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样说呢?眼睛是肝脏的外在表现,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哪有母子能分离的道理?因此肝肾之气充足,则眼睛明亮有神;肝肾之气不足,则视物昏花、头晕目眩。若见黑睛周围发红、刺痛流泪,这是肝热所致;若眼干涩、流清泪、眼周发黄,则是肝虚的表现。
若瞳仁散大、颜色淡白或偏斜,这是肾虚的表现;若瞳仁收缩变小或微微发黄,则是肾热所致。通过虚实之辨,即可验证病情。然而肝肾之气相互依存,更需明白心为神志所居之处,又能辅助肝肾功能,三者关系可谓分则为二,合则为一。
这是为何?心主血脉,肝藏血液,凡因血热上冲导致眼疾者,都应当清心凉肝,但也不可拘泥于“水生木”的理论。眼睛以轻薄的膜包裹水液,方能明视万物,追本溯源,若非肾水(天一生水)的滋养,又有何物能主宰其功能呢?
具体分析来看,若眼睛拘紧抽动,瞳仁发青、眼睑发白,发痒流泪但不红不痛,这称为风眼。若黑睛突起,眼睑硬肿发红,眼眵多而刺痛灼热,这称为热眼。若视物昏蒙流泪,眼睑浮肿柔软,上眼睑壅塞而视物模糊,微觉酸涩发红,这称为气眼。若风邪与热邪相兼,则眼痒而发红;风邪与气滞相搏,则眼痒涩而视物昏沉。血热交结,就会产生眼睑赘肉、粟粒肿、红丝攀睛、针眼等症。气血不能上荣于目,则会出现视物模糊、眼睑下垂、雀盲、内障等病症。
眼白发淡紫而隐现红色属于虚热,鲜红而深赤属于实热。两眼角显露并生出赘肉的,这是心热血旺所致;白睛出现红膜如伞纸般张开的,这是气滞血凝的表现。热证可见瞳仁内凸、白睛发红;寒证则见瞳仁青绿、白睛干枯。眼部热证日久,再受风冷侵袭就会红肿溃烂;眼睛虽不发红,但因痰饮内停而作痛。肝气郁结兼有热邪,所以畏光;热气积聚又因过饱伤食,所以常欲闭目。唉!这些不过是眼病外证的大致情况罢了。
然而五脏缺一不可,为何唯独脾与肺未被提及呢?回答是:白睛发红或出现红血丝,其热在肺;上眼睑、下眼睑或眼睑边缘出现如疥疮般的小点,其热在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五味精华滋养于内,则神采显露于外。肺主一身之气,水火升降、营卫运行,若非肺气推动,谁能使之运转?前文所说五脏各有五种证候相应,由此又可进一步推究了。
然而眼病之患,多因热邪所致,治疗用药当以清心凉肝、调血顺气为首要。肾性恶燥,若遇虚证,也不过用当归、地黄等药物滋润调养,切不可轻用温燥之药。何况肺易生燥,肝亦喜润,古方多配以杏仁、柿干、饴糖、蜂蜜等辅佐,岂不正是取其润养之效?
治疗翳障尤为关键。凡翳障多因肺受热邪所致,轻则视物昏蒙,重则生翳遮蔽。珍珠翳状如碎米者易消散;梅花翳形似花瓣者难消除。虽然翳障因热而生,但若先退翳后清热,则较易祛除;若先清血热,反致血行凝滞,翳障更难消退。
若患赤眼时,过度使用寒凉药物,又频繁用水冲洗,反而会使眼部气血凝滞。眼睛本是一团水液,水性清澄,更不可拘泥于频繁点洗。若喜怒无常、纵欲无度、过度用眼、悲伤哭泣、迎风冒雾、烈日暴晒、不避烟火、多食热性食物,这些都会导致脏腑失调而生眼病,岂能仅靠点洗之法来治疗?
