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章 刘卫红的质疑

小说: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作者:生活写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章节无错乱精修!
 

文艺活动的余温还在红星屯的夜色里飘着。队部院子里的人渐渐散了,孩子们还在追着煤油灯的光跑,手里攥着没吃完的炒豆子,笑声撒了一路。陈知远被李建国和几个村民围着,你一言我一语地夸着,他应付着,脸上挂着笑,心里却总觉得不踏实——方才刘卫红那道冷冷的目光,像根细针,扎在他心里,没

刘卫红是在人群快散完时走的。她没跟任何人打招呼,手里攥着那本卷了边的《毛泽东选集》,脚步比平时快了些,蓝布褂子的下摆扫过地上的草屑,没发出一点声响。她没回知青宿舍,反而朝着队部办公室的方向走——心里那股“不对劲”的感觉,从陈知远开口唱《红灯记》时就冒了头,越想越沉,压得她喘不过气,必须找王保国说说。

夜风吹在脸上,带着点冻土的寒气,刘卫红却没觉得冷。她脑子里反复回放着陈知远的唱腔——“临行喝妈一碗酒”那句尾音的转调,“浑身是胆雄赳赳”里那股子“绕弯子”的劲儿,根本不是广播里教的“标准样板戏调”,分明是她小时候在上海弄堂里,偶尔听邻居老太太哼过的“旧戏腔”!

那时候她还小,母亲总跟她说“那些都是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不能听”,后来家里搬了家,就再没听过了。可陈知远今天唱的,跟那些“旧戏腔”太像了——讲究气息,讲究转音,讲究“味儿”,这哪是劳动人民该有的“朴素唱腔”?这分明是“封资修”的尾巴没割干净!

刘卫红越想越觉得严重。她从上海来插队,就是抱着“接受再教育、改造思想”的念头,最见不得这种“不纯粹”的东西。之前在宿舍里,陈知远藏着戏服,她就觉得这人“思想有问题”,现在又在公开场合唱“旧戏腔”,要是不及时提醒,传出去,不仅陈知远要受影响,连红星屯大队都要跟着担责任!

队部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窗户上糊着的白纸,被里面的煤油灯映得发黄,隐约能看见王保国的影子——他大概还在整理今天的农活账本,每次农忙,他都要忙到后半夜。

刘卫红在门口停了停,理了理衣襟,又把手里的《毛泽东选集》抱得紧了些,像是在给自己壮胆。她深吸一口气,抬手敲了敲门。

“进来。”里面传来王保国浑厚的声音,带着点疲惫。

刘卫红推开门,一股混杂着煤烟味和墨汁味的热气扑面而来。屋里不大,靠墙摆着一张旧木桌,桌上堆着几本厚厚的账本,一支蘸水笔斜插在墨水瓶里,旁边放着一个豁了口的搪瓷缸子,里面还剩小半缸凉茶水。王保国坐在桌后的木椅上,正低头翻着账本,看见她进来,愣了一下,放下手里的笔:“是卫红啊,这么晚了,有事?”

“王队长,我有点事想跟您汇报。”刘卫红走到桌前,没敢坐,就站在桌旁,双手放在身前,语气比平时更严肃了些。

王保国看她这模样,心里大概有了数——这姑娘平时就认真,眼里容不得半点“不合规矩”的事,怕是今晚的文艺活动出了什么岔子。他指了指桌旁的小凳子:“坐,坐下说,别站着。”

刘卫红没坐,只是摇了摇头,开门见山:“王队长,今晚陈知远同志唱的那段《红灯记》,您听出来没?他的调调不对。”

王保国端起搪瓷缸子,喝了口凉茶水,眉头轻轻挑了挑:“不对?我听着挺好啊,村民们也爱听,掌声不都挺响嘛。”

“不是您说的那种‘好’!”刘卫红赶紧接过话,语速快了些,“他那唱腔里,有旧戏的调子!就是那种……那种封资修的‘戏腔’!您没听出来吗?他唱到‘浑身是胆雄赳赳’的时候,尾音绕了个弯,还有‘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那句,气息太‘软’了,根本不是样板戏该有的‘硬气’,倒像是老戏里的老生腔!”

她说得急,脸颊都有点红了,手里的《毛泽东选集》被攥得变了形。她怕王保国不重视,又补充道:“王队长,您是老党员了,比我们清楚——现在是什么时候?是抓革命、促生产的关键时候,样板戏是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工具,容不得半点‘歪调’!陈知远同志带着这种‘旧戏腔’唱样板戏,要是被公社的人知道了,或者被其他大队的人听了去,说我们红星屯传播封资修,这责任谁担得起?”

王保国放下搪瓷缸子,手指在账本上轻轻敲了敲,没说话。他当然听出陈知远的唱腔里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小子是北京来的,还是京剧世家,能没点底子?可那又怎么样呢?唱的是样板戏,内容没跑偏,村民们听得高兴,农忙累了,乐呵乐呵,没什么不好。

他知道刘卫红的心思,这姑娘是太“正”了,眼里的“规矩”比天大,可有时候,太较真了,反而容易把小事闹大。红星屯的知青本来就不多,陈知远这孩子虽然话少,却实在,干活也肯下力气,要是因为这点“唱腔”的事,让他受了委屈,以后谁还愿意参与队里的活动?

“卫红啊,你先别急。”王保国的语气放缓了些,尽量让自己显得平和,“我知道你是为了队里好,怕出问题。可你再想想——陈知远唱的是《红灯记》,是革命样板戏,内容没问题,这是大前提。至于你说的‘旧戏腔’,我倒觉得,可能是他嗓子好,天生就带着点那个‘味儿’,不是故意的。”

“怎么不是故意的!”刘卫红急了,“他家里是京剧世家,他从小就学旧戏,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最新章节随便看!肯定是故意把旧戏腔掺进样板戏里!这是思想问题!王队长,您不能这么姑息他!”

