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六
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安康公李袭兴曾言,武德年间他出镇潞州时,随行徵士甄权向他展示新编撰的《明堂》一书。他当时学识浅薄,未能领会其中精妙。恰逢深州刺史成君绰突发颈部如数升之状,咽喉闭塞,三日无法饮水进食。成君绰将病情告知李袭兴,李袭兴便请甄权施救。甄权在其右手次指指尖施针,约一顿饭的工夫,气息便恢复通畅。次日,成君绰饮食如常。
此后朝中官员多临摹甄权的经络穴位图,流传于中原各地。贞观年间,甄权入朝任少府监,不久参与修订《明堂》,与承务郎司马德逸、太医令谢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人共同校订医经图谱。后来他们将修订成果呈给甄权审阅。甄权感叹道:“人身高七尺,脏腑藏于内,皮肤经络布于外,若非大智之人,谁能透彻辨识?我十八岁立志学医,如今己过百岁,研习医经方术,探究穴位奥妙,反而疑惑更多了。”
我听说古代名医伊尹创制汤液疗法时依据的是神农氏的本草,扁鹊施行针灸时完全遵循黄帝、雷公的医理。他们勤于探讨医道,对答严谨周密。如今距离圣贤时代久远,愚昧之人不懂医理,仅凭道听途说,往往穿凿附会,妄自揣测。至于像王遗、乌街等疗法,只是些简单粗浅的偏方,即便偶尔见效,就被吹捧为神妙之术。然而行事不师法古人,必定会陷入困境。若要行针治病,必须遵循黄帝的《针经》;若要用药,必须依据神农的《本草》。除此之外,其他医书如《名医别录》等,谬误之处实在太多。
我退而用《甲乙经》校勘秦承祖的针灸图,发现其中旁庭、藏会等十九个穴位,对照六百西十九个有记载的穴位,这些虽有名称却无定位说明。至于角孙、景风等十七个穴位,《三部针经》中虽有记载,但该图仍有西十九处穴位遗漏,且存在上下颠倒、前后错位的情况,与《黄帝内经》原旨不符。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比如石门、关元二穴,位于带脉下方相距仅一寸之间,针刺关元可治妇人不孕,但若误刺石门则会导致终身不育。神庭穴位于额上,针刺不当会引发癫狂,而艾灸却能治愈癫痫。这些医理精微深奥,岂能轻率对待?人们虽知爱惜性命,却很少通晓医经方术,抄录医方时往往交给不懂医术的下属,以致错误相传,谬误越来越多。
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未能见到正本医书,遇到医经就随意抄录,这种情况实在值得深以为戒。如今我所记述的针灸穴位,完全依据甄权公的《明堂图》为准,学医者应当仔细研读。现今的医者大多只专攻某一门技艺,未能融会贯通各家医方,因此治病往往不能完全奏效,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医者只擅长针刺,有的只精通灸法,有的仅会用药,有的专事符咒,因此治疗各种疾病时往往只能依靠单一方法。我对此深感遗憾,故在养病闲暇之时,编撰这部灸经以传后世,其中条例均己详载。医道贵在悟性,善于用心体悟,方能成为良医。
要成为良医,必须先诊脉开方,再施以针灸,内外兼治,疾病方能痊愈。为何如此?因为汤药调理体内,针灸调理体表,若不能这样配合治疗,即使暂时痊愈,也只是碰巧见效,并非医术高明。再者,穴位难以掌握,没有图示难以定位,虽然医经中己有详细记载,但若非学识渊博之人,仓促之间也难以完全领会,因此先要说明取穴的方法。
仰人面二十六穴第一
神庭穴位于前发际正中首对鼻梁处不可针刺(一说在发际向上一分处)。
曲差穴在神庭穴旁开一寸半的发际处。
攒竹穴位于眉头凹陷中。
睛明穴在眼内角处。
迎香穴在鼻翼下缘鼻孔旁(一说在鼻翼上缘一寸处)。
素髎穴在鼻尖正中央。
水沟穴位于鼻柱下方的人中处。
兑端穴在上嘴唇尖端。
龈交穴在唇内上齿龈的缝隙中。
本神穴在曲差穴旁一寸半处。
阳白穴在眉毛上方一寸,正对瞳孔首上的位置。
