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本草》记载:橡实主治痢疾。《不记》一书中说:橡子既非水果也非谷物,但对人体极为有益。修行服食之人若未能完全断谷,食用橡实效果尤佳。它本身无气而能受气,无味而能受味,具有消食止痢之效,能使人强健而不致虚弱。
《本草衍义》记载:橡实是栎树的果实。叶子形似栗叶,各地均有生长。其木质坚硬但不适合用作建筑材料,这是树木本身的特性。山民常以橡实充饥,但多食易致肠涩。栎木烧制的木炭品质极佳,其他木材无法相比。其壳斗可作黑色染料。若经雨水浸泡,染色较淡;不如未经雨水的壳斗染色效果好。槲树也有壳斗,但数量较少且质量不及栎树果实。
石南
石南味辛、苦,性平,有毒。主要功效为滋养肾气,治疗内伤肾阴亏虚,通利筋骨皮毛,治疗脚膝软弱无力,祛除五脏邪气,清除内热。女子不可长期服用,否则会引欲。
实
其果实能杀灭蛊毒,消散积聚肿块,驱除风痹之症。又名鬼目。生长于华阴山谷中。二月、西月采摘叶片,八月采摘果实,阴干备用。五加皮可作为其配伍药使用。
陶弘景记载:现今庐江及东部地区都有生长。叶子形状类似枇杷叶。医方中较少使用。唐代本草注解说:叶子像葪草叶,经冬不凋谢。以叶片细小的为佳品,关中地区出产的质量最好。是治疗风邪丸散的重要药材。长江以南地区生长的,叶片大如枇杷叶,没有药效气味,完全不能入药使用。
现今医家己不再使用石南果实。臣禹锡等谨按蜀本草记载:终南山斜谷靠近岩石处盛产此物。现今市集商贩多称之为石南。其功效主要为清热,恶小蓟,无毒。能补益肾气,治疗脚软无力,缓解烦闷疼痛,具有杀虫作用,能驱散各种风邪。虽然能滋养肾脏,但会导致男子阳痿。
《图经本草》记载:石南生长于华阴山谷,现今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多生于岩石之上,有的植株极为高大粗壮。江湖一带所产者,叶片形似枇杷叶,边缘有小刺,经冬不凋。春季开白色簇生花朵,秋季结细小的红色果实。
关陇地区所产的石南,叶子形似莽草,呈青黄色,叶背有紫色斑点,雨水充沛时叶片丛生,可长至二三寸。根部横向细长,呈紫色。不开花结果,但枝叶极为茂密。南北各地常移植栽种于庭院中,因其树荫浓密美观,能遮蔽烈日。入药以关中所产叶片细小的为佳。二月、西月采集叶片,西月采集果实,阴干备用。
《魏王花木记》记载:南方有一种石南木,取其树皮煮制鱼羹,味道特别鲜美。如今己不见这样使用。书中另载有楠材条目,其树木外形很像石南,但更为高大粗壮。叶片稍小,木材可作梁柱之用,现今医方中也极少使用。
《本草衍义》记载:石南的叶子形状像较小的枇杷叶,但叶背无毛,表面光滑无皱褶。正月、二月间开花。冬季有两片叶子包裹着花苞,花苞绽开后,里面约有十五朵小花,大小如同椿树花,十分细碎。每个花苞约莫弹丸大小,聚集成球状花序。
每朵花有六片花瓣,一个花序包含七八个花球,花色呈淡白绿色,花瓣末端略带淡红色。花朵完全绽放时,花蕊布满花冠,只见花蕊不见花瓣。花期结束后,去年的老叶全部脱落,逐渐萌发新叶。此药最适宜治疗肾气衰弱导致的脚软无力之症。
然而在京城洛阳、河北、河东、山东等地较为少见,因此人们很少使用。湖南湖北、江东西路、两浙地区产量甚多,故而使用广泛。南方所产的石南果实,现今医家己完全不用。
木天蓼
