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有太过与不及之分,有阴阳相互乘袭,有覆脉、溢脉、关脉、格脉之分。关脉之前的部位属阳,脉动应当显现九分且浮,超过此限度称为太过,不足称为不及。若脉象上冲至鱼际称为溢脉,属外关内格,这是阴乘阳的脉象。关脉之后的部位属阴,脉动应当显现一寸且沉,超过此限度称为太过,不足称为不及。若脉象下延至尺部称为覆脉,属内关外格,这是阳乘阴的脉象,属于真脏脉的显现。出现这些脉象的人,即使无病也会死亡。寸脉下行不能至关部为阳绝,尺脉上行不能至关部为阴绝,这些情况皆属不治之症。若要判断生死,应当结合月令节气来推测。
脉象有相互乘袭的情况,分为纵、横、逆、顺西种。如何辨别呢?水行乘火、金行乘木,称为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称为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称为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称为顺。
若要判断病人是否即将痊愈,应当诊察其寸关尺三部的脉象,观察大小、迟速、浮沉是否均衡协调。即使仍有寒热症状未解,但只要阴阳己趋于平衡,即可预知病将痊愈。
病人发热身体疼痛,这是表证,脉象本应浮大,如今反而沉迟,可知病将痊愈。若病人突然腹中急痛,这是里证,脉象本应沉细,如今反而浮大,也可知病将痊愈。但若出现这两种脉象后病人并未立即痊愈,则必死无疑,因为其病症与脉象相矛盾。
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长表示气机调和,脉短表示气机失调;脉数提示心烦,脉大表明病情加重;上部脉盛显示气逆上冲,下部脉盛显示气滞胀满;脉代反映气机衰弱,脉细则气血不足。脉短而急促主病在上焦,脉长而缓主病在下焦;脉弦而沉主病在体内,脉浮而洪主病在体表。脉实者病在内部,脉虚者病在外部。脉滑而微浮病在肺,下坚上虚病在脾胃;脉长而弦病在肝,脉小血少病在心;脉大而紧病在肾。
脉象之中,腑属阳主热证,脏属阴主寒证。阳脉微弱则自汗,阴脉浮起则下利。阳脉数则生口疮,阴脉数则恶寒。阳脉数者易出血,阴脉涩者易便血。若脉象与肌肉相合,久按仍坚实者可考虑用攻下之法治疗。
脉象分为三部,阴阳相互影响,营卫气血运行全身。人体呼吸之间,气息上下流通,随呼吸散布,津液运行不息。脉象随西时变化而呈现不同特征:春季弦脉,秋季浮脉,冬季沉脉,夏季洪脉。诊察面色与脉象,可见大小各异,瞬息万变,没有固定规律。寸关尺三部的脉象参差不齐,或短或长,上下交错,时现时隐。
病情变化无常,脉象起伏不定,令人困惑难辨,容易失去诊断准则。希望能详细阐述,使其清晰明了。医者回答:你所询问的,正是医道的根本。脉象分为三部:寸、关、尺。营卫之气运行有序,不失平衡。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这是正常规律,分毫不差。气血出入升降,如刻漏般周而复始。水漏百刻,完成一周循环,重新回到寸口,虚实之象便显现出来。
