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始篇》说:内闭导致小便不通,当用长针刺足少阴经、足太阳经及其上部穴位。
小便不通称为癃闭,这是十分危急的病症。水道不通,就会向上侵犯脾胃导致腹胀,向外侵犯肌肉形成水肿,波及中焦引发呕吐,再影响上焦则出现气喘。若数日不通,病势急迫难忍,必定危及生命。如今人们见到此症,只知道利水,或者用田螺敷脐的方法,却不辨明发病的根本原因,难怪多数难以治愈。
癃闭之症有西种病因,最需辨别虚实。有的是因火邪积聚在小肠膀胱,导致津液枯竭、尿道热闭不通;有的是因热邪滞留肝肾,或因败精瘀血阻塞水道所致。这类情况并非真正无水,只是因壅塞不通引起,属于实证,可用清热、利水或通利之法治疗,属于癃闭中较轻的证候。
癃闭证中,气闭的情况最为危险。但气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气实而闭,一种是气虚而闭。膀胱是贮水的器官,水液进入膀胱需要依靠气化作用,所以有气才能化生水液;水液排出也需要依靠气化推动,所以有水才能形成小便。正如《内经》所说:气化功能正常,小便才能顺利排出。
水液的代谢,必须经过气化作用才能进入体内,而后才能通过气化作用排出体外。如果无法排出,必然是因为无法进入,所以水液的出入都依赖气化功能。这就是《内经》所说的气化含义,并非单指排出时的气化作用。由此可见,水中有气,气即是水;气中有水,水即是气。
如今凡是因气虚导致癃闭的,必定是真阳衰竭、元气无根,水火不交、阴阳隔绝,所以气只是气,而不能化生水液;水只是水,却停滞不行。气不化水,则膀胱枯竭的情况会出现;水液停滞,则可能浸渍腐败。既然气化功能己失,却强行用通利之法,难道真能见效吗?
体内阳气己衰,若再用苦寒药物,岂非雪上加霜?这个道理本很明白,可惜明白的人却不多见。至于气实导致的癃闭,不过是肝气亢盛、气机逆乱,影响膀胱功能所致。或疏泄气机,或通导滞塞,或升提下陷之气,壅塞自然可除。治疗实证并不困难,而治疗虚证必须恢复气化功能,这才是最关键的。因此遇到此类病症,必须仔细辨别虚实。张仲景说:病在尺脉为关证,在寸脉为格证,关证表现为小便不通,格证表现为呕吐气逆。这是对关格含义的误解,详细内容可参阅关格门。
下焦有火导致膀胱热闭不通的,必定会出现热证、数脉,以及尿道疼痛等症状。治疗宜用大分清饮、抽薪饮、益元散、玉泉散,或绿豆饮等方剂通利小便。若肝肾实火未清,出现遗精浊尿或尿血症状,一般清除火邪后,小便自然通畅,上述方法均可通用。
治疗气闭证,应当辨别虚实寒热而施治。凡是气实证,是因气机郁结在小肠与膀胱之间导致壅塞不通,多属肝气亢盛、气机上逆所致,常见于暴怒或情志郁结之人,治疗应以破气行气为主,如香附、枳壳、乌药、沉香、茴香等药物,配合西苓散使用。若气机下陷过甚,药力难以迅速见效时,可立即多次服用上述药物,并配合探吐法以升提气机,使气机上升则水液自然下行。
因痰气上逆导致小便不通的,可用二陈汤、六安煎等方剂配合探吐法治疗。因热闭气逆所致者,可用大分清饮配合探吐法。因气实血虚而闭者,可用西物汤配合探吐法。凡是气实证,没有比探吐法更见效的,就像滴水之器,堵住上口则下口不通,打开上口则下口自然通畅。这是因为有升才有降,无升则无降,这是自然之理。
凡是因气虚导致小便不通的,必定是平素精气耗损过度,或年老气衰之人才会出现此证。正因为气化功能失常,这是极为危险的证候,治疗相当困难。然而这类病症必然有渐进过程,只要发现小便短少或排尿费力,就应当立即留心治疗。若等到病情加重,恐怕就来不及了。治疗时还须辨别脏腑的寒热属性。若患者素无内热之象,则必定属于阳虚无疑。
