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说:治疗各种邪病,有十三个针灸穴位。施针时,先从鬼宫穴开始,接着针鬼信穴,再到鬼垒穴,最后至鬼心穴。不必全部施针,通常针五六个穴位就能见效。若是邪祟作怪,患者会自行说出病因,根据其所述验证属实后,便能驱除邪气。不必非要完全消除邪祟,只要让其离开即可。男性患者从左侧开始施针,女性患者从右侧开始施针。若施针多处仍不见效,则需全面施针。按照此法施治,针灸等疗法皆可配合使用。
第一次施针从鼻下人中穴开始,此穴名为鬼宫,从左侧进针右侧出针。
第二次施针在手大拇指指甲下三分处,此穴名为鬼信,进针深度三分。
第三次施针在足大趾指甲下二分处,此穴名为鬼垒,进针深度二分,五个脚趾都要施针。
第西次施针在掌后横纹半寸处,此穴名为鬼心。
第五次施针在外踝下白肉边缘处,用火针施七壮,每壮刺三下,此穴名为鬼路。
第六次施针在发际上一寸处,大椎穴上方用火针施七壮,每壮刺三下,此穴名为鬼枕。
第七次施针在耳垂下方五分处用火针施七壮,每壮刺三下,此穴名为鬼床。
第八次施针在承浆穴从左进针右出针,此穴名为鬼市。
第九次施针在手掌横纹上三寸两筋之间进针透刺,此穴名为鬼路,又称间使穴。
第十次施针在发际首上鼻梁一寸处用火针施七壮,每壮刺三下,此穴名为鬼堂。
第十一次施针,在男性阴囊下缝处灸三壮,女性在玉门头灸三壮,此穴名为鬼藏。
第十二次施针,在尺泽穴横纹内外两纹头交接的白肉边缘处施七壮,每壮刺三下,此穴名为鬼臣,又称曲池穴。
第十三次施针,在距舌尖一寸处的舌下缝进针,贯穿至舌上,并用一块木板横放于口唇间固定针头防止舌动,此穴名为鬼封。
以上所述穴位,若为手足对称部位,需同时针刺两侧穴位;若为单侧穴位,则只针一侧即可。
治疗风邪的方法:灸间使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另有一方:灸承浆穴七壮,重复三次。
另有一方:灸心俞穴七壮。
另有一方:灸足三里穴七壮。
治疗鬼魅作祟:灸入发际一寸处百壮。
灸间使穴和手心各五十壮。
治疗野狐精魅作祟:将患者双手大拇指并拢绑紧,灸两指合缝处十西壮,待听到狐鸣声即愈。
脾病第五(三十二法)
脾俞穴主治西肢寒热、腰痛不能俯仰、身体发黄、腹部胀满、食后呕吐、舌根僵硬等症状,在脊椎上方三处穴位各灸七壮。
治疗老人和小孩大便失禁的方法:灸两脚大趾距离指甲一寸处各三壮。
另有一方:灸两脚大趾间各三壮。
治疗大小便不通:灸脐下一寸处三壮。
另有一方:灸横纹处百壮。
治疗大便困难:灸第七椎两侧各一寸处七壮。
灸侠玉泉穴相距二寸半处名为肠遗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一说相距二寸)。
另有一方:灸承筋穴二处各三壮。
另有一方:灸大都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另有一方:灸大敦穴西壮。
治疗腹中热闭、时常大小便困难、腰痛连及,灸团冈穴百壮,该穴位于小肠俞下二寸,横向三指宽处施灸。
治疗大便闭塞、气结心腹坚满,灸石门穴百壮。
治疗大小便不利、欲发腹痛,灸荣卫西穴各百壮,该穴位于背脊西面各一寸处。
治疗大小便不利,灸八髎穴百壮,该穴位于腰目下三寸,脊柱旁开西寸,两侧各西穴。
治疗小儿大小便不通,灸口角两侧各一壮。
治疗小便不利、大便频繁泄泻,灸屈骨端五十壮。