唯有静坐宁神,爱惜目力,放下思虑,心境安闲,饮食调和以滋养,药物斟酌以调理,方能明察秋毫,使目疾痊愈。
张子和说:圣人虽言眼睛得血滋养方能视物,但血气也有太过与不及之分。血气太过则壅塞闭阻而引发疼痛,血气不足则目力耗竭而失明。因此年轻人血气多偏盛,老年人血气多不足。但年轻人并非全无不足,老年人间或也有血气过盛者,不可不仔细辨别。
眼睛的内眼角是太阳经起始之处,此处血多气少;外眼角属少阳经,此处血少气多。上眼睑属太阳经,同样血多气少;下眼睑属阳明经,血气皆盛。阳明经起于双眼内侧鼻梁凹陷处,与太阳经、少阳经皆会聚于眼部,唯独足厥阴经仅与目系相连。因此血分过盛者,多属太阳经、阳明经的实证;血分不足者,多属厥阴经的虚证。所以治疗血证宜从太阳经、阳明经入手,因这两条经络血气充盛的缘故。
少阳经不宜采用放血疗法,因其血气本就不足。针刺太阳经、阳明经放血可使视力清明,而刺少阳经放血反致视物昏蒙。关键在于把握分寸,既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只需以适量血气滋养双目即可。血液的特性在于:过多则外溢,过少则枯竭。人体受热则血行加速而量多,遇寒则血行迟缓而量少,这是自然规律。眼睛是肝脏的外在表现,肝主目,在五行中属木。树木的特性是:过于茂盛则枝叶蔽密,过于衰败则干枯凋零。
眼睛的五轮对应五脏六腑之精华,是全身经脉汇聚之处。其中气轮属肺金,肉轮属脾土,血络属心火,瞳仁属肾水,兼属肝木,这是世人所共知的道理。
然而当眼睛患病时,人们却往往不明白病因。岂知眼病无不因火邪而起。为何这样说?气轮发红,是火邪犯肺;眼睑红肿,是火邪犯脾;瞳仁生翳,是火邪犯肝肾;血络贯目,是火邪炽盛。治疗眼病的关键在于清火,一言可蔽之。正如《内经》所言:热邪过盛则引发。
凡是眼睛突然红肿疼痛,畏光干涩,流泪不止,或受寒后视物昏蒙,都是热邪炽盛所致。治疗火邪的方法,用药当以咸寒之品催吐、泻下;用针则取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等穴。放血治疗可使翳障立即消退,疼痛立刻停止,视物模糊即刻清明,迅速消除。
唯独小儿不可针刺囟会穴,因其皮肉浅薄,恐伤其脑。小儿生理特点是水在上、火在下,所以视力清明;老人则是火在上、水不足,故而视物昏花。《内经》说:血实证宜放血疏泄。又说:虚证当补,实证当泻。
像夜盲症、内障等眼病,多因暴怒或过度忧思所致,都属于肝血不足引起的目疾,此时禁止放血治疗,只宜补肝养肾。至于突发红肿疼痛的眼病,都适合用针刺前述五穴(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放血治疗。随后可用盐油涂抹发根,病情严重者可重复治疗两三次,根据病情调整,以症状平复为度。
张子和曾患眼疾,眼睛发红,生翳畏光,干涩难忍,百余日不愈。眼科医生张仲安建议:应针刺上星、百会、攒竹、丝竹空等穴位放血,再用草茎刺激鼻腔出血约一升左右。次日病情大为好转,三日便完全康复。这正是《内经》所言“血实者宜决之”的治疗方法。
李东垣说: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依赖脾脏运化,向上输注于目。脾为诸阴经之首,目为血脉汇聚之处。所以脾虚就会导致五脏精气失于统摄,不能上荣于目而使视力清明。
心为君火,主宰人的精神活动,应当保持宁静安和的状态,而由相火代行其功能。相火即心包络,统管全身血脉,这些血脉都上荣于目。若过度劳倦运动,相火便会妄动,再加上邪气侵袭损伤血脉,各种眼病就会发生。现在医者不调理脾胃,只知养血安神,这是治标不治本,未能明白根本道理。若一味使用辛凉苦寒的药物,损伤人体正气,反而会促使内障等眼病形成。
李东垣说:能看清远处却看不清近处的人,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所致,属于气虚而血盛。血盛意味着阴火过旺,气虚则表明元气虚弱,这是老年人常见的生理衰退现象。能看清近处却看不清远处的人,是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所致,属于血虚气盛。血虚气盛者,都是虚火过旺而元气不足的表现。这种虚火,正是损害元气的祸首。
王海藏说:能看清远处的人,说明体内有火;不能看清近处的人,说明体内缺水,应当用东垣地黄丸治疗。能看清近处的人,说明体内有水;不能看清远处的人,说明体内缺火,应当用东垣定志丸治疗。我认为这两位的说法存在矛盾:东垣认为不能看清近处是阳气不足,不能看清远处是阴气不足;而海藏认为能看清远处、不能看清近处是有火无水,能看清近处、不能看清远处是有水无火。为何二人的说法完全相反?难道没有是非对错可辨吗?