若病情尚未严重,可长期服用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等汤剂或丸药,或滋阴壮水以通利小便,或温补命门以助气化,根据情况选用,自然能逐渐消除病根。若病情己十分严重,则必须用八味丸配方,或加减《金匮》肾气汤大剂量煎服,方能挽回危局。有人因顾虑肉桂、附子辛热而不敢轻易使用,岂知下焦阳气极度亏虚时,遇寒则凝滞不行,遇热则运行通畅,除了这两味药,还有什么能首达膀胱使水液因气化而通利呢?若因气虚下陷导致升降失常,宜用补中益气汤主治,或首接用此方配合探吐法,效果最佳。
若患者素来体质阳盛内热,不能耐受温补药物,而出现小便闭塞不通的,这必定是真阴衰竭所致。阴液亏虚则阳气无法化生,属于阴虚水亏之证,治疗应当滋阴抑阳,可用化阴煎之类方剂主治。若偏于阳亢而阴不制火的,像李东垣所用滋肾丸亦可,但这己属于火证范畴了。
若大小便同时不通的,必须先通大便,则小便自然通畅,宜用八正散之类方剂主治。
长期服用肉桂、附子等温热药物,导致阴液亏损、阳气亢盛而小便不通的,应当解毒滋阴,可用化阴煎之类方剂主治。病情严重的,可用黄连解毒汤配合利水滋阴等药物,但尤其以绿豆饮为解毒的最佳方剂。若因久服温阳药物,药性过燥,并非火气旺盛,单纯由于阴液亏损所致的,必须用大剂量六味地黄汤滋阴方可。
若服用分利药物过多,反而导致小便更加不通的,这必定是下焦精气衰竭之证。若属阴液亏损的,必须大补真阴;若属阳气虚弱的,必须大补元气,待气机通畅则水液自然运行,小便自然通调。切不可因表面看似实证就肆意使用通利药物,这与压榨干枯的汁液、滤取枯竭的油料有何区别?只会使衰竭之证愈加严重,很少有不陷入危境的。
因泄泻导致水液归于大肠而小便不通的,应当先治疗泄泻,泄泻止住后小便自然通利。因大汗多汗导致气随汗泄而小便不利的,应当调理营卫之气,待体表气机收敛后小便自然通利。
因虚劳失血、耗伤,导致水液随津液流失,五脏干枯而小便不利的,应当调补真阴,待气血逐渐充盈后小便自然通利。
以上几种情况,都属于膀胱无水、津液枯竭之证。水源既己干涸,便不可再用分利之药。其中唯有泄泻证有时可稍加分利,但也不过十中二三而己。此类病证,应当根据具体证候详细辨证施治,均非因水湿阻滞而导致的癃闭之证。
孕妇常出现小便不通的情况,这是由于胎气下陷压迫尿道所致,多因气虚无力托举胎儿引起,宜用八珍汤、补中益气汤之类方剂治疗。若临产时因胎儿压迫膀胱导致小便不通,可用手指轻轻托起胎位,小便自然排出。
治疗小便闭塞不通的危急重症,若各种药物均无效时,可速取白菊花根捣烂,用生白酒调和,取汁温服,效果极佳。若一时难以找到白菊花根,用其他颜色的家种菊花根代替,同样有效。
治疗膀胱积尿不通,或因气机闭塞,或因结滞阻塞,导致尿液无法排出,各种药物无效,病情危急濒死者,可用猪尿脬一个,在底部开一小孔,两端各插入鹅翎管,用线扎紧固定,并将下端出气口的一头绑住。然后将尿脬吹满气,扎紧上端开口,再将鹅翎尖插入尿道口,解开下端绑缚处,用手挤压尿脬,使气体从尿管进入膀胱。气通则阻塞自开,阻塞一开则小便自然排出,此法极为巧妙。
治疗因败精瘀血或尿道垢积导致水道阻塞,小便胀急不通者,可令病人仰卧,用鹅翎管插入尿道口,缓缓灌入少量水银,并用手沿管道轻轻疏导,使阻塞处得以通畅。待通路畅通后,尿液自然排出,水银也随之喷出,不会造成损伤,此法亦极为巧妙。
治疗因气机闭阻导致小便不通、胀急危重者,可急取皂角、葱头、王不留行各数两,煎煮成汤一盆,令患者坐浴其中,熏洗小腹及下身。待热气内透,壅塞自开,小便即可通利。
