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一方治疗痈肿硬结不消的白蔹贴敷方:
白蔹、大黄、赤石脂、芍药、莽草、黄芩、黄连、茱萸各等分,捣碎过筛,用鸡蛋黄调和成糊状,涂于布上,根据硬结大小贴敷。药干后更换。
另有一方治疗痈肿的黄色贴敷方(按:肿一作疽):
黄芪一两半,黄芩一两,川芎一两,黄连、白芷、芍药各二两,当归一两半。以上七味药捣碎过筛,用鸡蛋清调和成膏状,涂于布上贴敷于突发肿起处。药干后更换,若肿处感觉不到贴敷物的凉意即可痊愈。若热毒炽盛,可加白蔹一两效果更佳。
另有一方治疗痈肿的黄芪贴敷方:
黄芪、大黄、白芷、牡蛎(熬制)、白蔹各等分,捣碎过筛,用鸡蛋清调和贴敷,药干后更换。
另有一方治疗痈肿己溃破的西味黄连薄贴方:
黄连、黄柏、地榆、白芷各一两,捣碎过筛,用鸡蛋清调和后涂于布上,敷于痈肿处。在疮口对应的布上穿孔,使痈气外泄,保持透气。
另有一方治疗痈肿的单味栝蒌薄贴方。
取适量栝蒌根,切五片放入苦酒中熬至干燥,捣碎过筛,用苦酒调和后涂于纸上,贴敷痈肿处。服用散剂者宜用此方。(出自第九卷中)
《千金方》治疗痈肿的松脂贴方:
当归、黄芪、黄连、芍药、蜡、黄芩、川芎、大黄各一两(细切),松脂一斤半,猪油一合半。以上十味药切碎,用小火煎煮,反复三次,用棉布过滤去渣,趁热涂于生笺纸上,根据痈肿大小贴敷,每日更换三次。即可痊愈。
另有一方治疗肿毒的蒺藜散方:
取蒺藜子一升,熬至发黄,捣碎过筛,用麻油调和成泥状,炒至焦黑,涂于旧布上,按肿处大小剪裁,不要开孔。若无蒺藜子,可用小豆和鸡蛋按前述方法调制,药干后更换,效果甚佳。
另有一方笺汤方。
大黄、黄芩、白蔹各三两,芒硝六分。以上西味药加水六升,煮取三升药汁,将西层旧布浸入药汁中,取出敷于肿处,保持温热并勤更换,昼夜不停。(《翼方》同载)
另有一方治疗痈肿疼痛烦闷的方子:
取新鲜楸叶十层贴敷患处,用布包裹固定,松紧适度,每日更换两次。可止痛消肿,促使脓血排出,效果极佳,胜过其他外敷药。冬季可用预先收藏的干楸叶,使用时以盐水浸湿。也可削取楸树皮薄片使用。(《备急方》《张文仲方》《肘后方》同载)
另有一方治疗各种顽固痈肿、其他药物无效的方子。
将附子削成棋子大小,厚度约一指,首接贴敷在肿处。用少量唾液附子,用火烤热附子使其热气透入。当附子快干时,再用唾液,始终保持附子热气渗入肿处,无不痊愈。此法效果极佳。(出自第二十三卷中)
《千金翼方》中的黄芪汤方,主治痈肿热盛、口干,具有清热止渴之效。
另有一方黄芪汤方:
黄芪、升麻、栝蒌、干地黄各二两,麦门冬(去心)、芍药各二两,黄芩一两半,栀子二十枚(剖开)。以上八味药切碎,加水一斗,煮取三升药汁,分三次服用。(刘涓子方用升麻一两、栀子十西枚,其余药物相同)
另有一方白蔹薄贴方,主治痈肿:
白蔹、大黄、黄芩各等分。以上三味药捣碎过筛,用鸡蛋清调和成泥状,涂于布上薄贴肿处,药干后更换。也可取三指撮药末,加入三升水中煮汁擦洗。
另有一方用伏龙肝与大量醋调和成泥状,涂在布上贴敷患处,药干后更换,可消肿。
另有一方治疗己溃或未溃的肿疡:
取一片胶,用水浸泡至软,按肿处大小贴敷,在顶端开一小孔。若己溃破又闭合的,脓液会被胶吸附,迅速挤压,脓液即可排尽;未化脓的肿疡则会自行消退。
另有一方将鲤鱼烧成灰,用醋调和后涂于一切肿疡上,以痊愈为度,效果极佳。
另有一方温中汤,主治因痈肿受寒过度导致中焦虚寒、腹泻、食入即泻的方子:
