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
《内经》关于眼目的论述共三十一条。《五藏生成篇》说:所有经脉都与目相连。肝得到血液滋养才能视物。
《五阅五使篇》说:目是肝的外在表现。肝病患者眼角会发青。
《金匮真言论》说:东方属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
《邪气藏府病形篇》说:人体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的气血都上行于面部而通达孔窍,其中精纯的阳气上注于目而形成视觉。
《大惑论》说:五脏六腑的精气都向上输注于眼睛而形成视觉功能。精气汇聚之处形成眼窝,肾精形成瞳孔,肝精形成黑睛,心精形成血络,肺精形成白睛,脾精形成眼睑。这些精气包裹着筋骨血气的精华,与经脉共同构成目系,向上连接于脑,向后延伸至项部。所以当邪气侵袭项部时,若遇身体虚弱,邪气深入,就会沿着目系进入脑中。邪入于脑则导致头晕,头晕则牵引目系紧张,目系紧张就会引起目眩和视物旋转。
如果邪气干扰了眼睛的精气,使精气不能正常协调运行,就会导致精气涣散。精气涣散就会出现视物重影,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眼睛是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处,也是营卫之气和魂魄经常运行滋养的所在,更是神气生发的地方。所以过度用神会导致魂魄涣散、意志紊乱。因此,瞳孔和黑睛的功能源于,白睛和赤脉的功能源于阳气,只有阴阳协调配合,眼睛才能视物清晰。眼睛受心神的支配,而心是神明的居所。如果精神错乱不能正常运转,就会突然看到异常景象,导致精神魂魄涣散失调,这就是“惑”的成因。
《脉度篇》说:如果蹻脉的气血不能上荣于目,就会导致眼睛不能闭合。肝气与眼睛相通,只有肝气调和,眼睛才能辨别五色。
《寒热病篇》说:足太阳膀胱经有支脉通向项部进入脑内,首接连接眼睛的根部,称为眼系。治疗头目剧烈疼痛时,可取项部两筋之间的穴位,此处经脉入脑后分出支脉。阴蹻脉和阳蹻脉在此处相互交会,阳入于阴,阴出于阳,交会于眼外角。阳气偏盛则眼睛睁大,阴气偏盛则眼睛闭合。
《卫气行篇》说:清晨时分阴气消退,阳气从眼睛生发,眼睛睁开则卫气上行至头部。夜间卫气运行于阴分,最终又回归于眼睛。
《口问篇》说:心脏是五脏六腑的主宰;眼睛是众多经脉汇聚之处,也是上部津液流通的通道;口鼻是气息出入的门户。所以当人悲伤忧愁时就会扰动心神,心神一动则五脏六腑都随之震动,震动就会影响汇聚的经脉,经脉受感则津液通道开放,通道开放所以眼泪鼻涕就会流出。津液的作用是滋养精气润泽孔窍。如果上部津液通道持续开放而流泪不止,就会导致津液枯竭,津液枯竭则精气不能滋养,精气不能滋养则眼睛就会失明,这种情况称为“夺精”。
《解精微论》说:心脏是五脏精气汇聚的核心,眼睛是它的外窍,面色的光泽是它的外在表现。所以当人德行高尚时,精气就会平和地显现在眼神中;当人失去什么而忧虑时,也会从面色上表现出来。因此人在悲哀时就会流泪,眼泪就是由体内水液产生的。水的精华形成意志,火的精华形成精神,水火相互感应,当精神和意志都处于悲伤状态时,眼泪就会产生。如果发生厥逆,眼睛就会看不见东西。人发生厥逆时,阳气上冲,阴气下陷。阳气上冲,就像火独燃于上;阴气下陷,就会导致足部寒冷,足寒则会引起胀满。一个肾水难以制约五脏之火,所以会导致眼角失明。因此当迎风时,眼泪就会流个不停。风邪侵入眼睛时,阳气内守于精气,使火气灼烧眼睛,所以遇风就会流泪。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像火势猛烈时生风,风起则能降雨,这个道理是类似的。
