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2章 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杂病篇》说:耳聋但不疼痛的,取足少阳经的穴位治疗;耳聋且伴有疼痛的,取手阳明经的穴位治疗。

《缪刺论》说:邪气侵犯手阳明经的络脉,会使人耳聋,有时听不见声音。治疗时刺手大指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边缘约韭菜叶宽度处各刺一针,可立即恢复听力;若未痊愈,再刺中指指甲与皮肉交界处,可立即见效。若长期耳聋无法恢复听力的,则不宜针刺。耳中如有风声作响的,也按此法针刺,左侧病刺右侧,右侧病刺左侧。

《缪刺论》说:治疗耳聋先刺手阳明经穴位,若不见效,再刺通于耳前的经脉。若邪气侵犯手足少阴经、太阴经和足阳明经的络脉,这五条络脉都汇聚于耳中,并向上联系左侧头角。若五络气血俱绝,会使人全身经脉躁动,但形体失去知觉,状如尸体,称为尸厥。

治疗时先刺足大趾内侧趾甲上方,距离趾甲边缘约韭菜叶宽度处,再刺足心,然后刺足中趾趾甲上方各一针,接着刺手大指内侧距离指尖约韭菜叶宽度处,最后刺手心主经和少阴经锐骨端各一针,可立即见效;若仍未痊愈,用竹管吹患者两耳,再剃取左侧头角处一寸见方的头发烧灰,用美酒一杯送服,不能饮酒者灌服,即可痊愈。

《厥病篇》说:治疗耳聋失聪,可取耳中穴位(即听宫穴,属手太阳经)。若耳痛不宜针刺,是因耳中有脓液或干结的耳垢导致听力丧失。治疗耳聋,先取手部小指次指指甲与皮肉交界处针刺,再取足部相应穴位施治。

治疗耳鸣,针刺手中指指甲上方,左侧病刺右侧,右侧病刺左侧,先刺手部穴位,再刺足部穴位。《刺热篇》说:热病患者若先出现身体沉重、骨节疼痛、耳聋嗜睡的症状,应针刺足少阴经穴位;病情严重者需用五十九刺法。《热病篇》说:热病患者若出现不知疼痛、耳聋失聪、西肢弛缓不收、口干等症状,阳热极盛而阴分偏寒的,是热邪深入骨髓的危候,多属不治之症。《论疾诊尺篇》说:婴儿患病时,若耳部出现青色脉络突起,主肢体抽搐疼痛。

关于耳聋的证候,历代医家论述虽多,但据我观察,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火闭、气闭、邪闭、窍闭、虚闭。其中火闭证,是因各经火邪壅塞耳窍清道所致,症状表现为耳中灼热感,或胀闷不适,或烦躁发热,或兼见头面发红。治疗此证应当清泄火邪,待火邪清除则耳窍自然通畅。

气闭证多因肝胆气机逆乱所致,其症状既非虚证也非火证,或因愤怒,或因忧郁,导致气机郁结而成。治疗应当理气解郁,待气机调畅则耳窍自然开通。邪闭证是因外感风寒,扰乱营卫之气所致,只需祛除外邪则耳窍闭塞自解。

窍闭证必定由外伤引起,或因挖耳损伤,或因雷炮震伤,或因脓耳溃烂流脓不止而破坏耳窍。治疗应当采用通窍开闭的方法。虚闭证则因年老体衰,或大病之后,或过度劳累,导致精气耗损、肾气亏虚,逐渐形成耳聋闭塞。这种情况必须大补根本才能见效。

以上几种情况,有的是因外邪阻滞经络所致,有的是因内脏功能失调引起,应当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治法,自然都能痊愈。但突发性耳聋较易治疗,久聋则最难见效。耳聋之证,归根结底都是气机闭塞所致。无论是火邪、风邪,都会导致气机壅滞,壅滞则闭塞。愤怒会使气机逆乱,逆乱则闭塞。耳窍受损则气机窒塞,窒塞则闭塞。体虚则气机不充,不充则闭塞。

凡是邪气盛实、气机逆乱导致的耳闭,属于实证耳闭;因正气不足而致的耳闭,属于虚证耳闭。但实证耳闭较少见,虚证耳闭更为常见。虽然实邪确实会导致耳窍不通,但如果人体正气强盛,绝不会发展到耳聋的地步。只有经脉之气不足,邪气才能乘虚而入,这正是《内经》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道理。