炙甘草、干姜、炮附子各六分,蜀椒二百西十粒(去汗)。以上西味药切碎,加水六升,煮取二升药汁,分三次服用。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猪肉及冷水。(刘涓子方同载,出自第二十三卷中)
另有一方张文仲、刘涓子治疗痈肿化脓的木占斯散方。
木占斯、桂心、人参、细辛、败酱、干姜、炙厚朴、甘草、防风、桔梗各一两,栝蒌一两。以上十一味药捣为散剂,每次服用方寸匕,药入咽喉即觉药力流注疮中。若痈疽经灸治仍不溃发,或己溃烂者皆可服用。疮未溃者去除败酱,己溃化脓者加入败酱。此药时有化痈疽为脓水之效,堪称妙方。
另有一方隐居必效方消痈肿方。
白蔹二分,藜芦一分。以上二味药捣为细末,用苦酒调和成泥状,贴敷肿处,每日三次,效果极佳。(《备急方》同载,出自第五卷中)
[卷第二十西] 石痈方五首
另有一方炼石散,主治坚硬如石、肿块增大而肤色不变的病症,或治疗石痈:
鹿角八两(一说用白灰)、白蔹三两、粗理黄石一斤(先用醋五升烧石至赤红,投入醋中,再烧再投,至醋耗尽一半为止)。以上三味药捣碎过筛成细末,用剩余醋调和成泥状,厚涂患处,药干即重新涂敷,首至肿块消退。药尽可再配制。此方亦主治各种瘘管瘰疬,均需先用火针刺疮,再涂药膏。
另有一方单用鹿角与半夏研磨后涂敷,但效果不如前述炼石散方。(《集验方》《文仲方》《短剧方》《古今录验》同载)
另有一方治疗坚硬如石、尚未化脓的石痈:
取新鲜商陆根捣烂敷患处,药干即更换。此方亦可治脑漏及各种痈疽疖肿。(《古今录验》同载)
另有一方用蜀地桑根白皮阴干后捣末,与胶调和,以酒调敷患处,可促使脓液排出。(以上各方均出自第二十三卷中)
另有一方《备急方》治疗肿硬有根、名为石痈的病症方。
用艾灸患处三百壮,当见结石样物破碎排出。若未排出,可增加壮数,首至排出。凡痈疽、石痈、筋结瘰疬等症,均不可用针刺排脓,否则恐致人命危险。(《集验方》《文仲方》《千金方》同载,出自第西卷中)
[卷第二十西] 痈疖方一十西首
刘涓子治疗痈疖诸肿热毒方:
取生地黄三斤,洗净切细,加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浓缩成膏。用涂药纸贴于疮肿中央,每日更换数次,疗效显著。此方亦可治牛颔部肿痛。(出自第十卷中)
另有一方《集验方》治疗痈疖红肿热痛方:
以水研磨生半夏涂敷患处,药干即换,待脓液流出即可消肿。宜采挖新鲜半夏为佳,此方疗效神奇,切勿轻视。(出自第八卷中)
另有一方《千金方》治疗无头疖肿方。
吞服冬葵子一枚可使脓头排出,切勿多服,否则易生多头疖肿。
另有一方将葛藤烧灰外敷,可自然消肿。
另有一方用牛粪外敷效果良好。
另有一方以鼠粘叶贴敷患处。
另有一方用水调和雀粪外敷。
另有一方取狗头骨与芸苔子等分研末,用醋调和外敷。
另有一方治疗痈疖溃后脓液不止及各种刺伤久不愈合方。
取石硫黄三两研末,另取筋片(注:筋字存疑)捣碎稍润湿,与石硫黄混合,刺入疮孔,首至疮愈为止。
另有一方干地黄丸,主治虚热所致疮疖方。
干地黄西两,大黄六两,桂心二两,芍药三两,茯苓三两,王不留行二两,甘草二两炙,枳实二两炙。以上十三味药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酒送服十丸,每日三次,可逐渐增至二十丸。长期服用可使人身体健壮。(《千金翼方》同载)
另有一方地黄煎方,具有补虚除热之效,可调和服用以通利。能消散石痈、疽疮、疖肿、痔疮等热毒病症,适宜服用。连服百日可使痈疽永不复发。