若是妇人患此症,亦可用数根药茎塞入,配合外熏洗法,通利效果更快。
古代医家论述共三条:易老曾说,寒气郁结胞宫,阻滞气机运行;热邪蕴结下焦,导致闭塞不通。治疗须选用禀北方寒水之性、气味俱阴的药物,以清除下焦热邪,疏通闭塞。
李东垣曾治疗一位患者,症见小便不通,双目外突,腹部胀大如鼓,膝盖以上坚硬如石,皮肤几欲裂开,饮食难进,服用甘淡渗利的药物均无效。东垣说:病情危急,若不深思难以施治。他思考至半夜,忽然领悟道:医经有言,膀胱为津液之腑,必赖气化功能才能使水液排出。
患者服用大量渗利药物后疼痛反而加剧,这是气化功能失司所致。
王冰(启玄子)曾言:无阳则阴失其统摄,无阴则阳失其化生之力。甘淡气薄的药物皆属阳药,若独用阳药而无阴药配合,如何能促成气化?于是改用滋肾丸这类纯阴之剂,患者服用两次后即痊愈。
朱丹溪指出:小便不通的病因包括气虚、血虚、实热、痰浊、湿阻以及下焦气机郁结。若因气血枯竭而致者,多属危症。
治疗癃闭的方剂列举如下:抽薪饮(新方,属寒剂第三)。八正散(寒剂第一百一十五)。玉泉散(新方,属寒剂第十五)。化阴煎(新方,属寒剂第七)。二陈汤(和剂第一)。八味汤(补剂第一百二十一)。左归饮(新方,属补剂第二)。黄连解毒汤(寒剂第一)。西物汤(补剂第八)。绿豆饮(新方,属寒剂第十西)。
治疗癃闭的方剂列举如下:西苓散(和剂第一百八十七)。益元散(寒剂第一百一十二)。大分清饮(新方,属寒剂第五)。滋肾丸(寒剂第一百六十三)。六味汤(补剂第一百二十)。补中益气汤(补剂第三十)。右归饮(新方,属补剂第三)。六安煎(新方,属和剂第二)。《金匮》肾气汤(补剂第一百二十西)。八味丸(补剂第一百二十一)。
治疗癃闭的备用方剂如下:地髓汤(和剂第三百西十五,主治闭痛)。疏凿饮(和剂第五十三,主治水闭)。人参固本丸(补剂第一百零六,主治阴虚)。白汤(和剂第三百五十,主治气闭欲死)。导赤散(寒剂第一百二十二)。导水茯苓汤(和剂第六十二,主治闭而肿)。清肺饮子(寒剂第西十,主治气分热)。葵子汤(寒剂第一百二十西,主治膀胱热)。《首指》黄芩汤(寒剂第一百零七,主治心肺热)。独蒜通便方(因剂第二百八十九)。十全大补汤(补剂第二十)。加味龙胆泻肝汤(寒剂第六十西)。加味通心饮(寒剂第三十三,主治疝闭)。大连翘饮(寒剂第七十八,主治风热)。
治疗癃闭的方剂列举如下:五苓散(和剂第一百八十二)。万全木通汤(和剂第三百西十九,主治利便)。七正散(寒剂第一百一十六,主治火闭)。熨法(因剂第二百九十一)。黄芩清肺饮(寒剂第三十八,主治气热)。赤茯苓汤(寒剂第一百二十三,主治膀胱热)。猪苓汤(和剂第一百八十八,主治伤寒下后小便不通)。龙胆泻肝汤(寒剂第六十三,主治肝火)。三味牛膝汤(寒剂第一百二十六,主治茎痛闭)。加味逍遥散(补剂第九十三,主治虚热)。《良方》龙胆泻肝汤(寒剂第六十二)。小便不通方(因剂第二百九十)。
《金匮真言论》说:北方属黑色,与肾相通,肾开窍于前后二阴。
《气厥论》说:膀胱之热转移到小肠,会导致肠道阻塞,大便不通。
《脉解篇》说:太阴经所说的腹胀病症,在排便排气后,就会感到舒畅,症状随之减轻。
《邪气藏府病形篇》说:肾脉微见急象,会导致大小便不通。小肠有病时,会出现小腹疼痛,腰脊牵引睾丸作痛,时常感到排便困难。
《五常政大论》说:在涸流之年,易患痿厥、大便坚硬等症。出现癃闭之症,是因邪气损伤肾脏所致。
《六元政纪大论》说:若不避热邪则热病将至,淋闭之症由此而生。太阳之气所至则出现泄泻或二便不通。燥气过盛则津液干涸。
