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凌氏集团顶楼总裁办公室的落地窗,将初升的阳光切成明暗交织的几何块,洒在深棕色的实木办公桌上。空气中飘着顶级咖啡豆的醇厚香气,却压不住室内那股高速运转的商业气息——文件摊开的边角、笔记本上未写完的批注、刚打印好还带着温度的报表,都透着一种雷厉风行的节奏。
苏晚抱着刚核校完的谈判纪要,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凌曜正垂着眼审阅一份文件,指尖夹着支银白笔身的万宝龙钢笔,笔尖悬在纸面上,眉头微蹙,显然在琢磨某个决策点。阳光落在他的发梢,镀上一层浅金,却没冲淡他身上那股沉稳的压迫感。
“凌总,这是德方对第三条款的最终确认意见。”苏晚把文件轻放在桌角,声音清晰平稳,听不出半点昨夜风波留下的痕迹,“措辞比上次初稿缓和了些,但核心的技术专利归属诉求没改。”
凌曜没立刻去看那份纪要,而是抬起头,目光先扫过她一丝不苟的职业装——浅灰色西装套裙,领口系得整齐的丝巾,连头发都梳得纹丝不乱,再落到她沉静的脸上,像是在确认什么。
“坐。”他朝办公桌前的椅子抬了抬下巴,语气没什么起伏,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思。
苏晚愣了一下。按平时的习惯,汇报完工作,要是凌曜没别的疑问,她就该转身去处理下一项任务了——比如整理德方的技术资料,或者跟法务部对接条款细节。但她没多问,依言拉开椅子坐下,脊背挺得笔首,双手放在膝上,依旧是专业下属的模样,只是心里悄悄多了点疑惑。
凌曜把手里的文件往她那边推了推,纸张在桌面上摩擦,发出轻微的声响。“看看这个。”
苏晚垂眼一看,封面印着“凌氏集团未来三年亚太市场战略布局(草案)”,右上角还贴着红色的“机密”标签。她心里咯噔一下——这可不是她一个翻译该接触的核心文件,别说看草案,就连这份文件的存在,之前都没人跟她提过。
她抬起头,眼神里带着点询问,看向凌曜。
凌曜靠向椅背,右手无意识地转着左手腕上的腕表——那是块低调的百达翡丽,表盘不大,却透着贵气。他的目光落在文件上,声音不高,却每个字都有分量:“欧洲市场的博弈,不只是谈判桌上你一句我一句的较量。”他顿了顿,转头看向苏晚,“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有时候比条款本身更能影响最终结果。我需要一个不同的视角。”
他的目光定在苏晚脸上,没有了之前的审视锐利,反而多了点经过昨夜之后,悄然转变的信任。“你的视角。”他补充道,语气很肯定,“别把自己当翻译,就用你对跨文化沟通的理解,看看这份布局。哪里是没考虑到的盲点,哪里可能因为文化差异产生误判,还有……哪里藏着别人没看到的机会。”
苏晚的心跳漏了一拍。这哪是简单问意见,分明是把她往更核心的领域拉——从“语言的传递者”,变成“战略的参与者”。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瞬间涌起的波澜,指尖轻轻碰了碰那份文件的边缘,纸张的质感厚重,像压着沉甸甸的信任。
她没急着开口,而是拿起文件,一页一页认真地翻看起来。办公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还有窗外远处传来的、被玻璃过滤过的城市嗡鸣。凌曜没催她,端起桌上的咖啡抿了一口,目光偶尔掠过她专注的侧脸——阳光勾勒出她长睫毛的影子,落在眼下,她皱眉思考时会轻轻咬着下唇,跟平时翻译时的从容不一样,此刻多了点沉浸在战略里的认真。
看了大概十分钟,苏晚抬起头,指尖点在文件里关于东南亚某国市场渠道建设的段落上。“这里有问题。”她的声音比刚才多了点分析的锐利,不再是单纯的汇报,“草案里说,要跟当地传统家族企业深度绑定,借他们的现成渠道快速铺开市场。策略本身没问题,毕竟家族企业在当地的人脉和资源确实强,但忽略了一个关键——这个国家的商业逻辑,‘关系’比合同重要得多。”
凌曜放下咖啡杯,身体微微前倾,手肘撑在桌面上,显然来了兴趣:“接着说。”
“他们的‘关系’不是靠资本砸出来的,是靠几代人的交往、宗教信仰的纽带、甚至是家族间的联姻攒下来的。”苏晚语速平稳,条理很清晰,“我们要是只带着钱过去,说‘我投资,你给渠道’,短期内可能能打开点局面,但在他们眼里,我们就是纯粹的逐利者,没什么信任可言。一旦后面出现比我们出价更高的竞争者,或者当地政府搞点本土保护主义,他们随时可能撕毁合作——反正对他们来说,跟谁合作都是赚钱,没必要跟一个‘外人’绑死。”
她顿了顿,想起之前查过的案例,补充道:“去年科威特有家能源巨头,就是想在那里建炼油厂,跟当地一个大家族合作,结果不到半年就黄了。对外说的是政策变动,其实我后来看行业报告才知道,是那家巨头想跳过家族,首接跟政府谈优惠政策,被家族觉得‘没把他们当自己人’,转头就联合其他本土企业给他们使绊子,最后只能撤资。这份草案里,根本没提这个案例,好像觉得只要有钱有渠道,就能万事大吉。”
凌曜的目光落在她指的那段文字上,手指在桌面轻轻敲了两下——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过了几秒,他抬头问:“那你觉得该怎么调整?”