“我不是姑息他。”王保国叹了口气,身体往前倾了倾,看着刘卫红,眼神里带着点无奈,又有点语重心长,“卫红,咱们干工作,得讲究个‘实事求是’。你说他故意掺旧戏腔,有证据吗?没有吧。村民们听得高兴,觉得他唱得好,这是事实。要是咱们因为这点没影的事,就不让他表演了,村民们会怎么想?知青们会怎么想?觉得咱们队里容不下人?”

他顿了顿,又指了指桌上的账本:“现在是农忙,大家白天在地里干十几个小时的活,累得腰都首不起来,晚上办个文艺活动,就是想让大家松口气,有个盼头。陈知远唱得好,能让大家乐呵,这就是好事。只要他不唱旧戏,不传播封资修的内容,唱样板戏带点‘个人味儿’,不算大问题。”

刘卫红咬着嘴唇,还想争辩:“可万一……万一被公社知道了呢?公社要是查下来,说我们不重视思想教育,怎么办?”

“查下来我担着。”王保国拍了拍胸脯,语气很坚定,“我是红星屯的队长,有什么事,我先顶着。再说了,公社的同志也不是不讲理,他们也知道农忙的辛苦,只要咱们大方向没错,小细节上,不会太较真。”

他看刘卫红还是一脸不服气的样子,又换了个说法,语气软了些:“这样,卫红,你要是不放心,以后队里再办活动,你多留意着点。要是陈知远真唱了旧戏,或者说什么不合适的话,你再跟我说,咱们再处理,行不行?现在嘛,先别声张,免得影响大家的情绪,也影响知青和村民的关系。”

刘卫红看着王保国的眼睛——他的眼神很坦诚,没有敷衍,却也透着股“不让步”的坚持。她知道,王保国是铁了心要护着陈知远了。她心里不甘,却也没办法——王保国是队长,他定了的事,她一个知青,没资格反驳。

她攥了攥手里的《毛泽东选集》,心里像堵了块石头,闷闷的。沉默了几秒,她才小声说:“那……那我就听您的。不过王队长,我还是得提醒您,陈知远同志的思想问题,不能掉以轻心。他宿舍里还藏着旧戏服,之前我就跟他说过,让他处理掉,他也没听。”

“戏服的事我知道了。”王保国点了点头,没再多问——他早就听说了知青宿舍的摩擦,也大概知道陈知远藏戏服的事,不过是个孩子的念想,只要不拿出来张扬,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会跟他提一嘴,让他注意点影响。你放心,我心里有数。”

刘卫红没再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说了句“那王队长您忙,我先回去了”,就转身往门口走。走到门口时,她回头看了一眼——王保国己经重新拿起了账本,低头翻着,好像刚才的对话没发生过一样。她心里更不是滋味了,轻轻带上门,走进了夜色里。

屋里,王保国听到门关上的声音,才放下手里的账本,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太阳穴。他知道刘卫红的顾虑不是没道理,这个年代,“思想问题”是大事,可他更清楚,红星屯需要的是“团结”,不是“内耗”。陈知远是个好苗子,嗓子好,人也实在,要是能好好引导,说不定能为队里的文艺宣传做不少事,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把人给“吓住”了。

他拿起搪瓷缸子,又喝了口凉茶水,脑子里想起陈知远今晚唱歌的样子——那孩子站在桌子上,有点紧张,却很认真,嗓子亮,底气足,唱得确实好。他又想起赵春梅当时的眼神,亮晶晶的,满是惊喜,还有村民们的掌声,那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唉,都是为了工作。”王保国自言自语了一句,又拿起账本,继续翻——农忙的事还多着呢,播种、施肥、浇水,哪一件都不能马虎,哪有时间纠结这点“唱腔”的小事。

窗外的风更大了些,吹得窗户纸“哗啦哗啦”响。煤油灯的火苗晃了晃,把王保国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墙上,像个坚定的守护者——守护着红星屯的土地,守护着地里的庄稼,也守护着这些在黑土地上努力生活的人。

刘卫红走在回知青宿舍的路上,夜色浓得像化不开的墨。她没走大路,而是绕了条小路,路上没什么人,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叫声,在安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她心里还是不服气——王保国太“心软”了,把“人情”看得比“原则”重,这样下去,迟早会出问题。

她想起陈知远在宿舍里藏戏服时的样子,想起他今晚唱歌时的“旧戏腔”,心里的警惕又重了些。她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多留意陈知远,只要他敢越“红线”,她就一定不会姑息,哪怕王保国护着他,她也要把事情反映到公社去——她不能让红星屯因为一个陈知远,沾上“封资修”的污点。

走到知青宿舍门口,刘卫红停下脚步,抬头望了望天上的月亮——月亮被云遮住了,只露出一点微弱的光,照在黑土地上,显得格外冷清。她深吸一口气,推开了宿舍门——屋里的灯己经灭了,只有陈知远的铺位边,还亮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昏黄的光映在他的脸上,他好像还没睡着,正低头看着什么。

刘卫红没理他,径首走到自己的铺位边,轻轻放下手里的《毛泽东选集》,没脱棉袄,就躺在了床上。她闭上眼睛,却没睡着——陈知远的唱腔、王保国的敷衍、自己的不甘,像走马灯一样在脑子里转,转得她头疼。

她知道,这场“质疑”,不会就这么结束。她和陈知远之间的隔阂,只会越来越深。而红星屯的平静,或许也会因为这点“旧戏腔”,悄悄泛起波澜。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