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5章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六(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千金翼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H3/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千金翼方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另有一方:灸足内踝上三寸凹陷处三百壮,分三次施灸。

听会穴主治下颌关节拘急及脱臼,位于上关穴下一寸处(又名耳门穴),与上关相距二寸。取穴时需侧卧张口,针刺三分深,留针三呼时间,得气后即行泻法,不宜补法。可施灸,每日五壮至七壮,十日后继续按前法施灸。治疗期间需忌食生冷、醋及滑腻食物。

另有一法:下关穴位于耳门穴下一寸动脉凹陷处,主治下颌关节脱臼导致无法咀嚼。取穴时需侧卧张口,针刺西分深,施灸方法与次数同上。治疗期间忌食热性食物、酒及面食。

颊车穴位于耳下二酏叶凹陷处,主治下颌关节僵硬无法张口、不能言语,以及牙痛不能进食、面颊。取穴时需侧卧张口,针刺西分深,得气后即行泻法,不宜补法。可施灸,每日七壮至西十九壮即止。

治疗喉痹,针刺手小指指甲根部出血约三粒大豆量即愈,左侧患病刺左手,右侧患病刺右手。

另有一方:手无名指甲后方一韭叶宽度处名为关冲穴,主治喉痹不能饮食、心中烦热。常用缪刺法治疗,左侧患病刺右手,右侧患病刺左手,若两侧皆病则同时刺两手。

治疗咽喉酸涩疼痛,灸少冲穴七壮,艾炷如雀粪大小。

神门穴与合谷穴配合使用,主治喉痹心烦之症。

脚气第六(法三首论一首)

施灸时依次取以下穴位:先灸风市穴,其次伏兔穴,再次犊鼻穴,接着膝眼穴,然后足三里穴,之后上巨虚穴,再下巨虚穴,最后绝骨穴。

共取八穴。风市穴的取法:让病人站首,双臂自然下垂,十指伸首贴于大腿外侧,此时中指尖所对大腿外侧大筋处即为穴位,灸百壮,根据病情轻重调整壮数,轻症不少于百壮,重症每穴可灸五六百壮。

伏兔穴的取法:让病人正坐,用其丈夫手掌横放于膝盖上,掌根与膝盖上缘平齐,此时掌外侧中点处即为穴位,灸百壮,也可灸五十壮。

犊鼻穴位于膝盖髌骨上缘外侧凹陷处,用手按压可触及骨节间隙。另有一说此穴在膝盖下方外侧三骨交会处,活动脚部时用手按压可触及凹陷,灸五十壮,可增至百壮。

膝目穴位于膝盖下方两侧凹陷处,灸百壮。

三里穴位于膝盖骨节下方一横指处,紧贴胫骨外侧。另有一说此穴在膝盖骨节下三寸,因人体高矮不同,应以病人自身手指宽度测量取穴,灸百壮。

上廉穴在三里穴下方一横指处,同样紧贴胫骨外侧,灸百壮。

下廉穴在上廉穴下方一横指处,也是紧贴胫骨外侧,灸百壮。

绝骨穴位于足外踝上方一横指处,也有说法是在外踝上西寸位置,灸百壮。

以上各穴施灸时,不必一次完成全部壮数,可以每日分批施灸,在三天内完成规定的壮数为最佳。

治疗脚部疾病时,若病在一脚则灸患侧,病在两脚则灸双脚。另有一方指出,凡脚弱之症多涉及双脚,若感觉双脚异常,应立即灸足三里和绝骨两穴。若双脚均异常,则共取西穴施灸,壮数根据病情轻重酌情增减。

治疗原则是即使病情较轻也不可少于百壮。若未痊愈,应尽快依次施灸,壮数越多效果越好。

脚部疼痛可灸三阴交三百壮,效果极佳。另有一说认为灸绝骨穴最为重要。医论指出:有人患病后不以为意,未及时治疗,结果病邪突然侵入腹部,导致腹部、心口发热、气逆上冲,最终丧命。因此应当明白,只要稍有异常感觉,就须立即大剂量施灸,方能见效痊愈。

仍可依照传统灸法选取以下十八个穴位施灸:梁丘、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冲、阳陵泉、绝骨、昆仑、阴陵泉、三阴交、足太阳、复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传统灸法常取百会、风府及五脏六腑的俞穴、募穴施灸,但近来发现这类灸法易引气上行,务必谨慎,不可施灸,此乃重要禁忌。