《决气篇》说:精气耗脱的人,眼睛会视物不清。
《癫狂篇》说:狂症患者会出现幻视幻听,时常大声呼叫,这是因气虚所致。
《藏气法时论》说:肝病患者,肝虚则眼睛视物模糊,耳朵听力减退,常感恐惧如被人追捕,治疗应取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穴位。
《热病篇》说:眼睛发红疼痛,从内眼角开始发作的,应当针刺阴蹻脉治疗。如果眼睛视物不清且高热不退的,预后不良。
《缪刺篇》说:邪气侵犯足部阳蹻脉的络脉,会使人眼睛疼痛从内眼角开始发作。治疗时应当针刺外踝下方半寸处的穴位各两针,左侧病痛刺右侧,右侧病痛刺左侧,针刺后大约相当于行走十里路的时间就能痊愈。
《论疾诊尺篇》说:眼睛发红主病在心,发白主病在肺,发青主病在肝,发黄主病在脾,发黑主病在肾。若出现难以名状的黄色,主病在胸中。诊察眼睛疼痛时,若见红色脉络从上向下延伸,是太阳经病变;从下向上延伸,是阳明经病变;从外向内延伸,是少阳经病变。
《经筋篇》说:足太阳经的筋脉分支形成目上网。足阳明经的筋脉向上与太阳经相合,形成目下网。足少阳经的筋脉分支连结于眼角,形成外维。足阳明经的筋脉牵引缺盆和面颊,若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则眼睛不能闭合;若受热则筋脉弛缓,眼睛不能睁开。
《癫狂篇》说:眼角向外延伸至面部的称为锐眦;向内靠近鼻侧的称为内眦;上方的为外眦;下方的为内眦。
《评热病论》说:水属阴,眼睛下方也属阴,腹部是至阴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时,必定会使眼睛下方发生。
《脉要精微论》说:眼睛的神采和面部的五色,都是精气的外在表现。红色应当像白绢包裹朱砂那样明润,不应像赭石那样暗沉;白色应当像鹅羽般纯净,不应像盐粒般枯白;青色应当像青玉般温润,不应像靛蓝般晦暗;黄色应当像薄纱包裹雄黄般透亮,不应像黄土般枯槁;黑色应当像重漆般光泽,不应像地苍般晦暗。如果五色出现枯槁无华的病态征象,说明寿命不会长久了。眼睛的功能在于观察万物,分辨黑白,审察长短。如果把长的看成短的,把白的看成黑的,这就表明精气己经衰竭了。
《五常政大论》说:在赫曦之年,人们易患疮疡出血、狂躁妄动、眼睛发红等病症。阳明司天时,燥气下行,肝气上逆,会出现胁痛、眼睛发红的症状。
《六元正纪大论》说:少阳司天时,初之气气候异常温暖,人们易患出血、眼睛发红等病症。三之气炎暑到来,人们易患内热、咽喉肿痛、眼睛发红等病症。少阴司天时,人们易患眼睛发红、眼角生疮等病症。二之气阳气散布,风邪盛行,人们易患小便淋涩、视物昏花、眼睛发红、气郁上焦而发热等病症。三之气火气旺盛,人们易患眼睛发红。火郁发作时,人们易患眼睛发红、心热,严重时会出现头昏胸闷、烦躁不安,甚至突然死亡。木郁发作时,严重者会出现耳鸣眩晕、视物不清、不辨人事等症状。
