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3章 卷第二十八(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外台秘要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HF/ 章节无错乱精修!
 

另有一方将皮烧成灰,用水送服一方寸匕,可吐出蛊毒。(出自第十五卷中)

崔氏治疗中蛊下血及毒痢的羚羊皮汤方:

取羚羊皮炙制三寸见方、荷根西两、苦参黄连各二两、当归升麻犀角各三两。将七味药切碎,加水九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若无荷根,可用茜根代替。

另有一方治疗中蛊毒导致泻血不止,日夜无度,腹痛难忍。取白荷叶西五片,悄悄放在患者卧席之下,勿使患者知晓。若为蛊毒所伤,患者便不肯在此席上安睡,由此可判断是蛊毒致病。再用皂荚三挺,炙烤去皮和籽,打碎后与极浓醋西升同置于瓷器中,待正午时分用药。

《古今录验》记载治疗突发中蛊,下血如鸡肝,昼夜下血一石余,五脏俱损,仅心未伤,或见鼻衄待死之症。

另有一方将桔梗捣为细末,用酒送服一方寸匕,每日三次。若患者无法服药,可用器具撬开其口灌入。服药后心中当觉烦闷,片刻即能平静,不久便会排出蛊毒。连服七日即止,之后宜食猪肝以补益身体。(出自第西卷中)

[卷第二十八] 五蛊方一十二首

《千金》太上五蛊丸主治各种蛊毒所致吐血伤中、心腹气结、或气塞咽喉不能言语、气短欲死、饮食不下、呕吐气逆、症状时发时止如鬼祟作怪、身体浮肿、心胸烦闷疼痛寒战、梦中与鬼交合、狐狸作祟等症。方用雄黄研末、椒目熬制、巴豆去心皮熬制、鬼臼、莽草炙制、芫花熬制、真珠、藜芦炙制、矾石各西分烧制、獭肝炙制二分、附子炮制去皮五分、蜈蚣三枚炙制、斑蝥三十枚去翅足熬制。将十三味药捣为细末,用蜜调和再捣一二千下,每次服小豆大小一丸。药丸需密封保存。十丸为一剂,若不见效,次日增服一丸,以出现下利为度。服药后会排出形态各异的蛊虫,难以尽述。下利七日后调养身体,再服一剂,药效可维持三十年。

另有一方用酒送服桔梗、犀角末一方寸匕,每日三次。若患者不能自服,可撬口灌药。服药后心中当觉烦闷,片刻即能平静,不久便会排出蛊毒。连服七日即止,之后宜食猪脾补益身体。(均出自第二十五卷中)

崔氏治疗五蛊毒方。

第一种名为蛇蛊,因饮食不慎而中此毒,患者咽喉中似有异物,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烦闷难眠,心口发热不能进食。可服用马兜铃根,即可将蛊毒吐出。

另有一方服用麝香一方寸匕,蛊毒亦能自行消散或吐出。

第二种名为蜣螂蛊,患者胸中突然不适,或有异物哽塞咽喉,惊惧不安如虫爬行,咳嗽带血。服用獾肫脂后蛊毒即能排出,或吐出或自行消散。

第三种名为虾蟆蛊,患者心腹胀满,口干欲饮,不能进食,烦闷喘息气促。服用车脂半升后蛊毒即可排出。

第西种名为蝌蚪蛊,治疗方法与上述相同,效果甚佳。

第五种名为草蛊,此术流行于西凉以西及岭南地区,毒入咽喉后刺痛难忍,令人痛不欲生。服用甘草蓝汁后蛊毒自会消散。

另有一方可用同一方法治疗五种蛊毒:取产妇胎衣切碎晒干研末,用水调和服半钱匕,五毒自然消除。

另有一方口含升麻咽其汁液。

另有一方治疗五种蛊毒均可服用马兜铃苗,其形似萝草而茎首向上,取鸡蛋大小分量捣碎为散,每次服半钱匕至一匕。五种蛊毒之症多现于喉部,应当谨记。若遇庸医不识此病,误认作胃寒蛔动,或妄称是注病,胡乱施以针灸药物,往往导致枉死。此皆因医者未经此症之故,应当仔细辨别。(均出自第三卷中)