刘宗厚说:阳气如同太阳之火,阴气如同金水;先儒认为金水内里明亮而外表昏暗,太阳之火外表明亮而内里昏暗,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内里明亮者利于观察近处,外表明亮者利于观察远处。所以凡是不能看清远处的人,必定是阴气胜过阳气;不能看清近处的人,必定是阳气胜过阴气。由此说来,海藏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东垣的说法是错误的。
依我看来,只需说明其不足,不必论及其有余。因此说:不能看清远处的人,是阳气不足;不能看清近处的人,是阴气不足,这道理岂不十分明白?像东垣那样,将阴气有余、阳气有余都称为火证,那么能视物的人岂不都成了火病?
王海藏说:能看清近处是因为体内有水,能看清远处是因为体内有火,那么这些应当归因的也成了病症。这类说法,我实在不敢苟同。王节斋说:眼睛红肿疼痛,古方用药内外有别。内服汤药散剂,用苦寒辛凉之药泻火;外用药水点洗,则用辛热辛凉之药发散邪气。
因此外用药中最重要的是冰片,而冰片性味大辛大热,因其辛散之性极强,故能借其药性拔除火邪、消散热气。古方用烧酒洗眼,或用干姜末、生姜汁点眼,都是这个道理。红眼病是火邪内炽,上攻于目所致,所以内服苦寒药物是治本之法,如同釜底抽薪。
然而火邪既然己经侵袭眼部,由内向外发散,如果外用寒凉药物强行压制,反而会使火邪郁结于内,无法向外消散。
因此点眼药宜用辛热之品,洗眼宜用热水,这是顺应火郁发之的道理,通过发散来治疗,属于从治之法。世人不知冰片实为劫药,却误认为其性寒凉,常用来点眼,结果导致积热内攻,使眼睛昏暗生翳,所以有“眼不点不瞎”的说法。另有人不知外治忌用寒凉,妄用冷水、冷物、凉药冲洗眼睛,导致目昏眼瞎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我认为:王节斋的论述很有道理,但寒凉药物点眼的方法也并非完全不可用,关键在于是否适用。用寒凉药物点眼,是为了治疗火证。若是轻微的火证,病势较轻,邪气较浅,或是偶然接触烟火风热,或是素来有表证,邪气仅在肌肤腠理之间,热邪不深的,用黄连膏之类药物暂时清热,也能去除热邪。浮热既去,眼睛自然痊愈,这并无不可。
若是火势炽盛之证,病根在五脏而热势蔓延三阳经,想用微量的寒凉药物来平息这熊熊烈火,岂能见效?这样不仅毫无清热之功,反而会使热邪闭阻,最终受害的只有眼睛。所以凡是火眼重症,若用寒凉药物点眼,必定疼痛加剧,这正是因为火邪郁闭不得发散所致。
因此,长期使用寒凉药物点眼而无效的,没有不损伤眼睛的。王节斋的这个观点,不可不仔细体察。而且凡是治疗痈疽等外证的医者,也应当明白这个道理。薛立斋按
上述病证若见身体倦怠、食欲不振、视物昏花,或饮食劳倦后加重的,属于脾胃虚弱,宜用补中益气汤。若眼眵多而干涩,赤脉贯穿眼白,或兼有便秘的,宜用芍药清肝散。若见白睛布满红丝、畏光羞明,或疼痛如针刺的,属于上焦风热,宜用黄连饮子治疗。
若久视后眼前生花、畏光,远望如隔薄雾的,是神气受损,宜用神效黄芪汤。大抵午前症状加重而疼痛的,用李东垣的助阳和血汤;午后症状加重而疼痛的,用黄连天花粉丸;午后症状加重但不疼痛的,宜用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治疗。
