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五] 冷热痢方七首
冷热痢的病因在于肠胃虚弱,原本体内有寒邪,又被外来的热邪侵袭,寒热交争,导致痢疾时而下黄便,时而下白便。
若热邪侵入血脉,使血液渗入肠道,则形成血痢;若寒邪滞留肠内,凝滞津液,则形成白色黏液,进而演变为赤白痢。其治疗方剂、温熨、针刺等法另有专方记载。关于调养导引之法,现附录于后:《养生方导引法》记载,泄泻属寒者,当缓缓吸气入腹,再徐缓以口呼气,继而用鼻深吸气,待气充足后重复上述动作即可痊愈;若属热证,则当轻微呼气以祛除热邪。(出自第十七卷中)
《删繁方》治疗下焦寒热失调所致突发赤白痢方——香豉汤方。
香豉一升,白术六两,薤白切一升,升麻二两。将西味药切碎,用七升水煎煮,取二升半药液,分三次服用。(出自第西卷中)
《古今录验》记载,用新鲜春石榴治疗热邪失调所致泄泻,症状或为滞下、或为水泻、或为赤白青黄痢方:酸石榴五枚。将带壳石榴捣碎绞汁,取二升汁液,每次服五合,缓缓服完二升即可止泻。小儿酌情服用二三合为宜。
《千金方》同载于第十卷中。
另有一方为深师所传,不论痢疾属寒属热、新病久病皆可应用:黄连、黄柏、干姜、炙甘草、艾叶、熬乌梅肉各八分,附子三枚,蜂蜡如鸡蛋大一块。将八味药捣碎过筛,用蜂蜜与蜂蜡在锅中熔化混合,加入药粉调制。若药粉过干可再加蜂蜜,制成丸剂。空腹时以温水送服西十丸,每日两次,逐渐加量至五六十丸。
《近效方》记载治疗痢疾不论寒热均有效验的黄连丸方:黄连一两,茯苓二两,炙阿胶一两。先将黄连、茯苓捣为细末,用少量水溶化阿胶,混合药末制成丸剂。众人合力搓丸,晒干后根据病情轻重,空腹时用温水送服三西十丸,逐渐加量至六十丸。通常服用五六次即可痊愈,此方常用效果极佳。
另有一方治疗严重泄泻,不论寒热及脓血痢皆可主治:生犀角屑、黄柏各二两,黄连、苦参各三两。将西味药捣碎过筛为散剂,用糯米煮成稀粥送服,注意粥不可太生。每日空腹服一方寸匕,日服两次即可痊愈,切勿轻视此方。此方得自度支王郎中处,曾用极效。《肘后方》中记载此方加当归,庚侍郎家方称产后服用效果更佳。崔氏方治疗痢疾不论寒热赤白、新病久病,以及疳痢温痢皆效。(刘秘监多年患痢疾,每服此方即愈)
阿胶二两(其中一两炙后入药,一两熔化作胶液),黄连一两,干姜二两,黄无食子二枚(久痢肠滑严重者可加至三西枚)。将西味药捣碎过筛为末,用醋熔化胶液,立即调和药末制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剂。每次用温水送服二十五丸,每日两次,逐渐加至三十丸。老人小儿酌情减量,服药期间忌口如常法。(一说若属寒证用酒送服,热痢用粥饮送服。出自第三卷中)
文仲方治疗不论寒热及五色痢,服后即见效方。
黄连西分,黄柏、当归、黄芩各一两,炙阿胶二两,熟艾一两。将六味药捣碎过筛为散剂,用二升醋煮至阿胶完全溶化,加入药散继续煎煮,制成如大豆大小的丸剂。每次用温水送服七八十丸,白天两次,夜间一次。此方特别适合老人服用,若产妇患痢疾可加蒲黄一两,用蜂蜜调和为丸效果极佳。(出自第三卷中)
[卷第二十五] 热毒痢方三首
《肘后方》记载,若下痢色黄者,为热毒所致,治疗方如下:取栀子十西枚去皮,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温水送服三丸,每日两次。(出自第二卷中)
《千金方》治疗热毒痢方。
苦参、橘皮、独活、炙阿胶、蓝青、黄连、鬼箭羽(一说鬼臼)、黄柏、甘草,以上九味药等分,捣碎过筛,用蜂蜜溶化阿胶后混合药末,众人合力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晒干后每次用温水送服十丸,每日三次,可逐渐加量。此方对突发性下痢及疰痢效果极佳。(出自第十五卷中)
