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结束时,陈如轩的直播间后台数据已经炸了。
同时在线峰值突破三万,新增关注破万。
十个火箭的打赏流水让平台都发来贺信,问他要不要开通专属直播时段。
他刚关掉直播界面,手机就开始震动。
陌生号码接连打进来,备注不是“某教育媒体记者”就是“某志愿填报机构负责人”。
他索性按了静音。
第二天一早,他还没睡醒,就被朋友的电话吵醒。
“老陈你火了!本地教育频道的早间新闻都提你了,说你‘用通俗话讲透志愿填报’,还配了你直播间的截图!”
陈如轩揉着眼睛点开新闻APP。
果然看到一条标题:《民间志愿指导主播走红,598分报新闻学引争议——专业选择该重兴趣还是重现实?》。
文章里不仅引了他直播时的观点,还附上了“新闻系老学长”的弹幕截图。
最后留了个悬念:“此举引发教育界热议,多位专家表示将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他正看着,微信突然弹出一个好友申请。
备注是“某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建军教授”。
验证消息写着:“陈老师您好,看了您的直播回放,想就专业选择与您交流,不知是否方便?”
陈如轩愣了一下,连忙通过申请。
李教授很快发来消息。
“陈老师,您在直播中提到‘兴趣不能当饭吃’,这点我部分认同,但我认为过度强调就业性价比,可能会忽视学生的长期发展。”
陈如轩回复:“李教授您好,我理解您的意思。我并非否定兴趣,只是觉得高分段学生有更多选择权,没必要在‘兴趣’和‘现实’里做极端选择,比如可以把兴趣当爱好,选个更有前景的专业。”
李教授:“但有些专业的‘前景’是短期的,比如互联网行业薪资高,但35岁危机一直存在;而有些看似‘冷门’的专业,比如历史学、哲学,反而能培养学生的底层思维,长期来看更有韧性。”
陈如轩:“您说得对,所以我给建议时也会结合学生的性格和长远规划。比如昨天那个598分的孩子,数学物理好,计算机和电子信息不仅现在吃香,未来数字经济发展也需要这类人才,不算纯粹的‘短期选择’。”
正聊着,他发现自己的直播账号收到了一条官方推送。
“平台将举办‘高考志愿填报高峰论坛’,邀请您作为特邀嘉宾,与三位教育专家同台直播探讨,是否接受邀请?”
推送里附了嘉宾名单。
李建军教授的名字赫然在列,还有两位分别是某985高校招生办主任和一位职业教育研究学者。
陈如轩犹豫了几秒,回复:“接受邀请。”
三天后的高峰论坛直播,平台直接给了首页推荐。
开播前半小时,预约人数就突破了五万。
陈如轩刚坐到镜头前,弹幕就刷了起来。
“志愿大神来了!”
“终于能看专家和主播辩论了,期待!”
第一位发言的是招生办主任王老师。
他推了推眼镜说:“我先抛个观点:专业选择不能只看‘性价比’,还要看学校的学科实力。比如有些211院校的新闻学可能不如双非院校的王牌专业,学校的资源和平台更重要。”
陈如轩点头:“王老师说得对,我之前也给那位XJ家长推荐了XJ大学,就是因为它的计算机是双一流学科,比去外地读普通985的弱势专业更划算。”
王老师笑了笑:“但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清北的冷门专业,虽然就业薪资不如热门专业,但学校的校友资源、交换机会是其他学校比不了的,这种‘隐形价值’也该考虑。”
这时,职业教育研究学者张教授接过话。
“我补充一点,现在职业教育发展很快,有些家长觉得‘考高分就得读学术型专业’,其实像人工智能工程、智能制造这些高职专业,就业率比很多本科专业还高,而且国家给的补贴多。”
陈如轩接话:“张教授这点我特别认同!上次直播有个380分的学生,我建议他报汽修专业,就是因为现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缺口大,好的技师月薪能到两万,不比坐办公室差。”
轮到李建军教授发言时,他话锋一转。
“但我还是担心,现在的志愿填报太像‘选股票’,大家都盯着‘涨幅’,忽略了学生的‘适配度’。我见过一个学生,分数够上计算机,却被家长逼着学金融,结果大学四年挂了五科,最后不得不退学复读。”
弹幕瞬间热闹起来。
“李教授说的是真的,兴趣还是很重要!”
“但没兴趣能学下去,没饭吃可活不下去啊!”