针灸治疗可选用睛明、风池、太阳、神庭、上星、囟会、百会、前顶、攒竹、丝竹空、承泣、目窗、客主人、承光等穴位。这些穴位均可施针,或用三棱针刺血。凡靠近眼睛的穴位,都禁止艾灸。大骨空穴位于手大指第二节尖端,可灸九壮,施灸时用口吹气使火熄灭。
小骨空穴位于手小指第二节尖端,灸七壮,施灸时用口吹气使火熄灭。以上两个穴位能治疗迎风流泪、风眼烂弦等症。合谷穴可治疗阳明经热郁所致的眼红、翳障或迎风流泪,灸七壮。一般来说,眼病多适合灸此穴,能使症状不再复发,也可用针刺治疗。
翳风穴施灸,治疗红白翳膜、视物不清。肝俞穴灸七壮,治疗肝经风热、迎风流泪、夜盲症。足三里穴施灸可引火下行。二间穴施灸可明目。命门穴施灸。水沟穴可针可灸,治疗眼睛首视。手三里穴施灸,右眼病取左穴,左眼病取右穴。八关大刺法治疗剧烈眼痛,需在十指缝中刺血可愈。
治疗眼病的方剂列举如下:抽薪饮(新寒三)、明目羊肝丸(因二七)、大补元煎(新补一)、徙薪饮(新寒西)、黄连饮子(因二一)、泻白散(寒西二)、补中益气汤(补三十)、人参养营汤(补二一)、左归丸(新补西)、《济阴》地黄丸(因五)、八味还睛散(因十一)、蝉花散(因二五)、益阴肾气丸(因十六)、助阳和血汤(因十六)。
治疗眼病的方剂还包括:丹砂散(因三七)、明目细辛汤(因十八)、芍药清肝散(寒六一)、黄连天花粉丸(因二九)、鸡子黄连膏(新因西三)、黄连羊肝丸(因二八)、十全大补汤(补二十)、芎辛散(因十七)、神效黄芪汤(补西八)、固本还精丸(因十三)、右归饮(新补三)、滋阴地黄丸(因九)、加减一阴煎(新补九)、金露散(新因西西)。
治疗眼病的方剂还有:明目地黄丸(因七)、当归龙胆汤(因二三)、黄连膏(因三三、三六)、洗烂眼赤眼方(因西西)、黄芩黄连汤(因二二)。
其他辅助方剂包括:逍遥散(补九二)治疗视力昏暗,定志丸(补百十六)治疗视近物不清。各类眼病方剂共五十二方,均列于因阵。羌活胜风汤(散六一)治疗风热眼疾,上清散(散六九)用于搐鼻疗法。
耳部病症的经典理论依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北方对应寒,在五脏对应肾,在五官对应耳。《五阅五使篇》记载,耳是肾脏的外在官窍。
《金匮真言论》说:南方属赤色,与心脏相通,开窍于耳。《生气通天论》说:所以圣人保养精神,顺应自然之气,而通达神明。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就会内部九窍闭塞,外部肌肉壅滞,卫气涣散。阳气不能克制阴气,五脏之气就会相互冲突,导致九窍不通。
《玉机真藏论》说:脾脏功能不足,会导致人体九窍不通,这种情况称为“重强”。
《脉度篇》说:五脏功能不协调,就会导致七窍不通。肾气与耳相通,肾脏功能正常,耳朵才能辨别各种声音。
《口问篇》记载黄帝问:人耳中出现鸣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耳部是众多经脉汇聚之处,当胃中空虚时,经脉之气就会虚弱,虚弱则下陷,经脉气血不足就会导致耳鸣。治疗应补足客主人穴(位于手大拇指指甲与皮肉交界处)。若上焦气不足,会导致脑部空虚,出现耳鸣、头部沉重、目眩等症状。
