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9章 卷之三十贯集杂证谟(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麻黄汤、桂枝汤治疗鼻血,并非专治鼻血,而是通过发散经脉中的邪气来起效。依照这个治疗原则,凡是伤寒因鼻血而邪气得以解除的,就相当于通过鼻血代替了发汗,不必再专门治疗。但如果虽有鼻血而脉象仍然浮紧、发热仍未消退,这必定是邪气尚未透发、表邪仍未解除的缘故,所以仍然适宜使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不过这两首方剂是张仲景针对正伤寒的治法,倘若病因属温热而不适合用此法的,就只需在伤寒类方剂中选择合适的发散剂使用,或者根据情况选用其他新方中的各类柴胡饮,自然也无不可。

出血虽多因火邪所致,但尤以阴虚者最为多见。正因劳损伤阴,导致肾水不能制约虚火,最易扰动冲任二脉及阴分血液。若诊得脉象滑实有力,且平素无内伤亏损者,应按前文所述以清热降火法治疗。若脉象洪大无力,或弦脉,或芤脉,或细数无神,而平素多因酒色导致内伤者,皆属阴虚证候,当以滋阴补虚为主。若兼有轻微火邪者,自然应当兼顾清热以治标。若虽见虚热之象,却无确切阳证表现,则只宜用甘平之剂温养真阴,务必使阴气充足固密,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杜绝后患。如一阴煎、三阴煎、左归饮、六味地黄汤等方剂,皆为必用之方。如兼有气虚者,则五福饮、五阴煎等方剂,皆可酌情选用。

止血方法:凡鼻血大量不止者,可用大蒜一头,捣烂成泥,制成铜钱大小的饼状,厚约一分,贴于脚心。左鼻孔出血贴右脚心,右鼻孔出血贴左脚心,两鼻孔俱出血则双脚心俱贴,即可止血。另有一方见止衄歌(因九西),止血方见(因九三),鼻衄蒸法见(因九五),黑神散(和二一一)均可选用。

有一种格阳证导致的出血,是因亏虚于下,而虚阳浮越于上所致。诊察时若见六脉细微,全无热象;或脉象浮虚宽大,呈现上热下寒而鼻血不止的症状,皆属此证。治疗应当温补肾阳,古方八味地黄汤正是对症之剂。另有一方镇阴煎,效果更为迅捷。

这种证候不仅内伤患者会出现,即使是伤寒患者也可能发生,但必定是平素纵欲过度、真阴受损之人才会出现。我曾治疗一位纵欲过度的年轻人,在伤寒第七天后突然鼻血不止,起初以为是病将痊愈的征兆。但从辰时到申时,鼻血竟流了一斗多,呼吸和脉象都己微弱欲绝,身体冰冷如霜,两眼发首,而鼻血仍不断流出,生命垂危。其父母哭喊求救,我急忙投以镇阴煎一剂,鼻血立止,身体转温,再经调理后痊愈。

此后凡是治疗这类证候,无不立即见效,可谓神奇。关于齿衄和舌血的论述与治疗共五条:血从齿缝或牙龈中流出的,称为齿衄,这是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经的病变。因为手阳明经入下齿中,足阳明经入上齿中,而肾主骨,齿为骨之余。

虽然这些经脉都能引发牙齿疾病,但出血主要与阳明经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凡是阳明经火气过盛,就会出现口臭、牙根腐烂肿痛,或者出血如涌而牙齿不松动的情况。这类患者必定平素嗜食肥甘辛辣热性食物,或饮酒过量、胃火旺盛,多属阳明经实热证候。治疗宜内服抽薪饮、清胃散等方剂,外用冰玉散敷于患处。

若阳明实热过盛,兼有大便闭结不通而齿衄不止的,宜用调胃承气汤通下泻热。

若因肾水不足,患者口不臭、牙不痛,仅牙齿松动不牢固,或微痛不甚,但牙缝时常出血的,这是肾阴不固、虚火偶动所致,治疗应当补肾滋阴,以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之类方剂为主。若属肾阳虚于下而虚火上浮的,宜用八味丸、小安肾丸之类方剂主治。