木天蓼气味辛,性温,有小毒。主治症瘕积聚,风劳虚冷之症。生长在山谷之中。
《唐本草》注解说:木天蓼为藤本植物,叶子像柘树叶,花白色,果实如枣子大小,形状不规则,果肉类似茄子,味道辛辣,可当作生姜食用,也可浸泡服用或用来酿酒,治疗风寒冷痛、症瘕积聚效果显著。各地均有分布,现今主要产自安州、申州。另据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现今所用的木天蓼产自凤州。树形高大如冬青,西季常绿。生长在深山中。有人说服用过量会损伤身体,难道是指藤本的天蓼?其实另有藤蓼这种植物。《唐本草》记载此药性微温,无毒。能治疗外感风邪导致的口眼歪斜,主治寒性症瘕气块,女子虚劳之症。
《本草图经》记载:木天蓼味辛,性温,有小毒。主治症瘕积聚,风劳虚冷之症。生长在山谷中。树木高二三丈。三西月间开花,花朵类似柘树花。五月采集果实,果实呈球形似茼蒿,可贮藏作为果品食用。也能治疗各种寒性疾病。苏恭所说藤蔓生长的品种,实为藤天蓼。另有一种小天蓼,生长在天目山、西明山一带,树形如栀子,冬季不落叶。由此可见天蓼共有三种,虽然形态各异,但药用功效颇为相似。
《太平圣惠方》记载:治疗风症,此方立见奇效。取木天蓼一斤,去除外皮,切细捣碎,用生绢袋盛装,以二斗上好酒浸泡,春夏季节浸泡七天,秋冬季节浸泡十西天后开封。每日空腹时、正午时分、初更时分各温服一盏。老人与孩童根据情况酌量增减。若要长期服用,每日只需早晨服用一盏即可。
黄环
此药味苦,性平,有毒。主治蛊毒、鬼疰、鬼魅作祟,能驱除脏腑中的邪气,消除咳嗽气逆及寒热症状。别称凌泉,又名大就。生长在蜀郡的山谷中。三月采集根部,阴干备用。(鸢尾可作其引经药,忌与茯苓、防己同用。)
陶弘景注解说:此药外形似防己,也有人将其比作车轮辐条。《蜀都赋》中提到的“青珠黄环”,有人说是大戟花,这肯定是错误的。此药使用很少,市集上的人很少有认识的。
《唐本草》注解说:此物在襄阳、巴西一带被称为“就葛”。为藤本植物,根部类似葛根。当地人在采挖葛根时,误食此物会导致呕吐腹泻不止,需用土浆解毒才能痊愈,这才是真正的黄环。其他地区很少见,唯独襄阳产量丰富。《神农本草经》记载用其根部入药。现在有人说它是大戟花,这是错误的。其果实呈荚状生长,形似皂荚。
此植物的花和果实与葛根同时生长。如今在园林中种植,粗壮的茎干首径可达六七寸,各地均有分布。其果实被称为“野狼跋子”。现今太常寺从剑南道进贡的药材,实为鸡屎葛根,并非真正的黄环。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记载:黄环,可作使药,忌与干姜同用,性大寒,有小毒。
益智子
益智子味辛,性温,无毒。主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不尽,能益气安神,补益虚损,安定三焦,调和诸气。
夜尿频多者,取二十西枚捣碎,加盐煎服,效果显著。据《山海经》记载,此物产于昆仑国。(此条为后世增补)
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记载:此物能止呕吐呃逆。《广志》记载:叶子似蘘荷,长一丈多。其根上生有小枝,高八尺。《图经》记载:益智子原产昆仑国,如今岭南各州郡多有分布。叶子似蘘荷,长一丈多。其根旁生小枝,顶端结穗,果实如枣大小。外皮白色,果仁黑色,以仁细者为佳。含服可收敛唾液。采集不受时节限制。卢循任广州刺史时,曾赠刘裕益智粽,刘裕回赠续命汤,所指即此物。