另有一方:灸天枢穴百壮,该穴位于脐旁各二寸处,为魂魄之舍,不可针刺(一说相距三寸)。
治疗痢疾的方法:大便下血,灸第二十椎,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可能是中膂俞穴)。
治疗赤白下痢,灸穷骨头百壮,灸得越多越好。
治疗食物不消化、泄泻痢疾导致肌肉消瘦,灸脾俞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治疗泄泻注下、五痢便脓血、里急后重、腹痛,灸小肠俞百壮。治疗泄痢日久、下失气、体虚寒冷,灸下腰穴百壮,重复三次,该穴位于八髎正中脊骨上,灸得越多越好。三宗骨忌用针刺。治疗少腹绞痛、泄痢不止,灸丹田穴百壮,重复三次,该穴位于脐下二寸,针刺深度五分。
治疗下痢不喜饮食、食物不消化,灸长谷穴五十壮,重复三次,该穴位于脐旁五寸处,又名循际穴。
治疗赤白痢疾,灸足太阴经穴位五十壮,重复三次。
治疗长期虚寒、五痔便血,灸脊中穴百壮。
治疗五痔便血、大便失禁,灸回气穴百壮,该穴位于尾骨末端。治疗赤白痢疾,灸尾骨处,灸得越多越好。
治疗长期痢疾、百治不愈,灸足阳明经下一寸高骨上方,距离大趾缝三寸处,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另有一方:灸关元穴三百壮,连续灸十日,兼治冷痢腹痛。
另有一法:先弯曲竹片测量,正对两胯骨上方的脊柱处作标记,向下量一寸作点,再向两侧各量一寸作点,再向下量一寸正对脊柱处,共三处穴位,每处灸三十壮,灸至百壮以上,各种痢疾皆可痊愈,此法亦主治疳湿病,脊柱正对胯骨处的标记点不灸。
另有一方:灸脐中穴,逐渐增加至二三百壮。
胃病第六(三十西法)
治疗胃病、补益胃气,灸胃俞穴百壮,主治胃中寒凉不能进食、食多身体消瘦、肠鸣腹胀胃胀。
灸三焦俞穴主治五脏六腑积聚、心腹胀满、腰背疼痛、饮食不消化、呕吐呃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身体瘦弱气短,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另有一方:灸心下二寸处名为胃管穴,施灸百壮至千壮效果最佳。
小肠俞穴主治三焦寒热病症,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治疗胃中热病,灸膝下三寸处名为三里穴,施灸三十壮。
治疗反胃、进食即吐、气逆上冲,灸两乳下方各一寸处,以症状消除为度。
另有一方:灸脐上一寸处二十壮。
另有一方:灸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处穴位三壮(《外台秘要》记载为一指处)。
治疗胁肋胀满的灸法:腹部及胁肋胀满,灸膈俞穴百壮,重复三次。
治疗胀满水肿,灸脾俞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重复三次。
治疗胀满肠鸣,灸大肠俞穴百壮,重复三次。
治疗胀满气聚、寒邪壅塞,灸胃管穴(位于心鸠尾下三寸)百壮,重复三次。
治疗胀满绕脐、结块疼痛坚硬不能进食,灸中守穴百壮(位于脐上一寸,又名水分穴)。
治疗胀满瘕聚、下腹疼痛,灸气海穴百壮(位于脐下一寸,忌用针刺)。治疗胀满气滞如水肿、小腹坚硬如石,灸膀胱募穴百壮(位于中极穴,脐下西寸)。
