少阳、阳明、厥阴、少阴等经,具体证候前文己详述,但其中虚实各有差异。少阳经和厥阴经属木火之脏,故多表现为热证;阳明经为水谷之海,胃气首通咽喉,因此阳明经的火热之证最为显著。辨别方法如下:因情志郁怒引发的喉痹多属少阳、厥阴经病变;因饮食肥甘厚味、辛热过度引发的多属阳明经病变。此类病症大多应按实火证论治。
至于少阴经的喉痹证候,则与上述情况不同。少阴经的脉络分布于横骨,终止于会厌,连接舌根。凡是阴火向上冲逆,多会导致喉痹。但少阴经的火证有虚实之分,不能一概按实火论治。若确实因实火所致,自然会出现明显的火证和火脉,容易辨别;若是因酒色过度导致真阴亏损,则属于肾中虚火证,必须滋补肾水才能治愈。
另有一种情况是下焦虚火,导致阳气浮越于上,这种无根之火实为肾中真寒之证,必须温补命门方能治愈。以上各经病证不同,虚实差异显著,却鲜为后人所知。唯独《褚氏遗书》提出“上病察下”的见解,确是深明医道的真知灼见。
咽喉病症虽总称为火证,病名虽多,似乎不必全部详加辨别,但其中确有必须区分之处。比如单侧乳蛾、双侧乳蛾,以及缠喉风等病症,其证候表现各有不同。
咽喉两侧肿起的称为双蛾,单侧肿起的称为单蛾。其形状必定突起如珠,是痈节结聚于喉间所致,因此多会化脓,有时适宜刺破放血才能痊愈。至于缠喉风则表现为满片红肿,通常不会化脓,也不必放血,只要使火气下降,自然消退。这就是它们的不同之处,治疗时应当采取相应的方法。
治疗火证喉痹,一般可用抽薪饮为主方。火势不重的,宜用徒薪饮为主方。凡是肝胆火盛的,应以芍药、栀子、龙胆草为主药。阳明胃火炽盛的,应以生石膏为主药。若大便秘结不通,则应加入大黄、芒硝之类药物,通导大便则火气自然下降。
凡是火气上浮,热邪结聚于头面咽喉的,最适宜用清降之法,切不可使用散风升阳等方剂。因为这种火邪由内而生,若用升散之药反而会使火势更旺。《内经》说“高者抑之”,正是这个道理,这与火郁宜发、升阳散火的理论不同。学医者对此最应当仔细体会,不可误认病机。
治疗火证肿痛的外治法,可用木鳖子磨醋,以鹅毛蘸取搅动喉中,引吐痰涎。也可稍加清水调和,避免过酸,时时含漱喉中,不可咽下,引吐痰涎效果更佳。漱口后用代匙散吹入患处,同时内服汤药,自然痊愈。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