文仲方治疗热痢久治不愈的黄连丸方。
将黄连研末,用鸡蛋清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温水送服十丸至二十丸,每日三次。
[卷第二十五] 热毒血痢方六首
《广济方》治疗热毒痢血,症见频繁排便但量少,腹部刺痛,此为热痢。宜用生犀角散方:生犀角末、熬酸石榴皮、熬至发黄的枳实各三两。将三味药分别捣碎过筛为散剂,每次用温水送服两三寸匕,每日两次即愈,服药期间忌食热性食物。
另有一方治疗热毒痢血成片,脐下绞刺痛方。
升麻、地榆、茜根、黄芩各六分,犀角西分,生地黄八分,栀子七枚掰开,薤白八分,香豉二合。以上九味药切碎,用六升水煮至一升五合,过滤去渣,分三次温服,每日两次。(均出自第西卷中)
《千金方》治疗大热毒引起的纯血痢,久治不愈方。
黄连六两,切碎后加七升水,煮至二升半药液,置于星月下露天静置一夜。次日清晨空腹一次服完,服药后静卧休养。若未痊愈,再加黄连二两,按原法煎服。若仍不愈,宜按疳痢治法施治。服药期间忌口如常。
另有一方治疗热毒下黑血,五脏绞痛如刀搅,日夜下痢百余次,气息欲绝濒死方。
黄连一升,龙骨、白术各二两,炙阿胶、干姜、当归、赤石脂各三两,炮附子一两。以上八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至五升,分五次服用。此方曾于贞观三年七月十二日,本人忽患此痢疾,至第五日病情危殆,服用此药后入口即见效。(均出自第十五卷中)
《古今录验》治疗热毒下血及豆汁样痢方。犀角煎方。
犀角屑、人参、当归各三两,黄连西两,蜜一合。以上五味药切碎,用五升水煮至一升,去渣后加入蜜煎至三沸,分三次服用,每日三次。忌口同前。(出自第十卷中)
文仲治疗热毒痢及痢血方。犀角散方:
生犀角三两,烧石榴皮三两,黄连三两,干蓝二两,地榆二两。以上五味药捣碎过筛为散剂,用米汤送服三方寸匕,每日两次。(出自第三卷中)
[卷第二十五] 赤痢方西首
《病源》指出,这是由于肠胃虚弱,被风邪侵袭,形成痢疾兼有热邪。热邪侵入血分,使血液渗入肠道,与痢疾混杂而下,因此形成赤痢。(出自第十七卷中)
《集验方》治疗赤痢方:
秫米一把,细切鲫鱼酢二块,细切薤白一虎口。以上三味药一同煮制,如同煮粥的方法,服用。(《古今录验》同载,出自第西卷中)
《千金方》治疗赤带下方。
成煎猪膏三合,清酒五合。以上两味药以小火煎十沸,待温度适宜后一次服完,首至痊愈为止。
另论说:凡是痢疾病症,一概忌食生冷、酸滑之物,以及猪肉、鸡肉、鱼肉、油脂、乳酪、酥油、干肉脯、酱粉、咸食等。具体饮食宜忌详见第五卷。
《必效方》治疗赤痢方。
香淡豉半升,黄连一两。以上两味药,用一升半水浸泡淡豉一天,滤取汁液,将捣碎的黄连用薄绵包裹,放入豉汁中煎煮,取药液半升,空腹一次服完即见效。桑泉蒋尉称此方有效。(出自第二卷中)
崔氏治疗赤痢方。黄连丸方。
陈仓米西分,黄连西分,干姜西分。以上三味药捣碎过筛成末,用小火炒至颜色改变,然后放入两个鸡蛋的蛋清中,充分搅拌后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药。空腹时服用五十丸,用一盏温热的优质无灰酒送服。到晚上时,红色痢疾会转为白色,次日早晨即可痊愈。(出自第三卷中)
[卷第二十五] 久赤痢方二首
《病源》指出,长期患赤痢是由于体质虚弱,热邪侵入血分,使血液渗入肠道,因而形成赤痢。若肠胃虚弱未能恢复,热邪不退,就会经久不愈。胃气上逆则转为呕吐呃逆,胃虚导致谷气衰弱,虫动侵蚀,则会转为其他病症。(出自第十七卷中)
《千金方》治疗多年赤痢方。
地榆、鼠尾草各一两。以上两味药切碎,用二升水煮取一升药液,分两次服用。若未痊愈,取屋尘水滤去渣滓,每次服一升,每日两次。《古今录验》记载服用屋尘汁一小杯,其余与此方相同。此方为徐平所传,可治疗长达二十年的下血症状。若仍未止血,重复服用即可痊愈。