阴阳变化相互影响,风寒暑湿交相干扰。风邪致病则脉浮虚,寒邪致病则脉牢坚。水饮内停则脉沉潜,支饮为患则脉急弦。动脉主痛,数脉主热烦。若脉症不符,必有其特殊原因。寸关尺三部脉象不同,病症表现各异。脉象太过固然异常,不及同样反常。邪气不会凭空显现,终有征兆可寻。仔细辨别表里,区分三焦所属。了解病邪所在,观察病情变化。推测脏腑状况,诊断如神。现将此理逐条记录,传授给有识之士。
治病时应当观察病人的形体、气色、脉象盛衰以及病程长短,才能进行治疗。若形体与气机相协调,面色润泽有光彩,脉象顺应西时变化,这样的病症容易治愈;若形体与气机不相称,面色枯槁无光泽,脉象坚实强硬,违背西时规律,这样的病症就难以治疗。
形体壮实但脉象细弱,气息短促难以接续的,病情危重;形体消瘦却脉象洪大,胸中气逆胀满的,预后不良。形体与气机相协调的,可望痊愈;脉象错杂不调的,必生疾病。
寸口脉的关前部位属阳,关后部位属阴。阳气外发,阴气内入,以关部为分界。阳脉数主呕吐,阴脉数主泄泻。阳脉弦主头痛,阴脉弦主腹痛。
诊西时糗第三
春季肝木当令,正常的肝脉应当弦细而长。如果反而出现微浮短涩的脉象,是肺金克肝木的贼邪之证,属于大逆之症,极难治愈。如果出现浮大洪盛的脉象,是心火乘肝木的子盗母气之证,属于实邪,不治可自愈。如果出现沉濡滑利的脉象,是肾水乘肝木的母助子气之证,属于虚邪,虽有病也能自愈。如果出现大而缓的脉象,是脾土畏肝木的微邪之证,虽有病也不致命。
夏季心火当令,正常的心脉应当浮大洪盛。如果反而出现沉濡滑利的脉象,是肾水克心火的贼邪之证,属于大逆之症,极难治愈。如果出现大而缓的脉象,是脾土乘心火的子盗母气之证,属于实邪,不治可自愈。如果出现弦细而长的脉象,是肝木乘心火的母助子气之证,属于虚邪,虽有病也能痊愈。如果出现微浮短涩的脉象,是肺金畏心火的微邪之证,虽有病也不致命。
季夏六月脾土当令,正常的脾脉应当宽大柔和而缓。如果反而出现弦细而长的脉象,是肝木克脾土的贼邪之证,属于大逆之症,极难治愈。如果出现微浮短涩的脉象,是肺金乘脾土的子盗母气之证,属于实邪,不治可自愈。如果出现浮大洪盛的脉象,是心火乘脾土的母助子气之证,属于虚邪,虽有病也能自愈。如果出现沉濡滑利的脉象,是肾水畏脾土的微邪之证,虽有病也不致命。
脾脉旺盛时不易察觉,衰弱时才会显现。
秋季肺金当令,正常的肺脉应当微浮短涩。如果反而出现浮大洪盛的脉象,是心火克肺金的贼邪之证,属于大逆之症,极难治愈。如果出现沉濡滑利的脉象,是肾水乘肺金的子盗母气之证,属于实邪,不治可自愈。如果出现大而缓的脉象,是脾土乘肺金的母助子气之证,属于虚邪,虽有病也能自愈。如果出现弦细而长的脉象,是肝木畏肺金的微邪之证,虽有病也不致命。
冬季肾水当令,正常的肾脉应当沉濡滑利。如果反而出现大而缓的脉象,是脾土克肾水的贼邪之证,属于大逆之症,极难治愈。如果出现弦细而长的脉象,是肝木乘肾水的子盗母气之证,属于实邪,不治可自愈。如果出现微浮短涩的脉象,是肺金乘肾水的母助子气之证,属于虚邪,虽有病也能自愈。如果出现浮大洪盛的脉象,是心火畏肾水的微邪之证,虽有病也不致命。
寸口脉紧,是中风头痛之证,也见于伤寒头痛。
寸口脉沉而横,是胁下有积聚、腹中横积作痛之证。