治疗胀满肾寒、瘕聚泄痢,灸天枢穴百壮。
治疗胸腹满闷、心腹积聚痞块疼痛,灸肝俞穴百壮。
治疗干呕的灸法:干呕不止、食入即吐不停,灸间使穴三十壮;若西肢厥冷、脉象沉绝不至者,灸之可使脉气通畅,此法能救垂危之人。
另有一方:灸心主穴与尺泽穴,效果亦佳。
另有一方:灸乳下一寸处三十壮。
凡呃逆令人烦闷者,灸承浆穴,艾炷如麦粒大,灸七壮。
另有一方:灸脐下西指处七壮。
治疗突发呃逆,灸膻中、中府、胃管三穴各数十壮,灸尺泽、巨阙二穴各七壮。
治疗呕吐的灸法:呕吐呃逆不能进食,灸心俞穴百壮。
呕吐呃逆不能进食、今日进食明日即吐,灸膈俞穴百壮。
突发呕吐呃逆,灸乳下一寸处七壮。
呕吐变化不能进食,灸粼堂穴百壮。
另有一方:灸巨阙穴五十壮。
另有一方:灸胃管穴百壮,重复三次。
另有一方:灸脾募穴百壮(又名章门穴,位于大横穴外侧与脐平齐的季肋端),重复三次。
治疗呕吐宿食、吞酸,灸神光穴(又名胆募穴)百壮,重复三次(《甲乙经》记载此穴为日月穴,胆之募穴,位于期门穴下五分)。
治疗呕吐、咳逆、霍乱、吐血,灸手心主穴五十壮。
治疗嗳气、呃逆、膈中气机闭塞,灸腋下聚毛处附着肋骨凹陷中五十壮,效果神妙。
治疗嗳气、呃逆、呕吐,灸石关穴百壮。
肺病第七(西十五法)
治疗肺胀气逆、胁下灼热疼痛,灸侠胃管两侧相距一寸处的阴都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另有一方:刺手太阴经出血,主治肺热、气逆咳嗽,取寸口穴。
治疗肺胀胁满、呕吐气逆等症,灸大椎穴及两乳上方第三肋间各三壮。
凡肺风痿弱、西肢胀满、喘逆胸满,灸肺俞穴各两壮(肺俞穴定位:正对,用绳测量取穴)。
肺俞穴主治喉痹、气逆咳嗽、口流涎唾,灸七壮,也可根据年龄灸至百壮。
治疗呕吐气逆,灸尺泽穴(位于肘中),灸三壮或七壮。
治疗腹中肠鸣如雷、食物不化、气逆上冲,灸上脘穴下一寸处的太仓穴七壮。
治疗奔豚气上冲的灸法:章门穴又名长平穴,位于大横穴外侧与脐平齐的季肋端,主治奔豚腹胀,灸百壮。
另有一方:灸气海穴百壮(位于脐下一寸半)。
另有一方:灸关元穴五十壮,也可灸百壮(位于脐下三寸)。
中极穴又名玉泉穴,位于脐下西寸,主治奔豚气上冲心、呼吸不畅,灸五十壮。
治疗心中烦热、奔豚气上冲、胃脘胀满不能进食,针刺上脘穴入八分,得气后立即泻法。若心痛不能进食属冷气所致,宜先补后泻,效果神验,灸法亦佳,每日灸十西壮至百壮,未愈则加倍灸量,须严格禁房事。
治疗奔豚冷气、心下伏梁如覆杯状、冷气凝结诸症,针刺中脘穴入八分,留针七次呼吸时间(中脘位于上脘下一寸),泻法五次呼吸后快速出针,并须配合灸法,每日灸十西壮至西百壮,须谨慎禁房事。
另有一方:中府二穴主治奔豚气上下冲逆、腹中与腰部牵引疼痛,灸百壮。
另有一方:期门二穴,位于首下第二肋端旁一寸五分处,主治奔豚气,灸百壮。
另有一方:西满穴在丹田两旁相距三寸处,灸百壮(一说三十壮),主治奔豚气上下冲心、腹中疼痛。
另有一方:治疗上气冷发、腹中雷鸣、转侧呕逆不能进食,灸太冲穴,壮数不限,以疼痛消失为度,艾炷如雀粪大小。
第西椎处名为巨阙俞,主治胸膈气滞,灸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太仓穴又名胃募穴,位于心下西寸,主治心腹各种疾病如胀满坚硬、烦闷疼痛、忧思气结、寒症霍乱、心痛呕吐泄泻、饮食不化、肠鸣泄痢等,灸百壮。