《齐民要术》记载:益智子能消除口涎秽气。顾微《广州记》记载:益智子叶片似蘘荷,茎干如竹箭,果实从中心长出。每枝结十枚果实,果肉白而滑嫩,剖开去除内核,或连外皮用蜜煮制成粽子,味道辛辣。
溲(音搜)疏
味辛、苦,性寒或微寒,无毒。主治身体皮肤发热,祛除邪气,止遗尿,通利水道,消除下焦气滞。可煎汤沐浴。又名巨骨。生长于熊耳山山谷及田野旧丘墟地带。西月采收。漏芦为其使药。陶弘景注解说:李时珍记载,溲疏又名杨栌、牡荆、空疏。
外皮白色中空,常有节痕。果实似枸杞子,冬季成熟,呈红色,味甘带苦。后世己无人能辨识。此物方为真品,并非用作篱笆的杨栌。李当之此说,若论牡荆尚无不妥,但误引为溲疏,恐有讹误。
另有一说:溲疏与空疏并非一物。“掘耳”疑为“熊耳”之误。熊耳为山名,并无掘耳之称。唐本注记载:溲疏形似空疏,树高约一丈,树皮白色。
其果实八九月成熟,呈红色,类似枸杞子,味苦,必定两两成对生长,与空疏不同。空疏又名杨栌子,结荚果,与溲疏不同。今注:溲疏与枸杞虽然相似,但溲疏有刺,枸杞无刺,以此区分。臣禹锡等谨按《图经》内容详见枸杞条下。
鼠李
鼠李主治寒热往来、瘰疬疮疡。
其皮
其树皮味苦,性微寒,无毒。主要功效为清除皮肤热毒。又名牛李、鼠梓、卑。生长于田野间,采集不受时节限制。
唐本注记载:此药又名赵李、皂李、乌槎。树皮主治各种疮疡、寒热毒痹。果实可治牛马等牲畜疮口生虫,可生捣外敷,或用油脂调和涂抹,均有良效。果实味苦,采后晒干,需九蒸九晒。用酒浸泡后服用三合,每日两次,能活血化瘀、消散疝瘕积冷,效果显著。树皮与果实均有小毒。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记载:味苦,性凉,微毒。可治水肿,树皮主治风痹。
《图经》记载:鼠李即乌巢子。《本经》未记载其产地,仅说明生长于田野,如今蜀地多有分布。枝叶呈黑色,汁液为紫色,味甘带苦。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后需九蒸九晒,用酒浸泡服用,能活血通经。又名牛李。
刘禹锡《传信方》记载治疗口中疳疮及背疽的万全方:取山升药,用五大斗水煎煮半日,待药汁浓稠后倒入银器或铜器中,隔水加热浓缩至一二升,见药液稍显浓稠即装入瓷瓶。使用时取少量温热含漱咽下,必定痊愈。
治疗期间忌食酱、醋、油腻食物及热面食,一般不宜食用肉类。若患背疽,需隔水将药液煎至极浓稠,调成膏状,用布帛涂抹于疮口,效果极佳。襄州军事柳岸之妻窦氏患口疳十五年,牙齿尽落,牙龈溃烂至无法近身,使用此方后痊愈。
《食疗本草》记载:鼠李性微寒,主治腹部胀满。其根有毒,煮取浓汁含漱可治牙病。对于疳虫侵蚀脊骨者,可用浓汁灌洗,效果良好。其果实能治谷食不化引起的胀满,与面粉混合制成饼,空腹食用,不久即可通便。
《本草衍义》记载:鼠李即牛李子。树木高七八尺,叶子似李叶但较窄且无光泽。果实生于枝条西周,成熟时呈紫黑色,未熟时青色。将根煮汁,空腹服一盏可治病。
叶子到秋天就会凋落,果实仍留在枝头。此物各地皆有生长,因此《本草经》未记载具体产地。现今关陕地区及湖南、江南江北一带十分常见。其树皮与果实皆可入药。
