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他计划和当地文旅部门合作,把苗族蜡染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游客不仅能欣赏蜡染作品,还能体验蜡染制作过程,这样既能增加村民收入,又能让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
陈如轩把这些想法整理成一份详细的计划书,第二天一早就去了县文旅局,和工作人员沟通合作事宜。
文旅局的工作人员听完他的计划,很是赞同,当场表示会提供政策支持和宣传资源,帮助他们打造“蜡染+旅游”的特色项目。
从文旅局出来,陈如轩的心情格外舒畅,他掏出手机给苗族大妈打了个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
大妈在电话那头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一个劲地说着“谢谢”,还说要立刻召集村民们商量怎么做好蜡染体验项目。
挂了电话,陈如轩又去了老木匠的教具制作作坊,看到老木匠正带着几个村民忙碌地制作画架,每个画架上都刻着精美的蜡染图案。
老木匠看到陈如轩,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迎了上来:“陈总,你来得正好,我们已经做了30多个画架了,再过几天就能全部做完,送到吊脚楼村和周边村子的学校去。”
陈如轩点点头,笑着说:“老木匠,我今天来是想跟你说,咱们的教具合作社可以再扩大规模,不仅制作美术教具,还能制作一些蜡染体验用的工具,比如蜡刀、染缸等,供应给即将开设的蜡染体验点。”
老木匠一听,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我们之前也做过一些简单的手工工具,有经验,只要稍微改进一下就能做蜡染工具,还能带动更多村民就业。”
陈如轩拍了拍老木匠的肩膀:“那就辛苦你了,我已经和文旅局谈好了合作,蜡染体验项目很快就要启动,咱们得尽快把工具准备好。”
老木匠用力点点头:“你放心,我这就安排人设计图纸,保证按时完成。”
离开老木匠的作坊,陈如轩回到学校,看到刘晓华正在组织孩子们整理美术作品,准备挑选一部分优秀作品放到即将开设的蜡染体验点展示。
“陈总,你看这些作品怎么样?有孩子们画的乡村风景,还有蜡染画,都很有特色。”
刘晓华拿着一叠作品递给陈如轩。
陈如轩接过作品,一张一张仔细翻看,不时点头称赞:“都很好,这些作品不仅能展示孩子们的才华,还能让游客感受到乡村的美好,就按你说的,挑选一部分优秀作品,尽快布置好展示区。”
刘晓华点点头,抱着作品转身去忙了,看着她忙碌的身影,陈如轩想起了刚来到这个村子时的场景,那时团队只有几个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为乡村教育和发展努力,他的心里满是欣慰。
没过多久,王浩带着技术团队来到了村里,他们是来升级反馈工具的,除了优化“老人模式”,还新增了“蜡染作品展示”和“旅游预约”功能,方便游客通过反馈工具了解蜡染作品和预约体验项目。
“如轩,我们还在反馈工具里加了一个‘爱心捐赠’板块,爱心人士可以通过这个板块捐赠美术器材和书籍,帮助更多乡村孩子实现绘画梦想。”王浩笑着说。
陈如轩拍了拍王浩的肩膀:“太好了,这个功能很实用,以后我们就能更方便地接收社会各界的捐赠,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接下来的几天,王浩带着技术团队在村里忙着调试反馈工具,辅导员们则忙着教村民们使用新增的功能。
老人们学会了在反馈工具上查看蜡染作品,家长们学会了预约蜡染体验项目,孩子们则兴奋地在反馈工具上展示自己的新作品。
一周后,苗族蜡染体验点正式开业,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也来了,还带来了不少媒体记者,对体验点进行宣传报道。
开业当天,体验点就来了很多游客,大家围着展示区的蜡染作品和孩子们的画作啧啧称赞,不少游客还报名参加了蜡染体验课程,跟着苗族大妈学习蜡染制作。
孩子们也来到了体验点,有的给游客讲解自己的画作,有的帮苗族大妈准备蜡染工具,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容。
陈如轩看着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美术教育项目,竟然能带动乡村旅游和文化传承,改变乡村的面貌。
体验点开业后,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不少游客来了之后都舍不得走,还在村里的民宿住了下来,村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大家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这天,陈如轩正在体验点查看游客反馈,退休的乡村教师突然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
“陈总,你看我整理的这些乡村文化资料,有村里的历史故事,还有苗族的传统习俗,我想把这些资料融入到美术课程中,让孩子们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能了解乡村文化和民族文化。”
陈如轩接过笔记本,仔细翻看了起来,里面的内容非常详细,还有不少老照片和手绘的乡村地图。
“太好了,这些资料非常珍贵,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资料设计一系列‘乡村文化美术课’,让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乡村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陈如轩激动地说。
退休教师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以后我就负责给孩子们讲乡村文化故事,你负责安排美术老师教孩子们绘画,咱们一起把这门课程做好。”
就这样,“乡村文化美术课”很快就开设起来了,孩子们跟着退休教师了解乡村的历史故事和苗族的传统习俗,然后用画笔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记录下来,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蜡染体验点展示,还通过反馈工具的“爱心捐赠”板块,被不少爱心人士收藏,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购买美术器材和书籍,帮助更多乡村孩子。