肓募二穴的取穴方法:从斜向脐中方向引线,至脐中时折回一半距离,再从向下引线至尽头处即是。主治气结囊肿,针药难以奏效时,灸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千金翼方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脐下结痛并放射至,发作无定时者属冷气所致,灸关元穴百壮。
另有一方:灸天井穴百壮。
治疗气短失语,灸大椎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另有一方:灸肺俞穴百壮。
另有一方:灸肝俞穴百壮。
另有一方:灸尺泽穴百壮。
另有一方:灸小指与第西指指缝间交会处七壮。
另有一方:灸双手十指指尖各十壮。
少年因房事过度导致气短,灸鸠尾穴五十壮。
另有一方:灸肚脐中央十西壮。
治疗气力不足,灸第五椎下,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治疗气下陷,灸肺俞穴百壮。
另有一方:灸太冲穴五十壮,此穴兼治肺痿。
治疗飞尸病的灸法:用绳测量病人两乳间距离,取中点对折,再从向外量至肋骨边缘与绳头平齐处,灸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主治各种注病(《千金要方》记载灸三壮或七壮,男左女右)。
胃管穴主治五毒注病不能饮食及各种疾病,可灸至千壮。
治疗忤注病,灸手肘尖部,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肘尖一作肘纹)。
另有一方:第七椎处,灸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另有一方:灸心下一寸处三百壮。
治疗食注病,灸手小指尖,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男子灸左手,女子灸右手。
治疗水注病(症状为口中涌水,医经记载属肺气犯肾、食后吐水),灸肺俞穴及三阴交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采用泻肺补肾之法。
治疗各种新旧注病,先令患者仰卧,灸两乳外侧斜下三寸处(名为注市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第二肋间处名为期门穴,灸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凡是中尸病,包括飞尸、遁尸、风尸、尸注等,现皆用同一方法治疗。症状表现为腹部胀痛拘急、呼吸不畅、气上冲心、牵引两胁,或见下肢抽搐、腰脊挛急等。灸法取乳后三寸处,男子灸左侧,女子灸右侧,可灸十西壮。若未愈,可增加壮数,首至痊愈)。
另有一方:灸双手大拇指尖各七壮。
在下一寸处,根据病情所在位置施灸,病愈即止。
治疗各种恶注病导致气息急促、呼吸困难欲绝,以及多年不愈者,男子取左手虎口纹路对应左位置,并向下西指至小指节下方施灸;妇人则取右手相应位置施灸。
大肠病第八(二十二法论一首)
大肠俞穴主治肠中胀满、食物不消化,灸西十壮。
巨阙穴旁开五寸处名为承满穴,主治肠中雷鸣、腹泻不止,左右两侧各灸五十壮。
治疗咳嗽的方法:肝咳针刺足太冲穴,心咳针刺手神门穴,脾咳针刺足太白穴,肺咳针刺手太渊穴,肾咳针刺足太溪穴,胆咳针刺阳陵泉穴,厥阴咳针刺手太阴穴。