因此,即便是因实邪导致的耳聋闭塞,也必定兼有虚象。所以治疗此证时,不宜用峻猛攻伐之法。像古代医家常用的通圣散、神芎丸、凉膈散、木香槟榔丸这类方剂,都不可轻易使用。因为这些方剂攻伐之力过强,未必能治愈耳聋,反而可能损伤脾胃,引发其他变证。

至于治疗耳闭的方法,若是因火邪壅滞于上焦所致,自然应当清热降火;若兼有阴虚症状,还需滋阴补虚,这是阳证的治法。若无火邪,单纯因气机闭塞引起,则需根据情况或补益或宣通,但必须配合辛温药物才能疏通气血,这是阴证的治法。不过这两种情况都应当循序渐进地调理,切忌急于求成,如此方能取得最佳疗效。

耳鸣应当辨别虚实。凡是突然发作、声响洪亮的多属实证,逐渐出现、声音细微的多属虚证;年轻体壮、热象明显的多属实证,中年体衰、阳气不足的多属虚证;嗜酒厚味、平素痰火旺盛的多属实证,体质清瘦、脉象细弱、经常劳倦的多属虚证。耳为肾之窍,又是诸经气血汇聚之处,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聪目明;若劳伤气血、精气耗损、肾气亏虚,必然导致耳聋失聪。

因此人到中年之后,常会出现耳鸣症状,有的如风雨声,有的如蝉鸣声,有的如潮水声,这都是衰减、肾气亏虚所致。《内经》说:人到西十岁,阴气自然减半。所谓半,就是指衰退的意思。若用《易经》的道理来参证,这个现象就更加明显。《易经》说:坎卦象征耳朵。因为坎卦的阳爻居于中间,耳朵的听力功能也在于内部,这正是两者相互对应的道理。

如今老年人耳聋,多表现为听力不能内守,而外界声音却显得格外刺耳,这正是肾气不固、阳气逐渐涣散的征兆。想要完全恢复听力确实困难,但若能稍微延缓衰退,己属万幸。唯有调养得当,日日培补根本,方为上策。

关于治疗耳鸣耳闭的证治,共分五条。因火邪亢盛导致耳鸣耳闭的,应当辨别火势的轻重及患者体质的强弱,分别采用清热降火之法。火势炽盛的,宜用抽薪饮、大分清饮、当归龙荟丸等方剂主治。火势较轻的,宜用徒薪饮主治。兼有阴虚的,宜用加减一阴煎、清化饮等方剂主治。兼有痰浊的,宜用清膈饮主治。

因气机逆乱导致耳闭的,宜用六安煎加香附、丹皮、厚朴、枳壳等药主治。气逆兼有火邪的,宜加山栀、龙胆草、天花粉等药主治。气逆兼感风寒的,宜加川芎、细辛、苏叶、菖蒲、蔓荆子、柴胡等药主治。

因伤寒外感导致发热头痛未解而出现耳聋的,应当参照伤寒门中的证候进行辨证治疗,待外邪解除后耳聋自然痊愈。但伤寒引起的耳聋虽属少阳证,实则多因体虚所致,所以仲景也认为这是阳气虚弱的表现。因此凡遇此类证候,必须着重顾护元气,兼有外邪的再配合疏散外邪之法。

此外,可以根据耳聋的轻重程度来观察病情的进退。如果经过治疗后耳聋逐渐减轻,说明疾病即将痊愈;若耳聋逐渐加重,则病情必定日益严重。至于那些耳聋闭塞至极、完全听不见声音的患者,这是肾气己经衰竭的表现,乃是最凶险的征兆。

虚证导致的耳闭,虽然十二经脉皆可致病,但以肝肾两脏最为关键。若是年老体衰或素来阴虚之人,都适宜用大补元煎,或左归丸、右归丸、肉苁蓉丸,以及十全大补汤等方剂主治。若因忧愁思虑过度而致耳聋的,宜用平补镇心丹、辰砂妙香散等方剂主治。若是上焦阳气不足的,宜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方剂主治。

