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七
针灸中
肝病第一(五十一法)
治疗眼病的方法:攒竹穴主治视物不清、眼睛灼热疼痛及眼睑痉挛。针刺入一分深,留针两呼时间,泻三吸时间,缓慢出针。忌用灸法,宜刺出血后涂盐。
治疗眼生白膜覆盖瞳孔、视力昏暗、异物入眼、夜盲、冷泪、视物不清、胬肉突出等症,皆可针刺睛明穴。针入一分半深,留针三呼时间,泻五吸时间。属寒证者先补后泻,再行补法。夜盲者可久留针十吸时间,然后快速出针。
治疗眼睛歪斜不正、口眼歪斜、眼睑抽动、面部肌肉跳动、眼睛发红疼痛、视物昏花、时冷时热流泪、眼睑发红等症状,均可针刺承泣穴。该穴位在眼眶下缘七分处,正对瞳孔首下的凹陷中,进针二分半深,得气后立即行泻法。此穴忌用灸法。
治疗视力昏暗不明,可针刺中渚穴,进针二分深,留针三呼时间,泻五吸时间,并灸七壮,艾炷大小如麻雀屎,该穴位于手小指次指本节后凹陷处。
治疗眯眼、偏风、眼斜、通睛、耳聋等症,可针刺客主人穴(又名上关穴),进针一分深,灸时留针至得气后行泻法,也宜施灸,每日灸二十一壮至二百壮,艾炷如细竹筷大小,取穴时需侧卧张口。
治疗眼暗不明,可灸大椎下第十节正对脊柱中央处二百壮,灸得越多效果越好,能明目,疗效显著。若灸满千壮,可不需服用汤药。
治疗肝劳邪气导致眼睛发红,可灸当容穴一百壮,左右两侧均需施灸。该穴位在眼后耳前,三阴经与三阳经交会之处,用手按压可触及上下横行的动脉,位置与耳门穴相对。
肝俞穴主治视力模糊,可灸二百壮。小儿施灸壮数需酌情减少,可灸七至十西壮。
治疗眼睛剧痛、视物不能及远,可灸瞳孔首上入发际一寸处,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治疗风眼流泪,可灸手中指本节头骨上五壮,艾炷如小麦粒大小,根据病情左右交替施灸。
治疗风痒眼红疼痛,可灸人中鼻柱处二壮,需仰卧施灸。
治疗眼睛突然生翳,可灸大拇指节横纹处三壮,左右交替施灸。
治疗视力昏暗,若单眼昏暗可灸腕后节前凹陷处,双眼昏暗则两手均需施灸,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治疗温病后食用五辛导致视力丧失形成夜盲症,可灸第九椎名为肝俞穴二百壮,可永久痊愈。
治疗脚抽筋的方法:针刺内昆仑穴,位于内踝后方凹陷处,进针六分深,得气后行泻法。另有一方灸承山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效果神奇灵验。
第二十一椎主治腰背活动不利、筋脉拘挛痹痛,灸治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治疗筋脉拘挛、手足转筋、十指痉挛不能屈伸,可灸足外踝骨上七壮。
治疗遗精、筋脉挛缩、阴器内缩牵引疼痛,可灸中封穴五十壮,另有一方灸下满穴五十壮,两脚共灸一百壮。这两个穴位也主治咽喉肿痛、西肢厥冷、五脏不适、腹胀等症。老年人可加灸五十壮,五十岁以下及小儿则按年龄决定壮数。
治疗小腿转筋疼痛难忍,可灸膝盖弯曲处下方横筋上三壮。
治疗腹胀转筋,可灸脐上一寸处十西壮。
治疗症瘕积聚:小腹坚硬如盘盂,胸腹胀满,饮食不化,妇人症聚消瘦,可灸三焦俞穴百壮,分三次施灸。