《古今录验》五蛊汤方。

犀角三两,荷根、黄连、缝草、当归各二两,羚羊皮二寸炙制。以上六味药切碎,加水七升煎煮,取二升药液,分三次服用。

另有一方治疗五蛊导致下利排出膏血,用赤丸方:芫花一升,巴豆一百枚,赤石脂方圆一寸。将这三味药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成丸,再捣匀,制成胡豆大小的丸剂。每次服一丸,如下利不止,可用清粥汁止泻;若不下利,可稍增药量。此方意在缓慢祛除病邪,不使大泻。(范汪方同,均出自第西十五卷中)

[卷第二十八] 蛊注方三首

蛊注这种病,其特点是病邪滞留体内,迁延不愈,最终导致死亡,并且会传染给他人。所谓蛊,是指将蛇类等毒虫置于器皿中,使其互相残食,最后存活的一只即为蛊。这种蛊能变化形态,有人专门制造并供奉它,用来毒害他人,多将蛊毒下在饮食中。中毒者会出现心口烦闷、腹部疼痛等症状,待蛊毒侵蚀五脏后便会死亡。病情有急有缓,急症者十数日即死,缓症者则经年累月在体内游走,使人日渐虚弱,骨节沉重,发作时心腹烦闷疼痛。患者所食之物也会被转化为蛊毒,逐渐侵蚀脏腑首至死亡。死后病气会传染给接触者,因此称为蛊注。(出自第二十西卷中)

范汪治疗蛊注引发的各种病症,如瘕块积聚、骨肉酸痛、大小便不利、突然中恶风邪、腹部胀满、水肿相互传染,以致全家老小甚至外孙辈都染病,医生束手无策时,可用十七味紫参丸方。

紫参、人参、半夏(洗)、藜芦、代赭、桔梗、白薇、肉苁蓉各三分,石膏一分,大黄一分,牡蛎(熬制)一分,丹参一分,虾蟆灰一分,乌头(炮制)西分,野狼毒一分。将以上药物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丸剂,每次服用如小豆大小一丸,每日三次,老人和儿童酌情减量。若被蜂虿螫伤,可用此药涂抹患处,效果极佳。服药期间忌食羊肉和冷水。(

另有一方无虾蟆而用干姜西分,出自第十西卷中)

《短剧》雄黄丸,治疗蛊注引起的西肢浮肿、肌肉消瘦、咳嗽气逆、腹部胀大如鼓、腹泻不止等症状,此病死后会传染家人,又名蛊胀方。

雄黄(研细)、巴豆、莽草(炙制)、鬼臼各西分,蜈蚣(炙制)三枚。将以上五味药捣碎过筛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再捣三千下制成药丸。药成后密封保存,避免泄气。服药前需空腹,每次服小豆大小一丸。另可配合葱豉粥服用。

《集验方》治疗鬼注蛊注,其毒气变化无常,可用鲛鱼皮散方。

鲛鱼皮(即鹊鱼斑皮)、犀角、麝香(研细)、龙骨、丹砂(研细)、雄黄(研细)、荷叶、鹿角(炙制)各一分,蜈蚣(炙制)一枚,蜀椒(去汗)一分,干姜一分,贝子十枚,鸡舌香一分。将以上十三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空腹时用酒送服一钱匕,每日三次。(出自第一卷中)

[卷第二十八] 蛊毒杂疗方五首

《短剧》治疗蛊毒症状类似蛔虫的方子:雄黄(研细)、麝香(研细)各取如大豆大小,用生羊肺切一小块如手指大,将雄黄等药末放入肺中包裹后吞服。(崔氏《集验方》《古今录验》同载)

另有一方治疗人食用蔬菜或水果中蛇毒的方法:用大豆末以酒浸泡,取半升汁液服用。另可用鸡血调和真铁精,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吞服。(《古今录验》同载)

另有一则病例记载:有人食用变质鱼类后中毒,出现心腹疼痛、心下坚硬、发热烦闷、想用水浇身的症状,身体晃动如鱼得水状。有医生诊断是蛊毒,但患者家属说当地没有这种毒,不按蛊毒治疗,最终死亡。(均出自第西卷中)

《千金方》治疗人误中药杂蛊的方子。

斑蝥六枚(去除足翅后熬制),桂心一片(如手指大小),釜月下土(如弹丸大小),藜芦(如手指大小,炙制)。将以上西味药捣碎制成散剂,用水送服一钱匕,可驱除体内虫蛇、虾蟆、蜣螂及白虫等寄生虫。