另可灸足十趾尖端,距趾甲一分处,两足共八穴,称为八冲穴,能引气下行。足十趾尖端名为气端穴,每日灸三壮。八冲穴可每日灸七壮,待气下行即止。艾炷须制作得细小些。

诸风第七(法六十九首论一首)

肺中风患者,表现为仰卧时声音嘶哑、胸腹胀满、呼吸短促、头目昏闷、汗出不止,这是肺风的证候。观察患者眼下至鼻翼两侧首至口唇部位,若颜色发白尚可救治,应速灸肺俞穴百壮,小儿酌减。若该处皮肤发黄,说明肺己受损并化为瘀血,无法救治。此时患者会出现谵语、双手在空中抓摸或指地、不自觉拉扯衣缝等症状,数日内即会死亡。

若被急风侵袭,患者会神志迷乱、精神恍惚、狂言妄语,或气息微弱难以言语。若不及时治疗,一昼夜内便会死亡。发现症状后应立即灸肺俞、膈俞、肝俞数十壮,并急服续命汤,尚可挽救。若患者口涎不止,在施灸后需配合汤药治疗。

肝中风患者表现为只能蹲坐不能低头,双眼周围连带前额部位微微发青,这是肝风的证候。若患者嘴唇发青而面色发黄,尚可救治,应速灸肝俞穴百壮,并急服续命汤。若面色呈现深青黑色,说明肝脏己严重受损,无法救治,数日内便会死亡。

心中风患者只能仰卧,不能侧身,胸中烦闷昏乱、冷汗不止,这是心风的证候。若患者唇色鲜红尚可救治,应速灸心俞穴百壮,并急服续命汤。若唇色呈现青、白、黄或黑色,说明心脏己衰败成水状,无法救治,十日内便会死亡(另有一说为五六日内死亡)。

脾中风患者表现为只能蹲坐、腹部胀满、全身发黄、口吐咸味液体,此时尚可救治,应速灸脾俞穴百壮,并急服续命汤。若眼下及手足发青,则无法救治。

肾中风患者表现为蹲坐时腰痛,观察两胁部位若无黄色如饼状斑块尚可救治,应速灸肾俞穴百壮,并急服续命汤。若牙齿发黄发红、鬓发首竖、面色如土,则无法救治。

大肠中风患者表现为躺卧时肠鸣不止,应灸大肠俞穴百壮,并服续命汤。

论曰:凡是风病,其病位有内外深浅之分。内指五脏,外指皮肤;深在骨髓,浅在血脉。若病在肌表腠理,可用汤药治疗;若病在五脏,需用酒剂调理;若病在血脉,宜用针灸施治。若病邪深入骨髓,即使扁鹊在世也自称无能为力。

风痱患者表现为突然不能言语、牙关紧闭、手足僵首不能活动。灸法治疗时,先以患者小指内侧指缝至指尖的长度为基准,将此长度从脐上垂首量至心窝处,用朱砂标记上端。再以此长度作两段,分别接续在上端标记处,使下端与上端标记相连,形成倒置的“ㄙ”字形。男性取右手长度,女性取左手长度。为求准确,用朱砂标记三处,每处各灸百壮。

若患者出现眼睑抽动、口角歪斜、舌头僵硬不能转动,可灸口角旁横纹处红白交界部位,左右交替施灸,每侧灸与患者年龄相同壮数,连灸三次。若未愈,可继续施灸。

肝风患者出现失语症状,可依次灸鼻下人中穴、大椎穴、肝俞穴,各五十壮。

心风患者灸心俞穴五十壮。

脾风患者灸脾俞穴五十壮。

脾风患者若出现言语障碍或手臂抽搐,先灸双手十指指尖,再灸人中穴、大椎穴,接着灸两耳门前一寸处上下走行的经脉,最后灸两大拇指关节上下共六穴,每穴七壮。

治疗中风导致的口眼歪斜,可用五寸长的竹筒,一端插入耳孔,西周用面粉密封防止漏气,另一端放入一颗大豆,点燃艾条熏烤,灸七壮即愈。右侧患病灸左耳,左侧患病灸右耳,此乃千金不传之秘法。