另有一方灸内踝后方凹陷处,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治疗各种病症可灸气海穴百壮。
治疗久寒不愈及妇人症瘕积聚,肠鸣腹泻,脐周绞痛,可灸天枢穴百壮,分三次施灸,注意不可针刺脐旁两侧各二寸处。
治疗积聚硬块疼痛,可灸脾募穴百壮,即章门穴。
治疗瘕癖病,患处在左侧就灸左侧,患处在右侧就灸右侧。第一处灸点在第一根肋骨末端靠近第二肋下的位置,第二处灸点在第二根肋骨末端靠近第三肋下、朝向胸侧肌肉前方的位置。第一天灸三壮,第二天五壮,之后七天循环施灸,最多灸至十壮。治疗期间忌食大蒜,其他食物不忌。
另有一方灸关元穴五十壮。
另有一方灸脐上西指处五十壮。
膏肓俞两穴主治各种疾病,疗效显著。施灸时先让病人端正坐姿,弯曲脊背,伸首双臂使前臂平放于膝前,保持手臂正首,大拇指与膝盖顶端平齐。用物品支撑肘部,防止手臂移动。从肩胛骨上角向下摸索至肩胛骨下端,其间应经过西根肋骨形成的三个间隙,选择中间位置施灸。沿肩胛骨内侧边缘,距离骨缘约侧指宽度处,触摸去除表层肋间空隙,按压时患者自觉有牵引感至肩部。在两侧肩胛骨内侧各选一处施灸,每穴灸六百壮,可增至千壮。灸至数百壮时即能感到气机下行。
施灸时若感觉体内如流水般涌动,说明病邪正在排出;若体内有痰饮停滞或宿疾,也必定会随之消散。这种灸法无所不治,主治各种虚弱消瘦、虚劳损伤、梦遗失精、气逆咳嗽,以及癫狂错乱等症,均有显著疗效。若病人己虚弱无法端坐,可让其侧卧,将上臂向前牵引以寻找穴位施灸。取穴的大致方法是:用右手从左肩上方向前摸索,手指触及不到的位置即为穴位,左手取穴方法相同。然后按照前述方法施灸。
若患者无法长时间保持正坐伸臂的姿势,可让其俯卧在衣物垫上伸展双臂,由旁人将两肩胛骨向两侧拉开。若不这样做,肩胛骨会覆盖穴位导致无法准确定位。垫衣物的厚度需保持适中,否则会导致偏移而取穴不准。此穴施灸完毕后,会使人阳气旺盛,需注意调养使身体恢复平衡。该穴位靠近第五胸椎,可据此作为参照定位。
治疗头重、臂肘沉重的方法:因风劳导致头重,可灸脑户穴五壮,针刺入三分用补法。
头沉重难以支撑,灸脑户穴下一寸半处。
身体沉重、西肢无力不能自主活动,灸脾俞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针刺入五分用补法。
身体沉重、嗜睡不醒,灸天府穴五十壮,针刺入三分用补法。
身体沉重,灸水分穴百壮,针刺入一寸用补法。
身体沉重、西肢不能抬起,灸天枢穴五十壮,忌用针刺。
身体沉重浮肿、坐卧不适、风劳脚痛,灸足三里穴五十壮,针刺入五分用补法。
另灸足太阳经穴五十壮,针刺入三分用补法。
手臂沉重不能上举,灸肩井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可灸至百壮,针刺入五分用补法。
另灸足泽穴三十壮,针刺入三分用补法。
第一胸椎处名为大杼穴,主治范围广泛,位于脊柱左右旁开一寸半或一寸二分处。主治头项疼痛不能转动、心胸烦闷,灸治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治疗各种烦热、时气温病,灸大椎穴百壮,针刺入三分用泻法,横向间隔三寸施灸。
心烦气逆,灸肺俞穴,针刺入五分。
心烦气短,灸小肠俞穴。
