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也己为人父母,看着娇小稚嫩的面庞,强烈的爱让我无时无刻都想要保护好他,期待他平安、健康、快乐,然而在后来,也不可避免的落入俗套,我该怎样教育我的孩子?
每当我面对育儿困惑之时,总会回想起那个闷热的午后。七岁的我蹲在院子里观察蚂蚁搬家,完全沉浸在那个微小而神奇的世界中。母亲催促我回家做作业的声音由远及近,最终化为一声叹息和无奈的摇头。那一刻,我多么希望有一个能陪我一起蹲下,好奇地问“你在看什么”的家长啊。这种童年记忆中的渴望,如今成了我教育孩子的指南针。
教育孩子的第一个诀窍,不是阅读无数育儿理论,而是回到我们自己的童年,聆听那个被岁月掩埋却从未真正消失的内在小孩。回想一下:当你是孩子时 你想要什么样的父母?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最渴望的是什么?是被理解,而非被评判;是被陪伴,而非被安排;是被信任,而非被控制。
我记得八岁时第一次尝试为家人做饭,结果把厨房弄得一团糟。迎接我的不是鼓励,而是责备和“以后不要再捣乱”的禁令。那种挫败感到今天依然清晰。正因为如此,当我的孩子第一次笨拙地打翻面粉时,我深吸一口气,看到的不是一片狼藉,而是一次可贵的学习机会。
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在每次与孩子冲突时问自己:如果我处在孩子的处境,希望父母如何对待我?这件事真的如此严重吗?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我们本能地想要批评时,不妨回想自己拿到不理想试卷时的心情:是需要一顿责骂,还是一个拥抱和一句“我们看看哪里可以改进”?
这种“回忆式育儿”不是放纵,而是理解。理解孩子各年龄段的特点和限制,理解他们的探索欲望和独立需求。
三岁孩子“不听话”可能是在建立自我意识;青少年顶嘴可能是尝试表达独立观点。透过自己童年的滤镜,我们更容易解读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
育儿的另一个分享,则是关于 身教远胜于言传:活出你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
如果说回忆童年是育儿的指南针,那么以身作则就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路径。
孩子或许会忘记我们说过的话,但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曾是如何生活的。这是一个简单却常被忽视的真理: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必须先成为那样的人。
在数字时代,最常见的场景莫过于:父母不停地告诫孩子“少玩手机”,自己却机不离手。这种“照我说的做,别照我做的学”的双重标准,注定失败。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学到的,远多于从我们的言语中学到的。
我认识一个家庭,他们制定了“电子设备使用时间”,不仅对孩子,也对父母。晚上7点后,所有人的手机都放入指定篮子,取而代之的是棋盘游戏、书籍或户外活动。最初几周确实困难,但很快,家庭对话的质量和数量显著提升。父母没有宣讲“减少屏幕时间”的重要性,而是通过行动展示了什么是平衡的数字生活。
情绪管理是另一个典型领域。我们期望孩子控制脾气,但自己却在堵车时破口大骂,或是在工作受挫时迁怒家人。孩子通过这些观察学习到的,不是“应该控制情绪”,而是“成年人也控制不了情绪”。
我的朋友李女士曾分享过一个转变:她过去常常对孩子的拖拉行为发火,首到意识到这反而加剧了孩子的焦虑和拖延。
她开始改变策略,首先管理自己的情绪,然后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更快出门?提前准备会不会有帮助?”这种模式转变不仅改善了早晨的混乱,更教会了孩子宝贵的情绪调节策略。当然,也会有一些例外,他依旧拖拉,那么,何不让他自由发挥迟到一次,让他承受因为拖拉迟到带来的责备与惩罚,或许只要一次,就够!
在诚实教育方面,小事情往往最重要。当我们为了节省几元钱教孩子谎报年龄以获取门票优惠,当我们随口答应孩子某事却轻易忘记,我们实际上在教授:诚信是有条件的,承诺是可以打折扣的。
相反,我认识一位父亲,当他误拆了儿子的信件后(以为是广告),不仅道歉,还写了一封正式的道歉信并附上一张“重新密封”的承诺书。这个小小的举动比任何关于尊重隐私的说教都更有力量。孩子还小,但我们只有把他当成大人对待,他的内心才会真正成长。
每个家庭都在无形中创造着自己的文化。有意塑造这种文化,比零散的教育干预更有效。比如,希望孩子热爱阅读,可以创建“家庭阅读时间”;重视健康,可以一起准备营养餐食;强调感恩,可以在晚餐时轮流分享一天中感谢的事情。这些仪式不需要宏大,贵在坚持。
另外,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回忆我们的童年,最珍贵的时刻往往是那些被信任和赋予自主权的时刻。根据孩子年龄给予适当选择权:从穿什么衣服,到如何安排周末活动,到怎样支配零花钱,到想要怎样的生活和工作...不仅能减少权力斗争,还培养了决策能力和责任感。
还有,错误是学习的机会。当我们回忆童年,那些父母承认错误并道歉的时刻往往格外鲜明,因为它们如此罕见又珍贵。展示脆弱和改正错误的勇气,比假装完美更能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不要妄想教给他所有的经验,以此希望他免除所有的挫折,这是不现实的,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人能够从听说就能避免,而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只能靠事和经历去教会他,甚至还有人一再撞南墙也不能醒悟。所以让他们去经历,我们要做的只是为他的安全和正义方向做好托底与纠正。
教育孩子是一场需要极度耐心和自我反省的旅程。
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尝试和改进的父母。当我们忘记理论,陷入日常忙碌时,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回到那个基本问题:当我是孩子时,我想要什么样的父母?
这个问题的答案各不相同,但核心相通:孩子们想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的父母;想要言行一致、值得信赖的父母;想要提供指导却不剥夺探索乐趣和自主权的父母。
最终,教育孩子的诀窍不在于掌握某种神秘方法,而在于重新连接孩子的内心,并以身作则地展示成长的美好可能性。当我们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孩子自然会学习;当我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自然会获得情绪智慧;当我们活出诚信和善良,孩子自然会吸收这些品质。
正如一棵树的生长,我们只需提供肥沃土壤、阳光水分、安全的环境、以及偶尔的扶正,树苗自然会向着光明的方向,健康挺拔的生长。育儿之道,大抵如此吧。
(http://www.220book.com/book/6U1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