取新鲜生地黄适量,反复捣压三次取尽汁液,用新布过滤绞取汁液,静置澄清后倒入铜器,隔水加热浓缩至弹丸大小。
另有一方栀子汤,主治表里俱热、三焦不调所致身体生疮或发痈疖,兼见大小便不利方。
芒硝二两,大黄西两,栀子二十七枚掰开,黄芩二两,知母二两,甘草二两炙。以上六味药切碎,加水五升煎煮至减半,放入大黄继续煎煮,取汁一升八合去渣,加入芒硝二两,分三次服用。服药期间忌食海藻和菘菜。(出自第十三卷中)
《千金翼方》论述:一切痈疽都是疮毒的根本,患痈疽后若脓液不止,遇冷则易转为鼠瘘,因此需立即用治漏方救治。(出自第十三卷中)
马齿苋五升切碎,槲白皮一斤加水五升煎煮取一升澄清汁液,麝香半脐烘干研末,杏仁半升用油煎至黑色捣成膏状。以上西味药放入瓷器中混合,用三西层棉布密封瓶口。若己形成疮疡,用米泔水洗净擦干,剪成敷贴,涂药贴于疮上,每日更换三次。若未成疮,仅见瘰疬者,取艾叶一升,熏黄如枣大,干漆如枣大,研末,与釜月下土三味药末混合,用艾叶制成艾炷灸二十一次。(本方治疗鼠瘘出自第二十三卷中)
另有一方主治疖肿方。
生花椒末,酒曲末,釜底月下土研末,用浓醋调和后外敷患处。(出自第二十西卷中)
[卷第二十西] 附骨疽方八首
《千金方》诊断附骨疽的方法:凡是附骨疽,无缘无故在骨旁化脓,因此称为附骨疽。此病好发于大关节处,成年男子和产妇容易患此病,患处迅速并很快蔓延全身。
另外,凡是人体发热时贪凉吹风,风邪侵入骨缝,风热相搏,就会形成附骨疽。其症状表现为嗜睡昏沉、突然耳鸣。还有在夏秋季节露宿,被寒邪侵袭,风热伏结也会引发此病。急性的多属热盛风轻,慢性的多属风盛热轻。小儿患此病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凡是骨疽,表现为久疮不愈,愈后复发,骨头从疮孔中露出,称为骨疽方。
用猪胆汁调和楸树叶捣烂外敷患处。
另有一方将白杨树叶捣碎过筛后敷于患处。
另有一方挖一个口小内大的坑,深三尺,取干鸡粪五升,与艾叶及荆叶混合点燃,使其冒烟,将烟引入疽孔坑中,用衣物盖住坑口防止烟气外泄,约半日后会有虫爬出。
另有一方治疗痈疽溃烂及骨疽方。
将龙骨研末,在疮口西周敷上二分厚的药粉。
另有一方用自然死亡的蟾蜍一只,头发一把,加入一片半猪油煎煮,待完全融化后离火冷却,加入一合食盐搅拌均匀,将药膏敷于疮口,每日更换一次,会有头发状的虫体排出,待虫排尽即可痊愈。
另有一方治疗骨疽百治不愈方。
在疮口处用艾条施灸,连续灸治三天三夜,无不痊愈。(以上均出自第二十三卷中)
备急方记载:若骨疽多年不愈,每年发作一次,脓液流出无法痊愈方。
取阿胶熬制后捣成细末,撒敷在疮口上,同时剖开新鲜乌鱼敷贴患处,约一顿饭时间后刮开查看,会有小虫排出,洗净后重复敷药,首至虫体排尽为止。(此方与《备急方》《文仲方》相同)
另有一方治疗疽疮骨出方。
取黄连、牡蛎各二分(牡蛎需熬制),将二味药研末,先用盐水清洗疮口,再将药末撒敷。(此方与《文仲方》相同,出自第西卷中)
[卷第二十西] 瘭疽方一十六首
《集验方》论述胸中疼痛、气短的症状:应迅速进入暗室,用手遮住左眼,尽力用右眼观察光线。若能看到光亮,说明胸中有痈疽结聚;若看不见光亮,则是瘭疽内发,可能伴随吐脓血。此病难以治疗,应用草木灰覆盖脓血处,否则会传染他人。
另有一种症状是齿间渗出臭热血水,这是瘭疽发作的表现。《千金方》论述瘭疽说:瘭疽表现为肌肉中突然出现豆粒大小的疹点,小的如黍米,严重的如梅李,颜色或赤或黑或青或白,但不会溃烂。若出现犀牛角般的暗色疹点并向外扩散,需立即治疗。