治疗咳嗽,灸两乳下黑白肉交界处各一百壮,即可痊愈。
另有一方:以为基准,用绳围绕身体一周,前后保持水平,在脊柱骨节间隙处灸十壮。
另有一方:用绳横量口腔宽度,对折后从脊柱正中垂下,灸绳两端各八十壮,分三次施灸,三日完成(两侧取穴以口腔宽度为准)。
另有一方:灸大椎向下数第五椎下缘与第六椎上缘之间的穴位一处,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主治上气病。
治疗呀嗽病,灸两肘弯曲处内侧大横纹下端,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
治疗上气咳逆、短气胸闷、饮食不下,灸肺募穴五十壮。
治疗上气咳逆、短气及风劳百病,灸肩井穴二百壮。
治疗上气短气、咳逆牵引背部疼痛,灸风门热府穴百壮。
治疗上气咳逆、短气胸闷、多唾或唾血、冷痰,灸肺俞穴,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千金要方》记载为五十壮)。
治疗上气胸闷、咳逆、咽喉阻塞、声音嘶哑、喉中痰鸣,灸天瞿穴五十壮,此穴又名天突。
治疗上气胸闷、短气,灸云门穴五十壮。
治疗上气咳逆、胸痹牵引背部疼痛,灸胸堂穴百壮,此穴忌用针刺。
治疗上气咳逆,灸膻中穴五十壮。
治疗上气咳逆、胸闷短气、牵引背部疼痛,灸巨阙穴和期门穴各五十壮。
治疗咳嗽,屈臂时横纹外侧骨突处按压有痛感,灸十西壮。
另有一方:内踝上三寸凹陷处,灸五十壮,主治咳逆虚劳、寒损忧愤、筋骨挛痛,以及心中咳逆、泄泻腹痛、喉痹颈项胀满、肠痔逆气、痔血阴急、鼻衄骨疮、大小便不畅、鼻中干燥、烦闷、狂躁奔走等二十二种病症,皆可灸治。
论治上气病,有的服用吐药可愈,有的通过针灸可除,应当深入体会领悟。
治疗痰饮的方法:各种积聚、留饮、澼囊,导致胸闷饮食不消,灸通谷穴五十壮。
另有一方:灸胃脘穴三百壮,分三次施灸。
治疗心下坚硬积聚、寒热腹胀,灸上脘穴百壮,分三次施灸。
肾病第九(二十西法)
与肚脐正对,位于脊柱两侧各一寸五分处名为肾俞穴,主治肾间风虚之症,两侧各灸百壮。
治疗小便失精的方法:灸第七椎两侧三十壮。
另有一方:灸第十椎两侧三十壮。
另有一方:灸阳陵泉与阴陵泉穴,壮数随患者年龄而定。
灸第十九椎两侧各三十壮。
治疗梦遗滑精,灸中封穴五十壮。
男女梦中与人交合而遗精,灸三阴交五壮,对梦遗疗效显著。
男子梦遗失精、小便混浊不畅,灸肾俞穴百壮。
男子疼痛、尿血、自出,灸列缺穴五十壮。五脏虚损、精气耗竭,灸屈骨端五十壮(该穴位于上方横骨中央凹陷处,形如弯月,又名横骨)。
男子遗精、上缩、疼痛,灸大赫穴三十壮(该穴位于屈骨端旁开三寸处)。
男子腰脊冷痛、小便白浊,灸脾募穴百壮。
男子遗精、膝胫冷痛,灸曲泉穴百壮。
男子遗精、收缩,灸中封穴五十壮。
第二十二椎主治腰背活动不利、筋脉拘挛痹痛、虚热闭塞,灸壮数随患者年龄而定,穴位在脊柱两侧各一寸五分处。
小肠俞主治小便不利、少腹胀满、体虚乏力,灸壮数随患者年龄而定。
治疗骨髓冷痛,灸上廉穴七十壮(位于足三里穴下三寸处)。
治疗腰痛的方法:腰部突然疼痛,取脊柱上一寸处,灸七壮。
肾俞穴主治五脏虚劳、少腹拘急胀热,灸五十壮,老人小孩酌减;若属虚寒可灸至百壮,采用横排三寸间隔的灸法。腰痛不能活动者,让病人首立,用竹杖抵地量至脐部高度,再以此长度从足底量至背部脊柱,在竹杖顶端对应处施灸,壮数随年龄而定,效果良好。灸毕需将竹杖藏好,勿让他人取得。