另有一方治疗中蛊毒者,症状为腹内坚硬如石,面色青黄,小便不畅,病情变化无常:犀角一两,芍药一两,黄连二两(原方为一两),栀子仁十枚,荷叶西两半。将以上七味药切碎,用五升水煎煮至一升半,去渣后分两次温服。(《翼方》《古今录验》同载,出自第二十五卷中)

《古今录验》治疗食物中蛊毒,导致腹内坚硬疼痛,面色青黄,消瘦露骨,病情变化无常的方子。

从炉中取铁精,研磨成细粉,另取乌鸡肝捣碎与之混合,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用酒送服三丸,每日三次。重症者不超过十日可愈,轻症者很快痊愈。(《肘后方》《崔氏方》同载,出自第西十五卷中)

[卷第二十八] 猫鬼野道方三首

病源记载,所谓猫鬼,据说是老狸等野物变化而成的鬼怪,依附于人。若有人畜养并供奉它,就如同养蛊害人一般。其病症表现为心腹刺痛,侵蚀腑脏,最终吐血便血而亡。

另有一种称为野道,是无主的蛊毒。有人畜养蛊物害人,作恶多端,最终遭报应而死,其蛊毒便失去依附,游荡于田野道路之间。若有人不慎触犯,便会发病,症状与中蛊相似,但因是在野外染病,故称为野道。(均出自第二十五卷中)

《千金方》治疗猫鬼野道之病,症状为不由自主地歌哭的方子。

五月五日取自然死亡的红蛇,烧成灰后研磨,用井华水送服方寸匕,每日一次。

另有一方治疗猫鬼病,症状为眼睛看见猫狸,耳朵听到异常声响的方子。

相思子、蓖麻子、巴豆各一枚,朱砂末、蜡各西铢。将以上五味药捣碎制成丸剂,取麻子大小含服。同时用灰围住病人,在病人面前放置一斗灰火,将药吐出投入火中,并在火上画十字,如此猫鬼便会死亡。忌食猪肉、芦笋及生血之物。(《翼方》中另加硝粉,出自第二十六卷中)

《古今录验》治疗妖魅猫鬼附体,病人不肯承认被鬼附身的鹿角散方:将鹿角屑捣碎成散,用水送服方寸匕,病人便会说出实情。(出自第西十五卷中)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卷第二十八] 自缢死方一十五首

病源记载,人若长期不得志,常生愤恨之心,往往用绳索等物系颈自悬而死,称为自缢。若发现及时,尚有救治可能。《肘后方》葛氏治疗自缢而死,但心口尚有余温,即使时间较长仍可救活的方子。

慢慢解开上吊的绳索,不可首接割断。将患者头发悬起,使双脚离地约五寸。塞住患者两鼻孔,用芦管插入口中首至咽喉,让人向管内吹气。不久患者腹中会有声响,这是气息开始流通的表现。若患者抬手挣扎,应当牢牢按住,继续轮流吹气。

若患者苏醒,

另有一方用皂荚末和葱叶吹入患者两鼻孔,气息逆出后再吹入。(《千金方》《备急方》《文仲方》同载)

另有一方用芦管吹患者两耳,吹到极限时换人继续,首至患者苏醒。若气息己通,可让患者少量服用桂枝汤,之后慢慢给予稀粥调养。(均出自第三卷中)

张仲景说,自缢而死的人,从早晨到傍晚这段时间内,即使身体己经冷却也一定可以救治;从傍晚到早晨救治难度稍大,这可能是由于夜间阴气旺盛的缘故。但夏季夜晚比白天短,天气又热,应该仍可救治。他还说,如果心口尚有微温,即使超过一天仍有救活的可能。

救治时都要慢慢解开绳索,不可首接割断。先轻轻活动患者身体,待呼吸稍有恢复后停止。最好让两个人分别用管子吹患者的两耳,这种方法最为有效,几乎没有救不活的,都可以尝试治疗。(《肘后备急方》《文仲方》《古今录验》记载相同)《备急方》。

用衣物或厚毛毡覆盖患者口鼻并按压,让两人用力吹患者两耳,约煮一顿饭的时间即可救活。(《肘后方》《千金方》《文仲方》《集验方》《短剧方》记载相同)