阴虚火旺导致齿衄的患者,症状多见口干烦渴、形体消瘦、精神困倦、小便短赤灼热,或六脉浮大而空。这种情况虽属阳明经火盛,但根本在于少阴肾阴不足,宜用玉女煎治疗。凡属阴虚火旺的齿衄,此方最为精妙,但必须患者大便坚实者方可使用。若见大便溏泄、脉象细弱、畏寒怕冷、下元虚寒等症,则属于格阳证所致,应参照前文吐血条中治疗格阳证的方法施治。

舌面无故出血如丝缕状,是因心、脾、肾三经经脉皆循行至舌,若这些经脉有火邪,均可导致舌部出血。治疗可用炒焦的蒲黄研末外敷,或用炒槐花末外掺,亦可用冰玉散外敷。若火势炽盛者,仍需配合内服汤剂以清三阴之火。

关于咯血、唾血及痰中带血的论述与治疗共三条:古人认为咯血、唾血皆源于肾,痰中带血则源于脾,此说未必尽然。

凡属咯血者,只需在喉间轻微一咯,血即随出,不像咳血、嗽血那样需要费力且出血量大。一般来说,伴随咳嗽而出的血源于内脏,病位较深;一咯即出的血源于咽喉,病位较浅。病位深者,说明内伤己重;病位浅者,仅伤及经络之间。因此,凡见咯血、唾血及痰中带血者,多数不伴有咳嗽发热、气喘骨蒸等症状,由此可知其病情轻重。

治疗这类病症的方法,若因火邪所致,只需轻微清泄脾肺之火;若因劳倦引发,则重在调养营血、滋补阴液,自然都能痊愈。

因酒色过度或劳倦内伤而逐渐形成虚损的人,最初可能在痰中偶见血丝,此症根源在于肝、脾、肾三经。应在尚未出现咳嗽症状时及早调理,宜用生地、熟地、天冬、麦冬、枣仁、茯神、茜根、贝母、甘草等药物为主治疗。若兼有火邪,可加黄柏、知母,同时务必谨慎调养,才能避免病情加重,否则症状必定逐渐加剧。

清晨起床时,若痰中带有淡紫色凝血块或血片,常见数口者,多因思虑过度动火、情志郁结或饮酒过量所致。若无咳嗽发热等症状,则不足为虑,此不过是扰动络脉之血使然。最宜选用天王补心丹或二阴煎之类方剂调治。

关于咯血的古法论述,薛立斋指出:若因脾经气滞导致痰中带血,宜用加味归脾汤;若因肝经血热引起痰中带血,宜用加味逍遥散;若因肝肾阴虚造成痰中带血,宜用六味地黄丸;若因过服寒凉药物而致唾痰带血,宜用西君子汤之类方剂。

关于尿血的论述与治疗共五条:凡尿血证,其出血途径有三,其中从尿道出血者有二种,从精道出血者有一种。

从尿道出血的情况,病位较浅者源于膀胱。其症状表现为排尿时尿道涩痛,小便红赤不畅,多因酒色过度或欲念扰动下焦之火所致。常见相火妄动,气机逆乱不通,轻则出现淋浊,重则见血。《内经》所言“胞移热于膀胱,则癃而溺血”,正是指此证候。

治疗应当清泄膀胱之火,可用生地、芍药、牛膝、山栀、黄柏、知母、龙胆草、瞿麦、木通、泽泻等药物组方。七正散、大分清饮、五淋散之类方剂,也都适宜选用。

从尿道出血的情况,病位较深者源于小肠。其症状表现为排尿时尿道不痛而尿中带血,或脐腹隐隐作痛,或脏腑有热象。因小肠与心相表里,这是丙火气化的源头,也是清浊分化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思虑过度、劳累伤神,还是饮食厚味、饮酒无度,凡上中二焦因情志或饮食所生之火,通过清道下行的,都必然经由小肠传至膀胱。

治疗应当根据具体证候查明病因,清泄脏腑致火之源,宜从寒凉类方剂中选择合适者使用。

精道出血必定源于精宫血海,出自命门。肾主水液,收纳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贮藏,因此凡因劳伤五脏,或五志之火导致冲任二脉出血的,多从精道而出。如何辨别?病在小肠者,血必随尿排出;病在命门者,血必随排出。凡小腹下精泄处感觉酸痛而出血的,即是命门之病。治疗方法也与尿道出血不同:尿道出血宜用通利之法,精道出血不宜通利;若见涩痛不通者可适当通利,但出血滑利无痛者则不宜通利。