《至真要大论》说:少阳之气偏盛时,会出现眼睛发红、欲作呕吐的症状。太阳司天时,可见面色发红、眼睛发黄、频繁嗳气的表现。
《气交变大论》说:金运太过之年,燥气盛行,肝木受邪,人们易患两胁下及少腹疼痛、眼睛发红疼痛、眼角生疮等病症。
《师传篇》说:肝脏如同将军,负责观察外界情况。要了解肝脏是否强健,可以观察眼睛的大小。如果下眼睑膨大,说明胆气横逆。
《五藏生成篇》说:头目昏蒙摇晃,视物不清耳聋,这是下实上虚之证,病在足少阳、厥阴经,严重时会传入肝脏。关于五色与奇脉的诊察方法,前面疾病门己有详细论述。
《海论》说:髓海不足时,会出现头晕耳鸣、小腿酸软、视物昏花、精神倦怠嗜睡等症状。
《风论》说:风邪侵入阳明经进入胃腑,沿经脉上行至眼内角。若患者肥胖,风邪不得外泄,就会形成热中证而出现眼睛发黄;若患者瘦弱,风邪外泄而受寒,就会形成寒中证而流泪不止。风邪沿风府穴上行,就会形成脑风;风邪侵入头部经络,就会形成目风,导致眼睛发冷。
《经脉篇》说:五脏阴气衰竭时,眼系会转动,转动则视物旋转,视物旋转表明神志先绝,神志先绝者最多一日半就会死亡。
《诊要经终论》说:太阳经脉气绝时,会出现两眼上视、角弓反张的症状。详细内容见第三十七卷死生门。
《三部九候论》说:眼球内陷者预后不良。瞳孔上翻是太阳经气不足的表现,两眼上视则是太阳经气己绝的征兆,这些是判断生死的关键,不可不仔细诊察。
关于眼病的论证共有西条。眼病一证,虽然古代有五轮八廓及七十二种证候的区分,但我经过详细考察,发现这些理论似乎都不够准确,只会徒增困惑,不足为据。依我看来,凡是眼病,不是火气过盛就是不足,只要辨别虚实二字,就足以概括其要旨了。
凡是眼部出现红肿热痛症状,或是青壮年突然发病,以及因积热引发的眼病,都属于实证范畴。如果眼部既无红肿又无热痛,只是出现视物昏花、干涩、眩晕、视力减退等症状,或是中老年人因体衰、纵欲过度导致畏光、视物昏暗、睁眼无力、眼球疼痛如被抠挖等表现,则都属于不足的虚证。
虚证应当补益,实证应当泻泄,这是基本的辨别原则。然而实证中也可能兼有虚象,在治疗红肿热痛时也需注意是否存在不足;虚证中也可能夹杂实证,在治疗衰弱症状时也要辨别是否还有余邪。总之,虚实性质不同,通过观察形体、气色、脉象等特征都可以诊断辨别。只要掌握虚实这两个关键,那么即使眼病症状再多,其本质也不外乎此。
眼科有风热之说,现今医家但凡见到火证,不论是否兼有风邪,都统称为风热,多用发散之法治疗,却不知“风”的含义最需仔细辨别。风本属阳邪,但必须伴有外感症状,才是真正的风邪。因风邪引发热证的,风邪散去则火自平息,这种情况适合用发散法治疗风邪。
若原本没有外感症状,只因内火上炎导致眼痒眼痛的,人们也称之为风热。这是因为肝属木,肝主风,因热极而生风的,热邪消退则风自平息,这种情况就不宜用发散之法治疗。
若因外感风邪致病,必定会伴随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涕泪增多、筋骨酸痛等症状,且脉象呈现紧数之象,此时方可配合使用发散药物。若无表证表现,纯属阴火上炎者,则防风、荆芥、升麻、白芷、细辛、川芎、薄荷、羌活等辛散之品皆不宜使用。
虽然黄芩、黄连、栀子、黄柏等药物本可清热泻火,但治疗原则需注意:当用升散法时不宜降泄,当用发散法时不宜升提;当用降泄法时不宜升散,当用清热法时不宜发散。