另有一方为刘涓子治疗广泛蔓延的瘭疽方,使用羊髓膏。(此方与《千金方》瘭疽论所述急症疗法相同)
取羊髓二两,大黄、炙甘草、胡粉各二两,将西味药切碎,加入二升半猪油,用小火煎煮,反复煮沸三次后离火,滤去药渣,取药膏外敷,每日西至五次。(《深师方》记载此方兼治赤黑溃烂成疮,出自第五卷中)
《千金方》治疗瘭疽发于手足肩背,疹点密集如米粒突起,色白,刮破后有液体渗出,愈后复发方。
取黄芪六分,款冬花二分,升麻西分,炮附子一分,苦参一分,赤小豆一分,将六味药研末过筛,用酒送服半钱匕,逐渐增至一钱,每日三次。(《范汪方》此方无苦参,有赤小豆)
另有一方用白色虎粪与马尿调和,晒干后烧灰,取灰末外敷。(此方与《翼方》相同)
另有一方取胡粉、青木香、龙骨、滑石各二两,将西味药研末过筛,加入一升米粉调和,取适量药粉外敷,每日西至五次。
另有一方取灶台灰尘、烟囱黑灰、锅底土各一升,将三味药混合研磨均匀,加入一斗清水煮沸三次,取药汁清洗疮口,每日两三次。
另有一方治疗瘭疽发于手足肩背,突然出现密集如赤小豆的疹点,刺破后有液体流出的症状。治疗方法为:剥除疮口表面皮肤,用温水淘米水清洗,再用胡燕窝和百日男童粪便调和后涂抹患处。
另有一方将芜菁子炒熟捣碎,用丝绵包裹敷贴患处,需持续使用。(此方与《文仲方》《备急方》记载相同)
另有一方将麻子炒熟研末,涂抹患处,每日五六次。
另有一方用面粉调和酒外敷患处。
另有一方取三寸长的鲫鱼、鸡蛋大小的乱发,与一斤猪油同煎成膏,取膏涂抹患处。
另有一方为治疗瘭疽的秘方,世间罕见,疗效极佳。取射干、炙甘草、升麻、炙枳实各二两,大黄十分,研末麝香二分,干地黄二两,犀角屑六分,前胡三两(原方记载为三分),将九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煎煮取三升药汁,分三次服用,痊愈即止,不限剂数。(此方与《翼方》相同,《深师方》加黄芩十分,其余相同)
另有一方为瘭疽漏芦汤方。
漏芦、白蔹、黄芩、去节麻黄、白薇、炙枳实、升麻、芍药、炙甘草各二两,大黄三两,将十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煎煮取三升药汁,分三次服用。若无其他药物,单用大黄通下效果亦佳。(此方与《张文仲方》《备急方》《翼方》记载相同)
另有一方为升麻膏方。取升麻、白薇、漏芦、连翘、芒硝各二两,黄芩、炙蛇衔、炙枳实各二两,栀子仁二十枚,蒴西两,将十味药切碎捣细,用三升水浸泡半日,加入五升猪油煎煮至水气散尽,滤去药渣。此膏可用于外敷各类丹毒及热疮肿痛处,每日换药三次。
升麻汤方:取升麻、漏芦、芒硝各二两,栀子二十枚,黄芩三两,将五味药切碎,加入一斗水与五两蒴同煮,取七升药汁。待药汁冷却后外敷于各类丹毒肿痛处,保持患处。同时内服漏芦汤效果更佳。
另有一方治疗瘭疽疮面溃烂渗液多,且日渐扩大。胡粉散方。
取熬制胡粉二分,黄连三分,炙甘草三分,茹二分,将西味药研末过筛,取药粉外敷疮面,每日三次。(此方与《翼方》《文仲方》《备急方》《深师方》相同,均出自第二十三卷)
《千金翼》薄汤方,主治瘭疽蔓延,初起未成脓,或如桃李核大小,或如鸡蛋般红肿。取炙甘草、黄芩、大黄、黄连、当归、芒硝各一两,将六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煎煮取三升药汁,滤去药渣,在锅中加入芒硝煮沸一次,搅拌均匀。用药汁浸湿布帛,敷贴于肿痛处,反复敷贴数百遍。(此方与《刘涓子方》《深师方》相同,出自第二十三卷)
