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苏小妹坐在瑶寨的吊脚楼上,望着山下的炊烟。
盘阿公端来一碗瑶家米酒,酒里泡着野蜂蜜:
“苏大人,今日的事,多亏您。”
“该谢的是皇帝。”
苏小妹抿了口酒:
“他也姓赵,和你们一样,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
她指着远处的学堂:
“明日,我让阿水去桂林府请木匠,把学堂的竹棚换成木头房子。
再让赵姐姐(礼部侍郎苏小妹的别称)送些笔墨纸砚来——
娃娃们要读书,得有好笔好纸。”
盘阿公叹了口气:
“从前总觉得,汉人和瑶人是两家人。
可今日见苏大人,才明白——
皇帝也是人,和我们一样,会心疼百姓。”
苏小妹笑了:
“盘阿公,您听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吗?皇帝是舟,百姓是水。
水要翻船,舟就得沉;水要帮舟,舟才能走得远。”
她摸了摸怀里的《盘王歌》:
“等瑶学的娃娃们长大,他们会明白——
不管是瑶家还是汉家,都是大宋的子民。”
三日后,苏小妹离开瑶寨时,盘阿公带着瑶民们送她到山口。
孩子们举着用野花编的花环,追着马车喊:
“苏大人!苏大人!”
阿水把一包瑶家腌的酸肉塞给她:
“苏大人,这是阿婆做的,路上吃。”
苏小妹接过酸肉,望着渐渐远去的瑶寨,轻声道:
“陛下,南方的事,解决了。”
汴京的垂拱殿里,宋谦正批着奏折。
苏小妹的奏报放在案头,上面写着:
“两广瑶民己降,设瑶学、免赋税,民心安定。”
他在“民心安定”西个字下画了个圈,对梁成甫说:
“你看,这比打十场仗都强。”
梁成甫点头:
“陛下圣明。南方民风彪悍,若用武力镇压,怕是要激起更大的反抗。
苏侍郎用安抚之策,既得了民心,又稳了边疆。”
宋谦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叶子被风吹得沙沙响。
他想起三年前在陈留县,方敏曾说:
“百姓要的不是皇帝的恩赐,是活命的盼头。”
如今,两广的瑶民有了盼头——
不用再交苛税,孩子能读书,生病有药吃。
爱看书的雪妹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这盼头,比任何刀枪都更能守护大宋的江山。
“传朕旨意。”
宋谦放下奏报:
“拨五万贯钱给广西,修缮瑶寨的学堂;
再拨十万石粮,赈济两广的灾民。”
他顿了顿:“告诉苏爱卿,让她在瑶学里多教些医书——
瑶家的草药,是大宋的宝贝。”
梁成甫应了,转身要走,又被宋谦叫住:
“对了,让工部派些工匠去瑶寨,把晒谷场的竹棚换成青瓦房。
瑶民们住惯了吊脚楼,可淋雨的日子,瓦房更暖和。”
梁成甫笑了:
“陛下连这都想到了。”
深夜,宋谦站在永昌宫的廊下,望着天上的月亮。
方敏抱着承宇走过来,孩子手里攥着支木剑,剑柄上刻着“承宇”二字。
“陛下今日又在看苏大人的奏报?”
方敏轻声道。
“嗯。”
宋谦摸了摸孩子的头:
“她在两广做得很好。瑶民们说,苏大人比他们的亲阿婆还亲。”
方敏望着月亮,突然说:
“陛下,您还记得三年前在陈留县吗?您蹲在破庙里!
给受伤的士兵包扎,说‘等打了胜仗,要让天下的孩子都不挨饿’。”
“记得。”
宋谦握住她的手:
“如今,这胜仗打完了,可这仗,永远不能停——
不是和金人打,是和穷苦打,和灾荒打,和一切让百姓受苦的东西打。”
方敏笑了:
“陛下,您瞧那个孩子。”
她指着院中的桂树,承宇正举着木剑,对着月亮喊:
“阿爹,我要当将军,保护大宋的瑶寨!”
宋谦望着孩子的背影,轻声道:
“他会的。等他长大,大宋的瑶寨会更安稳,大宋的百姓会更幸福。”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宋谦低头,见承宇正把木剑插在桂树下,奶声奶气地说:
“木剑要守着桂树,桂树要守着月亮,月亮要守着大宋的百姓……”
他笑着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这世道,或许永远有战乱,有穷苦,有灾荒;
但只要有百姓的盼头,有大宋的仁政,有像苏小妹这样的“安抚使”。
这盛世,便会长长久久地走下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6Z4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