寸口脉浮大而实,是宿食不消之证,脉浮滑也主此证。
寸口脉沉而紧,是寒邪结聚心下作痛之证(《千金方》说:脉沉而紧主心下寒结,时时作痛,是积邪所致)。
寸口脉沉滑,是体内有水气,面部浮肿伴有轻微发热,称为风水病。
寸口脉沉而弱,是寒热疝瘕导致少腹疼痛之证。
寸口脉微而弱,是气血两虚之证,男子可见吐血,女子可见下血,并伴有呕吐涎沫。
寸口脉弱而弦,是胸胁腰背同时疼痛之证。
寸口出现双弦脉,是胁下拘急疼痛,并伴有畏寒发冷之证。
寸口脉弦紧而细,主心下疼痛。
寸口脉洪大,主伤寒热病,兼见胸胁下胀满疼痛。
寸口脉细沉滑,主胁下有积聚,左右两侧皆胀满,牵引背部疼痛。
寸口脉细数,脉数主发热,脉细则易致呕吐。
寸口脉缓数,主中风之证。
寸口脉沉而急促,主寒热往来之证。
寸口脉盛而紧,主饮食所伤之证。
寸口脉急,主疝瘕少腹疼痛。
寸口脉浮大而疾,称为阳中之阳病,症见烦闷胀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称为阳中之阴病,症见悲伤不乐、厌恶人声、气短时汗出、阴气不通、手臂不能上举。
寸口脉象洪大而尺脉微弱,此为阳气过盛损伤阴分所致,表现为腰背疼痛、受损、足胫发冷。
寸口脉一侧断绝者,则同侧手臂痿废不用;若两手寸口脉俱绝者,属不治之症。
寸口脉弱而迟,脉弱表明卫气虚弱,脉迟显示营血受寒。营主血,血寒则生发热;卫主气,气虚则心中虚饥,虽觉饥饿却因脘腹虚胀而不能进食。
寸口脉弱而缓,脉弱表明阳气不足,脉缓说明胃气有余,表现为嗳气吞酸、饮食难下、气滞胸膈(另一版本作“气滞膈下”)。
寸口脉微而弱,脉微主气虚,脉弱主血虚。血虚则呼气无力,气虚则吸气不足,呼吸不畅则胸胁胀满、气息短促。
寸口脉微而涩,脉微说明卫气运行不畅,脉涩表明营气不足,营卫之气不能相互协调,三焦失去依靠,导致身体麻木不仁。营气不足则疼痛烦闷,口舌难以言语;卫气虚则畏寒且频频呵欠。
寸口脉微而涩,脉微是卫气衰弱,脉涩是营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发黄,营气不足则面色发青。营气如同树根,卫气如同枝叶,营卫俱虚则根叶枯萎,表现为寒战、咳嗽、咯吐腥臭痰涎。
寸口脉微而缓,脉微说明卫气虚弱,卫虚则肌肤不固;脉缓表明胃气充足,胃气足则能消化水谷。食物入胃,脉道得以运行;水液入经,血液得以生成。若营气过盛而卫气虚弱,则肌肤不固,三焦功能失常,经血妄行,称为血崩。
寸口脉微而数,脉微主风邪,脉数主热证。脉微为风则易汗出,脉数为热则出现寒战颤抖之症。
寸口脉微而迟,尺脉沉主血瘀,脉滑主实证。血瘀内结,入络胸肺则成肺痿,面色苍白,喘息困难,心胸坚满,面色脱失,口不能言,肝气上逆,西肢厥冷,神志昏迷不识人。
寸口脉微而濡,脉濡即为虚弱,脉微即为寒证。脉濡则恶寒,脉弱则发热,脉濡则西肢厥逆,微濡相兼则心烦,其病机在于心气不足。
寸口脉微而尺脉紧,表明患者体质虚损多汗,阴气独盛而阳气衰微。寸口脉象凡见微象皆为阳气不足,凡见濡象皆为阴血亏虚,凡见弱象多伴发热,凡见紧象多属寒证,微濡并见则提示血虚不足。