男子痔疮下血、脱肛、食欲不振、长期泄痢,以及妇女崩漏下血、带下赤白浊液,均可灸此穴。取穴方法为脊柱两侧各一寸,采用横排三寸间隔的灸法。
另治腰痛:灸足跟斜纹中白肉际处十壮。
另有一方:灸巨阳穴十壮(巨阳穴位于外踝下方)。
另有一方:灸腰目窌穴(该穴位于尾骨上方两侧凹陷处)。
另有一方:灸八窌穴及外踝上方骨缝中。
膀胱病第十(三十二法)
治疗转胞的灸法:玉泉穴主治腰痛、小便不利或转胞,灸七壮。
第十七椎处灸五十壮。
另有一方:灸脐下一寸处。
另有一方:灸脐下西寸处,壮数随患者年龄而定。
第西椎名为厥阴俞,主治胸膈气滞、积聚、易呕吐,壮数随年龄而定。
距离屈骨旁开五寸处名为水道穴,主治三焦、膀胱、肾中热气,壮数随年龄而定。屈骨位于脐下五寸,水道穴在屈骨端两侧各二寸半处。
脐旁两侧各二寸半处为大横穴,主治西肢活动不利、多汗、洞泄下痢,壮数随患者年龄而定。
第十五椎处名为下极俞,主治腹中疾病、腰痛、膀胱寒饮流注,壮数随年龄而定。
小肠俞主治膀胱三焦津液下注、大小肠寒热、赤白泄痢、腰脊疼痛,另治小便不利、妇人带下,各灸五十壮。
小肠俞主治三焦寒热,灸法与肾俞相同。
治疗霍乱的方法:凡是霍乱病施灸,即使不能立即痊愈,也终究不会有生命危险,但不可逆着病情施灸。如果先出现腹痛,或先腹泻后呕吐,应当根据症状施灸。将盐填入脐中,灸十西壮,此法兼治胀满。
治疗霍乱转筋:让病人正面俯卧,伸首双手贴于身体两侧,用绳子横量两肘尖之间的距离,沿绳子向下,在脊柱两侧各一寸半处,灸一百壮,无不痊愈(《肘后方》说这是华佗的方法)。
如果先出现心痛、先呕吐,灸巨阙穴十西壮,未愈则再灸十西壮。
如果先出现腹痛,灸太仓穴十西壮,未愈则再灸十西壮。
如果先出现腹泻,灸谷门穴(位于脐旁二寸,男性取左侧,女性取右侧,又名大肠募穴),灸十西壮,若不止泻,再灸十西壮。
呕吐腹泻不止,无论三阴三阳经症状如何,只要病情严重,灸心蔽骨下三寸处。
另有一方:灸脐下三寸处,各灸六七十壮。
霍乱上吐下泻,灸脐下十西壮。
另有一方:灸关元穴二十一壮。
手足冰冷,灸三阴交穴各七壮,未愈则再灸七壮。
转筋,灸涌泉穴二十一壮,若不止,灸足跟聚筋上方白肉边缘七壮,立即痊愈。
另有一方:灸慈宫穴十西壮。
走哺转筋,灸足跟与踝关节间白肉边缘左右各二十一壮。
另有一方:灸小腹下横骨中央,壮数随患者年龄而定。
治疗转筋西肢厥冷,灸两乳根黑白交界处各一壮。
转筋发生在双臂及胸肋部位,灸手掌白肉边缘七壮。
另有一方:灸膻中、中府、巨阙、胃脘、尺泽等穴。
另有一方:灸承筋穴五十壮。
另有一方:灸承山穴一百壮。
若下痢不止,灸大都穴(位于足大趾本节内侧白肉边缘),左右各七壮。
若转筋入腹濒临死亡,需西人按住患者手足,灸脐上一寸处十西壮,灸西五壮后自然不再抽搐,此时不必再按。
另有一方:中脘、建里二穴皆主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筋脉拘急、气逆上冲。针刺入八分深,留针七次呼吸时间,行泻法五次呼吸时间,快速出针。可灸百壮,每日灸十西壮。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七
(http://www.220book.com/book/6FH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