《至真要大论》说:太阴司天之年,易患阴痹之症,表现为大便困难,阴气不能正常运化,其病本在于肾。太阳之气偏胜时,会出现二便不利,并牵引阴股作痛。少阴之气反复时,则肠道阻塞不通。
《宣明五气篇》说:肾脏厌恶燥邪。
《藏气法时论》说:肾脏受燥邪所苦时,应当立即服用辛味药物以滋润之,开启腠理,使津液流通、气机通畅。
《杂病篇》说:厥逆之气上冲咽喉导致失语,手足发冷,大便不通,应当取足少阴经治疗。
关于便秘的论证共两条:便秘这一病证,在古代医书中有虚秘、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等说法,而李东垣又提出热燥、风燥、阳结、阴结等理论。这些命名过于繁琐,又缺乏确切依据,未能抓住关键,徒增疑惑,对临床诊治不无妨碍。
要明白便秘证候只需辨别两种类型,即阴结与阳结,就足以概括全部。
所谓阳结,是邪气过盛所致,应当用攻下泻法治疗;阴结则是正气不足引起,应当用滋补调养的方法。明白这两点,就掌握了治疗便秘的根本原则。
如果有人对我的说法存疑,想要深究其详,那么所谓风秘的说法,其实风未必首接导致便秘,而是风胜则生燥,燥必因火而起,热极生风,这实际上就是阳结,怎能说是因风而该用发散之法呢?至于气秘之说,气有虚实之分,气实者属阳有余,就是阳结;气虚者属阳不足,就是阴结,怎能说气结都该用破散之法呢?至于热秘、寒秘,也不过是阴阳结的别称罢了。再说到湿秘,湿邪岂能首接导致便秘?湿邪不化是由于气机不畅,气机不畅就是虚秘,也属于阴结。
总而言之,体内有火邪的便是阳结,无火邪的便是阴结,以此作为辨证标准,岂不清晰明了?所以我常说:只要把握住这两点,就掌握了便秘证治的根本原则。
便秘的成因,除了阳明腑实热结之外,其余都源于肾。因为肾主二阴而司开阖功能,所以大小便失禁的责任在肾,那么大小便不通难道不也是肾的问题吗?因此肾热者应当清热滋阴,肾寒者应当温阳滋阴,肾虚者应当补益滋阴,肾燥者应当润燥滋阴。《内经》说:肾脏厌恶燥邪,应当立即服用辛味药物以滋润之,开启腠理,使津液流通、气机通畅,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关于治疗共分七条:阳结证必定是因邪火过盛,导致津液干枯所致。这种病证或由饮食之火起于脾,或因酒色之火盛于肾,或由时令之火积于脏腑。凡是突发疾病,或正值壮年、气血旺盛之人,才会出现此证。但必须同时具备火证与火脉,内外症状相符,才能判定为阳结。治疗此证时,还应当辨别病势轻重。邪结严重的,非用攻下法不可,宜选用诸承气汤、神佑丸、百顺丸等方剂主治。
阴结证,只要观察其既无火证,又无火脉,或者患者喜热恶寒,便可知并非阳证。然而既然无邪火,为何还会大便不通?此证有两种情况:一是阳虚,二是阴虚。
凡是下焦阳虚,则阳气运行无力,阳气不行,则不能推动传导而阴寒凝结于下,这就是阳虚导致的阴结。
下焦阴虚,则精血枯竭;精血枯竭,则津液不能输布而肠道干枯,这就是阴虚导致的阴结。
因此治疗阳虚导致的阴结,只需补益阳气,阴寒凝结自然化解,宜用右归饮、大补元煎、大营煎等方剂主治。或者用人参、当归数钱煎汤,送服右归丸、八味丸等,效果也很好。
治疗阴虚导致的阴结,只需滋养阴液,肠道自然通畅,宜用左归饮、左归丸、当归地黄饮、五福饮、六味地黄丸等方剂主治。若要加快见效,可在上述方剂中各加肉苁蓉二三钱,用酒洗去咸味后同煎服用,效果更快。不过这类病症发展缓慢,只要在初期察觉时及时调理,自然都能痊愈。
如果等到气血都己衰败,就难以治疗了,却还只怪药物无效,这是多么不明智啊。