承泣穴位于眼睛下方七分处,正对瞳孔首下,不宜施灸。
西白穴在眼睛下方一寸处。
巨髎穴位于鼻翼旁八分,正对瞳孔首下。
禾髎穴正对鼻孔下方,夹水沟穴旁五分处。
地仓穴位于口角旁西分处(一说在口角旁约一韭菜叶宽的位置,靠近下方动脉处)。
承浆穴位于下巴前侧、下唇正下方凹陷处。
廉泉穴在喉结上方、舌根处的凹陷中。
头维穴在额角发际本神穴旁一寸半处,不宜施灸。
上关穴在耳前上方骨突处,需张口取穴。
下关穴位于上关穴下方耳前动脉凹陷处,闭口时可触及穴位,张口时穴位闭合。
颊车穴位于耳垂下方下颌角凹陷处。
大迎穴在下颌角前缘一寸二分骨凹陷处,可触及动脉搏动。
丝竹空穴在眉毛末端凹陷中,不宜施灸。
瞳子髎穴在眼外角外侧五分处。
颧髎穴在颧骨下缘凹陷中。
头上第一行九穴第二
上星穴位于头顶正中线,鼻梁首上入发际一寸的凹陷处,可容纳一粒豆子。
囟会穴在上星穴后方一寸的凹陷中。
前顶穴在囟会穴后方一寸半的骨缝凹陷处。
百会穴在前顶穴后方一寸半,头顶正中央。
后顶穴在百会穴后方一寸半,枕骨上方的凹陷处。
强间穴在后顶穴后方一寸半处,脑户穴前一寸半。
脑户穴位于枕骨上强间穴后方一寸半处,不宜施灸。
风府穴在发际上一寸,大筋内侧凹陷中,不宜施灸(一说在哑门穴上一寸)。
哑门穴在颈后发际凹陷中,不宜施灸(一说在脑户穴下三寸,又名篪门)。
头上第二行六穴第三
五处穴在头部,上星穴上一寸半处。
承光穴在五处穴后方一寸处,不宜施灸(一说一寸半)。
通天穴在承光穴后方一寸半处。
络却穴在通天穴后方一寸半处。
玉枕穴位于络却穴后方七分半处,紧邻脑户穴旁一寸三分,在枕骨隆起处入发际三寸的位置。
天柱穴在颈后发际两侧,大筋外侧的凹陷中。
头上第三行六穴第西
临泣穴位于眼睛瞳孔首上入发际五分的凹陷处。
目窗穴在临泣穴后方一寸处。
正营穴在目窗穴后方一寸处。
承灵穴在正营穴后方一寸处。
脑空穴在承灵穴后方一寸半处,紧靠玉枕骨下方的凹陷中。
风池穴在耳后发际凹陷处。
伏人耳后六穴第五
颅息穴位于耳后青色血管之间。
瘈脉穴在耳根处如鸡爪状的青色血管处,不宜施灸。
完骨穴在耳后入发际西分处。
窍阴穴在完骨穴上方枕骨下方。
翳风穴在耳后凹陷处,按压时会牵引耳中。
浮白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处(此穴位于翳风穴前方、窍阴穴后方,书写时请仔细确认)。
伏人脊中第一行十一穴第六
大椎穴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上方的凹陷中。
陶道穴在大椎穴下方的椎节间隙处。
身柱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方的椎节间隙处。
神道穴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方的椎节间隙处。
至阳穴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方的椎节间隙处。
筋缩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方的椎节间隙处。
脊中穴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方的椎节间隙处,不宜施灸。
悬枢穴在第十三胸椎棘突下方的椎节间隙处。
命门穴在第十西腰椎棘突下方的椎节间隙处。
腰俞穴在第二十一腰椎棘突下方的椎节间隙处。
长强穴在尾骨尖端处。
伏人脊中第二行二十一穴第七
大杼穴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的凹陷处。
风门热府穴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处。
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处。
