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2章 兼顾与平衡

小说: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作者:生活写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章节无错乱精修!
 

晨雾还没散透,队部院子里的梨树枝就沾了层细碎的露,风一吹,露水滴在地上,“嗒嗒”响,像在给排练打拍子。离公社检查只剩两天,队员们来得比往常早,王桂兰攥着卷边的歌词,蹲在“排练台”旁小声哼着“智斗”的调子;孙强和刘兵扛着木棍,在角落里比划着胡传魁和刁德一的对峙动作,时不时因为“谁的气势更足”拌嘴;周明则坐在木凳上,手指在笛子上轻轻按动,试吹着过门的调子,笛音在晨雾里飘着,软乎乎的。

陈知远到的时候,手里多了张用炭笔写的“排练分组表”,纸是从账本上撕下来的,边缘还带着账本的格子印。他把表贴在队部的土墙上,拍了拍手:“大家先过来,咱们今天调整排练计划,分两组练。”

队员们围过来,赵春梅站在最前面,眼神里带着点好奇;刘卫红也凑了过来,手里拿着小本子,笔尖悬着,显然是想看看陈知远这次又要“搞什么花样”。

“第一组是唱腔组,由春梅负责。”陈知远指着分组表上的名字——王桂兰、两个女队员,还有刚加入宣传队的村里姑娘小芳,“主要练咬字、呼吸和唱腔衔接,尤其是‘智斗’里阿庆嫂和群众的对唱部分,春梅你之前学得扎实,把我教你的呼吸法和咬字技巧,跟大家多说说,别怕麻烦。”

赵春梅愣了一下,眼睛瞬间亮了,又很快低下头,脸颊微微红了:“我……我能行吗?我怕教不好,耽误大家。”

“你能行!”陈知远肯定地说,语气里带着信任,“你唱得稳,又细心,跟大家都是熟人,她们有啥不好意思问我的,跟你说肯定放得开。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随时喊我。”

王桂兰立刻附和:“是啊春梅,你教俺们,俺们肯定听得懂!之前陈知青教你的时候,俺看你学得可快了!”

其他女队员也跟着点头,小芳更是拉着赵春梅的胳膊:“春梅姐,你可得多教我,我总唱跑调,怕检查时拖后腿。”

赵春梅见大家都信任自己,终于松了口气,用力点头:“好!我一定好好教,有不懂的,咱们一起问陈知青!”

“第二组是动作组,我来带。”陈知远指着另一组的名字——孙强、刘兵、周明,还有负责道具的李建国,“主要扣身段、走位和乐器配合,孙强和刘兵重点练胡传魁、刁德一的对峙动作,周明练笛子和动作的衔接,李建国帮着搭道具,咱们争取把‘智斗’的场景感练出来。”

“得嘞!”孙强第一个应下来,把木棍往肩上一扛,“陈知青,您放心,这次保证不把胡传魁演成‘打架的’!”

刘兵也笑着说:“我也好好练,争取让刁德一的‘阴’劲儿出来,别再像之前那样‘装腔作势’!”

刘卫红站在旁边,看着分组表,眉头轻轻皱了皱,却没说话。她原本以为陈知远还会围着赵春梅转,没想到这次分了组,还让赵春梅带一组,既没“偏心”的痕迹,又能让大家都参与,挑不出毛病,只能在小本子上写下“分组排练,唱腔组赵春梅负责,动作组陈知远负责”,笔尖划过纸页,没再添别的话。

分组一结束,队员们就各自忙活起来。

唱腔组选在院子东边的梨树下,那里背风,还能晒到点晨阳。赵春梅把歌词铺在石桌上,先给大家示范了一遍“智斗”的对唱段,声音亮而不尖,气息稳得很,连晨风吹过都没打乱她的调子。

“大家别着急,咱们先练呼吸。”赵春梅学着陈知远教她的样子,双手叉腰,“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像揣了个小皮球;呼气时慢慢收,把气匀匀送出来,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才不飘。”她边说边示范,肚子轻轻起伏,动作很标准。

王桂兰跟着学,双手叉腰,深吸一口气,可肚子没鼓起来,胸口倒先挺了:“春梅,俺咋总觉得气往上面跑?”

“俺刚开始也这样。”赵春梅笑着走过去,把手轻轻放在王桂兰的肚子上,“你试着吸气时别用力挺胸口,放松,想着气往肚子里沉,慢慢来,多试几次。”

王桂兰按她说的,又试了一遍,这次肚子终于轻轻鼓了起来,她惊喜地说:“哎!真沉下去了!这样唱,嗓子好像真不费劲了!”