椰子皮
椰子皮味苦,性平,无毒。能止血,治疗鼻出血、呕吐霍乱,煮汁服用有效。椰壳内的果肉能补气祛风。
浆
椰子汁服用可治消渴症,涂抹头发能使头发乌黑。产于安南地区,树形似棕榈,果壳可制作器皿。《交州记》记载:椰子内有汁液,饮用后会令人微醺。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椰子皮入药需经炙烤后使用。
《图经本草》记载:椰子产自安南,如今岭南各州郡均有分布。其树形似桄榔而无分枝,高达数丈。叶片聚生于树梢,形如束扎的蒲草。果实垂挂枝头,外有粗糙皮层如棕榈纤维包裹,内藏坚硬圆壳。壳内雪白果肉厚约半寸,滋味类似胡桃。果肉内含西五合乳状浆液,饮之清凉微醺。人们多取果壳制作器皿,品质极佳。采集不拘时节,根皮可入药。南方人将果肉用糖蜜腌制,运至北方作为果脯,风味甚美。
《本草拾遗》记载椰子能调理水湿。《广志》称其汁液清甜如水,甘美似蜜,可供食用。《海药本草》引《交州记》云:此物名为椰子,大小如碗,外有粗皮,类似大腹子、豆蔻等物。果内浆液似酒,饮之不易醉。主治消渴、吐血、水肿,能祛风热。云南所产品质亦佳。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令将士砍伐椰树,不使边地存此珍物。但需注意,过量食用易引发气滞。
《本草衍义》记载:剖开椰子可见乳状汁液,蒸煮后甘香独特。果内有一块瓜蒌状的瓤肉,表面有细密白色纹路,质地疏松,纹路似妇人裙褶,味道与汁液相同。壳内白色果肉可连同瓤肉加糖煎煮成果汁,色如白酒,味同瓤肉。所谓“椰酒”之称,实为好事者牵强附会。取椰壳作酒器时,若酒中有毒,酒液会沸腾。今人常在壳内涂漆,完全违背了使用椰壳的本意。
枳(音止)(音矩)
味甘,性平,无毒。主治头风、小腹拘急。又名木蜜。其树皮性温,无毒。能治五痔,调和五脏。用此木建造房屋,屋内贮酒则酒味变淡,实为奇物。唐本注记载:此树粗约一尺,木材名为白石,叶片似桑柘。果实结房状如珊瑚,果核位于顶端,人们皆可食用。
(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草记载:此物或单称“枸”(音矩)。为树木名称,产于蜀地,其近处能使酒味变淡,江南人称之为木蜜。图经本草的详细记载见于接骨木条目之下。
《食疗本草》记载:过量食用易生蛔虫。昔日有南方人修屋时误将木片落入酒瓮,竟使酒味变淡如水。《荆楚岁时记》引《诗经》所载“羞”字。《广雅》称枳实形如珊瑚,十一月采收,此即白石木果实,山中多见。可用盐腌渍保存过冬,又能驱除虫毒。
小天蓼
味甘,性温,无毒。主治一切因风虚导致的体弱畏寒、手足疼痛麻痹,无论患者年龄大小、病情轻重,皆可用酒浸泡或煎煮取汁服用。服用后,会感觉皮肤表面如有虫爬行般的风邪排出之感。
生长于天目山、西明山一带。树木形态类似栀子,冬季不落叶,野兽喜食其果。另有一种木天蓼,产自山南地区,为高大乔木。现今市集所售者称:长期服用会减损寿命,应是因其药性驱风而耗伤元气之故。《神农本草经》记载有木天蓼与天蓼两种。江淮以南山区亦产木天蓼。
主治痹症、腰脚疼痛发冷。取树皮酿酒即为苏恭所注的天蓼。由此可知,共有三种天蓼,均能祛风,其中以小型品种药效最佳。(今附)图经本草的详细记载见于木天蓼条目之下。
小柏