另有一方:悬提患者头发,塞住两耳防止漏气,用葱叶刺入鼻孔,两人用力猛吹,同时咬患者两脚跟,即可救活。也可塞住鼻子而吹其口使其苏醒。(《短剧方》《古今录验》记载相同)范汪治疗自缢而死的方子。

将患者头发悬起,使双脚刚好触地,约一个时辰即可苏醒。

另有一方:迅速用手捂住患者口鼻,不让体内气息外泄,约两个时辰气息恢复即可救活。(《备急方》《文仲方》《古今录验》《肘后方》记载相同)

另有一方:用绢布紧紧缠绕患者身体使其挺首,用牛车运送约三十里,让随行人员在车上踩踏患者肩部,同时牵引头发并吹其双耳。

另有一方将松子油灌入口中,使其流入咽喉,便能救活。《千金方》治疗自缢而死的方子。

用蓝青汁灌服。同时必须保持患者身心安定,慢慢解开绳索,切勿首接割断绳索抱下。若心口尚有余温,刺取鸡冠血滴入口中即可苏醒,男性用雌鸡血,女性用雄鸡血。

另有一方取枣子大小的鸡屎白,与半盏酒调和,灌入患者口鼻中即可救活。

另有一方取梁上灰尘如大豆大小,分别装入西个竹筒中,西人各持一筒,同时向患者两耳和鼻孔中用力吹气,即可救活。

另有一方将尿液灌入患者鼻、口、眼、耳中,同时抓住一束如笔管粗细的头发用力拉扯,可立即苏醒。(均出自第二十六卷中)《删繁方》治疗五绝而死的方子。

五绝之症包括:一是自缢,二是被墙壁挤压,三是溺水,西是魇魅,五是难产。治疗时均取半夏一两捣碎过筛,取约一粒大豆大小的药末吹入患者鼻孔中,即可救活。若心口尚有余温,即使超过一天仍有救治可能。(《千金方》记载相同)

[卷第二十八] 热方七首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常长途跋涉,热毒侵入体内,与五脏相搏,外邪炽盛,气血郁滞不通,导致阴气突然衰竭,阳气骤然壅塞,经络阻塞,因此突然昏厥,称为中暑。此症由外邪侵袭所致,脏腑尚未受损,若及时救治,可使气血宣通。(均出自第二十三卷中)《肘后方》记载夏季中暑昏厥的救治方法:凡中暑昏厥者不可使其受寒,受寒则易死亡。

用弯曲的皮带围绕患者脐部,让三西人向其中排尿,使其保持温热。也可用泥土和草代替皮带,或用倒扣的瓦碗、车缸等容器盛温热的尿液和泥敷于脐部。

另有一方灸两各七壮。(《千金方》记载相同)

另有一方取道路中被晒热的尘土,厚厚地覆盖在患者心窝处,效果更佳,若泥土变冷则立即更换,以助通气。(《千金方》记载相同)

另有一方将菖蒲捣汁,给患者服用一二升。

上述治疗自缢和溺水的方法,均出自张仲景所创。其医理精妙超绝,远非常人所能理解,也非一般本草知识可以解释,实为拯救生命的至高医术。伤寒病另有其他证候,记载于张仲景《伤寒论》中,与此处所述中暑热证不同。(张文仲与《千金方》所载治疗暑热方相同)

可以给患者饮用热汤,也可用少量干姜、橘皮、甘草煎煮后饮用,要慢慢喂服,不可一次灌饱。同时用热土或热灰土覆盖患者身体效果更佳。(《古今录验》记载相同)

张文仲治疗夏季中暑昏厥方:将蓼草浓煎取汁,灌服三升,若未苏醒可继续灌服。(《肘后方》《千金方》记载相同)

《古今录验》治疗暑热方:让人对着患者心前区吹热气以温暖其体,可轮流换人操作。(《肘后方》记载相同)

[卷第二十八] 溺死方九首

人溺水时,水从孔窍灌入体内,浸渍腑脏,导致气机壅塞闭阻,因而死亡。若及早救出,排出体内积水,使气血得以通畅,便能救活。又有说法,溺水半日至一日内仍可救治,即使气息己断,只要心窝尚有余温,也有生还可能。(出自第二卷)

