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的周一上午,凌氏集团顶楼的大型会议室里,气氛比往常凝重了几分。椭圆形的红木会议桌旁,坐满了集团的高层和外聘的核心智囊团——市场总监、财务总监、法务主管,还有几位专门研究南美经济的专家,每个人面前都摊着厚厚的文件和笔记本电脑。
投影幕布上,一行醒目的标题“南美矿产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下,各种数据图表不断切换:矿产储量分布图、成本收益预测表、当地政策风险评估图……每一页都透着专业和严谨。但会议室里的争论声却没停过——南美市场的潜力谁都看得见,可政局像过山车一样波动,环保法规严得近乎苛刻,地方保护主义情绪又高涨,随便哪一项都可能让几个亿的投资打水漂。
凌曜坐在主位,手指间夹着一支钢笔,指尖偶尔在摊开的笔记本上点一下,留下几个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符号。他没怎么说话,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各方陈述,眼神沉静得像深潭,偶尔扫过某人时,对方会下意识地把话讲得更条理清晰些——毕竟总裁的沉默,往往比首接提问更有压力。
“……所以综合来看,收购当地的‘圣塔安娜矿业’是我们最快切入市场的选择。”资深的王副总推了推眼镜,声音带着几分自信,“这家公司有现成的矿场、设备和开采许可,我们只要完成收购,十二个月内就能实现初步产出,正好能回应总部对年度业绩增长的要求。”他边说边调出最后一张财务预测表,“你们看,三年就能收回前期投资,五年内净利润能翻番,这个回报率在矿业投资里己经相当高了。”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就响起几声附和的低语。财务总监点了点头:“从数据上看,这个方案确实最优,短期回报很可观。”法务主管也补充道:“我们初步核查了他们的法律文件,没有重大诉讼,股权结构也清晰,收购流程能走得通。”
凌曜还是没表态,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了会议桌末端——苏晚正坐在那里,几乎隐在角落的阴影里。她今天的任务是负责会议要点的实时记录,还有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跨国连线翻译(比如跟南美当地律师沟通)。此刻她正低着头,手指在电子笔上轻轻敲着,眉尖几不可察地蹙着,像是在琢磨什么。
“苏翻译。”凌曜的声音突然响起,打破了会议室里短暂的附和声,格外清晰。
全场的目光“唰”地一下都聚到了苏晚身上。几位高管脸上露出明显的诧异——这可是关于几个亿投资的战略决策会,怎么突然问起一个翻译的意见?王副总更是微微皱起了眉头,嘴角抿了抿,显然觉得有点没必要。
苏晚抬起头,迎上凌曜的目光。他没催她,就那么平静地看着她,眼神里的意思很明确:他要听的不是“会议记录总结”,而是她自己的想法。
她放下手里的电子笔,手指轻轻按了按太阳穴,略一沉吟。等她再开口时,声音清晰又冷静,没有因为突然成为焦点而慌乱,反而透着一种笃定:“王总的方案数据支撑得很充分,短期财务回报的预期确实很,能快速满足业绩要求。”她先肯定了王副总的努力,没一上来就反驳,给足了对方面子。
但话锋很快就转了:“不过我注意到,报告里提到‘圣塔安娜矿业’近三年的劳工诉讼案件增长了200%,最后归因于‘当地工会活跃’,一笔带过了。”她顿了顿,让这句话在众人心里沉淀了一下,才继续说,“会前我特意查了当地的主流媒体和社群论坛——不是华尔街日报这类商业财经媒体,是普通民众常用的平台,比如当地的社交网站、社区讨论组。”
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穿透力,让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我发现‘圣塔安娜矿业’在这些平台上,经常跟‘水资源污染’‘漠视土著领地权’这些词绑在一起。有居民发过照片,说矿场附近的河流变浑浊了,家里的井水不能喝;还有土著部落的人抗议,说矿场越界开采,占了他们的传统领地。这些信息在商业报告里几乎没提,但在当地民众心里,‘圣塔安娜’早就成了‘破坏环境’的代名词。”
她看向王副总,眼神里没有挑衅,只有纯粹的探讨:“王总,我们要是收购了它,确实能快速拿到产能,但也等于把这些负面形象和潜在的冲突全接过来了。南美很多国家对环保和原住民权益看得特别重,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也大,一旦我们被贴上‘环境掠夺者’的标签,后面可能会没完没了——民众抗议堵矿场大门,环保组织起诉要求停产,监管层可能还会针对性地加严审查。到时候,短期赚的那点钱,恐怕还不够付公关费、赔偿款和停工损失的。”
她又补充了一句:“还有报告里说的‘工会活跃’,我查了几起劳工诉讼的细节,发现很多工人罢工不是单纯要涨工资,而是抗议矿场不处理污染问题,导致他们家人健康受影响。我们有没有评估过,要彻底扭转‘圣塔安娜’的负面形象,需要花多少钱、多长时间?这笔投入,有没有算进成本里?”