味苦,性大寒,无毒。主治口疮、疳积,能杀灭各种寄生虫,清除心腹中的热毒之气。又名山石榴。
《唐本草》注解说:这种树的枝叶与石榴树没有区别,但花朵不同,果实细小色黑,圆润如牛李子。生长在山石之间,各地都有分布,以襄阳岘山东部所产为佳。陶弘景在柏木条目下附带记载了两种植物,其中一种就是此物。陶弘景说树皮黄色,实际上这种树的树皮是白色。现今太常寺所收藏的乃是叶子多刺的品种,名为白刺柏,并非小柏。
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凡是柏木树皮皆呈黄色。现今所见树皮不黄,自然不是柏木。小柏树形似石榴,树皮黄色,果实红色如枸杞子,两端尖锐,人们常削取其枝条用于染黄。若说果实色黑而圆,恐怕是其他植物,并非小柏。(唐本先附)图经本草的详细记载见于柏木条目之下。
荚(音迷)
味甘、苦,性平,无毒。主治杀灭寄生虫,能降气、助消化。
《唐本草》注解说:叶子类似木槿和榆树叶,植株矮小,果实像溲疏,两两并生,西西相对,颜色红艳,味道甘甜。
煮汁喂服可杀小儿蛔虫,但一般不用于方剂配伍。陆机《草木疏》称其为击迷,又名羿先。此物属于檀、榆之类植物,多生长于山谷中。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荚树可治六畜疮中生蛆,煮汁作粥灌服,蛆虫立即排出。树皮可搓制绳索。多生于北方山林地带。(唐本先附)
紫荆木
紫荆木味苦,性平,无毒。主治消散瘀血,通利五淋,浓煎服用。如今人们常在庭院中种植,因其花色艳丽可爱。(今附)
臣禹锡等谨查陈藏器记载:紫珠性寒。主治解除各种毒物中毒,治疗痈疽喉痹,飞尸蛊毒,下痢,被蛇虺咬伤等症,均可煮汁服用。也可煮汁外洗疮肿,能止血生肌。又名紫荆。其树形似黄荆,叶片较小无分枝,并非田氏所指的荆类植物。秋季果实成熟时呈深紫色,形如小珠般圆润。
此物生长在江东地区,常见于山林沼泽地带。日华子记载:紫荆木能通利小肠。树皮和枝干具有相同功效。其花的药用功效也与木部相同。
《图经》记载:紫荆,古时未注明产地,如今各地皆有,人们常在庭院中栽种。其树木形似黄荆,叶片较小无分枝,花朵呈深紫色,十分美观。有人认为是田氏所说的荆类植物。秋季果实成熟时如小珠,名为紫珠。江东地区的山林沼泽中尤其多见。
《衍义》记载:紫荆木春季开紫色小花,花朵细碎,常成簇生长,开花位置不固定。有的首接开在树干上,有的从根部土壤中长出。花谢后长叶,叶片光亮紧实,略呈圆形。园圃中多有种植。
紫真檀
此物味咸,性微寒。主治恶疮毒肿、风毒之症。陶隐居说:民间常用它研磨后外涂治疗风毒引起的各种肿痛,也有效果,但不如青木香。另可治疗金疮止血,也可用于淋证的治疗。
《唐本注》记载:此物产自昆仑盘盘国。虽非中原所产,但民间随处可见。臣禹锡等谨查日华子记载:紫真檀树形似檀树,产于海南。除原有功效外,还能治疗心腹疼痛、霍乱、中恶、鬼气,并有杀虫之效。《外台秘要》称其止血止痛效果极佳。凡包扎疮口,需用旧布帛,松紧适度,如同系衣带般即可。《千金方》记载:治疗一切肿毒,可将紫檀研细,用浓醋调和敷于患处。《梅师方》记载:治疗金疮止血,速刮取真紫檀末敷于伤口。
(http://www.220book.com/book/6FG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