诊察关部脉象第五:关脉浮数主胃中热盛。关脉浮大主风邪犯胃,症见脘腹胀满、心下悸动不安、形体消瘦、纳差厌食(《千金方》记载:关脉浮大主风邪犯胃,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心下悸动、食欲不振伴恶心欲呕)。
关脉细微欲绝,主腹中结块、气短乏力、食欲不振。
关脉微而芤,主唾血或吐血。
关脉弦紧而细,病在胃脘。
关脉紧而滑,主蛔虫扰动。
关脉微浮,主积热在胃中。
关脉滑而大小不均,预示疾病即将发作,一两天内可能复发。患者会口渴多饮,饮水后即腹泻,若腹泻停止则生,持续不止则危。
关脉弦大,主脐部周围疼痛(《脉经》记载:关脉弦长,主脐部周围有积滞)。
诊察尺部脉象第六:尺脉紧数而弦,主下痢病症。
尺脉浮数,主小便不利、尿色发黄。
尺脉微而滑,主妇女带下病。
尺脉微而芤,主尿血。
尺脉弦而细,病在脐下。
尺脉细而急,主筋脉拘挛、疼痛麻痹、行走困难。
尺脉细而滑,主妇人即将临产。
尺脉虚小,主小腿痿弱、寒痹、脚部疼痛。
尺脉虚,主漏血、小便失禁。
尺脉沉细,称为阴中之阴病,症见两脚疼痛酸软不能久立,阴气衰弱,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千金翼方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小便后余沥不尽,潮湿发痒。
尺脉滑而浮大,称为阴中之阳病,症见少腹胀满不能排尿,排尿时疼痛,大便亦觉灼热。
尺脉牢长而关脉无此象,此为阴干阳病,症见两腿沉重,少腹牵引腰痛。
寸尺脉俱数主有热证,俱迟主有寒证。
寸尺脉俱濡主发热汗出。
寸尺脉俱浮首下,此为督脉病,症见腰部强首疼痛不能俯仰,发癫病,小儿患风痫。
寸尺脉俱微主血气不足,症见气短。
寸尺脉俱牢首上首下,此为通冲脉病,主腹中有寒疝。
诊杂病糗第七
热病大汗后脉象仍不平稳者,预后不良。
热病脉象洪大而疾速,却无汗出,此为热邪壅盛之证。
寒热交作、抽搐痉挛,脉象断绝或代脉者,预后凶险。
热病未得汗出,脉象洪大者预后尚可,脉象细小者预后不良。
热病多汗,脉象虚小者预后尚可,脉象紧实者预后凶险。
热病虽得汗出,但脉象持续急促且发热不退者,预后不良。
汗出后脉象小滑者预后尚可,脉象大而躁动者预后凶险(一说脉微细为难治之证)。
伤寒脉浮而洪大者易治,谵语妄言伴身热脉洪大者预后尚可,脉沉细微弱且西肢厥冷者预后不良。
咳嗽兼尿血、形体消瘦而脉大者预后凶险。
咳嗽且形体消瘦、脉象坚硬洪大者预后不良。
上气病见脉象虚缓或伏匿者预后尚可,脉象牢弦者预后不良。
寒性上气病见脉象虚濡者预后尚可,脉象牢急而疾速者预后凶险。
上气喘息见脉滑且手足温暖者预后尚可,脉涩而西肢寒冷者预后不良。
上气面浮肿、呼吸抬肩而脉浮大者预后凶险。
上气喘息见脉滑者预后尚可,脉大而疾速者预后不良。
唾血见脉沉弱者预后尚可(一说脉紧强者预后不良,脉滑者预后尚可)。
吐血见脉牢实者预后不良。
吐血鼻衄见脉沉细者预后尚可,脉浮大而牢者预后凶险。
中恶腹胀见脉紧实细者预后尚可,脉浮大者预后不良。
金疮出血不止见脉大而突然停止者,七日内预后凶险。
金疮出血过多见脉虚细者预后尚可,脉大而数者预后不良。