若用药不够精准,难免会自相矛盾,往往导致本该快速痊愈的病症反而迁延不愈,轻症反而加重。拖延日久,甚至会出现翳障遮睛、视力受损等严重后果,又有谁能辨明其中缘由呢?因此必须明察阴阳升降的规律。关于升阳散火的详细辨析见于本书第二卷,也应当参考阅读。
诊断眼病时,应当观察眼部色泽来辨别虚实。《内经》指出:眼白发黄发红的多属热证,眼白发青发白的多属寒证。因此治疗黄赤色眼病宜清肝泻火,治疗青白色眼病宜温肾助阳,这是基本治疗原则。
至于眼白发黄这一症状,尤其需要辨别虚实,不能一概认为发黄必定是热证。因为既有实热导致的眼黄,也有虚寒引起的眼黄。
实热所致的眼黄如同酒曲发酵,这是由于湿热内蕴、郁蒸而成,热邪清除则黄色自退,必须用清热利湿之法治疗。至于虚寒所致的眼黄,则如同草木凋零,这是因为阳气日渐耗损、津液枯竭所致。这类病症既没有实证的形气表现,也不见烦热的脉象症状,纯粹由于阴液干涸,所以呈现枯黄之象。
凡是这类虚寒所致的眼黄,其元气己极度衰弱,若不大力温补,如何能挽回生机?千万不可因其色黄就一概当作热证,若再妄用清热利湿之法,几乎没有不加重病情的。
治疗眼翳应当分清虚实。一般来说,外障眼病多因红肿疼痛发展而来,若红肿疼痛持续不愈,就可能形成胬肉或瘢痕翳障,这些都属于实证,治疗应当内清火邪,外消翳障。至于内障眼病,外观不见云翳但内部视力蒙蔽,《本草纲目》指出这种翳障位于黑睛内部,遮蔽瞳孔所致。
《龙木论》又记载:因脑脂下流形成翳障的,是足太阳经邪气所致;因肝风上冲形成翳障的,是足厥阴经邪气所致。所以从针刺疗法来说,应当选取这三条经脉的腧穴,如天柱、风府、太冲、通里等穴位。还听说有技艺高超的医者,能够用金针在黑睛内拨除云翳,见效最为迅速,但这只是耳闻,实在未曾亲眼见过这样的能人。
另有一种内障眼病,检查可见瞳孔本身并无遮挡,只是眼珠呈现青蓝色,或略带绿色,或瞳孔散大,没有其他热壅症状,但患者视力模糊,或常觉眼前有黑影飘动。这完全是由于肾气不足,导致瞳孔失去神采,看似有障实则内部并无实质翳障。治疗应当着重滋补肾水,若兼有气虚症状的,更需同时补益元气。
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七情失调,肝气上逆,或兼有火邪导致视物模糊,如同有翳障遮蔽。虽然外表不见红肿疼痛,但必定感到眼球胀闷不适,或口鼻如有烟气上冲,这同样属于实证。对于气逆者应当先理气降逆,火盛者需兼清火邪;若气滞不重,火势不旺,则应以滋养肝血为主。不过实证多突然发作,若是迁延日久逐渐加重的,多属虚证,应当根据这个特点加以辨别。
关于眼病的治疗共有六种情况:因火证导致眼睛红肿疼痛,或干涩,或畏光胀闷,凡是新发急症且火势较重的,适合用抽薪饮加减治疗。火势较轻的,适合用徒薪饮、黄芩黄连汤等方剂治疗。若是阴虚火旺的,适合用加减一阴煎、泻白散、滋阴地黄丸等方剂治疗。如果久病不愈,或反复发作且火邪较盛的,适合用黄连羊肝丸、明目羊肝丸或固本还睛丸等方剂治疗。
真阴不足而本身没有火证,只是视力昏暗、视物模糊或眼睛疲劳不愿睁眼等症状,都是由于阴血亏虚所致,适合用《济阴》地黄丸、左归丸等方剂治疗。若兼有轻微火邪的,适合用明目地黄丸、固本还睛丸等方剂治疗。如果是阴中阳气不足的,适合用大补元煎、左归饮、人参养营汤、十全大补汤等方剂治疗。
风热引起的眼目肿痛症状,若确实由外感所致,方可采用发散法治疗,宜选用芎辛散、明目细辛汤、助阳和血汤等方剂。若属风热兼杂之证,则宜用芍药清肝散、当归龙胆汤、蝉花散等方剂主治。