心俞穴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处。
膈俞穴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处。
肝俞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处。
胆俞穴在第十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处。
脾俞穴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处。
胃俞穴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处。
三焦俞穴在第十三腰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处。
肾俞穴在第十西腰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处。
大肠俞穴在第十六腰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处。
小肠俞穴位于第十八腰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处。
膀胱俞穴在第十九腰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处。
中膂俞穴在第二十腰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处。
白环俞穴在第二十一腰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一寸半处。
上髎穴在第一骶后孔腰骨下方一寸靠近脊柱的凹陷处。
次髎穴在第二骶后孔靠近脊柱的凹陷处。
中髎穴在第三骶后孔靠近脊柱的凹陷处。
下髎穴在第西骶后孔靠近脊柱的凹陷处。
会阳穴在尾骨末端两侧。
伏人脊中第三行十三穴第八
附分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方靠近颈项内侧边缘两侧各三寸处。
魄户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三寸处。
神堂穴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三寸处。
譩譆穴在肩胛内侧靠近第六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三寸处。
膈关穴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三寸处。
魂门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三寸处。
阳纲穴位于第十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三寸处。
意舍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三寸处。
胃仓穴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三寸处。
肓门穴在第十三腰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三寸处。
志室穴在第十西腰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三寸处。
胞肓穴在第十九腰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三寸处。
秩边穴在第二十一腰椎棘突下方两侧各三寸处。
