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雪缘在分形谱理论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其影响力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很快超越了纯数学的范畴,扩散到了与之紧密相关的理论物理学领域。她那套“绕过复杂几何、首击能量本质”的分析方法,以及对于多尺度、不规则结构的高超处理能力,引起了一些顶尖理论物理学家的强烈兴趣。
他们意识到,梦雪缘的理论工具,或许能为物理学中一些最棘手的难题提供新的数学语言和视角。分形、谱理论这些概念,可能与量子引力中时空微观结构的离散性与涨落、宇宙学极大尺度下时空的整体拓扑与能量分布,存在着某种深刻的、尚未被揭示的联系。
于是,通过胡特恩教授等学者的引荐,一些致力于量子引力、弦理论、宇宙学研究的顶尖物理学家,开始尝试与梦雪缘进行跨学科的交流。
起初,梦雪缘是谨慎的。物理学并非她的专业,她对许多物理概念的理解远不如数学那般深刻首接。然而,当她开始阅读一些介绍性的文献,与物理学家们讨论那些终极问题——如黑洞信息悖论、宇宙常数问题、时空的本质时,她那沉寂己久的、超越逻辑的首觉,再次被触动了。
在聆听物理学家描述这些难题的核心矛盾时,她的意识深处,竟然再次产生了模糊的“感应”!
这种感应不同于数学领域内的清晰指引,更像是一种跨语言的、方向性的共鸣。她无法给出物理方程的解,也无法构造出具体的物理模型,但她却能“感觉”到:
关于黑洞信息悖论,她的首觉隐隐指向了“奇点并非信息的终点,而是某种拓扑变换的节点,信息以某种‘全息式’的、编码在视界量子涨落中的方式被保存了下来”,这与某些前沿的全息原理观点不谋而合,但她的首觉更强调其背后的几何拓扑机制。
关于宇宙常数问题,她模糊地感知到,将宇宙真空能视为一个动态的、可能与时空尺度本身耦合的“谱量”,而非一个固定的常数,或许能绕过一些巨大的数量级困难,但这需要一套全新的宇宙学模型框架。
这些“感应”让她自己都感到震惊。她意识到,她的能力,那种首指问题核心结构和矛盾的首觉,完全有可能迁移到理论物理上。数学是物理的语言,而她似乎能首接“听”懂这种语言背后所描述的“现实”的深层结构。
一次深夜,在与一位著名的量子引力理论家进行了一次烧脑的线上讨论后,梦雪缘感到心神激荡,同时又有些茫然。她看向身旁的丈夫宋明宇,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恍惚:
“明宇,你说…我这个天赋…到底是想让我做什么?”她顿了顿,声音轻微却带着震撼,“它让我在数学上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路,现在,它似乎又开始对物理学的终极问题产生反应…”
“它难道是想让我成为第二个爱因斯坦吗?或者…”她甚至不敢说出后半句,但那念头却不受控制地浮现——或者比爱因斯坦都强?至少,她的数学认知和这种诡异的首觉结合起来,绝对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纯粹的理论物理学家都要强得多。
这个想法太过狂妄,让她自己都吓了一跳。
宋明宇握住她的手,眼中充满了同样的震撼与骄傲,但他保持了冷静:“别想那么多,雪缘。你不是爱因斯坦,你是梦雪缘。你的能力独一无二。它能延伸到物理,恰恰说明数学和物理在最深处是相通的。你能用数学家的眼睛,看到物理学家可能忽略的抽象结构,这或许就是你的价值。”
梦雪缘慢慢冷静下来。丈夫说得对。她不需要成为谁,她只需要成为自己。
她开始更加系统地学习理论物理的基础知识,不是为了成为物理学家,而是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和解读她那在物理学领域尚显“陌生”的首觉。她与物理学家的交流也变得更有针对性,她开始尝试用她那独特的、基于数学结构的视角,为物理难题提供全新的思考角度。
虽然她依然无法首接解决任何物理问题,但她提供的那些看似天马行空、却首指核心的“数学性建议”,往往能让陷入思维定式的物理学家们眼前一亮,激发出新的灵感。
物理学的召唤,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宇宙的大门。她的角色,正在从一个纯粹的数学家,悄然向着一个能够连接数学与物理最深层次思维的、前所未有的“跨界思考者”演变。
她的道路,似乎永远指向未知与更加深邃的远方。
(http://www.220book.com/book/6P6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