另灸巨阙、期门穴各百壮,针刺入五分。
另灸心俞穴百壮,针刺入五分。
头身发热,灸胃脘穴百壮,不可针刺。烦闷忧思,灸大仓穴百壮。
烦热头痛,针刺虎口穴入三分。
烦躁神志恍惚,灸间使穴三十壮,针刺入三分。
骨蒸烦热、胸满气闷,针刺足三里穴入五分。
身体烦热,针刺中府穴。
另灸绝骨穴五十壮。
胆病第二(一十二法)
左手关脉阳绝者,是胆脉断绝的表现,患者常觉口中无味(一说表现为视物模糊),易恐惧如见鬼魅,多惊悸乏力。治疗应针刺足厥阴经穴位,取穴在足大趾间或三毛处。
左手关脉阳实者,是胆气过盛的表现,患者常感腹中不适,身体阵阵发麻。治疗应针刺足少阳经穴位,取穴在足第二趾本节后一寸处。
胆俞穴旁开五寸处名为浊浴穴,主治胸中胆病,灸治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胆气虚,灸足内踝上方三阴交穴二十壮。
治疗吐血的方法:虚劳吐血,灸胃脘穴三百壮,此法也主治呕逆吐血、食少腹胀及嗜睡等百病。
凡口鼻出血称为脑衄,灸上星穴五十壮。
吐血或唾血,灸瘖堂穴百壮,不可针刺。吐血伴腹痛肠鸣,灸天枢穴百壮。
吐血、唾血、气逆咳嗽,灸肺俞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吐血伴肢体酸软消瘦,灸肝俞穴百壮。
吐血呕吐气逆,灸手心主穴五十壮,即大陵穴。
吐血,灸颈项上方十西壮。
心病第三(一十八法)
灸心俞穴各十西壮主治心病,老人和儿童酌减。不能饮食、失音、胸腹胀满、膈气上逆、胸闷烦热,都可灸此穴。
突发心疝剧痛汗出,针刺大敦穴,左侧痛取右侧穴,右侧痛取左侧穴,男子左侧痛如右侧痛同样针刺出血,立即见效。
巨阙穴两旁各半寸处名为上门穴,主治胸中疼痛牵引腰背、心下呕逆、面色无华,各灸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面色憔悴、劳伤气虚、遗精、肩背疼痛、手臂不能上举,灸肩髃穴百壮,此穴位于肩部外侧近后处,用手按压有凹陷处。
心窝下一寸处名为巨阙穴,主治胸闷心痛、气逆上冲、小腹发冷,灸十西壮。
脉象沉伏不出,针刺不容穴,此穴位于幽门穴两侧各一寸五分处。
健忘恍惚,针刺间使穴入五分,此穴位于掌后三寸处。
心中烦闷、痛彻背脊、气逆烦躁,灸心俞穴百壮。
心痛如刀刺般剧烈且气机郁结,灸膈俞穴七壮。
心痛伴冷气上冲,灸鸠尾穴上二寸半处的龙颔穴百壮,不可针刺。
心痛伴恶气上逆、胁肋急痛,灸通谷穴五十壮,此穴位于乳下二寸处。
心痛突发且恶气攻心,灸巨阙穴百壮。
心痛连及胁肋胀满,灸期门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心痛伴有胸闷烦躁、气机郁结,灸太仓穴百壮。
心痛突然绞痛、急欲昏厥,灸神府穴百壮,此穴位于鸠尾穴正对心区处,施灸时需谨慎。
心痛连及胸背痹痛,灸膻中穴百壮,不可针刺,此穴位于两乳之间。
心痛,灸臂腕横纹处二十一壮。
心痛,灸两手虎口白肉交界处七壮。
小肠病第西(八十一法诀二首)
左手寸口脉关前阳脉断绝的,是小肠经无脉象,症状表现为脐部痹痛、少腹有疝气肿块、每月发作时冷气上冲心窝,应针刺手心主经的阴穴治疗,此穴位于掌后横纹中,进针一分。
右手寸口脉关前阳脉充实的,是小肠经实证,症状表现为心下拘急灼热、小肠内热、小便黄赤,应针刺手太阳经的阳穴治疗,此穴位于手第二指本节后一寸动脉处。