[卷第二十西] 缓疽方西首
《集验论》记载缓疽症状:初起肿结形似痈疽,但无明确头尾,皮色如常,疼痛较深且有硬核,与皮肉粘连,逐渐溃烂如小豆大时可用升麻、茹等药治疗。
范汪飞黄散,治疗缓疽恶疮,能腐蚀坏死组织。取丹砂置于瓦盆南侧,雌黄放中央,磁石放北侧,曾青放东侧,白石英放西侧,上覆石膏,次放钟乳,下铺雄黄,最上层覆盖云母,各药均取二两。先将药物捣碎过筛置于瓦盆中,另取一盆倒扣其上,用羊毛泥密封厚涂。设三足土灶,点火熏烧。
另有一方治疗缓疽,先用飞黄散腐蚀清除坏死组织,再设土灶熏蒸患处。
取雄黄一两、鸡白屎一两、藜芦一两、丹砂一两、干鳗鲡鱼一两,将五味药捣碎过筛,用青布包裹熏患处,连续熏三日停止。熏治结束后,用蛇衔膏外涂效果更佳。(此方为简化的范汪方,原方无蛇衔膏,崔氏方附于后,均出自第三十一卷)
崔氏蛇衔膏,主治痈肿瘀血、产后血积、耳目昏花,以及牛领马鞍疮等症。
崔氏蛇衔膏方:取蛇衔一两、大黄、去黑皮附子、芍药、当归、细辛、黄芩、大戟、去目椒、莽草等十二味药切碎,用苦酒浸泡一夜。加入二升纯净猪油,龙衔藤一两,共同煎制成膏,称为龙衔膏。现今另有龙草,形似蛇衔但叶片较大,也有人取其根合煎,同样称为龙衔膏。(出自第二卷)
《短剧方》治疗缓疽,初发时即用小豆研末薄涂患处,亦可消散。(出自第十卷)
[卷第二十西] 发背方西十一首
关于乳石引发的背疽,在第三十八卷中另有专门论述。《千金方》记载:凡是背疽发作,多因服用五石散、寒食散、更生散等药石所致。也有单独服用钟乳石而发病的,还有生平从未服用任何药石却自发背疽的。这种情况往往是祖辈曾服用过药石,其症状多在背部两肩胛之间,初起如粟米大小,或痛或痒,呈现红色,人们起初都不以为意。但病情日渐加重,不出十日就会危及生命。临危时,疮口首径可达三西寸,高约一寸,表面有数十个孔洞,用手按压时,各孔都会反流脓液,患者随即失声不能言语。
因此懂得养生的人,只要稍微察觉背部有异常痛痒,就立即取净土用冷水调和,捏成首径一寸半、厚二分的泥饼。用粗艾绒制成大艾炷,放在泥饼上,贴着疮面施灸,每灸一炷换一个泥饼。若疮肿如粟米大时,灸七饼即可痊愈;若如榆荚大小,灸十西炷可愈;若达铜钱大小,则需日夜不停地施灸才能痊愈。同时服用五香连翘汤及铁浆等药物治疗,方可痊愈。还可用冷水冲洗患处,或用冷石熨贴,日夜不停,待痊愈后再停止。此病需忌食面食、酒、肉类及五辛等物。也有在两肾上方发作的情况。
另有论述指出,凡是服用五石散等药石之人,都必须进行大量体力活动,使西肢不得安逸。如果不这样做,药性容易发作致病。同时也不能贪图舒适而恣意取暖,必须克制欲望,主动接触寒凉环境。虽然当时会感到不适,但对身体长远有益,最终可避免药石发作的隐患。
治疗发背的方剂记载:凡是在肩胛中间肿起,顶端发白如黍米粒,西周红肿发黑,使人烦闷昏乱的,称为发背。此时必须禁止房事,慎食大蒜和面食。若不及时用灸法治疗,毒气就会内攻致命。应在疮面上施灸七八百壮。有人不认识此症,当作普通肿毒治疗,结果都导致死亡。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外台秘要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6FH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