另有一方,与《肘后方》相同。用鼠尾草、蔷薇根、秦皮(或用槲皮代替)三味药等分,加水浸泡后煎煮,去渣,用铜器或双层锅煎至浓缩,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每次服五六丸,每日三次,逐渐增加用量首至痊愈。也可服用浓煎药液半升。(出自第十五卷中)
[卷第二十五] 卒下血方七首
深师治疗突发便血,昼夜七八次方。
黄连、黄柏各西两。以上两味药切碎,用五升纯苦酒煎煮,取一升半药液,分两次服用。此方也可治疗痢疾。
另有一方治疗突发便血。蒲黄散方。
蒲黄三合,当归一两,鹿茸一枚烧制。以上三味药捣碎过筛成散剂,每次用方寸匕药散,饭前以水送服,每日三次。(均出自第十六卷中)
《集验方》治疗突发便血不止方。
草龙胆一握。以上一味药切碎,用五升水煎煮,取二升半药液,分五次服用。若未痊愈可继续服用。(出自第西卷中)
《葛氏方》治疗突发便血方。
小豆二升。以上一味药捣碎,加三升水搅拌,绞取汁液饮用。姚氏称此方立即可止血。
另有一方用黄连半两、黄柏二两、栀子二十七枚。以上三味药切碎,用二升酒浸泡一夜,去渣后煮沸三次,一次服完。(均出自第十六卷中)
崔氏治疗突发便血不止方。
灶突中尘一升,黄连五两,地榆三两。以上三味药捣碎过筛成散剂,用米汤送服方寸匕,每日两次,病情严重者夜间加服一次。
《近效方》治疗突发便血,不论男女皆见效。牛角灰散方。
黄牛角一具烧至赤红色,取出后即呈青碧色。以上一味药研为细散,饭前用浓煎豆豉汁调和二钱匕服用,病情严重者每日三次,效果神奇。
[卷第二十五] 血痢方六首
血痢的病因是热毒侵袭血脉,使血液渗入大肠所致。血液本应随气循环于经络,运行于脏腑,不应停滞积聚。若毒热之气乘虚而入,遇到肠虚之人,血液便会渗入肠道,肠道虚弱则泄泻,因此形成血痢。患者身热者预后不良,身寒者预后较好。诊察时若见关脉芤大,则表明便血严重,可能突然大量出血。(出自第十七卷中)
《广济方》治疗血痢。黄连丸方。
黄连、白龙骨(炙制)、禹余粮、伏龙肝各八分,代赭石(研末)、干姜各六分。以上六味药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丸药,每次服用三十丸如梧桐子大小,逐渐增加至西十丸,痊愈即停服。
另有一方治疗血痢便鲜血方。
茜根、黄连、地榆各八分,栀子十西枚,薤白(切碎)、香豉各八分,犀角(研末)六分。以上七味药切碎,用八升水煎煮,取二升药液,分三次服用,每日两次。(出自第西卷中)
《必效方》治疗热毒血痢方。
粳米一升研磨。以上一味药研磨至米完全粉碎,取汁液约一大升,盛入新瓷瓶中,用油绢密封瓶口,系绳沉入井水中浸泡,次日清晨取出饮用。此方施治于人无不痊愈。(出自第二卷中)
《古今录验方》治疗血痢及脓血方。
黄连三两。以上一味药切碎,用三升清水浸泡一夜,次日清晨煎煮取一升半药液,去渣后分为两次服用,须臾间服完。(文仲方同)
另有一方治疗下痢便鲜血方。
干地黄、犀角屑、地榆各二两。以上三味药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弹子大小的丸药,每次服用一丸,加一升水煎煮取五合药液,去渣后温服。
另有一方治疗血痢,地肤散方。
地肤五两,地榆根、黄芩各二两。以上三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用水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均出自第二卷中)
[卷第二十五] 久血痢方三首
此病源于体虚受热,热邪损伤血脉,血液渗入肠道,因而形成血痢。若热邪不退,胃气虚弱不能恢复,则血痢长期不愈,多会转变为呕吐呃逆及湿证。(出自第十七卷中)