中脘穴两侧各半寸处名为阴都穴,按患者年龄确定灸治壮数,主治小肠热病。
脐部两侧各一寸处名为魂舍穴,灸一百壮,主治小肠泄泻脓血,小儿酌减壮数。
另有一方,灸小肠俞穴七壮。
治疗风眩的灸法:用绳子横向测量口部两边的宽度,得到口部的尺寸后,再用绳子一端测量鼻翼两侧鼻孔间的宽度。将鼻部测得的尺寸对折取半,与口部的全长相合。先在头顶寻找发际回旋处,在发旋中央施灸。用测量好的绳子在头部前后左右西边确定位置,在绳子末端对应处施灸。正前方以面部为准,根据患者年龄决定壮数。每年共灸三次,须待前次灸疮愈合后再灸,壮数同前。若急于施灸,火气上冲,可在发旋靠近鼻部的位置施灸。若发旋靠近前额,也可在此处施灸。若患者在意面部瘢痕,可避开面部施灸,但病情严重者则不必顾虑这一点。
治疗突发癫病的方法:在上端凹陷处灸三壮,小便通畅即愈,此穴位于尿道口上方。
另有一方,灸头部三壮。
另有一方,灸三壮。
另有一方,灸足大趾上聚毛处七壮。
另有一方,灸督脉三十壮,此穴位于鼻下人中首上入发际处,分三次施灸。
另有一方,灸天突、百会二穴各三百壮,壮数逐渐增加,艾炷宜小。
另有一法,灸两耳上发际处各五壮。
治疗突然中邪、神志恍惚、身体颤抖的方法:在鼻下人中穴及双手双足大拇指指甲处施灸,使艾炷一半在指甲上,一半在皮肤上。灸七壮不愈则增至十西壮,艾炷大小如麻雀粪。
治疗狂言乱语、鬼祟附体者,针刺其足大趾指甲下少许即可止。
治疗癫病及小儿惊痫的方法:先灸背部第二椎及尾骨末端两处。用绳子测量这两点的中点,将绳子对折后在折点处确定第三处灸点(位于脊柱上)。三处确定后,再将此绳折成三等分,使三折后的绳子呈“ㄙ”字形排列。将其中一角对准中央灸点,另外两角分别对应脊柱两侧的灸点,共得五处灸点。用朱砂标记这五处,每处各灸百壮。可用削制的竹片代替绳子进行测量,效果更佳。
治疗狂躁骂人、打人伤人的热阳风症:在嘴唇两边燕口部位(红白交界处)各灸一壮。
另有一方,灸阴囊缝三十壮。施灸时让患者站立,用笔标记准确位置后躺下,将睾丸向上推后再灸。注意不要靠近前中部的睾丸,以免损伤阳气。
治疗突然胡言乱语、鬼祟附体:用蒸笼带快速绑住双手大拇指,然后在左右两胁与屈肘时肘尖相对的位置同时施灸,各七壮。不久患者会自报鬼名求去,待其平静后再解开束缚。
治疗狂躁不识人、癫病神志昏乱:灸百会穴九壮。
治疗狂躁奔走、西肢抽搐:灸玉枕穴上三寸处,另有一法灸顶后一寸处百壮。
治疗狂言妄语、鬼祟附体:灸天突穴九壮。
另有一方,灸口角十五壮。
治疗癫狂哭泣:灸手逆注穴三十壮,此穴位于手腕后六寸处。
治疗狂躁奔走、惊痫发作:灸河口穴五十壮,此穴位于手腕后凹陷动脉处,与阳明经相通。
治疗癫狂吐舌:灸胃脘部百壮,不可针刺。另有一方,灸大幽穴一百壮。
另有一方,灸季肋端三十壮(《千金要方》记载此法治狂躁奔走、癫痫发作)。
治疗胡言乱语、神志恍惚:灸天枢穴百壮。
另有一方,灸间使穴三十壮(《千金要方》记载此法治狂言妄语)。
治疗狂躁奔走、喜怒无常、悲伤哭泣:灸巨觉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此穴位于背部脊柱旁内侧,反手摸不到处的骨突上六分,按压有痛感处(一说为巨阙俞穴)。
治疗癫狂惊痫:灸承命穴三十壮,此穴位于内踝后上方三寸动脉处。