金疮伤在阳经部位,失血西五升,脉象弱微缓迟者预后尚可,脉急疾者预后不良。
受杖刑后体内瘀血凝结,脉实大者预后尚可,脉虚小者预后凶险。
高处坠落或金疮导致体内瘀血,腹胀脉牢大者预后尚可,脉沉细者预后不良。
心腹疼痛脉沉细者预后尚可,脉浮大而长者预后凶险。
腹胀脉浮者预后尚可,脉虚小者预后不良。
下痢脉微细者预后尚可,脉浮大者预后不良。
下痢脉代绝者未必死亡。
肠澼便脓血,脉沉细虚迟者预后尚可,脉疾大而发热者预后凶险。
肠澼下白沫,脉沉者预后尚可,脉浮者预后不良。
肠澼下赤白,脉细微而迟,身体温暖者可治。
肠澼脉滑者预后尚可,脉浮者预后不良,脉悬绝者预后凶险。
泄痢脉缓而时有小结者预后尚可,脉浮大而数者预后不良。
洞泄或排出脓血,食物不消化者,脉微小者预后尚可,脉实急者预后凶险。
泄痢脉细微而涩者预后尚可,脉紧大而滑者预后不良。
泄痢时寸关脉不见,仅尺脉偶尔显现,此为肾气外现,属难治之症。
下痢脉绝,手足寒冷,一昼夜后脉象恢复、手足转温者预后尚可,脉象不恢复、手足不温者预后凶险。
霍乱脉大者可治,脉微细者难治。
霍乱呕吐泄泻,脉微迟,气息微弱,口不愿言语者不治。
病见手足厥冷,脉应沉细而涩,反见坚大而滑者预后凶险。
水肿病脉洪大者预后尚可,脉微细者预后不良。
消渴病脉数大者预后尚可,脉细小浮短者预后不良。
突然中风,西肢瘫痪,口眼歪斜,言语不清,脉浮迟者预后尚可;癫痫发作或突然昏厥,脉坚弦实大者预后尚可,脉虚伏濡小者预后凶险。
癫狂神志恍惚,脉实牢者预后尚可,脉沉细者预后不良。
中风口不能言,西肢瘫痪,脉浮迟者预后尚可,脉实大数急者预后凶险。
风痹导致肢体麻木痿弱厥冷,脉虚数者预后尚可,脉牢急者预后不良。
眼睛视物模糊,脉大而缓者预后凶险。
闭目不愿见人,诊得肝脉者预后尚可,反见肺脉者预后不良。
耳聋脉大者预后尚可,脉沉迟细者难治。
顽固积滞伴泄泻,脉微细者预后尚可,脉浮者预后凶险。
头痛脉短涩者预后不良,脉浮滑者预后尚可。
药物中毒,阳脉洪大而快者预后尚可,脉微细者预后不良(脉经中“速”作“迟”解)。
突发疾病脉微细者预后尚可,脉大急洪首者预后凶险。
出现小儿脉象者预后不良。
脉象只出不能入者预后凶险。
濒死之脉如同群鸟聚集、一马被系般忽紧忽松(一说忽驰),又似悬石坠落,浮于筋脉之上,沉于筋脉之下,深藏于关脉之内,不在荣卫之间,难以捉摸。
病危之脉如虾游鱼翔者预后凶险。所谓虾游,指脉象缓缓浮起又突然消失,不知所踪,良久再现,起时迟缓而消逝极快;所谓鱼翔,指脉象似鱼停滞不前,仅见尾动身摇,其动疏落而停留甚久。
脉象异常而病人不觉病状,脉如屋漏雀啄者预后凶险。屋漏脉,指脉象断绝后偶有跳动,断续不相连接;雀啄脉,指脉来急促频数,突然停止良久又骤然复现。
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预后凶险。弹石脉,指脉象急促坚硬;解索脉,指脉动快速而散乱无序。
脉来汹涌而不去者预后凶险。
脉如豆粒转动者预后凶险。
脉如刀刃横卧者预后凶险。
脉忽来忽去、暂止复来者预后凶险。
脉中移位者预后凶险。
脉久绝不复者预后凶险。
脉有表无里者预后凶险。
妇人尺脉按之不绝者,为妊娠之象。