《决气篇》指出:精气耗脱会导致耳聋,津液耗脱会导致频繁耳鸣。
《海论》说:髓海不足时,会出现头晕耳鸣、小腿酸软、视物昏花、精神倦怠嗜睡等症状。
《师传篇》说:肾脏主司人体外部功能,使人能听到远处声音,观察耳朵的状态可以了解肾气的盛衰。
《癫狂篇》说:癫狂患者会出现幻视幻听、时常呼喊的症状,这是元气不足所致。
《藏气法时论》说:肝病患者,肝虚时会出现视物不清、听力减退、容易惊恐如同被人追捕的症状,治疗应取厥阴经和少阳经的穴位。肝气上逆则引发头痛、耳聋失聪、面颊,治疗应当刺络放血。
肺病患者,肺虚时会出现气短难以接续、耳聋咽干的症状,治疗应取太阴经、足太阳经外侧以及厥阴经内侧的穴位进行刺络放血。
《通评虚实论》说:突然昏厥而耳聋,身体一侧闭塞不通,这是内气突然上冲所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功能失调引起的。
《五藏生成篇》说:头目昏沉、视物不清、耳聋失聪,这是下实上虚的表现,病在足少阳经和厥阴经,严重时会传入肝脏。
《经脉篇》说:手太阳小肠经主司津液,其病变会出现耳聋、眼睛发黄、面颊等症状。手阳明大肠经邪气盛实则会导致龋齿和耳聋。手少阳三焦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耳聋、耳鸣嗡嗡作响、咽喉肿痛等症状。
《脉解篇》说:太阳经出现耳鸣,是因为阳气旺盛向上冲跃所致。所谓脉浮而聋,都是气机失调引起的。
《热论篇》说:伤寒病第三天,邪气传入少阳经。少阳经主胆,其经脉循行经过耳部,所以会出现胸胁疼痛和耳聋。如果是两感伤寒,第三天少阳经和厥阴经同时受病,就会出现耳聋、阴囊收缩、西肢厥冷、不能饮食、神志昏迷等症状,六天左右就会死亡。
《本藏篇》说:皮肤黑色纹理细密的人肾脏较小,纹理粗疏的人肾脏较大。耳朵位置高的人肾脏位置偏高,耳后凹陷的人肾脏位置偏低。耳朵坚厚的人肾脏坚实,耳朵薄软不坚的人肾脏脆弱。耳朵端正紧贴面颊的人肾脏端正,耳朵位置偏斜的人肾脏位置不正。
《气交变大论》说:火运太过的年份,人们容易耳聋并伴有内热。金运太过的年份,人们容易眼睛发红疼痛,听力减退。
《至真要大论》说:太阴在泉的年份,百姓易患耳聋、耳鸣嗡嗡作响、咽喉肿痛等病症。少阴司天的年份,若客气偏胜则会出现耳聋目眩的症状。厥阴司天的年份,客气偏胜时会出现耳鸣头晕的症状。少阳司天的年份,客气偏胜时则会出现咽喉肿痛和耳聋的症状。
《六元正纪大论》说:少阳之气所至,会出现喉痹耳鸣的症状。木气郁滞发作时,会引发耳鸣眩晕,使人视物不清。
《诊要经终论》说:少阳经气衰竭时,会出现耳聋、全身关节松弛、眼球上翻而目系断绝的症状,目系断绝后一日半内就会死亡。
《邪气藏府病形篇》说:人体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的气血都上行于面部而灌注孔窍,其中别行的气血灌注于耳部使人产生听觉。
《卫气篇》说:足少阳经的标部位于窗笼之前,窗笼指的就是耳朵。
《寒热病篇》说:突然耳聋、气机壅塞,导致耳不聪目不明,应当取天牖穴治疗。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