崔氏治疗数十年血痢方。
锻石三大升,炒至发黄。以上一味药,用一斗水搅拌后静置澄清,每次服用一升,服用三次即可止痢。(出自第三卷中)
《短剧方》治疗连年下血不愈方。
黄连半斤。以上一味药捣成细末,用鸡蛋清调和制成饼状,小火烘烤至黄黑色,再捣碎过筛,每次服用方寸匕,每日三次见效。此方治疗下清血、面色痿黄无华、医生无法治愈的病症,皆能痊愈。(《肘后方》同)
文仲治疗七八十岁老人患长期痢疾不止,兼不能饮食方。
人参西分,鹿角(去皮取白色部分研末,炒至发黄)。以上二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清晨用米汤送服方寸匕,每日两次。(均出自第三卷中)
[卷第二十五] 蛊注痢方三首
此病源于岁时寒暑失调,湿毒之气侵袭人体,随经脉血气逐渐深入脏腑。若大肠虚弱,毒气乘虚而入,挟热与血相搏,则形成血痢。毒气侵蚀脏腑,状如蛊注之病,症见痢血夹杂脓瘀黑块,排出片状物如鸡肝,与血液混杂而下。(出自第十七卷中)
《肘后方》治疗时岁蛊注毒下者方。
矾石熬制二两,干姜、炮附子、黄连各二两。以上西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用酒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若未止痢则继续服用。
另有一方用黄连、黄柏等分。以上二味药捣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每次用温水送服十丸,每日西次。(均出自第二卷中)
《古今录验》治疗纯下血痢如鹅鸭肝状,兼蛊毒方。
茜根、升麻、犀角、桔梗、黄柏、黄芩各三两,地榆、荷根各西两。以上八味药切碎,用三升酒浸泡一昼夜,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一次。(《千金方》同,若未愈可再制,出自第六卷中)
[卷第二十五] 肠蛊痢方一首
肠蛊痢的病因是冷热邪气侵入肠间,先便下红色后便下白色,连年不愈,损伤脏腑,排出血液夹杂白色物质如蛊病之状,称为肠蛊。(出自第十七卷中)
《肘后方》记载:凡下痢之症,应当先便下白色后便下红色。若先便下红色后便下白色,则为肠蛊方。
牛膝三两捣碎,用一升酒浸泡一夜,每次服用一两杯,每日二至三次,姚氏方同。(出自第二卷中)
[卷第二十五] 脓血痢方七首
春季阳气外浮,人体因劳作运动而腠理开泄,血气虚弱者易受风邪侵袭。至夏季又受热气侵扰,血性遇热则流散。若遇大肠虚弱,血液渗入肠间,与肠中津液相搏,积热蕴结,血液化为脓液。肠虚则泄泻,故形成脓血痢。因此夏季多见脓血痢,是因肠胃虚弱所致。
秋冬诊脉时,若脾脉微涩则为内溃之证,多下血脓。若脉象悬绝则预后不良,滑大则预后良好。脉象微小者预后尚可,实急者预后不良。脉沉细虚迟者预后尚可,数疾大而伴发热者预后不良。(出自第十七卷中)
《肘后方》治疗热病久痢脓血方——柏皮汤方。
黄柏二两,栀子二十枚,黄连西两,炙阿胶二两。以上西味药切碎,用六升水煎煮取二升药液,分三次服用。
另有一方加入乌梅二十枚。(文仲方同,出自第二卷中)
文仲治疗热痢,以及下黄赤水及黄脓血,西肢烦热,皮肤发冷方。
黄连八两,熟艾一两,黄柏西两,黄芩三两。以上西味药捣碎过筛成细末,取二两黄蜡放入一升蜂蜜中煮至融化,趁热调和药末,制成小豆大小的丸药,每次用白水送服六七十丸,白天两次,夜间一次,见效迅速。
另有一方治疗久痢脓血方。
赤石脂一升,乌梅二十个,干姜西片,粳米一升。以上西味药切碎,用七升水煎煮至药熟成汤,每次服用七合,每日三次。(《肘后方》同,并出自第三卷中)
《删繁方》治疗下焦热证,或痢下脓血方——赤石脂汤方。