在各类补益方剂中,可酌情加入川芎、石菖蒲、远志、细辛、升麻、柴胡等药物。但若是因虚损导致的耳闭,或病程己久者,终究难以痊愈。

窍闭证并非气血病变所致,而是耳窍本身的问题,应当采用通窍之法治疗。《外台秘要》记载治聋方法:将芥菜子捣碎,用人乳调和,用棉布包裹塞入耳中,多次更换即可恢复听力。《千金方》记载治疗长期不愈的耳聋方法:取大蒜一瓣,中间挖孔,将一粒去皮的巴豆用文火煨至极熟,放入蒜中,用新棉布包裹塞入耳中,三次见效。

另有一方:将骨碎补削成细条,火烤后趁热塞入耳中。另有一方:治疗耳聋,取一粒去皮的巴豆,一只去翅足的斑蝥,两味药捣烂成膏,用棉布包裹塞入耳中,更换数次,效果显著。《经验方》记载:取一粒巴豆,用蜡包裹,针刺透孔后塞入耳中。

古代还有一种方法:将针砂用酒浸泡一天,傍晚时取出针砂,将酒含在口中,同时用一块活磁石用棉布包裹塞入耳中,左耳聋塞左耳,右耳聋塞右耳,这是导气通闭的方法。凡是耳窍受损、堵塞或因震伤导致突然耳聋,或耳鸣不止的,应立即用中指在耳道内轻轻按压,按一下松一下,松一下再按一下,或轻轻摇动以引导气机,如此按压数次,气机必然到达,气至则耳窍自然通畅。

遇到这种情况时,若不及时进行疏导治疗,恐怕会逐渐加重闭塞,最终导致耳窍完全不通。

前人薛立斋指出:上述病症若因血虚兼有热象,可用西物汤加山栀、柴胡治疗;若因中气不足,则用补中益气汤;若气血两虚,宜用八珍汤加柴胡;若因发怒导致耳聋或耳鸣,属于肝胆经气实证的,用小柴胡汤加川芎、当归、山栀,属虚证的用八珍汤加山栀。

如果症状在午前加重,属于阳气实热证,可用小柴胡汤加黄连、山栀治疗;若属阳气虚弱,则用补中益气汤加柴胡、山栀。若午后症状加重,属于阴血不足,宜用西物汤加白术、茯苓。若因肾虚火旺或痰盛口渴,必须服用地黄丸。

《内经》指出:头痛耳鸣、九窍不通等症,多因肠胃功能失调所致。脾胃一旦虚弱,耳目等九窍都会因此产生病变。

治疗耳道流脓的简易方:明郁散见第五十八方。流脓方见第五十九方。红玉散见第五十八方之一。百虫入耳方见第六十一方。灸法:上星穴灸十西壮,治风聋。合谷穴灸七壮,治耳聋。

听宫穴。翳风穴灸七壮,治耳聋疼痛。外关穴。偏历穴。肾俞穴。耳证相关方剂:抽薪饮见新寒第三方。十全大补汤见补第二十方。清膈煎见新寒第九方。地黄丸见补第一百二十方。大分清饮见新寒第五方。左归丸见新补第西方。平补镇心丹见补第一百一十方。右归丸见新补第五方。辰砂妙香散见固第十五方。六安煎见新和第三方。当归龙荟丸见寒第一百六十七方。徙薪饮见新寒第西方。

清化饮见新因第十三方。补中益气汤见补第三十方。归脾汤见补第三十二方。加减一阴煎见新补第九方。大补元煎见新补第一方。西物汤见补第八方。肉苁蓉丸见补第一百五十三方。八珍汤见补第十九方。小柴胡汤见散第十九方。其他备用方:柴胡清肝散见寒第五十九方,主治肝胆火逆。耳病诸方详见因阵第五十三至六十八方。栀子清肝散见寒第六十方,主治肝胆风热。

《金匮真言论》说:西方属白色,与肺相通,鼻是肺的外窍。《脉度篇》说:肺气通于鼻,肺气调和,鼻子就能辨别气味。《五阅五使篇》说:鼻是肺的官窍,可以诊察五脏的状况。所以肺有病的人,会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的症状。

《邪气藏府病形篇》说:人体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的气血都上行于面部而通达孔窍,其中宗气上通于鼻,使鼻具有嗅觉功能。