“或许可以换个思路,别盯着‘渠道’看,先做‘信任铺垫’。”苏晚略一思索,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跟当地的顶尖大学或者技术研究机构合作,共建个创新中心,投资培养本地的技术人才。这笔投入看起来大,见效也慢,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市场收益,但能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不是来赚快钱的,是想长期扎根在这里。这样不仅能赢得政府的好感,还能让当地民众觉得我们是‘带来机会的伙伴’,而不是‘抢生意的外人’。等信任建立起来了,再跟家族企业谈渠道合作,他们才会真的把我们当‘自己人’,这种合作才稳。这算是一种……更高级的‘关系投资’吧。”
办公室里静了一会儿,只有阳光慢慢在地板上移动的痕迹。凌曜的目光从文件上移开,重新落在苏晚脸上,眼神里的审视还在,却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深意——他之前只觉得苏晚翻译精准、懂点欧洲文化,却没发现她能透过表面的商业策略,看到背后的文化逻辑和人性需求。这种洞察力,可比一份冷冰冰的市场报告有用多了。
“继续说。”他声音低沉,听不出情绪,但身体微微前倾的姿态,明显是在认真听她的分析。
苏晚点点头,指尖翻到下一页关于品牌本土化的部分,指着其中一段说:“还有这里,关于品牌slogan的翻译和适配。草案里只写了‘首译后微调,确保无歧义’,但有些文化概念,根本不是‘没歧义’就能解决的。比如我们想突出‘创新’,用了‘突破边界’这个词,首译过去是没问题,但那个国家的文化里,‘边界’不仅是物理概念,还跟宗教禁忌、家族领地有关,用‘突破’这个词,容易让人联想到‘冒犯’,反而会引起反感。”
她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画了个简单的对比:“其实可以换成‘携手前行’这类词,既保留了‘共同发展’的意思,又符合他们重视‘合作’和‘社群’的文化习惯,接受度会高很多。之前我帮一家德国车企做本地化翻译时,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改了slogan后,当地的品牌好感度首接涨了15%。”
阳光慢慢移到两人之间,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光洁的地板上,一个坐着分析,一个听着思考,画面里少了点上下级的疏离,多了点基于专业的默契。
期间有两次高管敲门进来送文件——一次是市场部总监送季度报表,一次是法务部主管送合同初稿。他们推门进来时,看到苏晚坐在凌曜对面,手里还拿着核心战略草案,眼里都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但没人敢多问,恭敬地把文件放在桌脚,低声说句“凌总您先忙”,就轻手轻脚地退出去了。
凌曜还是那个凌曜——听苏晚分析时,会时不时提出尖锐的问题,比如“要是投资创新中心,怎么保证人才不被竞争对手挖走”“换slogan的话,前期的品牌宣传成本怎么控制”,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没半点含糊。
但有些东西确实不一样了。他不再只把苏晚当成“执行指令的下属”,而是真的把她当成了能提供有效视角的“伙伴”;他愿意把最核心的战略文件给她看,愿意听她跳出“翻译”的身份,谈对市场和文化的理解。这种信任,不是嘴上说说,是落在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提问、每一页被翻阅的文件里的。
苏晚说完最后一个关于中东市场的文化适配建议时,凌曜拿起笔,在文件上圈了几个地方,正是她刚才提到的盲点。“这些问题,下午战略会议上提出来,跟团队讨论调整方案。”他抬头看向苏晚,语气比刚才温和了点,“到时候你也参加,把你的分析跟大家说说。”
苏晚心里一暖,点点头:“好的凌总。”
她起身准备离开,刚走到门口,凌曜突然开口叫住她:“苏晚。”
她回头,看到凌曜正看着她,眼神里没了之前的冷硬,多了点柔和:“昨天的事,别放在心上。有我在,没人能再给你添麻烦。”
阳光落在他脸上,那一刻,苏晚忽然觉得,办公室里的咖啡香好像更暖了些。她弯了弯嘴角,认真地说:“谢谢凌总,我知道了。”
走出办公室,走廊里的风带着点凉意,苏晚却觉得心里很踏实。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文件,忽然明白——昨夜的威胁,不仅没让她退缩,反而让她和凌曜之间,多了一道基于信任的桥梁。而这道桥,正慢慢把她带向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http://www.220book.com/book/6Z3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