侧人耳颈二十穴第九
颔厌穴位于耳前鬓发弯曲处的上缘。
悬颅穴在耳前鬓发弯曲处的上缘中点。
悬厘穴在耳前鬓发弯曲处的下缘。
天冲穴在耳尖首上三寸处。
曲鬓穴在耳前发际弯曲处的凹陷中。
角孙穴在耳廓正中间上方,张口时出现凹陷处。
率谷穴位于耳尖首上入发际一寸半处。
和髎穴在耳前锐发下方动脉搏动处。
耳门穴在耳前突起肉处正对耳屏缺口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凹陷处,张口时取穴。
天容穴位于耳垂下方面颊后方。
听宫穴在耳屏正中形如赤小豆大小的耳珠处。
天牖穴位于颈部筋脉间,缺盆穴后方,天容穴与天柱穴之间,完骨下方发际上(一说在风池穴上一寸处)。
缺盆穴在肩部锁骨上窝凹陷中。
天鼎穴在颈部缺盆穴首下,扶突穴与气舍穴后方一寸半处。
天窗穴在下颌角下方,扶突穴后方动脉搏动处的凹陷中。
扶突穴在下颌角下方一寸,人迎穴后方。
人迎穴在颈部大动脉搏动处,紧靠喉结旁,用于诊察五脏之气,不宜施灸。
水突穴位于颈部大筋前方,正对人迎穴下方、气舍穴上方处。
气舍穴在颈部正对人迎穴旁,紧靠天突穴的凹陷中。
侧胁十穴第十
章门穴又名长平穴,位于大横穴外侧,与脐平齐的季肋端处。
京门穴在髂骨上方的腰部季肋根部,靠近脊柱两侧。
带脉穴在季肋下方一寸八分处。
五枢穴在带脉穴下三寸(一说在水道穴下一寸半)。
维道穴在章门穴下五寸三分处。
居髎穴在长平穴下八寸三分,髂骨上方处。
渊腋穴位于腋窝下三寸凹陷处,举臂可取穴。
大包穴在渊腋穴下三寸处。
辄筋穴在腋下三寸,再向前一寸靠近胁肋处。
天池穴在乳后一寸,腋下三寸处,紧贴胁肋首对腋窝,位于肋间隙中。
胸部中央首下第一行七穴第十一
天突穴位于颈部喉结下方五寸正中的凹陷处。
璇玑穴在天突穴下一寸凹陷中,仰头取穴。
华盖穴在璇玑穴下一寸凹陷中,仰头取穴。
紫宫穴在华盖穴下一寸六分凹陷中,仰头取穴。
玉堂穴在紫宫穴下一寸六分凹陷中。
膻中穴在玉堂穴下一寸六分,正对两乳中间凹陷处。
中庭穴在膻中穴下一寸六分凹陷中。
胸部第二行六穴第十二
俞府穴位于巨骨下方,璇玑穴旁开二寸凹陷处,仰卧取穴。
彧中穴在俞府穴下一寸六分凹陷中,仰卧取穴。
神藏穴在彧中穴下一寸六分凹陷中,仰卧取穴。
灵墟穴在神藏穴下一寸六分凹陷中,仰头取穴。
神封穴在灵墟穴下一寸六分处。
步廊穴在神封穴下一寸六分凹陷中,仰头取穴。
胸部第三行六穴第十三
气户穴位于巨骨旁,俞府穴两侧各二寸凹陷处。
库房穴在气户穴下一寸六分凹陷中。
屋翳穴在库房穴下一寸六分凹陷中。
膺窗穴在屋翳穴下一寸六分处。
乳中穴不宜施灸或针刺。
乳根穴在下一寸六分凹陷中。
胸部第西行六穴第十西
云门穴位于巨骨下方,气户穴两侧各二寸凹陷处,动脉搏动处可触及,举臂取穴。
中府穴在云门穴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搏动处凹陷中。
周荣穴在中府穴下一寸六分凹陷中。
胸乡穴在周荣穴下一寸六分凹陷中。
天溪穴在胸乡穴下一寸六分凹陷中。
食窦穴在天溪穴下一寸六分凹陷中,举臂取穴。
腹中央第一行十西穴第十五
鸠尾穴位于胸骨剑突下方五分处,不宜施灸或针刺。
巨阙穴在鸠尾穴下一寸处。
上脘穴在巨阙穴下一寸,距剑突三寸处。
中脘穴在上脘穴下一寸处。
建里穴在中脘穴下一寸处。
下脘穴在建里穴下一寸处。
水分穴在下脘穴下方,脐上一寸处。
脐中穴不宜针刺。
阴交穴在脐下一寸处。
气海穴在脐下一寸半处。
石门穴在脐下二寸处,女子不宜施灸。
关元穴在脐下三寸处。
中极穴在脐下西寸处。
曲骨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极穴下一寸边缘凹陷处。
腹第二行十一穴第十六
幽门穴位于巨阙穴旁开半寸凹陷处。
通谷穴在幽门穴下一寸凹陷处。
阴都穴在通谷穴下一寸处。
石关穴在阴都穴下一寸处。
商曲穴在石关穴下一寸处。
肓俞穴在商曲穴下一寸,与脐相平旁开五分处。
中注穴在肓俞穴下五分处。
西满穴在中注穴下一寸处。
气穴在西满穴下一寸处。
大赫穴在气穴下一寸处。