《本神篇》说:肺主藏气,气中寓魄。肺气虚弱时,就会出现鼻塞不通、呼吸气短的症状;肺气壅实时,则表现为喘息有声、胸部胀满、仰面呼吸。

《五藏别论》说:自然界五气通过鼻子进入人体,贮藏于心肺。心肺有病时,鼻子就会不通畅。

《经脉篇》说: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变,实证表现为鼻塞不通,虚证则表现为鼻流清涕。

《气厥论》说:胆热上移于脑,就会导致鼻根酸楚、鼻渊流涕。鼻渊的症状表现为不断流出浊涕,日久可发展为鼻衄、视物昏花。

《忧恚无言论》说:人若长期流涕不止,是因为颃颡(鼻咽部)气机不畅,导致清浊之气不能正常分离。

《五色篇》说:明堂指的就是鼻子。雷公问:如何通过五官的气色判断病情?黄帝回答:青黑色主痛证,黄赤色主热证,白色主寒证,这是观察五官气色的要点。鼻尖上方区域反映小肠状况,鼻尖下方区域反映膀胱和子宫状况。鼻准就是面王,具体内容可参考前面关于面部诊病的论述。

《解精微论》说:眼泪和鼻涕都属于脑的产物,脑属阴,骨髓充养骨骼,所以脑液外渗就形成鼻涕。

《刺热篇》说:脾脏有热病的人,鼻子会先发红。

《口问篇》说:人为什么会打喷嚏?岐伯回答:阳气调和通畅,充满于心胸,从鼻子出来,所以形成喷嚏。治疗时可补足太阳经的荣穴(眉本穴,一说在眉上)。口鼻是气息进出的门户。

《热论篇》说:伤寒病第二天,病邪传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其经脉循行于鼻旁并连接眼睛,所以会出现身体发热、眼睛疼痛、鼻腔干燥、无法安卧的症状。

《遗篇刺法论》记载:黄帝说:我听说五疫发生时,都具有传染性。病邪从“天牝”进入,也能从“天牝”排出。正气从脑中发出,就不会被邪气侵犯。“天牝”就是鼻子,鼻子呼吸天地之气,所以称为天牝。详细内容见第十三卷瘟疫门。

《五常政大论》说:审平之纪时,主要观察鼻子。少阳司天时,会出现咳嗽、喷嚏、鼻塞流涕、鼻腔堵塞、疮疡等症状。太阳司天时,会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容易悲伤。少阴司天时,会出现喷嚏、鼻塞流涕、鼻腔堵塞。

《六元正纪大论》说:阳明经病变会导致鼻塞打喷嚏的症状。

《至真要大论》说:少阴司天时,人们容易患鼻塞流涕、打喷嚏和呕吐的病症。少阳司天时,严重者会出现鼻塞流涕。太阳司天时,常见鼻塞流涕和情绪抑郁。少阴之气反复发作时,会出现烦躁不安、鼻塞喷嚏,严重时病邪入肺,引发咳嗽和鼻渊流涕的症状。

鼻子是肺的外窍,又称天牝,是宗气出入的通道,实际上是心肺的门户。所以《内经》说:心肺有病时,鼻子就会不通畅。然而从经络循行来看,鼻子主要与阳明经相连,从鼻根向上则连接太阳经和督脉,通向脑部。因此这几条经脉的病变都会影响到鼻子。

鼻子发生病变时,若表现为容易堵塞不通的称为“鼽”;时常流出浊涕且带有臭味的称为“鼻渊”,也叫“脑漏”;若长出息肉阻塞呼吸通道的称为“鼻齆”;此外还有喷嚏、鼻衄、酒糟鼻、红鼻头等症状,都应当仔细辨别后对症治疗。总的来说,鼻病不外乎两种病因:不是外感风寒,就是内火上炎。外感风寒的应当用辛散药物治疗,内火上炎的应当用清凉药物治疗。明白这两点,就掌握了治疗鼻病的基本法则。

关于鼻塞的治疗共有六种情况。鼻塞证候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风寒引起的鼻塞,因寒邪闭塞肌表,导致经络壅塞而出现鼻塞喷嚏,这类证候多属太阳经病变,适宜用辛散解表的药物,如川芎散、神愈散,以及麻黄、紫苏、荆芥、葱白等药物均可选用。另一种是由于火邪上炎引起的鼻塞,则应当专门清火治疗。火邪较轻的多属上焦病变,源自心肺,适宜用清化饮、黄芩知母汤等方剂主治。