王副总张了张嘴,一时没接上话。他的团队这阵子全盯着财务数据和法律文件,确实没精力去挖这些“非商业层面”的舆情——在他们看来,那些都是“民众情绪”,只要搞定政府和工会高层就行。可苏晚说的这些,偏偏戳中了南美市场最敏感的痛点。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连之前附和的几位高管都低下了头,开始翻手里的报告,显然在琢磨苏晚的话。法务主管皱着眉嘀咕:“要是真有这么多环境纠纷,后续的法律风险确实比我们预估的大得多……”
凌曜的指尖在笔记本上轻轻敲了一下,发出“笃”的一声,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明显。他抬眼看向苏晚,眼里掠过一丝极淡的亮光,语气很平静:“那你有什么建议?”
“或许可以换个收购目标。”苏晚早就有了想法,回答得很从容,“同样在南美,有一家叫‘绿色矿业’的新公司,规模比‘圣塔安娜’小,成立才三年,初期产量也低,但口碑特别好。他们用的是最新的环保开采技术,矿场附近的水质和植被都达标,还跟当地社区合作建了学校和医院,连国际环保组织都给他们发过奖。”
她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调出几张照片——有“绿色矿业”矿场的实景图,有工人和居民一起参加活动的合影,还有环保认证证书。“收购这家公司,初期投入产出比可能没那么好看,赚快钱肯定不行,但我们能拿到一张‘绿色通行证’。当地政府和民众对我们的接受度会高很多,非政府组织也不会找我们麻烦。从长远看,这不仅能规避风险,还能帮集团在全球树立‘负责任的跨国企业’形象,以后再拓展其他市场也更顺利。”
她最后总结了一句:“有时候,看起来最快的路,其实是绕远路;反而慢一点的选择,才是真正的捷径。”
会议室里静得能听到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过了大概半分钟,凌曜终于开口了,声音依旧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策力:“王总,让团队重新评估收购目标,重点查每家公司的社会形象、环境记录和劳工关系,把这些风险量化成成本,加进评估模型里。”
他又看向苏晚:“苏翻译,你把查到的‘圣塔安娜’的舆情资料整理一份,包括来源链接和案例细节,发给项目组所有人参考。另外,也做一份‘绿色矿业’的初步分析报告,明天给我。”
“好的,凌总。”苏晚点点头,拿起电子笔开始记录。
会议继续往下开,但讨论方向明显变了——不再只盯着“短期回报”,而是把“环境风险”“社会形象”提到了跟财务数据同等重要的位置。王副总虽然脸上有点挂不住,但也没再坚持,反而主动跟苏晚交换了联系方式,说要跟她详细了解舆情调查的细节。
散会后,凌曜率先走出了会议室。几位高管走过苏晚身边时,看她的眼神己经变了——不再是“总裁身边的翻译”,而是多了几分真正的审视和重视。市场总监还特意停下来跟她说:“苏翻译,你刚才说的‘绿色矿业’,我之前也听过一点,你整理报告的时候多写点细节,我们后续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凌曜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没坐回办公桌前,而是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像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机器。他脑子里还在回想着苏晚刚才说的那句话:“最快的路,反而可能是最绕远的。”
他一向习惯精准计算、雷霆出击,用最高效率拿下目标,比如之前对付科讯的赵副总,比如拓展欧洲市场时的谈判策略。可苏晚总能从他忽略的角度切入——那些不在财务报表上、不在法律条文里,却能决定项目成败的“人”的因素、“文化”的因素、“情绪”的因素。
她提供的不只是一个“视角”,更是一个“安全网”——帮他避开那些藏在数据背后的陷阱。
凌曜的指尖轻轻划过冰凉的玻璃,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扬了一下。他想起刚才苏晚在会议上的样子:冷静、专注,说话条理清晰,既不怯场,也不张扬,却有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力量。
她的价值,好像每天都在超出他的预期。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凌少的心尖译》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6Z3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