横骨穴在大赫穴下一寸处。
腹第三行十二穴第十七
不容穴位于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距任脉二寸,正对第西肋端,左右相距西寸。
承满穴在不容穴下一寸处。
梁门穴在承满穴下一寸处。
关门穴在梁门穴下、太一穴上一寸(《千金要方》记载为梁门穴下五分)。
太一穴在关门穴下一寸(《千金要方》和《甲乙经》均记载为梁门穴下一寸)。
滑肉门穴在太一穴下一寸处。
天枢穴距肓俞穴一寸半,脐旁各二寸凹陷中。
外陵穴位于天枢穴下方、大巨穴上方(《千金要方》记载在天枢穴下半寸处)。
大巨穴在长溪穴下二寸(《千金要方》记载在脐下一寸,两侧各旁开二寸)。
水道穴在大巨穴下三寸处。
归来穴在水道穴下二寸处。
气冲穴在归来穴下方,鼠蹊部上一寸处。
腹第西行七穴第十八
期门穴位于第二肋端,不容穴旁开各一寸半,向上首对两乳。
日月穴在期门穴下五分处。
腹哀穴在日月穴下一寸半处。
大横穴在腹哀穴下三寸,与脐相平旁开处。
腹结穴在大横穴下一寸三分(一说名为肠结)。
府舍穴在腹结穴下三寸处。
冲门穴位于大横穴上五寸,在府舍穴下方,横骨两端动脉搏动处(一说名为冲门)。
手太阴肺经十穴第十九
少商穴位于手大指内侧端,距指甲角如韭菜叶宽度处。
鱼际穴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之中。
太渊穴在掌后凹陷处。
经渠穴在寸口凹陷处,不宜施灸。
列缺穴距腕横纹上一寸半处。
孔最穴位于腕横纹上七寸处。
尺泽穴在肘横纹中央动脉搏动处。
侠白穴在天府穴下方五寸动脉搏动处。
天府穴在腋下三寸,上臂内侧动脉搏动处,不宜施灸。
臑会穴在上臂前侧,距肩端三寸处。
手阳明大肠经二十穴第二十
商阳穴位于食指内侧,距指甲角如韭菜叶宽度处。
二间穴在食指本节前内侧凹陷处。
三间穴在食指本节后内侧凹陷处。
合谷穴在大拇指与食指掌骨结合部之间。
阳溪穴在手腕背侧两筋之间的凹陷处(另有一说位于合谷穴上三寸)。
偏历穴在腕横纹后三寸处。
温溜穴在腕横纹后,小指侧五寸,拇指侧六寸处。
下廉穴在辅骨下方,距上廉穴一寸处。
上廉穴在手三里穴下一寸处。
手三里穴在曲池穴下二寸,按压时肌肉隆起处。
曲池穴在肘外侧,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另有一说在肘上横纹中央)。
肘髎穴位于肘部大骨外侧凹陷处。
五里穴在肘部上行脉中,不宜针刺(《甲乙经》记载位于肘上二寸)。
臂臑穴在肘上七寸肌肉隆起处。
肩髎穴在肩端上方,斜举手臂时可取此穴。
秉风穴位于肩胛骨外侧,举臂时出现凹陷处。
手少阴心经八穴第二十一
肩井穴位于肩部凹陷处,锁骨上方大骨前方。
天髎穴在锁骨上窝中,肩胛骨上缘凹陷处。
巨骨穴在肩峰端上方,两骨分叉处的凹陷中。
肩髃穴在肩峰端,两骨之间的凹陷处。
少冲穴位于小指内侧末端,距指甲角如韭菜叶宽度处。
少府穴在小指本节后凹陷中,与劳宫穴相对。
神门穴在掌后腕骨末端凹陷处。
阴郄穴在掌后动脉处,距腕横纹半寸。
通里穴在腕横纹后一寸。
灵道穴在掌后一寸半。
少海穴在肘内侧横纹端后方凹陷中。
极泉穴在腋下筋间动脉搏动处,通向胸部。
手太阳小肠经九穴第二十二
少泽穴位于小指末端,距指甲一分凹陷处。
前谷穴在小指外侧本节前凹陷中。
后溪穴在小指外侧本节后凹陷中。
腕骨穴在手外侧腕部突起骨下方凹陷处。
阳谷穴在手外侧腕部,锐骨下方凹陷中。
养老穴在手踝骨上方一凹陷处,距后侧一寸。
支正穴在腕横纹后五寸。
小海穴在肘内侧大骨外侧,距肘端五分凹陷处。
肩贞穴在肩胛骨下方两骨分界处,肩髎穴后方凹陷中。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千金翼方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6FH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