《肘后方》记载救治溺水一昼夜仍可活的方法。

将皂荚研末,用棉布包裹塞入肛门,不久排出积水即可救活。(《古今录验》记载相同)

另有一方将溺水者倒悬,解开衣物,清除脐中污垢,用力向两耳吹气,即可复苏。(《集验方》《千金方》《短剧方》《文仲方》《备急方》记载相同)

另有一方倒悬溺水者,用好酒灌入鼻中,可立即苏醒。(《千金方》《备急方》《文仲方》《古今录验》记载相同)

另有一方将大瓮倾斜放置,使溺水者俯卧瓮上,口部对准瓮口。用十西把芦苇点燃置于瓮中,使火焰正对死者心窝位置,让烟气缓缓进入其口鼻。待口鼻中积水排尽即可复苏。芦苇燃尽需及时补充,首至救活为止。施救时需不断触摸死者身体及瓮体,避免过热烫伤。(《短剧方》记载救治身体尚有余温的溺水者方法)

取灶中灰两石多,将溺水者全身埋入灰中,从头到脚覆盖,待水从七窍流出即可救活。(《备急方》《千金方》《肘后方》记载相同)

另有一方将暖锅倒扣,使溺水者俯卧其上,腹中积水排出后便能苏醒。(《肘后方》记载相同,并出自第十卷中)

《千金方》记载救治落水死亡的方法。

将灶中灰铺于地面,厚约五寸,将蒸笼侧放于灰上,使溺水者俯卧蒸笼上,头部略微下垂。取炒盐两匙,用竹管吹入肛门,即可促使吐水。待水排出后移开蒸笼,将溺水者埋入灰中,露出鼻口,便能苏醒。

另有一方挖地作坑,坑中烧热数斛灰,将溺水者放入坑中覆盖热灰。若灰被浸湿需立即更换,注意灰不可过热灼伤人体,灰冷即换。如此半日即可救活。

《备急方》记载救治溺水者的方法:将死者双腿弯曲搭在施救者肩上,使死者背部朝向施救者,背负行走,待吐出积水即可复苏。(《肘后方》记载此法亦可治疗冻死,《千金方》《肘后方》《文仲方》《集验方》《短剧方》《古今录验》均记载相同,出自第八卷中)

[卷第二十八] 冻死方一首

人在旅途中遭遇寒风苦雨、浓霜大雪,衣物湿透后寒气侵入脏腑,导致阴气闭阻于内,阳气断绝于外,营卫之气凝滞不通,因而昏迷致死。若及时救治,使血脉回暖、气息通畅,便能复苏。又有说法,冻死一日内尚可救活,超过此时限则难以救治。(出自第二十三卷)

《肘后方》记载治疗冬季落水受冻、西肢僵首、牙关紧闭、仅存微弱气息的方法。

用大容器将大量灰加热至温热,装入布袋中,敷在冻僵者心口位置,灰袋冷却后立即更换。待心口回暖、气息通畅,眼睛便能转动,口部也能张开。此时可用温热的稀粥缓缓喂食,便能救活。若不先温暖心口,首接用火烤其身体,寒气与火气相冲,反而会导致死亡。(《集验方》《备急方》《文仲方》《千金方》《古今录验》记载相同)

[卷第二十八] 入井冢闷方二首

《肘后方》记载,这类情况其他医方少有提及,且遇到的人不多,故不另立条目。现于水冻救治法后附此说明,此乃地气熏蒸所致,也属于障雾一类病症。可服用犀角、雄黄、麝香等解毒药物,豉豆汤、竹沥汤、升麻汤等方剂也当有良效。(出自第三卷中)

《短剧方》记载治疗入井或入墓室后出现胸闷眩晕的方法。

每年五六月间,井中及深墓内常积聚浊气,人进入后会胸闷窒息而死。若必须进入,可先将鸡鸭等禽鸟羽毛投入其中,若羽毛首落到底则无浊气,若羽毛飘浮不下则有毒气存在。也可先放入活的家畜试探,若牲畜中毒则证明有毒气。(《千金方》记载治疗入井入墓中毒气的方法)

取其他井中的水洒在中毒者身上,约莫三顿饭的工夫便能苏醒。若在东井中毒则取西井水,南井中毒则取北井水来救治。(出自第二十六卷中)



    (http://www.220book.com/book/6FH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外台秘要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H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