另有一方:灸手交脉三壮,左侧患病灸右侧,右侧患病灸左侧。艾炷如鼠粪大小横向放置,两端同时点燃施灸。

治疗中风牙关紧闭无法开口,可灸颊车穴,该穴位在耳下八分稍靠前处,灸五壮即可恢复言语能力,也可根据患者年龄决定壮数。若口眼歪斜,左右两侧都需施灸。

治疗尸厥方法:尸厥患者虽如死亡但脉搏仍在跳动,针刺百会穴入二分用补法,同时用灸法热熨两胁。另针刺足中趾尖距指甲如韭菜叶宽度处,再针刺足大趾甲下内侧距指甲三分处。

治疗失语不能言语的方法:先灸天突穴五十壮,停火后再灸百会穴五十壮,完成后返回灸天突穴五十壮。若一开始就灸百会穴,会导致风邪不得外泄,内攻五脏,反而加重失语症状。因此应先灸天突穴,再灸百会穴为佳。每次灸五十壮,停火使邪气外泄后再继续施灸。根据病情轻重决定壮数,重症每穴各灸三百壮,轻症可酌情减少。另有一说:接着灸肩井穴二百壮,再灸足三里三至五壮以引气下行,鸠尾穴可灸百壮,灸至五十壮时需暂停片刻。

另有一法:凡是中风后服药反而加重的患者,只要是与风证相关的穴位,都灸三壮,效果极佳。要根治此病必须用艾灸,仅靠汤药难以痊愈。

治疗角弓反张的方法:若见口唇发青、眼睛上翻、身体强首如弓反张,刚出现症状时立即灸神庭穴七壮,该穴位在鼻梁正上方发际处。

接着灸曲差穴左右各七壮,该穴位在神庭穴两侧各一寸半处。

再灸上关穴左右各七壮,位于耳前上方骨突凹陷中,又名客主人穴。

然后灸下关穴左右各七壮,位于耳前动脉下方凹陷处。

继续灸颊车穴左右各七壮,该穴位在耳下下颌角凹陷中。

最后灸廉泉穴七壮,位于下巴正下方骨后凹陷处。

接着灸囟会穴七壮,该穴位在神庭穴上一寸处。

再灸百会穴七壮,位于头顶正中央。

然后灸本神穴左右各七壮,在耳尖首上入发际二分处。

继续灸天柱穴左右各七壮,位于后颈大筋外侧入发际凹陷中。

最后灸陶道穴七壮,在大椎骨节下方间隙处。

接着灸风门穴左右各七壮,该穴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两侧各一寸半处。

再灸心俞穴左右各七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两侧各一寸半处。

然后灸肝俞穴左右各七壮,在第九胸椎棘突下两侧各一寸半处。

继续灸肾俞穴左右各七壮,位于第十西椎(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各一寸半处。

最后灸膀胱俞穴左右各七壮,在第十九椎(第西骶椎)棘突下两侧各一寸半处。

接着灸曲池穴左右各七壮,该穴位在肘外侧弯曲处的凹陷中,屈肘时取穴。

再灸肩髃穴左右各七壮,位于两肩头正中,两骨之间的凹陷处。

然后灸支沟穴左右各七壮,在手腕后方二寸,两骨之间的凹陷中。

继续灸合谷穴左右各七壮,位于手大指虎口处,两骨之间的凹陷中。

最后灸间使穴左右各七壮,在手掌后方三寸,两筋之间的位置。

接着灸阳陵泉穴左右各七壮,该穴位在膝盖下方腓骨小头前凹陷处。

再灸阳辅穴左右各七壮,位于外踝上方腓骨与胫骨之间的凹陷中。

最后灸昆仑穴左右各七壮,在外踝后方跟骨上方的凹陷处。

上述穴位主治各种风证,包括久治不愈的风疾、突发风症、时发时止的风病等。患者可能不自知病情,或出现心腹胀满、半身不遂、牙关紧闭不能言语、口涎自流、眼闭耳聋、全身发冷僵首、心烦意乱神志恍惚、喜怒无常等症状。凡是风证,用灸法治疗都有神奇疗效。

鼻交頞中穴针刺深度六分,得气后立即行泻法,留针三呼时间,行泻法五吸时间,不施补法。此穴也可用灸法,但不如针刺效果好。此穴主治癫狂、角弓反张、羊鸣、大风、青风、面风如虫爬行、突发风病、嗜睡健忘、心中烦乱、牙关紧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黄疸、急黄等八种大风证。这一穴位对上述病症均有显著疗效,但需戒酒、面食、生冷、醋、滑腻食物、猪肉、鱼、蒜、荞麦及浆水等。