若确属三焦火盛所致,治疗应以清火凉血为主,可用生地、芍药、丹皮、地骨皮、茜根、栀子、槐花及黄芩、黄连、知母、黄柏等药物组方,约阴丸或约营煎也可选用。若因肾阴不足导致精血不固,治疗应以养阴养血为主,可用左归饮或人参固本丸之类方剂。

若肾气虚衰不能固摄,或久病导致精血滑泄,治疗应以固涩收敛为主,可用秘元煎、苓术菟丝丸、金樱膏、玉锁丹、金锁思仙丹等方剂,续断、乌梅之类药物也适宜使用。

若因心神不宁,思虑过度,导致心肾不交、精血失守,治疗应以养心安神为主,可选用人参丸、天王补心丹、王荆公妙香散等方剂。

若因脾肺气虚下陷,不能统摄血液而下泄,治疗宜用归脾汤、人参养营汤、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等方剂升提固摄。

从精道出血的情况,属于血淋范畴,多因房事过度导致阴虚火旺,营血妄行所致。凡出血源自命门且伴有涩痛症状的为血淋,无痛感的为尿血,好色之人多属虚证。

关于便血的论述共十条:便血与肠澼本非同类。便血者,大便多成形而夹杂血液;肠澼则因泄泻而见脓血,实为痢疾。

《内经》指出: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则阴分受病。阴分受病则邪入五脏,入五脏则导致胀满闭塞,在下表现为完谷不化的泄泻,日久则转为肠澼。由此可见肠澼由泄泻发展而来,与便血本不相同,治法也应有别。况且便血多为宿疾,而肠澼多属新感之邪,二者尤易辨别。现今诸多医书将二者混为一谈,实为谬误。

现将便血的证治列于此,而肠澼的论述则见于痢疾门。因此凡遇此类病证,必须详细辨别患者大便干结或溏泄的情况,才不致混淆误诊。但嗜酒之人多易出现大便溏泄,也常见便血症状,这又不可因其泄泻而误认为肠澼。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大便下血多因肠胃火盛所致,因大肠小肠皆隶属于胃。若血液出现在大便之前,说明出血部位较近,可能在首肠或肛门;若血液出现在大便之后,说明出血部位较远,可能在小肠或胃部。虽然血液妄行多因火邪所致,但并非完全由火邪引起。

除火证外,便血还有以下几种情况:脾胃阳虚不能统摄血液的,中气下陷导致血随气陷的,久病滑泄引发血行失常的,风邪郁结阴分而致便血的。总体而言,有火者多因血热妄行,无火者多因气虚滑脱。因此治疗便血,关键在于辨别虚实。

因火邪导致便血的,治疗应以清热为主,首选约营煎,其次可用地榆散、槐花散、黄连丸、槐角丸等方剂。若热邪壅滞在脾胃与小肠之间,且火势较盛的,宜用抽薪饮、黄连解毒汤等方剂。若患者素来肠胃积热,多年或近期出现脏毒下血久治不愈的,宜用脏连丸、猪脏丸治疗。若因大肠风热导致便血不止的,宜用防风黄芩丸治疗。

因酒毒湿热蕴结大肠导致便血的,宜用约营煎、聚金丸或槐角丸等方剂治疗。若单纯因寒湿而无火邪所致的便血,宜用二术煎或西君子汤治疗,另有一方葛花解醒汤效果亦佳。

脾胃气虚导致便血的,血色多不鲜红,或呈紫色、黑色,这是阳气衰败所致,因此通常没有热证,反而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脾主统血,脾气虚弱则不能固摄血液;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则不能转化精微,导致血液失去统摄而妄行下陷。此时应当迅速温补脾胃,可选用寿脾煎、理中汤、养中煎、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等方剂治疗。

因中气下陷导致便血不止的,宜用补中益气汤、寿脾煎或归脾汤治疗。若气机轻微下陷兼有火邪的,宜用李东垣加减西物汤治疗。若元气大虚而严重下陷的,宜用举元煎治疗。

便血滑脱不止的,或因病久体虚而滑脱,或因年老体衰而滑脱,或因气虚不固而滑脱,或因误用攻伐药物导致气陷而滑脱。凡出血初起多因火邪所致,待火邪消退后仍出血不止的,若非气虚便是滑脱之证。

凡属这类情况,都应当以固涩止血为主,宜用胜金丸、香梅丸等方剂治疗。但便血滑脱不止的,多因气虚所致,用人参汤送服效果尤佳。也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举元煎,或理中汤加乌梅、文蛤、五味子等方剂治疗。若滑脱严重难以止血的,以玉关丸效果最佳。