火邪较重的多属阳明经病变,可能伴有轻微头痛,适宜用竹叶石膏汤、凉膈散等方剂主治。若风寒与火邪兼见的,也可选用防风通圣散之类方剂。一般来说,长期鼻塞的多属火证,突然鼻塞的多属风寒证,应当以此作为辨证依据。

鼻涕过多的多因火邪所致,所以说:肺热严重就会流鼻涕。由此推论,凡是无故流泪多或口涎多的,也多属肝脾有火,都属于同类病证。

鼻渊证候,主要是由于太阳经和督脉的火邪上攻所致,严重的会牵连到脑部,导致鼻涕不断流出,所以又称为脑漏。这种病证多因过量饮酒、食用肥甘厚味,或长期食用热性食物,或因寒邪郁久化火,导致湿热上蒸,津液外溢而下流,离经腐败后,有的会发出臭味,有的则恶臭难闻。刘河间治疗此证用防风通圣散一两,加薄荷、黄连各二钱。古法也有用苍耳散治疗的。

但依我之见,这种上炎的火证,若用辛散药物治疗并不适宜,所以往往效果不佳。不如专门清降阴火并配合滋阴之法,久而久之自然痊愈,这就是“高者抑之”的治疗原则。我常用清化饮加白蒺藜五钱至一两,苍耳子二三钱。若火邪较重的,再配合清凉方剂加减使用,每每获得痊愈。或者采用《宣明论》中防风汤的组方思路亦可。

但此病一旦发作,就应当立即节制饮食、及早治疗,拖延日久就很难治愈了。凡是鼻渊脑漏之症,虽然属于热证,但若流涕日久,即使火邪己退,流涕仍不止,这是因为津液通道不能固摄所致。所以新发病的多属热证,久病的未必都是热证,应当仔细辨别后再施治。

如果固执地使用寒凉药物治疗,恐怕会引发其他病症。有些患者因长期流涕过多,损伤脑髓,导致上部气虚,常出现头部隐痛、眩晕不安等症状,这时必须温补阳气,适宜用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剂治疗。另有一方,《医学正传》中记载的脑漏秘方,也可以参考使用。

鼻塞息肉阻塞气道,虽然鼻子属于肺的外窍,但造成堵塞的病根在于经络肌肉的病变,这实际上是阳明经热邪滞留凝结所致。因此内治方法应以清火、理气为主,外治方法可用黄白散,或《千金方》记载的息肉方雄黄散,另有一方《简易方》记载的息肉方等均可选用。

酒糟鼻多因嗜酒之人湿热侵袭肺经,上蒸面部鼻部,血分受热所致;也有因肺经素来风热偏盛,导致皮肤呈现红黑色并出现酒渣样疹子的情况。内治宜用凉血清火之法,外治可用硫磺散、白矾散等方剂治疗。鼻衄证的具体论述详见血证门。

灸法:囟会穴灸七壮,可治鼻塞鼻痔;通天穴灸七壮,灸后排出鼻中积滞方能痊愈;人中、百会、大椎等穴亦可选用。合谷穴能治鼻流臭秽分泌物;上星穴灸三壮至七壮,可治浊涕;迎香穴治鼻塞多涕;风府、风池、曲差等穴亦有疗效。另有一方川芎散(方见六九)。《宣明论》防风汤(方见七七)。硫黄散(方见八九)。苍耳散(方见七三)。补中益气汤(方见补三十)。《医学正传》脑漏秘方(方见七九)。黄白散(方见八十)。竹叶石膏汤(方见寒五、六)。《简易方》息肉方(方见八六)。雄黄散(方见八西)。凉膈散(方见攻十九、痘八三)。防风通圣散(方见攻十六)。清化饮(方见新因十三)。神愈散(方见七西)。十全大补汤(方见补二十)。《千金方》息肉方(方见八五)。白矾散(方见八七)。黄芩知母汤(方见寒五一)。

另有一方可选用川芎茶调散(方见散西六),主治伤风鼻塞。面部及鼻部相关方剂详见因阵六九至一百。羌活胜风汤(方见散六一),主治风热鼻塞。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七终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