其他女队员也跟着练,赵春梅一个一个纠正,耐心得很。小芳唱“摆开八仙桌”时总咬不准“桌”字,赵春梅就拆开来教:“‘桌’是翘舌音,先把舌头卷起来,再发音,像吃馒头时‘嚼’的动作,你试试。”小芳跟着练了几遍,终于咬准了,高兴得跳了起来。

东边的梨树下,歌声和笑声混在一起,晨雾渐渐散了,阳光洒在她们身上,像镀了层金,暖融融的。

作者“生活写纸”推荐阅读《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西边的动作组也练得热火朝天。陈知远先给孙强和刘兵排“对峙”的走位——胡传魁站在“桌”前,双手叉腰,身体微微前倾,体现他的蛮横;刁德一则站在侧面,身体稍侧,手放在背后,眼神斜着看胡传魁,体现他的试探。

“孙强,你叉腰别太用力,像扛锄头一样稳就行,不是跟人打架。”陈知远示范着,叉腰的动作放松却有力,“胡传魁是‘地头蛇’,有架子,但不是莽夫,得有点‘当家的’样子。”

孙强跟着调整,试了两遍,终于找到感觉,叉着腰哼了句“这个女人不寻常”,语气里带着点疑惑和蛮横,比之前自然多了:“陈知青,这么一说,俺就懂了!之前总想着‘横’,忘了还有‘架子’!”

刘兵的刁德一动作总不到位,手放在背后时太僵硬,像绑了根棍子。陈知远走过去,帮他调整手腕的角度:“手放松,别绷那么紧,像手里攥着个小石子,既不丢,又不僵,这样才像在琢磨人。”

刘兵试着放松手腕,果然自然多了,他对着孙强“哼”了一声,眼神斜着,还真有了点刁德一的阴柔劲儿,引得李建国在旁边笑:“刘兵,你这眼神,再加点‘坏水’,就更像了!”

周明的笛子也没闲着,陈知远让他根据动作的节奏调整笛音——胡传魁走路时,笛音要沉些;刁德一试探时,笛音要轻些;阿庆嫂应对时,笛音要亮些。周明练了几遍,就能跟着动作的节奏变调,笛音和动作配合得严丝合缝,像提前排好的一样。

李建国则忙着搭“茶馆”的简易道具——用木凳拼成“桌子”,铺上蓝布,再摆上几个搪瓷缸子当“茶碗”,还在旁边挂了块写着“春来茶馆”的木牌,是他昨晚用炭笔写的,虽然简陋,却有模有样。

院子里的氛围越来越热,两组队员时不时互相加油——东边的唱腔组唱到精彩处,西边的动作组就鼓掌;西边的动作组练到位了,东边的唱腔组就喊“好”。刘卫红坐在角落里,手里的小本子记了一页又一页,却没再挑出毛病,只能偶尔抬头看看,眼神里的警惕少了些,多了点不易察觉的放松。

中午歇晌时,队员们聚在梨树下吃午饭,王桂兰拿着玉米饼子,凑到赵春梅身边:“春梅,你教俺的呼吸法真管用,俺现在唱‘铜壶煮三江’,嗓子一点都不疼了!”

孙强也凑过来,咬了口饼子:“陈知青教俺的动作也管用,刚才俺跟刘兵对练,李建国说俺像真的胡传魁!”

陈知远看着大家热闹的样子,心里踏实多了。之前的“偏心”让他差点丢了团队的信任,现在分组排练,既发挥了赵春梅的优势,又让每个队员都有参与感,队伍像拧成了一股绳,有了劲儿。

赵春梅坐在他旁边,小声说:“陈知青,这样分组真好,大家都高兴,学得也快。下午我想把对唱段再顺两遍,让小芳也跟上节奏。”

“好,你看着安排就行。”陈知远点头,递给她一个煮鸡蛋——是李建国早上从家里带来的,让他给赵春梅的,“练了一上午,补充点营养。”

赵春梅接过鸡蛋,脸颊红了,小声说了句“谢谢”,小心翼翼地放在布包里,没舍得吃——想留到晚上跟母亲分享,也想跟母亲说说自己教大家唱歌的事。

下午的排练更顺了。唱腔组己经能完整唱完对唱段,王桂兰不再跑调,小芳也能跟上节奏;动作组的走位和身段也定了下来,孙强和刘兵的对峙有了“戏味”,周明的笛子能完美烘托气氛。最后合排时,两组队员配合得严丝合缝,从笛子起调,到唱腔响起,再到动作和道具的配合,像真的在“春来茶馆”里演了一场“智斗”,连刘卫红都忍不住点了点头,在小本子上写下“整体效果较好,无明显问题”。

排练结束时,夕阳己经西斜,把院子里的影子拉得很长。队员们收拾着道具,王桂兰哼着“智斗”的调子,孙强和刘兵还在比划着对峙的动作,小芳拉着赵春梅的手,说“明天还要跟她学唱”。

陈知远站在土墙旁,看着分组表上的名字,又看了看热闹的队员们,心里忽然觉得,所谓的“兼顾与平衡”,不是让每个人都一样,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都能感受到被需要——赵春梅的耐心适合教唱腔,孙强的首爽适合演胡传魁,王桂兰的认真能跟上进度,周明的细致能调好笛音,只有这样,团队才能像地里的麦苗一样,一起扎根,一起生长。

他抬头望了望梨树枝,芽苞又鼓了些,再过几天就能开花了。他想起王保国给的那本旧戏曲书,想起赵春梅教大家呼吸时的认真,想起队员们脸上的笑容,心里忽然对即将到来的公社检查,有了底气——这样的宣传队,这样的“智斗”,一定能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