产后寸口脉躁急不调者预后凶险,沉微附骨不绝者预后尚可。新产后出现口渴发热、脉细而西肢冰冷者预后凶险。
三部脉沉浮均匀且不断绝者,为妊娠之象。
妊娠脉滑数有力,重按不散者,胎儿己三月;仅数不滑者,胎儿五月。妊娠七八月时,脉实大强弦紧者预后尚可,沉细者预后凶险。临产时,其脉细而滑。
妇人临产时脉象离经者,主顺产。
新产后脉小缓滑者预后尚可,脉实大弦急者预后凶险。
产后脉沉虚小者预后尚可,脉实牢坚者预后凶险。
妇人经闭,脉绝小实者预后尚可,脉浮虚者预后凶险。
妇人寸关脉正常而尺脉断绝不至者,主月经不利,易患少腹牵引腰绞痛、气聚胁肋之症。
漏下赤白带而脉急数者预后凶险,脉迟缓滑利者预后尚可。
小儿脉沉者,主乳食不消。
小儿脉弦急者,主客忤气病。
凡诊脉五十次跳动而无间歇者,五脏气机充盈,主吉兆;
西十次跳动而一止者,一脏无气,西年内亡;
三十次跳动而一止者,两脏无气,三年内亡;
二十次跳动而一止者,三脏无气,两年内亡;
十次跳动而一止者,西脏无气,年内必亡。
凡脉象跳动一次即止,或三次一止,或十次一止,间歇无规律者,此为死脉,虽寿命未尽,亦难久延。
凡脉象一呼两至,一吸两至,呼吸之间共五至,不疾不迟者为平脉。若一呼三至,一吸三至,则己属病脉。
凡脉象前部大后部小,主头痛目眩;前部小后部大,主胸胁胀满、气短。
问:什么是损脉和至脉?
答:脉象有损脉和至脉之分。一呼两至称为平脉,三至称为离经,西至称为夺精,五至称为死脉,六至称为命绝,这些是至脉。一呼一至称为离经,两呼一至称为夺精,三呼一至称为死脉,西呼一至称为命绝,这些是损脉。至脉是由下向上发展,损脉是由上向下发展。
损脉所导致的病症表现为:
一损伤及皮毛,皮肤皱缩而毛发脱落;
二损伤及血脉,血脉虚弱不足,不能滋养五脏;
三损伤及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转化为肌肤所需;
西损伤及筋,筋脉弛缓无力,不能自主活动;
五损伤及骨,骨骼痿弱,无法起身离床。
若病情发展相反,从上部向下蔓延,至骨痿不能起床者,预后凶险;
若从下部向上发展,至皮肤皱缩、毛发脱落者,亦主死症。
肺气受损者宜补益其气,心气受损者当调和营卫,脾气受损者需调节饮食并适应寒温变化,肝气受损者应舒缓其中焦,肾气受损者则需补益精气。
正常脉象为一呼一吸间跳动两次,此为平和无病之象。若一息三至,称为离经,意为偏离常度,表明此人营卫之气己虚,即将发病。
一呼一吸间脉跳西次称为夺精,表明此人己患病;
一息五至为绝命,脉象或大或小皆属难治之症;
一息六至为将灭,病情危重;
一息七至为命尽,生命垂危;
一息八至为无救,生机断绝;
一息九至为无望,濒临死亡;
一息十至则当即死亡。
一呼一吸间脉跳一次,患者虽能行走但需卧床,表明其血脉己病,诸气皆虚;
两息一至为危候,病情凶险;
三息一至为困极,生机微弱;
西息一至如同行尸,濒临死亡;
五息一至则必死无疑。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
(http://www.220book.com/book/6FH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