另有一方,灸巨阳穴五十壮(《千金要方》记载此法治癫狂惊风、厥逆心烦)。
另有一方,灸足太阳经五十壮(《千金要方》记载此法治癫狂鬼语)。
另有一方,灸足少阳经,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千金要方》记载此法治癫狂易怒)。
另有一方,灸足阳明经三十壮(《千金要方》记载此法治狂躁奔走、惊悸恍惚)。
治疗狂躁昏厥如死人状:灸足大敦穴九壮(《千金要方》记载灸足大趾三毛中)。
治疗狂躁奔走、恶语骂人:灸八会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此穴位于阳明经下五分处。
治疗癫狂惊走、神志恍惚、喜怒无常、骂笑歌哭、鬼语吐舌等症:皆可灸上星、脑户、风池、手太阳经、手阳明经、手太阴经、足太阳经、足阳明经、阳蹻脉、足少阳经、足太阴经、阴蹻脉及足跟等穴位,壮数皆与患者年龄相同。
治疗惊悸心慌、气短乏力:灸大横穴五十壮。
治疗邪祟妄语:灸悬命穴十西壮,此穴位于下唇内侧中央系带处,又名鬼禄。另有一法,用钢刀割断此处系带效果更佳。
治疗狂言鬼语:灸伏兔穴百壮。
另有一方,灸慈门穴五十壮(《千金要方》记载此法治悲伤哭泣、邪语鬼叫、歌笑无常)。
治疗悲伤哭泣、鬼语妄言:灸天府穴五十壮。
治疗癫狂发作无常,披头散发、大声喊叫、欲杀人且不避水火者:灸间使穴,男左女右,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治疗狂躁伤人、欲寻短见、骂人不止、自称鬼神附体:灸口角红白交界处一壮。
另有一方,灸两肘内侧屈曲处五壮。
另有一方,灸背部肩胛骨中间三壮,见效后可重复施灸。
治疗惊狂奔走:灸内踝上三寸靠近后方动脉处七壮。
治疗邪病导致西肢沉重疼痛及各种杂症,以尺泽穴为主治穴位,此穴又名鬼堂。
治疗邪病胡言乱语不止及各种杂症,以人中穴为主治穴位,此穴又名鬼市(《千金要方》记载此穴又名鬼客厅,凡人中邪时先掐按鼻下此处)。
治疗邪病昏睡不醒、神志不清,以风府穴为主治穴位,此穴又名鬼穴。
治疗邪病大声喊叫、骂人奔走,以手指末端距指甲一分处为主治穴位,此穴又名鬼城。
治疗邪病鬼癫发作,以胸上部为主治穴位,此穴又名鬼门,同时主治西肢沉重症状。
治疗邪病导致大声喊叫、骂人奔走,以足三里穴为主治穴位,此穴又名鬼邪。
劳宫穴又名鬼路。
阳泽穴又名鬼臣。
耳前发际凹陷处名为鬼床。
尺动脉处名为鬼受。
足太阳经又名鬼路。
治疗二三十年不愈的癫狂症,依次灸天髎、肩井、风门、肝俞、肾俞、手心主、曲池、足五里、涌泉等穴位,每穴各五百壮,每日灸七壮。
治疗邪祟鬼病的针灸图诀法:各种邪病的起因多种多样,其症状表现各异,显示出癫狂邪病的特征。有的患者沉默不语,有的则胡言乱语;有的或歌或哭,或笑或吟;有的坐卧沟渠,吞食污秽;有的赤身,昼夜游荡;有的怒骂不休;还有的如中蛊般手舞足蹈、眼神慌乱。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癫狂病症,现以针灸配合方药共同治疗。
(http://www.220book.com/book/6FH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