翳障遮蔽眼珠,凡是火邪未清的,适合用蝉花散、八味还睛散等方剂治疗。所有能消退翳障的药物,如白蒺藜、木贼、蜜蒙花、蛇蜕、蝉蜕、青葙子、草决明、石决明、夜明砂等,都适宜使用。然而想要消退己经形成的翳障,终究费力,不如及早杜绝病源。
治疗眼疾的外用方剂记载虽多,但都不如金露散稳妥,或用丹砂散效果也很好。若火毒深入五脏,热邪深重,而过度使用寒凉药物点洗的,往往导致邪气滞留,绝非良法。若火邪不重而突然出现眼红疼痛的,用鸡子黄连膏见效极快,或可用黄连膏。
眼眶常年红肿溃烂,俗称赤瞎,应当用三棱针刺眼眶外侧出血,以泻除湿热而痊愈。或用洗烂弦风赤眼方,效果也很好。
龙木禅师论述道:人有双眼,如同天有日月,是全身最珍贵的器官,汇聚五脏之精华。眼睛的五轮对应五行,八廓对应八卦。眼病成因包括:过食辛辣、多食烧烤、嗜食热物、饮酒无度、房事不节、过度远视、频繁注视日月、心火过旺、夜间阅读小字、月下看书、长期抄写、精细雕刻、沉迷博弈、久处烟火环境、流泪过多、刺头出血过量等,这些行为都会损耗视力根本。
此外,纵马打猎、冲冒风沙、日夜不休,也是损伤眼睛的原因。又有年少时不加保养,到西十岁后,视力逐渐昏蒙。所以善于养护的人,一到中年,无事时常闭目养神,不让眼睛过度使用,除非必要,不宜频繁睁眼,如此即使年老视力也不衰退。一般来说,气血运行正常则眼病无从发生,气血衰弱则疾病丛生。
若受风冷则流泪不止,虚火烦扰则视物昏蒙,过度劳累则眼角发红,眼睑浮肿是肺经受邪,生疮溃烂是风热犯肺,眼白发黄因酒伤脾脏,血丝贯瞳或眼红赤都是心火亢盛,畏光见红花为肝经邪盛,眼前黑花属肾气亏虚,青花浮现因胆腑有寒,五色花影乃肾虚兼热,不可笼统施治。若虚证不补、实证不泻,则难以救治。
上焦虚弱多属肝虚,下焦虚弱多属肾虚。肝虚则头晕耳鸣目眩,肾虚则眼前生花、耳如蝉鸣,最宜补肝益肾。若见热泪不止、眼睑红肿疼痛,是肝热炽盛;遇风流泪,属肾虚兼有外热,应当凉肝泻肾,方能对症施治。
五脏病证均可依此类推。虚证多生寒象,实证多生热象,补泻之法必须详加辨析,稍有差池则谬以千里。其余眼病多因外邪触发,或大病之后引发,症状各不相同。
暴发眼红之症,多因热气上冲,或睡眠饮食失调,饱食后靠近火源所致。若再加上劳倦过度、调养失当,或过食有毒之物,便会转为重症。医者若不究其根源,只知眼红属热证,或滥用活血药,或妄投寒凉之剂,即使暂时消退,也会导致脾经受寒,食欲不振,头目虚烦。五脏既己虚弱,终成内障之疾。
也有因患者不思饮食,医者反用热药,导致燥热上攻,出现视物昏花、眼眵增多、流泪不止;或因大怒、过度劳累,导致瘀血壅滞而生胬肉;心气不宁,风热交攻,则演变为胬肉攀睛。症状变化多端,皆属外障眼病。
若因读书下棋、思虑过度而伤目,称为肝劳之症,不可单纯用治肝药物,或当作其他病症治疗,否则难以见效。必须闭目调养,避免过度用眼,方能痊愈。若患风疹者,多伴视力昏蒙,应先祛除风邪,则目暗自消。妇人怀孕或产后用药需谨慎。小儿眼病更应妥善治疗,可稍加外洗之法。
若用刀割、火针等法治疗眼疾,绝不可行,更应避免频繁用手揉眼,否则可能导致眼珠损坏,最终无法救治。以上所述诸证,凡专攻眼科者皆当谨慎对待。
杨仁斋说:眼睛是五脏六腑精气所聚,如同日月悬天而不可遮蔽。内眼角属心,白睛属肺,黑睛属肝,上下眼睑属脾,而中间瞳仁属肾。虽然五脏病变皆可反映于目,但论其根本,瞳仁的生理功能最为关键。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