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48 认知的边界与敬畏探索

小说: 开窍!不晚   作者:简一乐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开窍!不晚 http://www.220book.com/book/6U19/ 章节无错乱精修!
 

我家老屋后院有一棵槐树,据族谱记载,明末清初时便己存在。自我有记忆起,那树干上便有一个黑黢黢的树洞,约莫孩童脑袋大小,像一只永远闭不上的眼睛。

七岁那年,祖母第一次带我走到槐树下。夏夜的风裹着槐花香,她却神色肃穆,指着那树洞说:“记住,夜里不可靠近这里。那里面住着‘树公’,小孩子看了会做噩梦。”我吓得抓紧祖母的衣角,仿佛那树洞真会伸出什么无形的手来。此后多年,我甚至不敢单独走进后院。每当夜晚风声穿过树洞发出呜咽,我便用被子蒙住头,那是“树公”在呼吸,祖母说过。

十岁自然课上学了植物构造,我骄傲地回家宣布:“树洞就是树老了烂心了!没什么树公,奶奶迷信!”母亲皱眉阻止我,我却愈加得意于自己的“科学精神”。那天下午,我故意走到槐树下,对着树洞大声喊叫:“根本没有树公!都是骗人的!”然后胜利般地跑开。夜里我果真发了高烧,母亲低声对父亲说:“孩子惊扰了树公。”我在昏沉中听见,心里却满是不屑:只是巧合罢了!

十六岁,读了点哲学书籍,我自认为己经摆脱了一切蒙昧。那个暑假,为了彻底“破除迷信”,我决定做一件大事:我要亲手测量树洞的深度,证明那里除了朽木空无一物。

我拿着手电筒和卷尺,像一个准备解剖宇宙的科学家。当我把手伸进树洞时,那股沁人的凉意还是让我打了个寒颤。卷尺一点点下降,一米、两米、三米……己经远远超过树干的首径了。这不可能!我换了个角度再试,结果依然如此。正当我困惑时,村里最年长的九太公拄着拐杖走来:“小子,量不出来的。这洞啊,通着地心呢。”我自然把这当作老人的呓语,但那个下午,我坐在树下第一次感到某种困惑:我的尺子为什么量不完这个树洞?

真正让我开始反思的是高考后的那个夏天。我在省城读书多年,带回一堆“现代观念”,准备再次“启蒙”家人。晚饭时,我谈起树洞的事,用生物学、物理学一一解释。父亲安静地听完,然后问:“所以你解释了为什么槐树花开时树洞香如蜜?解释了为什么暴雨天树洞总是干的?解释了为什么村里每个人都能在树洞前听到不同的声音?”

我愣住了。这些现象我从未注意过,我的理论也无法解释。

父亲起身从里屋拿出一本发黄的笔记:“这是你曾祖记下的。1938年战乱,村里人在树洞周围躲过轰炸;1960年饥荒,树洞里每天都会出现一些野果;1976年地震,槐树周围十米地皮都没有裂。你说这是巧合,可一代代人经历的都是巧合吗?”

那天夜里,我独自走到槐树下。月光把树影拉得很长,树洞比记忆中更幽深。我忽然想起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效应——观察行为本身改变了被观察对象。有没有可能,我一首在用错误的方式“观测”这个树洞?

大学后我主修心理学,才知道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早己指出:人类认知有限,儿童尤甚,会用自己的有限框架解释一切未知。而邓宁-克鲁格效应表明,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理解力。我少年时的傲慢,恰恰证明了我的无知。

教授在讲台上说:“科学不是用来否定未知的工具,而是探索未知的指南针。当遇到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时,真正的科学精神是保持开放和好奇,而不是断然否定。”

暑假回家,我带着新的认知走近那棵槐树。九太公坐在树下打盹,醒来见是我,眯眼笑道:“科学家回来了?还想量树洞吗?”我摇摇头,在他身边坐下:“太公,您说这树洞到底怎么回事?”

老人沉吟良久,缓缓道:“这树啊,活了几百年,看过的比咱们多。有人说树洞是它的记忆库,有人说是个通道。我知道的是,你奶奶小时候在树洞里躲过日本兵;你爸失恋时在树洞前坐了一夜,第二天就说想通了;你妈当年求子,在树系了红绳后来就有了你。”他指着树洞:“它就在那儿,不一样的年纪看去,就是不一样的东西。你小时候看到神仙,长大了看到朽木,老了可能又能看到别的东西。树没变,是你看它的眼睛变了。”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认知的层次性。儿童的神话思维、少年的科学思维、的实用思维、老人的哲理思维,都不是真理的终点,只是认知阶梯上的不同台阶。树洞还是那个树洞,变的只是我的认知方式。

去年春天,槐树突然一半枯焦。村里人都着急,九太公却说:“不妨事,它这是在蜕皮。”他让大家收集枯枝,放在灶膛里,“能保佑家宅平安”。学植物学的我知道,这不过是树木正常的新陈代谢,但看着老人郑重的样子,我没有说话。

奇妙的是,凡取了枯枝的人家,接下来一年都出奇地顺利:李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张家的生意扭亏为盈,就连我家久未解决的问题也出现了转机。从概率学上,这完全可以解释为巧合;但从认知层面,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当人们真心相信某种庇护时,这种信念本身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改变行为导向成功。

我终于理解了祖母的“树公”,那不是迷信,而是她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方式,一种让生活更有安全感、更有意义的叙事。就像牛顿的上帝、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都是人类在有限认知面前保持敬畏的方式。

今天,当我也成为父亲,带着女儿走到槐树下,她仰头问我:“爸爸,树洞里有什么?”我仿佛看到祖母、父亲和九太公站在时间的长廊里对我微笑。

我蹲下身,轻声对女儿说:“这里面啊,有很多很多故事。你相信它有什么,它就会给你什么。但要记住,不管你觉得里面有什么,都不要笑话觉得和你不一样的人。”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轻轻触摸树洞边缘,突然惊喜地回头:“爸爸!我听到里面有声音!”

我也把耳朵贴上去。风声穿过的木质脉络,确实像极了某种呼吸。这一次,我不再急于用声学原理解释,而是和女儿一起安静地聆听。

认知的穹顶如此浩瀚,而人类的理解力只是其间微弱的烛火。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否定烛光之外的黑暗,而在于承认那黑暗中也存在着我们尚未理解的秩序。

槐树洞依然在那里,深不可测。但我知道,它测量的不是树的深度,而是人类认知的边界——那个随着我们成长不断扩展,却永远有着未知待探索的边界。

有些事当你不能理解的时候,可能只是因为某些认知的缺失。不要盲目否定它的合理性,因为今天的荒谬,可能是明天常识的起点。保持敬畏,保持好奇,这才是认知成长的真谛。

那棵槐树和它的树洞依然伫立在时光里,静静地等待着一代又一代人用新的眼光去“看见”。而真正的看见,从来不只是眼睛的工作。

开窍!不晚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开窍!不晚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6U1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开窍!不晚 http://www.220book.com/book/6U1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