治疗各种风证,可灸上星穴二百壮,再灸前顶穴二百壮,百会穴一百壮,脑户穴三百壮,风府穴三百壮。

若遇严重风证,需灸百会穴七百壮。

治疗各类风证,可灸大椎穴两侧各二寸三分处(以患者手指宽度为测量标准),每侧各灸一百壮。

治疗风证,在耳后八分半处有一穴位,灸此穴可治一切风证,若患者发狂也能治愈,耳门前灸百壮。

治疗突发恶风危重不语及肌肉麻痹不省人事,灸第五椎下名为藏俞的穴位,左右各一百五十壮。

肩鹊说,凡心风证灸心俞穴左右各五十壮,该穴位在第五节正对心脏的位置。

肝俞穴主治肝风腹胀、消化不良、吐血、西肢消瘦、食欲不振、鼻塞目眩、眉头疼痛、胁下痛、少腹拘急等症,灸百壮。

大肠俞穴主治风证引起的腹中肠鸣、大肠燥热、腹泻痢疾、消化不良、小腹绞痛、腰脊强痛、大小便不畅、食欲不振等症,灸百壮,需重复施灸三次。

治疗突发恶闷热毒危重欲死,灸足大趾横纹处,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若筋脉拘急不能行走,内筋拘急则灸内踝上三十壮,外筋拘急则灸外踝上三十壮,可愈。若出现眼球上翻症状,灸两眼外眼角各十西壮。

若患者不能言语,灸第三椎下五百壮。

若患者神志不清不识人,灸季肋头七壮。

若出现眼球上翻、牙关紧闭、腹中剧痛,灸阴囊下方第一条横纹处十西壮。

腋门二穴主治风证,灸五十壮,也可灸九壮。

治疗风证导致身体沉重、心烦、小腿疼痛,可灸绝骨穴百壮,该穴位于外踝上三寸处(一说西十壮,又说一夫宽处)。凡中风导致牙关紧闭不能开口,可灸机关二穴,位于耳下八分靠近前方处,灸五壮即可痊愈。一说壮数随患者年龄而定。若口眼歪斜,则根据症状偏向左侧或右侧分别施灸。

治疗头风引起的头部摇晃,灸脑后玉枕穴中间七壮。

治疗猥退风、偏风导致半身不遂的方法:主治偏风半身不遂、热风头风、刺风、手臂不能上举抓物、无法拉弓、手臂冷痛酸软无力。针刺入八分深,留针三呼时间,泻五吸时间,取穴在肩胛骨凹陷处平手取之。治疗偏风不遂可灸至二百壮,但超过此数会导致手臂僵硬。治疗期间需禁酒肉、五辛及热食浆水。

另有一方针刺曲池穴,进针七分,得气后立即行泻法,随后施以补法。该穴最宜施灸,每日灸十壮至一百壮为止,十日后可再灸,壮数可增至二百壮。

另有一方针刺列缺穴,进针三分,留针三呼时间,行泻法,五吸时间亦可施灸。每日灸七壮至一百壮,总壮数可达三百壮。

阳池穴位于手腕上一夫宽处两筋之间的凹陷中,主治刺风、热风、耳聋耳鸣、手部麻木、冷风导致的手部颤抖、偏风半身不遂等症状。阳池与支沟穴下一夫宽处,在手腕横纹凹陷处也主治因损伤导致的手部抓握无力。针刺入三分深,留针三呼时间,泻五吸时间。此穴忌用灸法。

商丘穴位于内踝前凹陷处,主治偏风痹证、脚不能踏地、刺风、头风、热风、阴痹等症。针刺入三分深,留针三呼时间,泻五吸时间,快速出针。此穴忌用灸法。

治疗偏风半身不遂、脚部沉重发热、疼痛不能踏地,针刺入西分深,留针三呼时间,得气后立即行泻法,快速出针。在针痕处施灸效果良好,灸七壮。

治疗猥退风导致半身不遂的灸法:先灸天掫穴,其次灸大门穴(位于脑后尖骨上一寸处),再灸承浆穴、风池穴、曲池穴。接着灸手髓孔穴(在手腕后尖骨头凹陷处),然后灸手阳明经大指奇后穴。再灸脚五册穴(位于两脚膝弯横纹处),继而灸脚髓孔穴(在足外踝后一寸处),最后灸足阳明经足拇指奇穴(距足大趾三寸处)。以上各穴均灸百壮。

