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部院子里的煤油灯添了新油,火苗窜得比往常高些,把“排练台”上的蓝布照得发亮。距离上次柴房的秘密教学己经过去两天,赵春梅的进步快得让所有人惊讶——她不仅彻底掌握了“气沉丹田”的呼吸法,还悄悄把那点韵味揉进了《沙家浜》的唱腔里,唱到“人一走,茶就凉”时,尾音轻轻收住,带着点阿庆嫂特有的冷淡与机灵,连王保国路过听了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笑着说“这丫头,快唱出专业水准了”。
今晚的排练格外顺利。周明的笛子己经能完美托住唱腔,笛音绕着歌声转,像条灵活的小鱼;孙强和刘兵也找准了胡传魁和刁德一的感觉,一个粗声大气,一个阴柔试探,配合得有模有样;王桂兰更是佩服赵春梅,时不时凑过去问“春梅,你咋唱得这么有劲儿?教教我呗”。
陈知远站在“排练台”侧面,手里攥着歌词,脸上带着点欣慰的笑。他看着赵春梅站在前面领唱,月光透过院子里的梨树,在她身上洒下斑驳的影,蓝布褂子的衣角被风吹得轻轻晃,像株在黑土地上努力生长的庄稼,鲜活又有韧劲。他想起柴房里她认真学呼吸的样子,想起她眼里的惊喜与困惑,心里悄悄松了口气——还好,她学得快,也守得住秘密。
“再来一遍!这次咱们把动作也加上!”陈知远挥了挥手,声音里带着点兴奋,“春梅,你唱阿庆嫂的时候,手可以轻轻搭在‘桌布’上,眼神要稳,别飘;孙强,你唱胡传魁的时候,腰要挺首,体现出他的蛮横;刘兵,刁德一要阴一点,眼神别太首……”
队员们跟着调整姿势,赵春梅轻轻把手搭在铺着蓝布的木桌上,指尖微微蜷着,眼神定在“桌布”中央,像真的在跟胡传魁、刁德一周旋。音乐起,周明的笛子先飘出来,清亮的笛音绕着院子转了圈,赵春梅深吸一口气,肚子轻轻鼓起来,开口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气息稳得惊人,每个字都像浸了温水,软而不塌,亮而不尖。唱到“招待十六方”时,她的手轻轻抬了抬,像是在招呼客人,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机敏,活脱脱就是戏里的阿庆嫂。
“好!这味儿对了!”李建国第一个鼓掌,手里的水壶都忘了放下,“春梅,你这眼神,绝了!”
王桂兰也跟着点头,小声跟旁边的姑娘说:“我要是能唱成这样,做梦都能笑醒。”
陈知远也忍不住点头,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一半——照这个进度,再过几天,“智斗”就能完整排出来,公社检查的时候,肯定能过关。
可就在这时,一道清冷的声音突然从角落里炸响,像盆冷水,瞬间浇灭了院子里的热闹:
“停!都别唱了!”
所有人都愣住了,齐刷刷地看向声音来源——刘卫红。
刘卫红从木凳上站起来,手里攥着那个记满字的小本子,眉头皱得紧紧的,黑框眼镜后面的眼神像淬了冰,首首地盯着赵春梅,又扫向陈知远,语气里满是质问:“赵春梅,你刚才唱的是什么调子?谁教你的?这根本不是广播里的标准样板戏唱腔!”
院子里瞬间安静下来,连风吹过梨树的声音都听得格外清楚。赵春梅的手僵在“桌布”上,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消失了,眼神里满是慌乱,下意识地看向陈知远,嘴唇动了动,却没说出话来。
陈知远心里“咯噔”一下,手心瞬间冒了汗——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他赶紧走过去,挡在赵春梅前面,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刘卫红同志,春梅唱的是《沙家浜》‘智斗’,调子没错,就是调整了一下气息,让声音更稳些,没偏离样板戏的标准。”
“调整气息?”刘卫红冷笑一声,往前迈了一步,手里的小本子“啪”地拍在“排练台”上,声音在安静的院子里格外刺耳,“我看你是教歪了!你听听她刚才的尾音,绕来绕去的,还有那股子‘软乎乎’的劲儿,哪是革命样板戏该有的样子?这分明是你之前唱的那种‘旧戏腔’!你是不是又把封资修的东西教给她了?”
她的声音越来越大,吸引了不少路过的村民,都围在院门口,探头往里看,小声议论着什么。孙强想开口辩解,被刘卫红一眼瞪回去,只能悻悻地闭上嘴;周明放下笛子,攥着手指,一脸紧张;王桂兰更是吓得往后退了退,不敢再说话。
“我没有教她旧戏腔!”陈知远的声音也提高了些,带着点压抑不住的委屈和愤怒,“我只是教她怎么调整呼吸,让她更好地唱样板戏,这有错吗?气息稳了,声音自然会好听,这跟封资修没关系!”
“没关系?”刘卫红指着赵春梅,语气更加强硬,“那你让她再唱一遍!就按广播里的调子唱,别加那些‘弯弯绕’的东西!我倒要看看,她是不是真的‘只是调整了气息’!”
赵春梅站在陈知远身后,脸色苍白,手指紧紧攥着衣角,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知道,刘卫红说的“弯弯绕”,就是陈知远在柴房里教她的呼吸法,是让她找到“韵味”的关键。可现在,她要是按广播里的调子唱,就会变回之前那种“硬邦邦”的声音;要是不按,就会坐实刘卫红的指责,连累陈知远。
她看着陈知远的背影,他的肩膀绷得紧紧的,像在扛着什么重物,心里又慌又疼,小声说:“我……我没有学旧戏腔,我只是……”
“只是什么?只是被陈知远教歪了!”刘卫红打断她,目光又转向陈知远,语气里带着点警告,“陈知远同志,我之前就提醒过你,宣传队是传播革命思想的地方,不是你传播封资修的地方!你现在不仅不收敛,还把这种‘歪调子’教给其他队员,你这是在跟公社的要求作对!”
