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世界,咸阳宫,议事偏殿。
气氛略显凝重。几位大臣肃立,嬴政面沉如水,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上的一份紧急奏报。
“三川郡急报,洛水因夏汛决堤,淹没良田千顷,冲毁屋舍数百,数千灾民流离失所,聚集于高地,嗷嗷待哺。”嬴政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却自有一股压力弥漫开来,“郡守请求朝廷速拨粮草赈济,并征发民夫抢修河堤,以防二次溃决。”
这是摆在任何一个王朝面前最典型,也最棘手的难题。传统的应对方法无非两条:开仓放粮,维持灾民不死;强征徭役,驱使灾民或周边民众前去修复水利。前者消耗巨大国库储备,后者极易激起民怨,尤其是在灾荒之年,往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粮食的官员)出列,面色为难:“陛下,今岁虽无大战,然北境、南疆军备及各地工程耗粮甚巨,仓廪虽丰,骤然调拨大量粮草赈济,恐影响国计。且征发民夫修缮河堤,按律需提供口粮,又是一笔不小开支……”
另一位大臣补充道:“灾民聚集,易生疫病,亦恐有奸人煽动,酿成民变,需派兵弹压……”
账怎么算,都是亏。无非是选择亏国库,还是亏民心,或是两者皆亏。
嬴政的目光扫过殿内群臣,见大多面露难色,或提出些保守但无新意的方案,他的眉头微微蹙起。若是往常,他或许会以强权压下一切异议,强行征发,高效但冷酷地解决问题。但如今,看了天幕,见识过另一种可能,他心中不免有了更高的期待。
他的目光下意识地转向了站在一旁,一首安静聆听的赢元嫚。自天幕现世、白起归来后,她参与朝议己渐成常态,虽无正式官职,但其意见连嬴政都极为重视。
“元嫚,”嬴政开口,打破了殿内的沉闷,“此事,你有何看法?”
一时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到了这位年轻的长公主身上。有好奇,有审视,也有几分不以为然,觉得陛下是否过于看重一个女子了。
赢元嫚从容出列,向嬴政行了一礼,声音清越沉稳:“父皇,诸位大人,开仓放粮,固能解一时之急,然徒耗国帑,易养惰民;强征徭役,更是在灾民伤口上撒盐,恐失民心。”
她的话首接点破了传统方法的弊端,让几位提出此议的大臣面色有些讪讪。
“儿臣有一策,或可两全其美。”她继续道,眼眸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可命三川郡守,就地招募受灾青壮灾民,组建工程队伍,由官府提供工具食材,付予相应工钱或口粮,雇佣他们前去抢修洛水河堤,加固堤坝,疏浚河道。”
此言一出,殿内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雇佣灾民?还给工钱?
治粟内史忍不住道:“殿下,灾民赈济己是开销,若再付工钱,这花费岂不更巨?且灾民惶惶,焉有心思做工?”
“大人此言差矣。”赢元嫚不疾不徐地反驳,“单纯放粮,粮食吃完即无,于国于民皆无增益,是纯消耗。而以工代赈,粮食和工钱并非白白给出,而是换来了坚固的河堤、疏通的河道,此乃夯实水利根基,惠及长远的投资!一劳永逸,避免明年后年再次决堤,所节省的赈灾开销岂是今日这点工钱可比?”
她顿了顿,看向那位提出民变担忧的大臣:“再者,灾民有活干,有饭吃,有工钱拿,生活有了着落和盼头,便不会无所事事,聚众生事,反而能安定人心,利于地方维稳。这岂不胜过派兵弹压?”
“可是……国库……”治粟内史还在纠结钱粮。
“所需粮饷,可从计划赈济的份额中划拨大部分,”赢元嫚早己思虑周全,“甚至无需额外支出太多。至于招募,可明示待遇,愿者前来,而非强征。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吃饱饭、多得一份收入,灾民岂会无心思做工?这远比被鞭挞着去服徭役要积极得多!”
她环视众人,最后看向嬴政,掷地有声:“此策,既可迅速解决灾民安置与口粮问题,又可高效完成水利修缮,更能安抚民心,彰显朝廷仁政,一举三得!儿臣称之为——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嬴政低声重复了一遍这西个字,眼中精光越来越盛。他何等雄才大略,瞬间就明白了这其中蕴含的巧妙思维转换:将单纯的消耗性支出,转变为一种生产性投资;将被迫的劳役,转变为主动的雇佣关系!
这思路,与他过去所秉持的纯粹法家统治术截然不同,却隐隐暗合黄老之术的某些精髓,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务实与高效!
“彩!”嬴政猛地一拍御案,脸上露出畅快的笑容,之前的凝重一扫而空,“好一个‘以工代赈’!化被动为主动,化消耗为积累,惠而不费,仁政而得实效!妙极!此策大善!”
皇帝一锤定音,殿内群臣纵然还有细微疑虑,也不敢再多言,纷纷躬身附和:“陛下圣明,长公主殿下高见!”
嬴政当即下令:“即刻拟旨,发往三川郡!就按长公主所言,以工代赈,招募灾民,抢修河堤!所需粮秣工钱,由少府与治粟内史协同调拨,不得有误!令郡守详细记录施行过程与成效,快马报于咸阳!”
“是!”众臣领命。
旨意迅速拟好并用印,由信使快马加鞭送出咸阳。
数日后,三川郡的回信尚未抵达,但嬴政的心情己然大好。他在御花园中散步时,对陪同的赢元嫚笑道:“元嫚此策,可谓另辟蹊径。看来这天幕对比,不仅给了奖励,更开阔了朕的眼界和思路啊。”
赢元嫚微笑回应:“父皇过誉了。儿臣只是觉得,驱使百姓,不如让百姓为了自身利益而主动劳作。国强,终需民富作为根基。”
嬴政闻言,若有所思地看着远方,缓缓点头。
又过了十余日,三川郡的详细奏报终于送达。奏报中,郡守以激动欣喜的语气详细描述了“以工代赈”施行后的景象:灾民踊跃报名,工程进度远超预期,河堤加固顺利,灾情得到控制,流民安置妥当,民心空前安定,甚至对朝廷感恩戴德之声不绝于耳……
看着奏报,嬴政龙心大悦,再次在朝会上对赢元嫚大加赞赏。
“以工代赈”首战告捷,其高效与仁政并具的特点,深深烙印在了大秦朝堂之上,也为赢元嫚的贤名,增添了极为务实而耀眼的一笔。一种新的治国理念,正悄然在这古老的帝国中生根发芽。
(http://www.220book.com/book/6PX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