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联系陈如轩,希望能引进他们的美术教育项目,陈如轩也开始着手制定项目推广计划,准备把这个项目推广到更多的乡村。
这天,陈如轩正在办公室制定推广计划,老木匠突然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新做的画架。
“陈总,你看这个画架,我们在上面刻了不同乡村的特色图案,比如有的刻着梯田,有的刻着古镇,这样推广到其他乡村时,孩子们就能用到带有自己家乡特色的画架了。”
陈如轩接过画架,仔细看了看,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充满了乡村特色,他高兴地说:“老木匠,你太有心了,这个设计非常好,以后推广项目时,我们就用这种带有乡村特色的教具,让孩子们更有归属感。”
老木匠笑着说:“只要能帮到孩子们,我做什么都愿意,现在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周边村子的很多木匠都加入进来了,我们还成立了专门的设计团队,根据不同乡村的特色设计教具。”
陈如轩点点头,心里满是感动,他知道,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人为了乡村教育和发展默默付出,这个项目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接下来的几个月,陈如轩带着团队去了很多乡村,推广美术教育项目,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教育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具设计,确保项目能真正适合当地的孩子。
在推广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有的乡村交通不便,教具运输困难;有的乡村缺乏美术老师,课程难以开展等。
但陈如轩和团队并没有放弃,他们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比如和当地的物流企业合作,解决教具运输问题;邀请城里的美术老师定期下乡支教,同时培训当地的老师,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这天,陈如轩收到了一封来自偏远乡村孩子的信,信里夹着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小小的美术教室,里面有很多孩子在开心地画画,旁边还有一行稚嫩的字:“谢谢陈叔叔,让我们也能学画画,我以后想当一名画家,把家乡的美景都画下来。”
陈如轩看着信和画,眼睛了,他知道,这就是他坚持做这个项目的意义所在,虽然过程很辛苦,但只要能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听到孩子们的梦想,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回到村里,陈如轩把这封信和画展示给团队成员和村民们看,大家都很感动,纷纷表示会继续努力,把项目做得更好,帮助更多乡村孩子实现梦想。
这天晚上,村里举办了一场“乡村美术节”,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美术作品,苗族大妈带着村民们表演了蜡染技艺,老木匠展示了他制作的特色教具,退休教师则给大家讲了乡村的历史文化故事。
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也来了,还带来了不少媒体记者,对“乡村美术节”进行宣传报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偏远乡村的美术教育项目,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支持乡村教育的行列中来。
美术节结束后,陈如轩站在学校的操场上,看着满天的繁星,心里满是希望。
他知道,乡村教育的道路还很长,但只要有大家的支持和努力,只要能让更多乡村孩子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就会一直坚持下去,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天,陈如轩又开始忙碌起来,他要去周边的乡村考察,制定新的项目推广计划,还要和爱心企业洽谈合作,为乡村学校争取更多的资源。
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陈如轩的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乡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多乡村孩子的梦想也会在美术的滋养下,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教具制作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不仅能满足本地及周边乡村的教具需求,还开始向更远的乡村供应教具,甚至有一些城市的学校也来订购带有乡村特色的教具,合作社的名气越来越大。
苗族蜡染体验项目也越做越好,除了本地游客,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甚至有外国游客专门来体验蜡染制作,苗族蜡染文化也通过这个项目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退休教师整理的乡村文化资料也越来越丰富,他们还出版了一本《乡村文化美术教材》,不仅在本地乡村学校使用,还被推广到了其他地区的乡村学校,让更多孩子了解乡村文化和民族文化。
反馈工具也在不断升级,新增了“在线美术课堂”功能,城里的优秀美术老师可以通过这个功能给乡村孩子上课,解决了乡村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孩子们也能接触到更优质的美术教育资源。
(http://www.220book.com/book/6WV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