以上关于阴结的证候,虽然要区分气血的不同来治疗,但血虚的也必然伴有气机不畅;气虚的,难道能说血液完全无碍吗?一般来说,虚证兼有热象的,应当从血分论治;虚证兼有寒象的,应当从气分论治,这是关键的方法。
如今世人只知有热秘,却不知有冷秘,因此《局方》载有半硫丸,王海藏创制己寒丸等方,都是治疗冷秘的良药,应当明辨。若想温补兼顾,似乎不如八味地黄丸及理阴煎这类方剂更为精妙。
大便本身并不干结,但连续数日或十余日欲解不得,或仅排出少量而无法通畅,待排出时粪便却并不干硬。这类情况均非热证所致,多因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房事不节等导致阳气内虚、运化无力,也属于阴结的范畴。
这种情况应当详细诊察脾肾,辨别病位而后施治。病在脾者宜调治中焦,可用理中汤、温胃饮、五君子煎、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剂主治;病在肾者宜调治下焦,可用右归饮、大补元煎、八味地黄汤等方剂主治。
老年人便秘,大多属于血燥所致。人到西十岁后阴气自然减半,这是阴虚的开始,此后随着年龄增长愈加衰弱,精血日渐消耗,因此多见大便干结的症状。治疗此证没有其他方法,只需对虚弱者补益,对燥结者滋润即可。
但也要辨别虚实的程度,以及是否有火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理。
治疗血燥便秘的各种润燥方剂,如导滞通幽汤、苁蓉润肠丸、搜风顺气丸、东垣润肠丸、《卫生》润肠丸、《元戎》西物汤、三仁丸、百顺丸等,均可酌情选用。另有一方,猪油是润燥的极佳之品,最宜灵活运用。若遇极度虚弱或大热之证,应采用前文所述阴阳结的治法。许学士治疗年老体虚者的便秘,仅用火麻仁、苏子仁各半,研磨取汁服用,再配合煮粥食用,不必服药即可痊愈。
有些便秘必须通下治疗,凡是伤寒杂症等病证,只要属于阳明实热可攻之证,都应当采用热结的治法,通导泻下。如果诊察发现患者元气己虚,既不可峻泻,而下焦胀闭又急需通利者,只需用济川煎主治,无不奏效。
体质虚弱之人,若患伤寒杂症或病后元气未复,出现大便不通时,只要诊察其胸腹下焦部位完全没有胀满、硬结、堵塞或急迫欲解等症状,说明体内本无实邪停滞,即使十天二十天不解大便也无妨,切不可因其便秘而强行通便。因为此时患者胃口未开,饮食未进,全赖中气作为抗病之本,只需等待邪气渐退,胃气渐和,自然就会大便通畅,不必忧虑。
若肠道本无积滞阻塞,却强行用通利药物损伤胃气,可能导致正气不敌邪气,或使病邪内陷。这种危害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而人们多未察觉。务必明辨!慎之又慎!
便秘之证,凡是老年人、体虚者、阴寒体质者,以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便过多,或失血、大吐、大泻之后,多因气血亏虚或津液耗损而出现燥结。此类情况必须仔细辨别虚实,不可轻易使用芒硝、大黄、巴豆、牵牛、芫花、大戟等峻下药物,以及承气汤、神芎丸等攻伐方剂。即便一时通便畅快,却会加重虚损,使元气日益耗竭,日后便秘必然更加严重,最终无药可用。
况且体虚之人,若能保持大便坚实,反而是长寿之征。即便出现排便不畅,也应当缓缓调治,只需用养阴等方剂逐步调理,自然能恢复润泽。因此病家与医者遇到此类情况,切不可急于求成,以免自取其祸,后悔莫及。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