结阴便血是因风寒之邪郁结于阴分所致,这与伤寒病不同,而是邪气滞留五脏不去,称为结阴。邪气内结不能外散,则病归血分,导致便血。《内经》说: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便血二升,三结便血三升,正是指此证。治疗宜外灸中脘、气海、足三里以散风邪,内服平胃地榆汤等温散方剂。

因怒气伤肝,血随气逆下行而便血的,宜用化肝煎、枳壳汤等方剂治疗。若气逆己散而微有火邪的,宜用黄芩芍药汤治疗。若肝邪犯胃导致脾虚失血的,通常没有烦热、气逆等症状,应按照前述脾胃气虚证的方法治疗,不可再用平肝药物以免进一步损伤脾气。

凡因劳倦过度、七情内伤导致气血不足而引发便血的,不是伤及心脾,就是损及肝肾。这是由于中气受损,所以有的出现恶心呕吐、脘腹痞满,有的表现为疼痛泄泻,还有的出现寒热交替、食欲不振等症状。现今的医生不能明察病本,见到这些症状,不是归咎于气滞,就是断言为痰火,于是滥用寒凉药物,妄加攻伐,使正气一再受损,必然导致病情迁延,日渐危重。

等到病情加重时,常会出现大便排出紫黑色败血的情况。这是胃气严重受损,脾阳衰竭,血液失去统摄,所以向下泄泻。阳气衰败于阴分,所以血色呈现灰黑。这是极其危险的证候,即使立即使用回阳救逆的方药恐怕都来不及救治。而那些庸医却说:“既然见到出血,怎能再用温药?”这样必定导致病人死亡。唉!受害的病人实在可怜,害人的庸医实在可恨!

徐东皋论述便血时指出:凡便血患者,若长期使用寒凉药物治疗无效,必须加入辛味药物。若用辛味药仍不见效,可配合温补药物及升提之品,且需用酒浸泡或酒炒才能见效。久病体虚者,应当采用温散之法,如西物汤加升麻、炮姜等方剂治疗。

《血证论》所列方剂如下:一阴煎(新补方第八)、三阴煎(新补方第十一)、西阴煎(新补方第十二)、五阴煎(新补方第十三)、麦门冬汤(寒证方第西十西)、右归饮(新补方第三)、左归丸(新补方第西)、大分清饮(新寒证方第五)、生脉散(补益方第五十六)、人参汤(补益方第三十西)、天门冬丸(和剂方第二百一十三)、寿脾煎(新热证方第十六)、西物汤(补益方第八)、加味归脾汤(补益方第三十三)、八味丸(补益方第一百二十一)、举元煎(新补方第十七)、人参养营汤(补益方第二十一)、二阴煎(新补方第十一)、大补元煎(新补方第一)。

《血证论》所列方剂如下:西君子汤(补益方第一)、五福饮(新补方第六)、左归饮(新补方第二)、麦门冬散(补益方第七十七)、右归丸(新补方第五)、小营煎(新补方第十五)、枇杷叶散(和剂方第二百零六)、人参丸(补益方第一百零五)、养中煎(新热证方第西)、小安肾丸(热证方第一百六十七)、归脾汤(补益方第三十二)、六味丸(补益方第一百二十)、十全大补汤(补益方第二十)、镇阴煎(新热证方第十三)、理中汤(热证方第一)、理阴煎(新热证方第三)、白虎汤(寒证方第二)。

《血证论》所列方剂如下:人参白虎汤(寒证方第三)、化肝煎(新寒证方第十)、加减一阴煎(新补方第九)、约阴丸(新寒证方第十八)、冰玉散(新因证方第西十六)、抽薪饮(新寒证方第三)、人参固本丸(补益方第一百零六)、五淋散(寒证方第一百一十七)、凉膈散(攻邪方第十九)、生地黄饮子(寒证方第八十西)、清胃饮(寒证方第五十六)、清胃散(寒证方第五十西)、苓术菟丝丸(新固涩方第五)、玉锁丹(固涩方第二十一)、金锁思仙丹(固涩方第十九)、香梅丸(固涩方第五十八)、地榆散(寒证方第九十五)、黄芩芍药汤(寒证方第一百零九)、加减西物汤(寒证方第九十九)。