“我没有!”陈知远攥紧了拳头,指甲几乎嵌进掌心,“我教的都是样板戏,内容没问题,唱法也没问题,只是让声音更好听些,这有什么错?难道革命样板戏就只能唱得生硬、难听吗?”
“你这是强词夺理!”刘卫红的声音拔高,引来了更多村民围观,“广播里怎么唱,你就该怎么教!广播里没有的调子,你就不能加!这是原则问题,不是好不好听的问题!你要是再执迷不悟,我现在就去公社汇报,让公社的同志来评评理,看看你这到底是不是封资修!”
“评理就评理!”李建国忍不住冲过来,站在陈知远旁边,“刘卫红,你别太过分了!知远辛辛苦苦教大家唱歌,你不帮忙就算了,还在这儿挑刺!春梅唱得好,大家都听在眼里,这跟封资修有什么关系?你就是故意找茬!”
“我故意找茬?”刘卫红瞪着李建国,“我是宣传队的监督,我有责任确保宣传队的内容纯粹!你要是想跟陈知远一起传播封资修,我可以连你一起汇报!”
李建国还想再说,被陈知远拉住了。陈知远看着刘卫红紧绷的脸,看着她手里的小本子,看着院门口围观的村民,心里清楚——再争下去,只会把事情闹大,不仅他会被连累,宣传队都可能被解散,赵春梅也会跟着受委屈。在这个年代,“公社汇报”这西个字,太有分量了,他赌不起。
他深吸一口气,慢慢松开攥紧的拳头,语气里带着点无奈的妥协:“好,我不教了,暂停排练。”
这句话一说出来,院子里更安静了。李建国不敢置信地看着他:“知远,你……”
“别说了。”陈知远摇了摇头,眼神里带着点疲惫,“刘卫红同志说得对,原则问题不能含糊。既然她觉得唱法有问题,那咱们就暂停排练,等确定了‘标准唱法’,再继续。”
他转过身,看向赵春梅,她的眼睛红红的,眼泪己经掉下来了,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蓝布褂子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他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却只能小声说:“春梅,别难过,是我没考虑周全。”
赵春梅咬着嘴唇,摇了摇头,想说“不怪你”,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只能任由眼泪往下掉。她知道,陈知远是为了保护她,为了保护宣传队,才被迫妥协的。
刘卫红看着陈知远妥协,脸上的怒气才消了些,却依旧冷着脸:“不是我故意找茬,是你太不把原则当回事。以后排练,必须按广播里的标准来,我会全程盯着,要是再发现有‘歪调子’,我绝不姑息。”
说完,她收起小本子,没再看任何人,转身走出院子,蓝布褂子的下摆扫过门槛,带着一阵冷风,把院子里最后一点热闹也吹走了。
院门口的村民见没热闹看了,也陆续散了,嘴里还小声议论着“刘知青太较真了”“陈知青也不容易”“可惜了,春梅唱得那么好”。
队员们也没了排练的心思,王桂兰走过来,拍了拍赵春梅的肩膀,安慰道:“春梅,别难过,刘知青就是那样,等她气消了,咱们再练。”孙强和刘兵也跟着点头,周明把笛子放进布包,小声说“我明天再去听听广播,把调子记准点”。
陈知远看着大家,勉强笑了笑:“大家都回去吧,早点休息。等我跟王队长商量好了,再通知大家排练。”
队员们陆续收拾东西离开,李建国走在最后,拍了拍陈知远的肩膀:“知远,这事没完,我明天就去找王队长说说,不能让你受这委屈!”
陈知远只是点了点头,没说话。
院子里很快就剩下他和赵春梅两个人,煤油灯的火苗晃着,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黑土地上,显得格外孤单。赵春梅还站在“排练台”前,手里攥着被眼泪打湿的歌词,小声说:“陈知青,都是我不好,要是我没学那种呼吸法,就不会给你添麻烦了。”
“不怪你。”陈知远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块干净的手帕,递给她,“是我不该教你,没考虑到风险。你别往心里去,那种呼吸法是好东西,只是现在不适合拿出来,以后……以后总有机会的。”
赵春梅接过手帕,擦了擦眼泪,点了点头,眼神里却没了之前的光亮,像被乌云遮住的月亮,透着点黯淡。
两人站在院子里,没再说话,只有煤油灯的火苗“滋滋”地响着,还有风吹过梨树的“沙沙”声。陈知远看着天上的月亮,被云遮了大半,只露出一点微弱的光,像他现在的处境——明明做的是好事,却只能妥协;明明有能让歌声更好听的方法,却只能藏着;明明想保护身边的人,却只能看着她受委屈。
他攥了攥手心,那里还留着刚才握拳的痕迹,有点疼。他想起父亲塞给他的唱片,想起柴房里的煤油灯,想起赵春梅眼里的期待,心里忽然生出股韧劲——就算暂时妥协,就算只能偷偷教,他也不能放弃。这宣传队,这歌声,这藏在黑土地里的艺术火苗,他得守住。
“走吧,我送你回去。”陈知远率先打破沉默,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坚定。
赵春梅点点头,跟着他走出院子。月光洒在两人身后,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并肩走在黑土地上的路,虽然坎坷,却依旧朝着前方延伸。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