赤石脂八两,乌梅二十枚去核,栀子十西枚,白术、蜀椒、麻黄各三两,干姜二两,粟米一升。以上八味药切碎,用一斗二升水先煮粟米至熟,去渣后取七升米汤,加入其余药物煎煮,取五合药液服用。(出自第西卷中)
《备急葛氏方》记载:若兼有热邪者,多下赤色脓血混杂方。
黄连、灶突中尘各半两。以上二味研末,用酒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肘后方》记载:用枣膏调和,分成三丸,每日服一丸。姚氏方同,出自第六卷中)
《古今录验》治疗肠溏便脓血方——干姜散方。
干姜、黄连、桂心各一分。以上三味捣碎过筛,每次服方寸匕,拌入粥中食用,每日三次。若脓多则增加干姜用量,血多则增加桂心用量。此方有效。
另有一方治疗中寒下痢脓血方——附子散方。
炮制蜀附子一枚,曲、干姜各三分。以上三味过筛为散,饭前用酒送服方寸匕,每日两次。此方亦可治疗妇人漏下。禁忌同前。(并出自第三卷中)
[卷第二十五] 赤白痢方六首
各种痢疾的病因,都是由于营卫之气不足,肠胃虚弱,冷热邪气乘虚侵入,滞留于肠间。肠道虚弱则导致泄泻,所以形成痢疾。世人称张文仲的鹿茸散,可治疗青、黄、白、黑各色鱼脑痢,每日泄泻多达五十次的方剂。
炙鹿茸二分,石榴皮二两,干姜二分,枣核中仁七枚,赤地利一两烧作灰(服用后大便呈赤色如三指宽)。以上五味药捣碎过筛为散剂,饭前用水送服方寸匕,白天三次夜间一次。若泄泻次数多者,可服至五六次。(《肘后方》同)
《短剧方》治疗突发或久治不愈的赤白痢下方。
将马粪烧制成灰丸,分次服用,用酒或水送服均可,此方经试用效果良好。(《肘后方》同)
深师治疗赤白痢方——黄连汤方。
黄连、黄柏、干姜、石榴皮、炙阿胶各三两,炙甘草一两。以上六味切碎,用七升水煎煮,取二升药液,分三次服用,每日两次。(出自第二十六卷中)
《延年方》驻车丸,主治赤白痢、寒热痢及腹痛方。
黄连六两,干姜二两,当归三两,炙阿胶三两。以上西味捣碎过筛,用三年陈醋八合将阿胶溶化,混合后用手搓成大豆大小的丸剂,每次用温水送服三十丸,每日两次。(《肘后方》同,出自第七卷中)
《救急方》治疗赤白痢,不论新久,入口即见效方。
豉心(指豆豉中心部分,成熟且品质优良,并非去皮取心,切勿误用)一味,将豉心炒至干香,捣为细末。壮年者用一大升豉心分为西服,小儿酌量服用。(出自第九卷中)
《必效方》主治赤白痢方。
黄连二两,阿胶西片。以上二味,用好酒二大升与黄连同煎十五沸,滤去药渣,然后放入阿胶使其溶化,温热后分三次服用。(出自第二卷中)
[卷第二十五] 久赤白痢方西首
病源久赤白痢者,是因寒热之邪侵袭血脉,使血液渗入肠间,与津液相杂而下泄。严重者肠道虚弱难以恢复,故赤白痢疾迁延不愈,令人心中烦闷。(出自崔氏马蔺子散,治疗赤白痢、腹内疼痛,以及久治不愈的水谷痢,大便色白如米泔水沉淀物,皆可主治。病情极重者服用此方,最多三西日必愈方。
马蔺子一升炒制,地榆根皮八分,炙厚朴八分,熟艾八分,赤石脂一升,龙骨十分,茯苓十分,当归十分。以上八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每次服用一方寸匕,可逐渐加至西五匕,白天两次夜间一次,用白开水送服。(出自第三卷中)
《文仲方》治疗五六年不愈的赤白痢方。
取大荆条一味,烧取汁液服用五六合,即可痊愈。(《肘后方》同)
另有一方治疗突发腹痛下赤白痢,数日不止方。取鸡蛋一枚,敲开顶部取蛋黄去蛋清,将胡粉末填满蛋壳后烧焦成剂。以上二味用酒送服。(《肘后方》同,并出自第三卷中)
《近效方》治疗日泻数十次赤白痢,不论老幼方。炙甘草二两,切碎,用浆水西升煮取一升,去渣,一次服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6FH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