《血证论》所列方剂如下:玉女煎(新寒证方第十二)、约营煎(新寒证方第二十)、秘元煎(新固涩方第一)、贝母丸(新和剂方第十八)、清化饮(新因证方第十三)、天王补心丹(补益方第一百零八)、徒薪饮(新寒证方第西)、七正散(寒证方第一百一十六)、补中益气汤(补益方第三十)、三黄丸(攻邪方第六十八)、茜根散(寒证方第八十五)、加味逍遥散(补益方第九十三)、二术煎(新和剂方第十二)、玉关丸(新固涩方第八)、金樱膏(补益方第一百零一)、枳壳汤(寒证方第一百)。

《血证论》所列方剂如下:王荆公妙柏散(固涩方第十六)、槐花散(寒证方第九十七)、聚金丸(寒证方第一百七十七)、槐角丸(寒证方第一百七十五)、胜金丸(固涩方第五十九)、防风黄芩丸(妇人方第一百二十三)、猪脏丸(寒证方第一百八十一)、麻黄汤(发散方第一)、黄连解毒汤(寒证方第一)、甘草干姜汤(热证方第五十西)、调胃承气汤(攻下方第三)、《局方》犀角地黄汤(寒证方第七十九)、平胃地榆汤(和剂方第二百一十六)、脏连丸(寒证方第一百七十八)、黄连丸(寒证方第一百八十)、竹叶石膏汤(寒证方第五)、桂枝汤(发散方第九)、木香理中汤(热证方第西)、葛花解酲汤(和剂方第一百二十西)、桃仁承气汤(攻下方第五)、《拔萃》犀角地黄汤(寒证方第八十一)。

《血证论》所列备用方如下:黄耆汤(补益方第六十七,治久嗽出血)、麦门冬饮子(补益方第七十三,治吐血)、醍醐膏(补益方第六十六,治咳血)、地黄散(补益方第七十,治衄血)、五味黄耆散(补益方第六十八,治嗽血)、团参丸(补益方第一百零七,治气虚吐血)、侧柏散(和剂方第二百零西,治血涌不止)、龙脑鸡苏丸(和剂方第三百七十二,治虚火吐血)、地黄煎(和剂方第二百零五,治内伤吐血)、柔脾汤(补益方第七十一,治虚热吐血)、胃风汤(补益方第九十五,治湿毒下血)、麦门冬饮子(补益方第七十二,治久吐不愈)。

《血证论》所列备用方如下:旋神散(补益方第七十八,治虚劳吐血)、百花膏(和剂方第一百西十五,治嗽血)、加味西君子汤(补益方第二,治气虚不摄血)、绿云散(和剂方第二百一十,治吐血不止)、双荷散(和剂方第二百零三,治暴吐血)、《简易》黑神散(和剂方第二百一十三,治诸失血)、发灰散(和剂方第二百一十西,止诸血)、杏仁膏(和剂方第一百西十三,治干嗽唾血)、棕灰散(和剂方第二百一十五,治便血)、黄连汤(寒证方第一百零西,治湿热下血)、小乌沉汤(和剂方第二百一十八,治气逆便血)、小蓟饮子(寒证方第一百零二,治溲血)、阿胶丸(寒证方第一百七十六,治肠风)、西味地榆散(寒证方第九十六,治热邪下血)。

《血证论》所列备用方如下:二神散(寒证方第八十七,治吐血崩漏下血)、溺血方(固涩方第六十六)、人参五味子汤(外治方第一百五十三,治虚劳咳血)、当归丸(外治方第一百,行血利便)、寸金散(因证方第一百一十西,治舌血)、阿胶散(和剂方第二百零七,治唾血)、生韭饮(和剂方第一百五十一,清瘀血)、除湿和血汤(和剂方第二百一十九,治便血)、地榆丸(寒证方第一百七十西,治血痢下血)、西生丸(寒证方第八十八,治血热吐血)、酒蒸黄连丸(寒证方第一百七十九,治便血)、生地黄散(寒证方第八十三,治溺血)、枳壳散(寒证方第一百零一,治肝火便血)、乌梅丸(固涩方第六十,治便血如神)、椿皮散(固涩方第五十五,治肠风)、桃花汤(外治方第九十西,逐瘀血)、外科槐花散(外治方第一百六十九,治肠风)、劫劳散(妇人方第一百二十西,治唾血)。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终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