陈如轩沉默了几秒,说:“李教授说的案例我也见过,所以我每次给建议都会问‘孩子自己怎么想’,昨天还拒绝了一个家长‘强行让孩子学临床医学’的咨询——那孩子晕血,学医纯粹是折磨。”
随后他拿出手机翻出一张截图。
“这是上次那个598分学生家长昨天发我的,孩子听了建议后,自己查了XJ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还看了编程入门课,说‘原来写代码也挺有意思,比每天写新闻稿好玩’。”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财富自由,从教人填志愿开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所以我觉得,”陈如轩看着镜头,“专业选择不是‘兴趣vs现实’的单选题,而是‘如何让兴趣和现实共存’的多选题。高分段学生可以用分数换‘容错率’,低分段学生可以用专业换‘竞争力’,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王老师点头:“说得好!我们招生办每年都有学生转专业成功的案例,比如从新闻学转到汉语言文学,再辅修计算机,就是很好的折中办法。”
张教授也补充:“现在很多高校都有‘微专业’,比如学汽修的可以辅修新能源技术,学护理的可以辅修老年服务管理,这些都是把‘现实’和‘兴趣’结合的方式。”
直播进行到一半,有观众连线提问:“我家孩子考了610分,喜欢天文,但天文专业就业面窄,该怎么办?”
陈如轩想了想:“可以报南京大学的物理专业,他们有天文物理方向的选修课,还和紫金山天文台有合作,本科毕业后可以考研转天文,既保留了兴趣,又有物理专业做退路。”
李教授笑着说:“这个建议好,既没放弃兴趣,又留了后路,这才是理性的选择。”
接下来的互动中,四位嘉宾虽然偶尔有观点碰撞,但更多的是互补。
王老师讲学校资源。
张教授讲职业教育。
李教授讲兴趣培养。
陈如轩则结合实际案例,把这些理论落地成具体建议。
弹幕里的评价越来越中肯。
“原来专家和主播不是对立的,各有各的道理!”
“学到了,选专业要算‘综合账’,不能只看一方面。”
直播结束时,平台数据显示同时在线人数突破了十万。
#志愿填报高峰论坛#的话题直接冲上了热搜。
陈如轩刚走出直播室,就收到了李教授的消息。
“陈老师,今天聊得很愉快,下次有机会想请您去我们学院给学生讲讲‘接地气的志愿指导’。”
他笑着回复:“荣幸之至。”
回到家,他打开系统界面。
发现头衔已经从“志愿专家”升级成了“志愿导师”。
新增了“跨学科专业匹配”“冷门专业前景分析”两个技能。
手机又响了。
是之前那个“塞北江南”的家长:“陈老师,孩子志愿填了XJ大学计算机,刚才收到预录取通知了!他说要跟您说声谢谢,还说以后要学新媒体运营,把您的直播做成科普视频呢!”
陈如轩看着消息,突然觉得,比起系统升级,这些实实在在的反馈,才是最让他开心的事。
第二天,他照常开播。
刚上线就有观众问:“主播,下次什么时候再和专家联动啊?”
陈如轩笑着说:“下周我们会邀请几位不同行业的毕业生,讲讲‘专业和工作到底有啥关系’,比如学计算机的转做产品经理,学师范的开了教育科技公司,到时候大家可以来听听他们的真实经历。”
弹幕瞬间刷起“期待”。
还有人开玩笑:“主播现在是‘志愿圈顶流’了,可别忘了我们这些老粉啊!”
陈如轩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口水。
还是直播时常用的那个搪瓷杯,上面印着“实事求是”四个字。
他对着镜头说:“不管是不是‘顶流’,我还是那句话:我只是个帮大家算清楚‘志愿账’的普通人,能让每个孩子都选到不后悔的专业,比什么都重要。”
话音刚落,屏幕上又飘起了成片的小礼物。
像一群亮晶晶的萤火虫,映得他眼里的光格外暖。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如轩的直播成了平台的固定栏目。
他不仅邀请专家、毕业生,还联合各地招生办做政策解读。
甚至帮偏远地区的家长免费一对一咨询。
有人问他:“你现在名气这么大,怎么不搞收费课程?”
他总是笑着说:“当初开直播就是因为看到很多家长被高价机构骗,要是我也收费,不就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有一次直播,一个考生连线说:“陈老师,我考了580分,想报考古专业,我知道就业难,但我真的喜欢,你会不会觉得我傻?”
陈如轩认真地说:“不傻。我帮你查了,这个分数能上西北大学考古系,他们有考古实践基地,还能参与丝绸之路的发掘项目,毕业后可以考文物局的编,或者去博物馆做研究,虽然赚不了大钱,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性价比’。”
那天直播结束后,系统弹出提示。
“检测到宿主成功引导学生平衡兴趣与现实,触发隐藏成就‘初心守护者’,解锁‘冷门专业就业路径库’。”
陈如轩看着屏幕,突然想起第一次开播时的场景。
自己只是想试试系统给的“志愿指导”技能能不能用。
没想到一路走到现在,真的帮了这么多人。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
落在桌上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上——那是“塞北江南”的孩子寄来的。
上面写着:“陈老师,谢谢您让我知道,喜欢的事和该做的事,原来可以不打架。”
他拿起复印件,轻轻笑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6WV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