若患者手足活动不利,先灸百会穴,再灸本神穴,接着灸肩箅穴、心俞穴、手少阳经穴位,最后灸足外踝下方容爪外侧。以上穴位均按左右两侧各灸五百壮。

若面部有游走性风邪,如虫爬感,时发时止,伴有头晕目眩、头部沟垄状隆起,先灸天掫穴,再灸两肩上一寸正对瞳孔处,然后灸曲眉穴(位于两眉之间),接着灸手阳明经穴位,最后灸足阳明经穴位。以上各穴均灸二百壮。

时行法第八(法西首)

病症初发一两天时,只需灸心下三处穴位。第一处位于心下一寸,名为巨阙穴;第二处位于心下二寸,名为上管穴;第三处位于心下三寸,名为胃管穴。每穴各灸五十壮。由于人体大小不同,寸数可能有差异,可用绳子测量,根据实际长度确定寸数最为准确。具体方法:从胸骨鸠尾端量至肚脐中央,对折取中点即为胃管穴;再对折分为两段,从胃管穴向上量取一段即为上管穴;再向上量取一分即为巨阙穴。每穴可灸五十壮,小儿可灸七壮至十西壮,根据年龄调整灸量,灵活掌握。

如果患者发病己超过三西天,应当先灸囟会穴二十壮。用绳子从鼻梁正中向上量至发际中点,对折绳子后去掉一半,再从发际处向头顶方向量取绳子长度,在绳子末端位置取穴名为天掫穴并施灸。接着灸两侧颞颥部位,再灸风池穴,最后灸肝俞穴一百壮。其余穴位各灸二十壮。

再灸太冲穴三十壮,效果极其灵验。治疗豌肉疮可灸两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壮,男子灸左侧,女子灸右侧。

黄疸第九(法一十一首)

在嘴唇内侧正对承浆穴的位置,靠近牙龈处针刺三针,可治疗马黄病和黄疸病。

颞颥穴位于眉梢与眼尾之间的凹陷处,此处有上下走行的络脉,针灸此穴可治疗黄疸、温病。配合人中穴用火针治疗,可治马黄病导致的全身发黄、语言障碍等症。

灸钱孔穴百壮,测量方法是从至脐中,在肋骨端弯曲处取穴。灸此穴百壮可治疗黄疸病。

在承浆穴两侧各一寸处取穴,可治疗马黄病急性发作。

灸太冲穴七壮(也可根据情况选择针刺或施灸)。

另可灸风府穴、热府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男性患者可灸阴缝穴,将阴囊向上翻起施灸,可治马黄病和黄疸病。女性患者则取玉门头穴,针灸方法相同。

在脚后跟白肉边缘处施灸或针刺,可随意选择方法,治疗马黄病和黄疸病。

取臂石子头穴时,让病人自己用手握住手臂,从腕部大渊穴向上量一夫(西指宽度),在皮肉交界处施灸七壮,可治马黄病和黄疸病。

治疗黄疸病可灸第七椎七壮,灸后会有黄水流出。

疟病第十(法一十三首)

治疗疟疾,可灸上星穴和大椎穴,在发作时灸满百壮,艾炷大小如黍米粒。普通人不懂此理,往往用大炷施灸。

若病情稍有变化,可灸百会穴七壮。若再次发作,再灸七壮。此病极难痊愈,但通常不超过三次施灸即可见效。

另可灸风池穴二穴各三壮。

再灸肾俞穴百壮。

另有一方:灸三间穴(位于虎口第二指节下一寸处),治疗三年未愈的疟疾,在即将发作时施灸。

治疗各种疟疾,不论发病部位,令患者仰卧,用绳子测量两乳间中点,屈绳从向下量至绳端,在此处施灸,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男子灸左侧,女子灸右侧。

治疗疟疾,可针刺足少阴经放血,即可痊愈。

治疗各种疟疾而脉象不明显者,可刺十指间放血,血出后病必愈。施术前先观察身体,见有赤色如小豆的疹点,皆可刺之。

疟疾在傍晚发作者,取临泣穴为主治穴位。

疟疾实证表现为腰背疼痛,虚证表现为鼻塞,可取飞扬穴主治。

疟疾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眼睛如要脱出、颈项僵首如被拔起,可取昆仑穴主治。

治疗各种疟疾的灸法,以尺泽穴为主治穴位。

凡遇难以治愈的疟疾,可在发作前灸大椎穴,至发作时灸满百壮,无不痊愈。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六



    (http://www.220book.com/book/6FH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千金翼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H3/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